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自救和救人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4. 情景模拟法: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示区和学生练习区。
2. 教学器材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器材(如急救包、绷带等)。
3. 教学资料准备:心肺复苏的教学PPT、教材或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重点讲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演示: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情景模拟: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提高实际应对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
4. 学生能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正确进行自救和救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急救人员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地演示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的实际应用。
3. 鼓励学生参加心肺复苏的认证课程,获得专业证书。
八、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的教学PPT和教材或手册。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通过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对紧急事情的处事能力。
2.学法对于学生而言,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反复演练”。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通过模拟操作和反复演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___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重点讲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
3.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反复演练在实际操作中,反复演练“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要领,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总结回顾总结“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让学生深刻理解“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体会“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内涵,培养出爱心和责任心。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操作的表现、课堂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is lesson mainly adopts heuristic。
interactive。
and n-based teaching methods。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原理及重要性。
- 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 理解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学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 能够在模拟情况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及原理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评估与转诊3. 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基础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4.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评估环境安全- 确认伤者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和心跳- 按压位置和手法- 按压频率和深度-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评估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学生观摩学习。
3. 模拟训练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针对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进行讨论。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橡胶人体模型:用于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3. 心肺复苏术操作视频:提供操作步骤和技巧的直观演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情况?(二)新课讲授1.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模拟训练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橡胶人体模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心肺复苏课程设计

心肺复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提高生存率和急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急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心肺复苏基本原理介绍心肺复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
2.第二章:心肺复苏操作步骤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等。
3.第三章:心肺复苏实际操作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急救能力。
三、教学方法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心肺复苏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心肺复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急救能力。
四、教学资源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权威的心肺复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心肺复苏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4.实验设备:准备心肺复苏训练模型和急救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评估心肺复苏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紧急救援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心肺复苏的时机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心肺复苏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理论讲解(1)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
(2)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3)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3. 实践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X]人。
(2)操作练习:每个小组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3)操作考核: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操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按压深度和频率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实际案例: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心肺复苏的实际案例。
(2)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思考在实际情况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
6. 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2. 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成绩。
3. 学生的心得体会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模拟人。
2. 多媒体设备。
3. 案例资料。
七、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流程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区,准备相关急救器材。
2. 教学材料:心肺复苏教学PPT、教材、心肺复苏模拟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演示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小测试。
7. 课后作业:布置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模拟操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互动。
2. 操作技能评估:通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心肺复苏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评估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

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心肺复苏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提高学员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2. 难点: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姿势,人工呼吸的潮气量、吹气时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员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 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和视频演示,让学员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法: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
四、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操作流程和要点。
