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1
低温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补给建议

低温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补给建议作者:朱晓君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11期一、低温环境下训练的机体代谢特点低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机体热能消耗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在冷应激的状态下,为了抵御寒冷,会引起甲状腺素分泌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加[1],其中甲状腺素分泌的增加,会使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即,氧化磷酸化解耦联;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加,会使体内三羧酸循环加强,引起能量代谢过程中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促进热的产生,从而引起能量消耗。
由于在低温环境下训练对热能需求量较高,如果热能摄入量低于消耗量,长此以往会加重运动员的疲劳累积,不利于竞技水平的保持。
二、低温环境下训练的营养补给建议1.保证充足的热能。
低温环境下运动员热能消耗较大,总能量供给应当提高,一般情况下应提高10%~20%,所以宜选用浓缩及单位热量营养密度有保证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热能,但仍应当注重膳食营养的多样化及营养平衡,保证每天谷类、蔬菜、水果、鱼蛋肉奶等的摄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等调整每天的能量供给,做到个性化的适时调整,因低温环境下对热能的需求量较大,一日三餐的营养摄入方式常常不能保证运动员的热量摄入,所以建议可以采用一日四餐或五餐来满足运动员对能量的需求,运动员考虑能量供给时也应当避免因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体重增长以及影响运动表现。
2.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食物的发热量可为14%~15%,在寒冷刺激下的训练,蛋白质代谢增加,尤其是对谷氨酰胺的消耗增加[2],谷氨酰胺能为免疫细胞快速提供能量,人体一旦缺乏谷氨酰胺,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所以谷氨酰胺的补充对于低温环境下训练的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有研究认为寒冷环境下训练应当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并非数量[3],所以主要以优质蛋白为主,可以多选用蛋白含量高、质量好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蛋白,增强蛋白质的利用率,一般要求优质蛋白质至少占摄入蛋白量的1/3,蛋白质中甲硫氨酸有利于人体对寒冷的适应,所以运动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摄入如牛奶、奶酪、牛羊肉等富含甲硫氨酸的食物。
特殊人群的营养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基础代 谢增加
甲状腺素分泌 增加
耗能增 加
防寒服增加负 担
机体散热增加
肌肉寒战
(二)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低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代谢变化中,体内供能 方式先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蛋白质 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的利用增强
(二)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低温环境人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营养与膳食
二、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
• 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 • 一般可分为低温生活环境和低温作业环境
二、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生理和代谢特点
呼吸系 统
神经系 统
消化系 统
生理和 代谢特
点
内分泌 系统
心血管 系统
体温调 节系统
(一)生理和代谢特点
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
提供优质蛋白质 增加动物性和豆类来源的食物
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富含B族、维生素A及抗氧化维生素的食物
(三)膳食营养需要
注意补充钙、钾、锌和镁等矿物质,增加新鲜果蔬和奶制品的摄入。 控制食盐的摄入,建议每人摄入量15-20g/d 保证水的供应,防止水与电解质失衡,出现等渗或高渗性脱水。
维生素 与能量相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消耗量明显 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A消耗增加。 矿物质 血锌、镁、钙和钠含量下降,体内钙和钠的营养水平 则明显不足 水 低温引起机体对水的需要量增加,以保持体液平衡。
食盐
适当增加
寒带地区居民摄入 食盐达26-30g/d
(三)膳食营养需要
保证充足的能量 能量提高10-15%,碳水约45-50%,脂肪35-40%,蛋白质13-15%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2

《实用营养学》第三周第三讲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2)三、低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1、能量代谢:低温环境下人体能量消耗增多,产热也增加。
能耗方面,低温环境下人体基础代谢率平均增加5%~17%;低温环境下人体出现寒颤和其它不随意运动,从而使能量代谢增加;低温环境下人们穿着的笨重的服装,造成额外的能量消耗;低温下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使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不能以ATP形式储存,而以热的形式向体外放散,即发生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现象,其结果表现为机体能量消耗量增加。
产热方面,主要是体内三羧酸循环增强,涉及呼吸链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酶的活力都增高,由此也必然使机体产生能量增加。
在寒冷条件下,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氧的摄取量也大为提高。
以上这些都可以使机体增加产热。
因此,低温环境下人体的能量需要增高。
一般情况下基础代谢提高10%~15%,一日总能量的供给可在此基础上考虑野外活动多少、居住条件以及对气候的习服程度来适当调节。
2、碳水化物和脂肪的代谢:体温过低时糖代谢下降,表现为与降温相平行的高血糖。
机体也从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这种体内供能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建立在体内酶谱结构对环境低温的全面适应性改变的基础上而发生的。
