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放粮

合集下载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翻译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板桥知潍县,时值连年灾害,民不聊生。

他积极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

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于囤积居奇的粮商,板桥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

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睛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

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关心民生,政绩显著。

他不仅关注灾民,还关注贫困学子。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板桥因失去独子,经常寻访孤儿,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灾荒严重时,板桥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但板桥认为,此时此刻,百姓的生命比任何规矩都重要。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官仓,救活了万余人。

板桥知潍县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民如子”的真正含义,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XX活。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导语: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

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承受、承担)(2)去任之日(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

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

(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题目是《郑板桥开仓济民》。

在这个故事中,郑板桥在担任范县令期间,由于爱民如子,案无留牍,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当他调任潍县时,正值饥荒,百姓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

郑板桥决定开仓赈济灾民,但有人阻止他这样做。

郑板桥坚定地表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按照常规层层申报,等上面批准了再行动,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即使上面怪罪下来,也由我一人承担。

”于是,他立即下令开仓放粮,将仓库里的粮食发放给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当他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感激他的救命之恩。

这个故事表现了郑板桥的担当和爱民如子的品质,也展示了他在危机时刻果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紧急情况下,果断采取行动是必要的,不能被常规的程序和规定所束缚。

郑板桥翻译文言文

郑板桥翻译文言文

原文: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翻译: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担任范县县令,对百姓爱护有加,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

家中不收受贿赂,办公桌上不留积压的公文。

郑燮在闲暇之余,常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甚至有人忘记了他是一位地方官员。

后来,他被调任到潍县,恰逢荒年,百姓食不果腹,相互残杀。

郑燮毅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有人劝阻他,他坚定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向上级申报,辗转周折,百姓怎么还能活命?如果上级有所责备,我来承担。

”于是,他立刻发放粮食给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在他离任的那一天,范县的百姓纷纷沿途送行,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敬仰。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一心为民。

他关心百姓疾苦,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使范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的这种为官之道,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在文学方面,郑板桥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他的画作更是独具匠心,以竹、兰、石等题材为主,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郑板桥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总之,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郑板桥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①,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②,案无留牍③。

公之余④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⑤者。

迁⑥潍县,值⑦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⑧得活乎?上有谴,我任⑨之。

”即发谷与民,活⑩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燮传》)注释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②贿赂:有求于人而送的东西。

③留牍(dú):积压的公文。

④余:空闲。

⑤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⑥迁:工作调动。

⑦值:碰到,遇上。

⑧岂:怎能。

⑨任:承担责任。

⑩活:救活。

52小古文赏析参考译文郑燮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他家中没有别人的贿赂,案桌上没有积压的公文。

他空闲时就和文人们喝酒诵诗,甚至有人都忘了他是地方最高的官员。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碰到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

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一级级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如果怪罪下来,我会承担责任。

”于是他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阅读思考文中讲述的郑燮,就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诗、书、画世称“三绝”的郑板桥。

通过阅读本文和下面的诗,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5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开仓济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