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里马”不遇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原文、赏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自唐代韩愈的《杂说四·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千里马,没有伯乐能发现吗

千里马,没有伯乐能发现吗
千里马,没有伯乐能发现吗?
人才,犹如千里马,也许在穷乡僻壤,也许在繁华的闹市,也许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没有识才之能,没有伯乐的眼力,即使身边有再好的千里马,能发现吗?在一个缺乏伯乐的环境里,千里马也只能混同于普通马,潜力不能被挖掘,人才不能被利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只能长期被埋没;如果遇到嫉贤妒能的人,千里马还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磨难,或者被压抑,或者被陷害,都在所难免;千里马只有遇到有识才之能,举才之德的人,才能被发现,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这就像孔子发现冉雍的才干那样。
请看《论语》第六篇、雍也第一章所讲: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文中的“南面”,这里指国家的君主。
请看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学生,可以让他做一个国家的君主。
”
孔子的这句话,是对冉雍的评价。
这里体现了孔子不仅有识才之能,也有举才之德。
只有具备这种伯乐精神,才能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让人才为社会,为人类造福,然而,纵观历史长河,受压抑的却往往是人才,受磨难的也往往是人才,打入冷宫的更往往是人才,春秋时期庞涓陷害孙膑例子,就是嫉贤妒能的有力证据;尤其在小人当道,佞臣掌权时代,贤臣良将更会受到不程度的迫害,这样的例子在不同朝代的后期,都有所见。
古代的那一个个隐士,哪一个不是人才?可他们为了逃避祸端,不得不逃离尘世,陶渊明是如此,宋代的林逋,明代的唐寅,魏晋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也是如此,这些人尽管有雄才大略,但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隐居山林,了此一生,你说可悲不可悲?这些人如果遇到有识才之能,举才之德的人,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你说是吗?我的朋友!
徐振洲2014年4月8日。
若千里马遇不上伯乐

若千里马遇不上伯乐谢瑀佳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
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
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所以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
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腐败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许多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在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等等,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
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招募“千里马”。
但是,一个时代的“伯乐”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数不清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许多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存在不少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的事。
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千里马与伯乐的文言文

千里马与伯乐的文言文
千里马与伯乐的文言文是:《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仅仅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仅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会有怎样的命运作文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会有怎样的命运作文
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虽然这个事业当中还有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很多金子到现在还没被开采出来,所以你既然是千里马,也有可能没有赏识你的人,也常常不会出人头地,生命显赫的,这就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不管遇不遇到伯乐,你都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只管努力的做自己应该做的,那些正确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实现自己心中所愿的,至于别人是否发现你赏识你高抬你那不是重要,重要的是你看自己合乎中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一日行千里的马,有时饭后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他们可以每天跋涉千里,像普通的马一样喂马。
这样的马,虽能日行千里,却食不果腹,力不从心,其才能和德行无法在外施展。
如果你连一匹普通的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行万里路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奔驰的马,一日可行千里。
现在常被用来比喻人才;尤其是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所以有名马:所以即使有价值的马。
所以:所以。
虽然:就算。
名称:贵。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叫一日千里:不要以日行千里而出名。
意思是一马千里可以埋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千里马”不遇伯乐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初三(5)班赖雅芸
(本文荣获季延初级中学现场作文比赛第一名)
怀才不遇,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得不到报效祖国的机会……有感于此,韩愈满怀愤懑,写下了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的有感而发,不料却成千古名句。
(借题发挥)
我可以理解韩愈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的忧愤。
身处那样的时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郁郁不得志的“千里马”因为无人赏识而“骈死于槽枥之间”。
因为那时的政治制度,因为那时的科举制度,因为那时的统治阶级没有“慧眼”,故而韩愈这匹“千里马”不被发现。
那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便成立了。
(树立对论)
然,千里马不遇伯乐,就不是千里马了吗?不,我从不这么认为。
(提出自己的观点)
尽管韩愈在那样的时代被“埋没”,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的才华却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文学作品千古流芳,后人赞赏他的才华,吟诵他的诗文,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不是一种价值吗?也许他不是那个时代的“名人”,但他绝对是让后世敬仰的“千里马”。
(事例论证)
同处唐朝的杜甫,一生贫困潦倒,却心系百姓,努力为百姓办事。
也因为晚唐政局的腐败,也因为晚唐统治者发掘不出杜甫这样的一心报国、忧国忧民的“千里马”。
不遇伯乐,这是子美的痛,但子美的心,还牵挂着他的国,他的民。
纵使不能施展才华与抱负,却始终有一颗爱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
杜甫的精神不也同样流芳百世了吗?“千里马”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一份贡献,才不枉称之为“千里马”。
(事例论证)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千里马”是不会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改变的。
(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呼应前文)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被埋没的“千里马”。
是的,他们也满怀愤懑,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愁苦。
但是,没有“伯乐”,只要拥有“日行千里”的才华,终有一日,还是会被发掘——他们的名作成了后世的“四大名著”。
也许,这些“千里马”的被发掘晚了许久许久,但我想,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不枉为人一场,不是吗?
是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是需要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是老师眼中的“另类”,他们都有过“被逐校门”的经历。
试想,当他们被逐出校园,没有老师指导,小爱迪生、小爱因斯坦从此失去信心,不再继续自自己的创造兴趣,浑浑噩噩过着日子,世界上会有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本,他们便是“千里马”,只是他们的老师不是他们的伯乐。
他们的创造天赋差点儿就被扼杀了!但伟人的小时候却是充满智慧的,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志向发展。
“发明大王”没有伯乐,却能自己发掘自己。
即便失败无数次,却从不放弃。
爱因斯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相对论”,一代伟人就是自己的伯乐呀!(事例论证)
再看现今的教育制度,虽是应试教育,却并非“一考定终生”。
有才华的人
即使没有伯乐的发现,有“千里之能”的他亦可一展才华,赢来万千掌声。
“伯乐”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迁,“伯乐”是“千里马”成功的垫脚石。
但真正的“千里马”一定是自信的,千里马只要能发掘自己,便实现了自身价值。
请相信,当“千里马”不遇“伯乐”,“千里马”依旧是那匹闪出耀眼光芒的千里马。
(篇末再点题)
老师点评:
本文写得很大气,作者大胆借韩愈的《马说》来说事,更“大胆”的是小作者能借韩愈之“力”来“打”韩愈,阐述了自己“不遇伯乐的千里马同样是千里马”的观点。
构思奇妙,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全文思路清晰,写得十分流畅,观点鲜明而严密,论述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作者雄厚的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