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口蹄疫病毒
家畜传染病全课件-口蹄疫

家畜传染病全课件-口蹄疫口蹄疫一、概述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
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二、病原1.形态特征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
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呈圆形或六角形,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
病毒内部为单链线状的正连RNA,无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为蛋白质。
2.血清学特性:★FMDV含有4种结构多肽(VP1~VP4)。
VP1、VP2和VP3组成核衣壳蛋白亚单位,VP4则与RNA紧密结合,构成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
★VP1全长213个氨基酸,是序列依赖型表位的主要构基础,分离的VP1可诱生中和抗体,是近年来免疫、诊断制剂的重点。
★VP3的56位残基的Arg对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的识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VP4与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有关,完整的病毒粒子和空壳体有免疫原性,而壳微体没有,差别的形成是由于后者缺少VP4。
VP1发挥免疫原性,可能需要VP4的存在。
FMDV有O型、A型、C型、SAT1型(南非I型)、SAT2型(南非Ⅱ型)、SAT3型(南非Ⅲ型)、Asia1型(亚洲I型)等7个血清型。
每一型内又有亚型。
各型彼此无相互免疫关系。
3.培养特性:口蹄疫病毒能在许多种类的细胞培养内增殖,并产生致细胞病变(CPE)。
常用的有牛舌上皮细胞、牛甲状腺细胞、猪和羊胎肾细胞、乳仓鼠肾细胞等,其中以犊牛甲状腺细胞最为敏感,并能产生很高的病毒滴定,因此常用于病毒分离鉴定。
猪和仓鼠的传代细胞系,如PK15、BHK21和IB-RS-2等细胞也很敏感,常用于本病毒的增值。
培养方法有单层细胞培养和深层悬浮培养,后者适用于疫苗生产。
口蹄疫课件-本科兽医传染病学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 40-41℃
口腔病变:口腔黏膜红肿、 溃疡、坏死
蹄部病变:蹄冠、蹄踵、 蹄壁出现红肿、溃疡、坏 死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气 喘、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症状:腹泻、呕 吐、食欲不振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瘫 痪、抽搐
口蹄疫的病变过程
潜伏期:感染后2-14天,无明显症状 前驱期: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急性期: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 恢复期: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逐渐愈合 慢性期:少数病例出现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 死亡: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死亡,死亡率约1%-5%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通过 接触病畜或其分 泌物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 飞沫、气溶胶等 方式传播
间接接触:通过接 触被污染的饲料、 水、器具等传播
垂直传播:通过 胎盘、乳汁等方 式传播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侵入:口蹄疫病毒通过口腔、鼻腔、皮肤等途径侵入动物体内
病毒复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大量病毒粒子
汇报人:PPT
疫苗接种:定期对健康畜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加强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群的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口蹄疫的控制策略与措施
疫苗接种: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动物免疫力 加强管理:加强养殖场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播 隔离治疗:发现病畜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消毒灭菌:对养殖场、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灭菌,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加强监测: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措施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细胞损伤:病毒复制过程中,导致细胞损伤,影响细胞功能
免疫反应:动物免疫系统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 伤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动物
口蹄疫的科普知识课件

预防口蹄疫的措施
良好卫生条件:保持畜舍、饮 水设施等的清洁卫生,减少病 原体传播的风险。
应对口蹄疫爆 发的应急措施
应对口蹄疫爆发的应急措施
疫情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报 告疫情,通报病毒种类和感染 范围。
封锁措施:限制动物交通,封 锁病残留区域,防止疫情扩散 。
应对口蹄疫爆发的应急措施
消毒处理:对病残留区域进行 彻底的消毒处理,消除病毒存 活的可能。
口蹄疫的科普 知识课件
目录 什么是口蹄疫? 口蹄疫的症状 预防口蹄疫的措施 应对口蹄疫爆发的应急措 施 口蹄疫的经济影响
什么是口蹄疫 ?
什么是口蹄疫?