低温环境下机体能量消耗额外增加,气温越低,能量消耗越大,使体重下降,主要是体脂的降低明显。
所以大家想减肥的话,有个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就是挨冻,虽是开玩笑的话,但却有科学依据哦。
有的同学感兴趣的话,可以开一个不一样的减肥工作室。
低温环境下机体脂肪利用增加,同时脂肪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较高脂肪供给可增加人体对低温的耐受,脂眆供能比应提高至35%~-40%。
冷暴露初期,碳水化物被优先利用,因此碳水化合物也能増强机体短期内对寒冷的耐受力,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供能百分比应不低于50%。
膳食调查表明,当人们由温区进入寒区或是由秋季进入冬季时,其膳食中的脂肪摄入较以前有明显增多。
冬季大雪饮食养生添衣添饭保健康

冬季大雪饮食养生添衣添饭保健康冬季是寒冷的季节,而大雪更是冬季的代表。
在大雪的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寒冷而减少运动、增加食量,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产生。
为了在寒冷的冬季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注意饮食搭配和保暖措施。
一、合理膳食搭配冬季大雪时,人体因为气温下降会感到更冷,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食物来提供热量和能量。
首先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选择鱼、肉、蛋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同时,还要摄入一定量的脂肪,可以选择坚果、植物油等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
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多喝温热饮品在冬季大雪天气,我们要多喝温热的饮品,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可以选择热水、姜茶、红糖水等饮品,这些都有温暖身体的作用。
而冷饮会让身体感到寒冷,不利于保持健康。
三、加强身体锻炼冬季大雪天气往往让人感到懒散,不想运动。
然而,适当的身体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滑雪、拍打雪球等,也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
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注意保暖措施冬季大雪天气寒冷,我们需要注意保暖措施,以避免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做好室内保暖,可以使用电热毯、取暖器等设备。
出门时要穿戴足够的衣物,包括保暖内衣、羽绒服、帽子、手套、围巾等,以减少身体对低温的感受。
五、充足睡眠冬季大雪时,天气寒冷会让人感到疲倦,我们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成年人需要每天睡眠7-9个小时。
提前睡觉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天气,并且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六、注意饮食卫生冬季大雪与寒冷天气容易造成食物受到污染和细菌滋生的情况。
我们要提高饮食卫生意识,避免生吃食物,保持食物的新鲜和清洁。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外出就餐,选择在家里自己做饭,以保证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总之,冬季大雪天气不仅寒冷,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合理膳食搭配,多喝温热饮品,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保暖措施,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卫生,以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掌握要点:1、高温环境条件下人群的营养需要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3、高原缺氧习服过程中的营养需要4、增强耐氧能力的膳食措施5、铅作业人员的营养6、苯作业人员的营养7、噪声作业人员的营养8、营养素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9、运动员的营养需要10、脑力劳动者的营养需要概述:特殊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人群,与处于一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健康成人比较,他们在生理或营养代谢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其营养需要和膳食供给方面应该有其特殊要求。
除了按照膳食指南八条原则以外,他们在膳食营养上还有特殊要求。
特殊环境人群指处于特殊生活、工作环境和从事特殊职业的各种人群,包括处于高温、低温、缺氧环境,有毒物质、噪声、放射作业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人群,以及运动员、脑力劳动者等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
由于这些人群长期处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或高强度的体力或脑力应激状态中,他们体内的代谢会发生对机体不利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其营养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他们适应这些不利环境的能力就会降低,而且容易发生疾病。
如果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人群的营养状况,可增加其习服能力。
习服能力又称为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处于不同环境中各种人群的营养特点及其营养需要,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环境或职业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高温环境人群营养高温环境通常由自然热源(如太阳光)和人工热源(如锻造场、锅炉房等)引起,前者一般是指在热带或酷暑35℃以上的生活环境,后者为32℃以上的工作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0%、环境温度大于30℃的环境亦可视为高温环境。
高温环境下可引起人体代谢和生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机体代谢增加,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
由于炎热大量出汗而随之丢失大量水分、氨基酸、含氮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加上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降低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摄取,如果长期在热环境下作业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势必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降低耐热及工作能力。
