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曲五首 (1)
25诗词曲五首

苏轼的画 竹石图卷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新岁展庆帖
苏轼书法 寒食帖
复习学过的 苏轼的诗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页
返回
下页
本诗主旨
• 表达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 表达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 和不平以及对自己被贬谪、 和不平以及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 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 表示对生活、对未来的坚定意志积极 表示对生活、 乐观精神。 乐观精神。
上页
返回
下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抗元失败被俘后 过零丁洋时。 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 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 将领张世杰等人, 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 明志节。 明志节。
上页
返回
下页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 辛苦遭逢起一经, 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星”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1. 21岁时,通过科举(中了状元) 岁时,通过科举(中了状元) 岁时 走上仕途; 走上仕途; 2. 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至今已经四年。 至今已经四年。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诗词曲五首
一
二
三
四
五
练习
诗词曲五首
上页
返回
下页
写诗酬 答别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白居易 的字
刘禹锡
(作诗) 作诗) 赠给我
25 诗词曲五首

诗 歌 赏 析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 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 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 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 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 的光景了。
感叹遭际
意志坚强
诗 歌 赏 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疏通诗意
译诗:
历尽艰辛,入朝为官,靠得是精通儒家经典, 孤军抗元,已经度过了四年的光阴。 山河破碎,如风中飘飞的柳絮,身世坎坷, 像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惶恐滩头,曾和将士们倾吐对国势危亡的惶 恐,零丁洋里,也曾慨叹被俘的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没有一死?要保持爱国忠心在青 史留名。
上页
“沉舟侧畔……万木春”有什么含义? “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暗示社会发展很快。 ——“沉舟”、“病树”比喻自 己。
上页
返回
下页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 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 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 在好。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疏通诗意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 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 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 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 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 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 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 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 的不平。
上页
八下古诗

25、诗词曲五首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25诗词曲五首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国运的惶恐, 如今被俘虏,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 零。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 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 对抗战局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 自怜和哀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 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回应题目,共勉,虽遇挫折而意 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如何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一句?
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作者自比像一只 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像 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 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的 对照中,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 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给读者以新的意境,说明事 物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春” 字是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亮点之一。“春’与“病树”形成 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整句诗于惆怅之中展现了诗人豪 放、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内容
本诗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既表现了作 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辛和愤懑不 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 念和乐观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 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 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诗 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 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
25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齐读古诗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堂笔记

《赤壁》主旨:诗人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着某种机遇,言外之意: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所作为,曲折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也表现出豪爽的胸襟。
《过零丁洋》主旨:本诗追忆了诗人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水调歌头》主旨:这首词写作者仕途失意,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表现了词人由苦闷、矛盾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 忧国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 情壮志。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比喻 对偶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追忆抗元经 历,表现忧国 之痛和以死 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 壮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参考译文】 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 年的时光。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 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 如隔世,人事沧桑呵!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 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今日 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 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 返回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 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 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 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 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 赠。
刘禹锡( 772 ~ 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 793 )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 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 805 ),因辅助 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 年( 827 ),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 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 836 ),改任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 841 ),加检校礼 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 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 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
人教8下教案导学提纲25《诗词曲五首》

25、课题:《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自主学习: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关于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
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
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
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思维启迪智慧
汇英中学八年级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诗词曲五首》第__1___课时
设计人:张晓君执教人: 教学预设时间:__ _
一、智慧准备
(一)教材分析
《诗词曲五首》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哲理于一体,都是写景叙事说理的佳作。
诗人们与友唱和,借古讽今,即景抒怀,咏月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并借以生发议论,讲述深刻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典故、赏哲理、聚名句。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的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
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二、智慧导学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三、智慧导航: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主合作新知初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生先朗读,师针对点拨。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生齐读这首诗
《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
3.生齐读这首诗
四、智慧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智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