概述:口蹄疫是一种严重影响偶蹄 动物的病毒性疾病。 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属于病毒科 ,寄生于牛、猪、羊等动物。
什么是口蹄疫?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动物 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通过 污染的饲料、水源等间接传播 。
口蹄疫的经济 影响
口蹄疫的经济影响
动物死亡率的增加:口蹄疫可导致 牲畜死亡率增加,对养殖业产生严 重冲击。 贸易限制:口蹄疫爆发地区可能面 临贸易限制,影响畜产品的出口。
口蹄疫的经济影响
养殖业损失:因疫情管控措施 而导致的养殖业损失,对农户 造成严重影响。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口蹄疫的、蹄蹠等部位的水肿。 进展症状:患者步态异常、发 热持续、水肿扩散、饮食减少 。
口蹄疫的症状
临床症状:口腔溃疡、蹄底溃 疡、鼻腔分泌物增多、乳房发 炎。
预防口蹄疫的 措施
预防口蹄疫的措施
疫苗接种:定期给动物接种口蹄疫 疫苗,提高免疫力。 隔离观察: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观 察,防止疫情扩散。
口蹄疫病毒ppt课件

感染口蹄疫病毒的动物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和蹄部溃疡、跛行等症状。在严重 情况下,病毒可能导致心肌炎和肺炎等并发症。
传播方式与媒介
传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动物之间的接触或人 与感染动物的接触。此外,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播媒介
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尿液和粪便,是口蹄 疫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可能 成为传播途径。
了很大的困难。对病毒交叉感染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03
国际合作
口蹄疫病毒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国际合作可以
促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配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发展前景与展望
新技术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方法、疫苗和治疗药物将被不 断开发出来,为口蹄疫病毒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器等。
疫苗研制
多种疫苗已经被研制用于口蹄疫 病毒的预防,包括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病毒变异
口蹄疫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这给病毒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病毒变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02
交叉感染
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牛、猪、羊等,这给防控工作带来
发现与命名
发现
口蹄疫病毒最早于1893年在南非的 奥兰治自由州被 为“奥兰治自由州病”,后来简称为 “口蹄疫”。
地理分布与传播
地理分布
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在包括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洲 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传播途径
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动物之间的接触和人与动物的接触。空气 中的飞沫也可能传播口蹄疫病毒,这使得该疾病更容易在密集的动物饲养场和 集市上传播。
口蹄疫介绍PPT培训课件

03 预防措施与控制 策略
疫苗接种及免疫程序
01
02
03
疫苗种类选择
针对不同口蹄疫病毒血清 型,选择相应疫苗进行接 种,如O型、A型、Asia 1 型等单价或多价疫苗。
免疫程序制定
根据动物种类、年龄、饲 养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 的免疫程序,包括基础免 疫和加强免疫等。
疫苗接种操作
确保疫苗接种操作规范, 包括疫苗保存、注射部位 消毒、正确注射等,以提 高免疫效果。
疫苗研发
针对不同口蹄疫病毒株的疫苗研发具有挑战性,需要不断更新以 适应病毒变异。
防控措施
