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合集下载

1-1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

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教学过程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孔子知识小档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完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礼”指什么?为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哪则材料符合此主张?(3)材料四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三)各抒己见:展示材料:“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最终)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最终)
第 1 课
教学目标:
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 生的深远影响。
孔子小档案 1、孔子的生平:时代:春秋国籍:鲁国简历:
出身-出仕-出游-出书
地位:
孔子是我国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
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 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 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 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 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 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3、问题探究:孔子的思想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 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逐渐完善的儒家私学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 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 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 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 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 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 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 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当时未被统治者重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者 历史地位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 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 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材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文化史1课、孔子与老子

文化史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之

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孔子思想 ⑴思想核心 ⑵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德治”/“礼治”) “德” 逐步改良政治
孔子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 在优先位臵,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宋代的福建泉州老君岩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 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之
2、孔子思想 ⑴思想核心 ⑵政治思想 ⑶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重视人事(关注社会)
⑷教育思想
孔子之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差别的爱)
实现途径:“忠恕”
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克 ②“礼” 己复礼”,外在的社会规范) 实现途径:“正名”、
孔子之
“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拱)之。”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主张:为政以德(即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 化百姓。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7张)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7张)
2018年7月7日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画像
老子雕像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东方圣地” 孔子故里— —曲阜 曲阜是我国 著名的历史 文化古城,孔 子故里。西 方学者将孔 子与耶稣、 释迦牟尼齐 称为“世界 三圣”,以赞 扬孔子集古 圣先贤之大 成。因而孔 子故乡曲阜 便被誉为 “东方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二、老子的学说
2.老子的政治主张:
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 下”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孔子周 游列国
孔子拜谒老子
《道德经》石刻书法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பைடு நூலகம்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二、老子的学说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 物 1.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 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仁”的主要内容: 爱人
(2)实现“仁”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 子 仁 的 学 说 [ ]
“仁”: 就是指个人的 人格
和人际关系。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积极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B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C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 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B
5、2007全国卷:古人所谓“慎终追远,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德”: 为政以德
思 想 核 心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 《论语》之 “德” 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 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 而众星共(拱)之。” 归服之心。”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 “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德”: 为政以德
思 想 核 心
(2)哲学思想 “鬼”: 敬而远之
《论语》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D.“克己复礼” “无为而治” 8、老子和孔子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严刑酷法
D
A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改革 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
9、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思想” C. 唯物主义思想 D. 朴素辩证法思想
D)
10、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因为( ) A.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 D.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 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 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 处。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思 想 核 心
《论语》之
“礼”
“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 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A B.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C.“守静”
B B .“忠恕”之道
)
D.“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孔子和老子阶级立场的是 A.“仁者爱人”“无为而治” B.“克己复礼”“小国寡民” C.“为政以德”“以弱胜强”
敬鬼神而远之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重要影响
老子
道家
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 类” ②“礼”
D)
④“有教无
③“为政以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孔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被神化, 想一想: 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仁”“德”“礼” 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 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 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地位自然也提高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正名”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 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 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 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 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 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以 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
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道” 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之
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弱胜刚强。
以上资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消极
2、道教把他尊为太上老君,把他神化,充满神秘色彩 。
《老子》名言欣赏: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 老 子 《 道 德 经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大器晚成
疏而不失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功成身退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历史影响
孔子
儒家
仁、礼、 为政以德
1988年,75位诺 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 黎发表联合宣言,呼 吁全世界“21世纪人 类要生存,就必须汲 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 慧。”由此可见孔子 思想之伟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在全 韩球 国第 汉一 城所 正孔 式子 揭学 牌院 院非 将洲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孔 子 在 柏 林
孔 子 在 世 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 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 经》, 又称《老子》。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道”
《老子》之
“道”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①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人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无 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②“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有什 么积极意义? 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后经历代 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 思想;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 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不为所欲为)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
来”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道” 朴素的辩证法
互相转化。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道” 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老子》之
政治主张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能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为何孔子会 得到如此尊 崇?
2008 年祭 孔大 典的 精彩 瞬间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
秀山高级中学 邱伟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 为政》
孔子故里——曲 阜,是我国著名 的历史文化古城。 西方学者将孔子 与耶稣、释迦牟 尼齐称为“世界 三圣”,以赞扬孔 子集古圣先贤之 大成。因而孔子 故乡曲阜便被誉 为“东方圣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