冬季饮食调整霜降时节的滋补养生建议

冬季饮食调整霜降时节的滋补养生建议寒冷的冬季是人们容易感受到体力与精神下降的季节,也是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高发期。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合理调整饮食,进行滋补养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冬季饮食调整的相关建议,帮助您度过寒冷的冬季。
一、合理搭配营养寒冷的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与营养供给。
人体在冬季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因此,食物的摄入应该以高热量、高营养为主。
可以选择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肉、蛋、牛奶、豆类、蔬菜等。
此外,对于肉类的选择,可以多选择瘦肉,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
此外,冬季应多摄入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苹果、柚子等,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二、保持适度的热量摄入冬季是人们容易积累脂肪的季节,但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同时,要控制总体热量的摄入量,保持适度。
建议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杂粮等,它们能够帮助消化、促进代谢,并减少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三、多喝温热的饮品冬季气温低,人们容易口渴。
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饮品来解渴。
温热的饮品可以帮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
常见的温热饮品如姜茶、红枣茶、龙眼茶等,它们既可以解渴,同时也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此外,冬季要多喝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四、多吃时令蔬果冬季是一年中蔬果品种相对较少的季节,但仍然有一些时令的蔬果可以选择。
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可以增强免疫力,如柑橘类水果、海鲜、红椒等。
此外,一些坚果类食物也是冬季的良好选择,如核桃、杏仁等,它们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E,具有滋补作用。
五、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力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我们仍然要适量运动来增强体能。
可以选择一些室内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健身操等,或者选择户外的运动,如晨跑、散步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总结:冬季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健康的季节,合理的饮食调整对于身体的滋补养生至关重要。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营低 养温
人 需群 求的
•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5.低温人群的膳食原则
1、供给充足的能量 低温环境下对能量的需求应比同一人群常温下增加10%~15%。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总能量的13%~15%、35%~40%、45%~50%。 其中脂肪供能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2、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动物冷暴露10天
血清矿物质↓
动物冷暴露20天
血清矿物质↑
动物冷暴露30天
血清矿物质正常 钙、镁、锌↓
— 6—
营低 养温
人 需群 求的
• 低温人群的生理改变 4.维生素
➢ 低温下,能量消耗增加,与之有关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像维生素B,维生素P。 ➢ 研究表明,给低温人员补充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低温耐受。加上条件限制,
蔬菜水果常供给不足。 ➢ 维生素A也有利于增强机体对寒冷耐受,氧化磷酸化过程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 ➢ 户外活动减少,日照短而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
— 7—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1.能量 2.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3.维生素 4.矿物质 5.膳食原则
— 8—
营低 养温
人 需群 求的
•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1.能量需要增加
营低 养温
人 需群 求的
•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3.维生素
建议维生素B1 2~3mg/d,B22.5~3.5mg/d,维生素PP15~25mg/d 维生素C应额外补充,补充量为70~120mg/d 维生素A为 1500µg/d 维生素D为 10µg/d
4.矿物质
食盐15~20g/d,高于温带地区
— 11 —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目录页
低温人群的生理改变 低温人群的营养需求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要来源,供能百分比应不低于50%。
三、低温下微量营养素的需求
• 1、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与温带地
区比较,增加量为30%~50%。
• 随低温下能量消耗的增加,与能量代谢有
关的维生素B1、B2及尼克酸的需要增加。
尼克酸、维生素B6及泛酸对机体暴寒也有
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专家建议硫胺素供给量2~3mg/d,
2、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 在膳食安排时,特别主要鱼类、禽类、 肉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的供应。 • 同时还可适当选择含高蛋白、高脂肪的 坚果类(核桃仁、花生仁等)食品。
• 3、提供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 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 维生素A和烟酸等。
• 对低温环境工作人群,推荐摄入量比常温
• 寒带居民高食盐的摄入量是否引起高血压尚有不