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如疫苗接种、疫情监测和报告等,以降低 疫情传播风险。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口蹄疫防控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维护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技术创新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蹄疫疫苗研发将更加高效、精准。
临床表现
口蹄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病初动物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 在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和烂斑,严重时可能导致蹄壳脱落和跛行。 病猪还可能出现鼻盘、唇边和母猪乳头等部位的水泡和烂斑。
流行病学特点
• 易感动物:口蹄疫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如猪、牛、羊等,不同品种和年龄的动 物均可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抗病毒药物
如阿糖腺苷、病毒唑等,也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辅助治疗手段探讨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疼痛等症状,可采用解热镇痛药、镇痛药 等进行对症治疗。
局部治疗
对于口腔黏膜、皮肤等部位的病变,可采用局部涂抹药物、口腔喷 雾等方式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促进愈合。
口蹄疫及其防治PPT课件

当深度(肌肉内),以免影响疫苗效果。 4.不得使用无标签、疫苗瓶有裂纹或封口不严、疫苗中有异物或变质的疫苗。 5.接种前应对猪进行检查。患病、瘦弱或临产母猪不予注射。 6.本疫苗适用于接种疫区、受威胁区、安全区的猪。接种时,应从安全区到受威胁区,最后
再接种疫区内安全群和受威胁群。 7.非疫区的猪,接种疫苗21日后方可移动或调运。 8.接种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接种人员在更换衣服、鞋、帽和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方
可参与疫苗的接种。 9.接种时,须有专人做好记录,写明省(区)、县、乡(镇)、自然村、畜主姓名、家畜种类、大
小、性别、接种头数和未接种头数等。在安全区接种后,观察7—10日,并详细记载有关情况。 10.由于口蹄疫的特殊性,特别忠告:接种疫苗只是消灭和预防该病的多项措施之一,在接种
罕见. 因为口蹄疫病毒对胃酸敏感,所以人类通常不会通过食用
肉类感染口蹄疫病毒. 在英国,最後一次确认人类罹患口蹄疫是
在1967年。在欧洲大陆,非洲以及南美也只有很少感染案例。口
蹄疫感染人类的症状包括不舒服,发烧,呕吐,口腔组织发生红
色溃疡腐烂(表面腐蚀性水疱),偶有皮肤小水疱。对于人类,值
得注意的是,该症状与另外一种病毒疾病的症状类似,那种疾病
至四个礼拜再注射第二剂,以提高抗体之产生,此免
疫抗体即可保护猪只不受口蹄疫病毒的感染。
7. 已注射疫苗之猪只,其猪肉可以安心食用吗?
“口蹄疫疫苗”是无毒的,打入猪只体内所产生
的免疫抗体则是安全的蛋质成分,来自免疫猪只的猪
肉经过加热烹调后,当然可以安心食用。
兽医课件:口蹄疫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前驱期,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 一头病牛的排毒量可感染100万头牛,1克病猪蹄部水疱皮可
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病牛以舌面水疱皮排毒为最多,其次为粪、乳、尿; 病猪以破溃的蹄部水疱皮为最多,约为牛舌面水疱皮的10倍,
病猪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 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
4、流行特点 传播快、流行广,具有快速传播和远距离传播的特
点,呈流行或大流行。 周期性:
每隔三年就流行一次。
四、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机体
1-3d
进入血液
第二期水泡
进入恢复期
侵入部位生长繁殖 第一期水泡
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 嗜好部位
幼畜急性心肌炎而死亡 水泡融合破裂 体温下降至正常,
血液中病毒减少 至消失
2、特点 ❖ 良性经过; ❖ 传播快,感染谱广,不易控制和消灭; ❖ A类动物疫病、一类动物疫病、5号病
3、分布 ❖ 世界性分布 ❖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已消灭FMD; ❖ 日本1933年宣布消灭口蹄疫,但2000年再次爆发; ❖ 朝鲜、韩国长期保持无口蹄疫,但在2000年也爆发
流行。 ❖ 迄今只有新西兰是唯一未发生FMD的国家。
4、病毒含量 ❖病畜的水疱液、水疱皮、淋巴液及其发热期血液 中含量最高; ❖其次组织器官、排泄物、分泌物; ❖退热后在奶、尿、泪、粪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 毒。