2. 实践操作:学员分组练习,教师逐个指导。
模拟现场急救,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案例或图片展示突发状况下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
2. 理论教学(20 分钟)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包括心跳骤停的原因、判断方法、急救黄金时间等。
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包括判断意识、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3. 演示操作(15 分钟)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播放教学视频,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4. 实践操作(40 分钟)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教师逐个指导。
模拟现场急救,学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强调急救的重要性和及时性,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和实践。
六、教学评估1. 理论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员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考核:观察学员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员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视频。
2. 心肺复苏模拟人:用于学员进行实践操作练习。
八、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学员受伤。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技巧4. 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方法5.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技巧。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术操作演示区,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
2. 教学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教学课件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便于练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演示: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讨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5. 情景模拟: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6. 总结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练习心肺复苏术时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和自信心。
3.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了解他们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评价。
5. 教师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心肺复苏术单元教学设计
之身下保持为一坚实的平面。
头部不得高于胸部平面。
怀疑颈椎有损伤时应注意头颈部保护,头、肩以及躯干同步翻转,避免扭曲,防止进一步加剧脊柱损伤。
抢救者跪于病人肩颈侧旁,最好能解开病人上衣暴露胸部,便于实施救护。
4.判断脉搏和呼吸抢救者站在病人一侧,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另一只手的示、中指找到气管,男性可先触到喉结,两指下滑到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肌沟内即可触到颈动脉。
同时,可通过观察呼吸和胸廓起伏快速判断呼吸,如颈动脉摸不到且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需立即进行现场胸外心脏按压。
注意事项:①触摸时不可用力过猛,且两侧不能同时进行,以防阻断脑血流,影响脑供血;
②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
5.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又称人工循环,是指用人工的方法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使携有新鲜氧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从心脏流经动脉到全身组织,以维持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
(1)按压部位
1)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救护者用示指和中指确定病人近侧肋弓下缘,然后沿肋弓下缘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的汇合点(即胸骨下切迹处),将示指及中指两横指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区即为按压区,即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见下图)。
2)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
(2)按压方法与姿势将一只手掌的根部置于病人按压区,掌根部与病人胸骨纵轴方向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在该手背上,两手十指交叉,外漏的五指翘起,脱离胸壁。
救护者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至最低点时应有一明显停顿,随后放松,使胸廓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壁,确保定位准确。
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见下图)。
(3)按压深度至少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连续按压30次后进行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常见失败原因:①病人体位不对,未躺在硬的平面上,按压不能产生足够的心排血量;②按压时肘部弯曲,导致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达不到标准;冲击式按压、猛压,导致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③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的按压部位,使下次按压需重新定位或按压部位不准确影响按压效果。
(6)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一是肋骨骨折,气胸、血胸。
由于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
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或按压部位偏向两侧,或是用力不垂直、用力过猛等原因。
二是肺、肝、脾裂伤。
按压定位偏向,使肋骨或剑突折断而致肺、肝、脾裂伤。
6.开放气道(airway A)(掌握)
(1) 清除呼吸道异物 在开放气道之前,首先检查病人口腔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可用手指缠上纱布将其清除。
(2)常用开放气道的方法有3种,救护者可根据病人的伤情选择不同开放气道的方法。
1)仰头举颏法 开放气道常用的一种方法,救护者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位置于病人的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同时将颏部向上、前抬起,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注意操作时示指和中指尖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见图4-5)。
2)仰头抬颈法 救护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下按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头颈部外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见下图)。
3)双手托颌法 救护者把手放置在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握住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使下颌骨前移。
由于此法使病人下颌上提,但不能使病人头部后仰和左右转动(见图4-5),因此,对怀疑有头、颈部损伤者,此法安全。
A B C
A 仰头举颏法
B 仰头抬颈法
C 双手托颌法
7.人工呼吸(breathing B)(掌握)
开放气道后,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使气体被动进入和排出肺脏,以保障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常用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术者深吸气后呼出的气体含氧量可达18%,潮气量>400ml ,连续人工呼吸,可使病人肺中氧浓度接近正常水平。
(1)口对口人工呼吸(见下图)
1)救护者用开放气道时压在病人前额那只手的拇指、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另一手将嘴唇分开。
2)深吸一口气后,救护者的嘴完全包住病人口部,然后用力向内吹气。
同时双眼斜视胸廓,胸廓抬起为有效标志。
每次吹气时间要在1s 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
为防止交叉感染,有条件者可将单层纱布覆盖在病人口部进行。
3)随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松开鼻孔,侧转头稍抬起换气,病人借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被动地完成呼气。
连续吹气2次。
4)呼吸频率8~10次/分,每次吹气量为800~1000ml 。
(2)口对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不能经口吹气的病人。
如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口对口封闭困难、口腔周围严重外伤或其它原因不适宜口对口吹气者。
口对鼻吹气时抢救者以一手的小鱼际侧压住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托起下颌,使口完全闭合,然后术者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绕病人鼻部,用力向病人鼻孔内吹气,但若鼻出血或鼻阻塞时禁用口对鼻吹气,防止把其吹入气管深处。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婴幼儿。
将婴幼儿平卧,头略后仰,下颌轻轻向上抬起,使患儿的口、鼻孔充分开放,然后术者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儿口鼻进行吹气。
吹气时注意观察患儿胸部起伏情况,防止吹气过大过猛损伤患儿肺脏,吹气适量的标志是患儿胸部抬起。
吹气后,抢救者迅速移到病人胸侧,确定按压部位,作连续3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如此无论单人操作还是双人操作,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