同意见。 • 寒带地区居民钠盐的供给可稍高于温带居民。 • (2)钙: • 寒带地区居民钙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膳食钙供 给不足。 • 故应尽可能增加寒冷地区居民富含钙的食物,如 奶或奶制品的供给。
四、低温环境人群的膳食原则
1、供给充足的能量:
低温环境下对能量的需求应比同一人群常 温下增加10~15%。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 为总能量的13%~15%、35%~40%、 45%~50%。 其中脂肪供能比显著高于其它地区。
低温环境人群的 营养与膳食
• 一、定义: • 低温环境多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 常见于寒带及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及冷库 作业等。 • 低温环境下机体的生理及代谢的改变导致
其对营养的特殊要求。
二、低温下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 • • • 1、能量需要增加: 能量需要增加的因素: (1)寒冷刺激使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2)寒冷常使基础代谢率增加(机体散热 增加,以维持体温的衡定) ; • (3)身体的负担增加使活动消耗能更多。 •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人群能量供给较常 温下应增加10%~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营养学》
第三周第二讲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1)
一、低温环境的概念
二、低温环境下生理和代谢的特点
三、低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和低温环境人员的营养需要
四、低温环境人群的膳食要点
五、低温环境人群的一日膳食举例
首先,我们来看低温环境的概念。
人类的低温环境主要分为生活低温环境和工作低温环境。
生活低温环境多指温度10℃以下的环境,生活中的低温环境主要是由于常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因素所造成,常见于寒带、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例如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西藏等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低温工作环境一般指5℃以下的工作环境,包括特殊工作环境或者特殊作业的环境,主要为接触低温的职业,例如南北极的科学考察、冷库作业等。
人体的实感温度,除了外界的气温以外,还包括当时环境空气的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涉及低温的强弱程度、作用时间及作用方式等。
机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低温也影响当地的食物供应、居民的日照时间。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机体在低温条件下对营养的特殊需求。
我们来了解一下低温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和代谢有哪些变化
首先在寒冷环境中,因气温低、风速大或衣着单薄,体热散失过快,极易导致体温或局部肢体温度下降。
人体的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皮肤直接散热。
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可造成冻僵冻伤。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低体温引起冻僵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1.耗氧量下降。
耗氧量可作为总的物质代谢状态的指标。
耗氧量下降与中心体温下降基本平行。
中心体温为32℃时,耗氧量为37℃时的65%~70%;30℃时为50%~55%;28℃时为40%;25℃时为30%~35%;20℃时为20%℃-25%。
2. 呼吸商下降。
体温过低时,随着耗氧量下降,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以及血浆中的溶解度增高,呼吸商(RQ)低于正常。
当体温为30℃时,呼吸商由0.82降至0.65。
3.消化系统。
在低温环境中胃液的分泌有所增加,其酸度也有所增强,胃排空减慢,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较为充分。
寒冷环境可使食欲增加,反映了机体对能量需要量的增加。
4.心血管系统。
寒冷刺激下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同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据临床资料表明: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气温骤然下降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死亡病例也随之增多。
原因主要是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死,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
5.呼吸系统。
冷空气的吸入,可使呼吸道上皮直接受刺激,同时气道阻力增高,可成为冬季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寒冷暴露下呼吸道及肺实质的血流亦受影响,肺实质可表现为肺静收缩,可能引起进行性肺高压。
6.神经系统。
寒冷可通过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肌肉、关节的作用影响肢体功能,使皮肤感觉敏感性、肌肉收缩力、协调性、操作灵活性减弱,更易出现疲劳。
7.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急性冷暴露时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冷习服
适应过程中,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活动的程度逐渐恢复,但血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仍然较高,与冷习服的维持有关。
动物与人体的试验均表明,在冷暴露开始的一周内免疫系有所下降,随后恢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8、低温环境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对居住在不同纬度地区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人体发育水平确有明显差异。
寒冷地区身体发育水平高,环境低温的影响是首先要考虑的一种因素。
当然可能还有地理、生活条件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北方人无论是男、女其身高、体重均比南方人发育水平高;以18~25岁为例,男性的身高要高2.1cm,女性高1.7cm,体重男性相差2.5kg,女性相差1.9 kg。
我们也可以观察身边的同学、朋友,北方地区的人尤其东北人身高和体重普遍比南方人高、重。
本讲小结:
低温会使耗氧量降低
低温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率上升
低温时食欲增加
高纬度低温地区发育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