5、增殖 ❖ 细胞:
犊牛肾细胞、仔猪肾细胞、乳鼠、仓鼠、乳仓鼠 肾细胞等,产生细胞病变; ❖ 动物:
牛舌部皮内接种、豚鼠后肢跖部皮内接种或划刺、 乳鼠等;
3、羊 症状与牛相似,但较轻
➢ 绵羊多于蹄部,山羊多于口腔发生水疱; ➢ 孕羊发生流产; ➢ 羔羊有时发生出血性肠炎,常因心肌炎死亡。
口蹄病讲课PPT课件

口蹄病的治疗原则
预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口蹄病的传播和扩散。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发现口蹄病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同时对易感动物 进行监测和预防接种。
综合治疗: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护理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防治结合: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防止口蹄病的再次发生。
监测与预警:加强口蹄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跨界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口蹄病挑战,分享 防治经验和资源。
公众教育:加强口蹄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口蹄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防控经验和措施 共同研发疫苗和治疗方案 建立全球口蹄病防控网络 加强国际组织和民间合作
研发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
针对口蹄病病毒 的特点,研发新 型疫苗,提高免 疫效果和预防效
果。
加强抗病毒药物 的研究,开发出 更有效的治疗药 物,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
疫苗和治疗药物 的研发应注重安 全性、有效性和 便利性,以满足 不同地区和不同 养殖户的需求。
口蹄病与水疱性口炎的鉴别诊断 口蹄病与猪水疱性疹的鉴别诊断 口蹄病与猪痘的鉴别诊断 口蹄病与猪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鉴别诊断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动物免疫 力,增强其抵抗力,降低发 病可能。
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病的有 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感染要意义,有助于保护
口蹄病的传播途径
口蹄病的危害
传播速度快:口蹄病病毒可通过空气、接触等方式传播,短时间内可感染大量动物和人。
感染范围广:口蹄病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牛、猪、羊等偶蹄动物,甚至可以感染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MDV 属微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
有 7 个血清型和 65 个以上的亚型。是引起 多种动物发生口蹄疫的病原。
一、病毒特性
• 病毒颗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 膜,核酸类型为单股正链 RNA,核酸分子 量 2.4 ~ 2.8-l×106d ,长 2.62um ,呈细 丝状,有感染性,并能起而RNA作用。病 毒在胞浆内增殖。
微生物学诊断
(一)病料采集
• 可采集水泡皮或水泡液,最好用注射器 在水泡破溃前抽取水泡液,立即加入等 量细胞维持液中混匀,低温保存备用。 同时剪取水泡皮,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 液中,低温保存备用。
(二)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常用豚鼠、乳小白鼠、乳兔等, 3~5天小鼠20~30小时死亡。 2.细胞培养 (三)血清学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 本法可确定病毒血清型。
2、中和试验 本法主要用于检测病畜和康复 动物血清中抗体,也可用已知抗血清鉴定 病毒,可用乳鼠或细胞进行。
3 、琼扩试验
本法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
测抗体,可确定血清型。 4 、对流免疫电泳 本法可检测抗原或抗
体,其敏感性比琼扩试验高 8 ~ 16 倍, 且所需时间短,还可用于鉴别口蹄疫和 抗血 清的IgG敏红细胞与被检病料悬液的上清 液 ( 加热灭活 ) 作用,如被检抗原在 1:61:48 或更高出现 "++" 以上血凝,即判为 阳性。本法特异性强,且简易快速,可 用于鉴别口蹄疫和猪水泡病,还可进行 血凝抑制试验,以检测恢复期和康复动 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抵抗力
• 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有抵抗力, 不耐酸,在 pH6.5 、 4℃条件下每 14h 灭活 90% ,在 pH5.5 、 1min 灭活 90% ,在 pH5.0 、 ls 灭 活 90%,pH3.0 时 瞬 时 失 活 。 在 pH7.0 ~ 7.5 十分稳定。肉品酸化处埋可 杀灭病毒,但骨髓、脂肪、淋巴结等产 酸甚少,其中病毒可存活1年以上。
四、传播
•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毒是主 要传染源。 • 本病除通过直接接触和被污染的物品机械 传播外,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据多次大流行的气象分析表明,本病的传 播方向与本病发生时风雨的方向等紧密相 关。本病常可发生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
• 本病暴发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一二年 或三五年流行一次。由于本病传播因素 较多,一旦发生,很难根除。死亡率虽 不高,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许 多国家均把本病列为重要检疫对象之一。
6 、交叉保护试验 以待检病料接种牛 或豚鼠等动物,待其发病痊愈后再用已 知各血清型病毒分别攻毒,根据保护情 况,鉴定毒型。也可用乳鼠进行交叉保 护试验,取乳鼠分别注射各型标准血清, 6-24h后待检病料攻毒,根据保护结果判 定毒型。 此外, IFA 、 ELISA 、核酸探针技术、 PCR技术等也已用于本病毒的检测。
• 病毒对酚类、酒精等消毒剂抵抗力较强, 但对碱类消毒剂极敏感。1~2%氢氧化钠 或氢氧化钾、 30% 草木灰、 4% 碳酸钠、 1~2%甲醛可用于环境消毒。 • 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冰冻情况 下,骨髓中病毒能存活70d,血中病毒能 存活 4-5 个月,肉中病毒能存活 30 ~ 40d 。
• 盐水具有保护病毒作用,感染组织长期保存于
• 在疾病流行时。有的毒株只选择性地感染牛 或猪。潜伏期短则2 ~ 5d,长则达2 ~ 3周;野 生动物中黄羊、鹿、腐、野猪、长颈鹿、野 牧瘤牛、野耗牛、驼羊、岩羚羊和象均可感 染,豚鼠。小鼠 ; 仓鼠、兔、猫、犬、鸡、 鸭、鹅、珠鸡、火鸡、刺猬、黄鼠狼等可人 工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和乳小鼠最易感。 人也可感染。马对本病有较强抵抗力。
五、防
制
• 自然感染或实验感染康复动物能产生坚强 免疫力,能抵抗同型强毒攻击,但不能抵 抗异型强毒攻击。免疫或康复母牛的抗体, 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初生犊牛,便后者获得 被动免疫。由于口蹄疫病毒极易发生变异, 各血清型间又无交叉免疫;同一血清型各亚 型间交叉免疫性也较弱,因此给本病的防 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 FMDV 具有四种主要多肽,即 VP1 、 VP2 、 VP3、VP4。
• FMDV 在血清学上分为 7 个型,即 A 、 O 、 C 、 SAT , ( 南非 1 型 ) 、 SAT2( 南非 2 型 ) 、 SAT3( 南非 3 型 ) 和 AsiaⅠ(亚洲 1 型 ) ,每一型又有许多亚型。目前 7 个型至少可分为 65 个亚型,其中 A 型有 32 个, O 型 有 11 个, C 型有 5 个, SAT1 有 7 个, SAT2 有 3 个, SAT3 有 4 个, Asia I 有 3 个。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原 性,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病 毒型和亚型的鉴定主要根据抗原差异,不同型之 间完全没有抗原关系,可用各型标准血清来鉴定 病毒型。
• 本病毒不易适应鸡胚。静脉接种14日龄 鸡胚,于35℃培养,可在鸡胚继代,连 续传代后对原宿主致病力降低。有的毒 株能于鸡胚绒尿膜上生长,适应乳鼠的
毒株用各种途径接种鸡胚均易成功。
三、致病性与免疫
•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毒主要感染偶蹄动物, 表现为口腔粘膜、蹄部、乳房反肤发生水泡 和溃疡。 家畜中以牛最易感(易感性从大到 小依次为黄牛、耗牛、铺牛、水牛 ) ,其次 是猪,骆驼、绵羊、山羊易感性最低。犊牛 比成年牛易感,病死率也高。
此液中不会丧失毒力,尤其在低温,如水泡皮
保存于 50% 甘油中。- 50℃下可保毒 360-470d 。
•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和吸附 细胞的能力。直接阳光照射和于燥能很快杀死 病毒,但在组织块和污染的饲料、垫草、被毛 及土壤中能保存感染性达数周至数月之久。
二、培养特性
• 本病毒能在牛舌上皮细胞、豚鼠胚以及 牛、猪、山羊、绵羊、免等动物的原代 肾细胞上生长,并出现CPE。猪和仓鼠传 代细胞系 PKl5 、 IBRS—2 、 BHK21 等均适 于本病毒培养,犊牛甲状腺细胞对本病 毒最敏感,常用于病毒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