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唐纪)(10)原文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原文和译文起玄黓执徐,尽强圉作噩四月,凡五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公元六三二年春,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癸酉,静州獠反,将军李子和讨平之。

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

”“德未厚邪?”曰:“厚矣。

”“中国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年谷未丰邪?”曰:“丰矣。

”“符瑞未至邪?”曰:“至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

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

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上将幸九成宫,通直散骑常侍姚思廉谏。

上曰:“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

”赐思廉绢五十匹。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

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

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

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馀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京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

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又,王长通、白明达皆乐工,韦槃提、斛斯正止能调马,纵使技能出众,正可赉之金帛,岂得超授官爵,鸣玉曳履,与士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

”上深纳之。

上以新令无三师官,二月,丙戌,诏特置之。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卷(唐纪)(10)原文[29]上常语宰相,人臣当力为善,何乃好立朋党!朕甚恶之。

裴度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合。

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

[29]宪宗经常告诉宰相们说:人臣应当努力向善,怎么能够喜欢树立朋党集团呢!朕是非常憎恶朋党集团的。

裴度回答说:事情的原则是以门类相聚合,事物是以群体相区分。

君子与小人各自志趣相同,从情势上说就一定各自相会。

君子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同德;小人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朋党。

表面上虽然相互近似,实质上实在相差甚远。

这就在于圣明的君主能够辨别他们做的事情是邪恶的,还是正直的了。

[30]武宁节度使李与平卢兵十一战,皆捷。

乙卯晦,进攻金乡,克之。

李师道性懦怯,自官军致讨,闻小败及失城邑,辄忧悸成疾,由是左右皆蔽匿,不以实告。

金乡,州之要地也。

既失之,其刺史驿骑告急,左右不为通,师道至死竟不知也。

[30]武宁节度使李与平卢兵马交战十一次,都取得了胜利。

己卯晦(三十日),李进军攻打并攻克了金乡。

李师道生性胆小怕事,自从官军前来讨伐,只要得知有些小小的失败以及失去城镇邑落,总是忧恐惊吓得生一场病,因此他的亲信都隐瞒战况,不把实际情况禀告给他。

金乡是州的险要之地,失去金乡以后,金乡刺史派遣驿站的士兵骑马前来告急,李师道的亲信不给通报,所以李师道直到死去,竟然不知道金乡的失陷。

十四年(己亥、819)十四年(己亥,公元819年)[1]春,正月,辛巳,韩弘拔考城,杀二千余人。

[1]春季,正月,辛巳(初二),韩弘攻克考城,杀掉两千多人。

丙戌,师道所署沐阳令梁洞以县降于楚州刺史李听。

丙戌(初七),李师道所署任的沐阳县令梁洞率领全县向楚州刺史李听投诚。

[2]吐蕃遣使者论短立藏等来修好,未返,入寇河曲。

上曰:其国失信,其使何罪!庚寅,遣归国。

[2]吐蕃派遣使者论短立藏等人前来与唐朝重归于好,使者还没有返回,吐蕃便前来侵犯河曲。

资治通鉴263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pdf

资治通鉴263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pdf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1 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从弟 拒之。

2 二月庚申,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

3 壬申,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

4 壬午,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

5 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以严四境,不宜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

”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6 夏,四月,加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同平章事。

7 朱全忠遣葛从周帅兖、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五月庚寅,拔德州,斩刺史傅公和;己亥,围刘守文于沧州。

仁恭复遣使卑辞厚礼求援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攻邢、洺以救之。

8 邕州军乱,逐节度使李鐬;鐬借兵邻道讨平之。

9 六月癸亥,加东川节度使王宗涤同平章事。

10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

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脩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

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为援以相倾夺。

抟恐其致乱,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

宦官擅权之弊,谁不知之!顾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

愿陛下言勿轻泄以速奸变。

”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

”上疑之。

及胤罢相,意抟排己,愈恨之。

及出镇广州,遗朱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

全忠上言:“胤不可离辅弼之地;抟与敕使相表里,同危社稷。

”表连上不已。

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

丁卯,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

以道弼监荆南军,务脩监青州军。

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己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 州,务脩长流爱州;是日,皆赐自尽。

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脩死于霸桥驿。

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11 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自将精兵逆战于老鸦堤,大破仁恭,斩首三万级,仁恭走保瓦桥。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10)原文去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具载于《》、《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

如巷伯之疾恶,寺人披之事君,郑众之辞赏,吕强之直谏,曹日之救患,马存亮之弭乱,杨复光之讨贼,严遵美之避权,张承业之竭忠,其中岂无贤才乎!顾人主不当与之谋议政事,进退士大夫,使有威福足以动人耳。

果或有罪,小则刑之,大则诛之,无所宽赦;如此,虽使之专横,孰敢焉!岂可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剃而禽之,能无乱乎!是以袁绍行之于前而董卓弱汉,崔昌遐袭之于后而朱氏篡唐,虽快一时之忿而国随以亡。

是犹恶衣之垢而焚之,患木之蠹而伐之,其为害岂不益多哉!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斯之谓矣!寺人的官职,始自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的时代,备载于《诗》、《礼》,用来谨严皇宫内室的门禁,传达皇宫内外的话语,怎么能够没有呢?如《巷伯》的痛恨邪恶,寺人披的忠诚侍奉君主,郑众的辞却赏赐,吕强的直言规劝,曹日的解救患难,马存亮的消弭祸乱,杨复光的讨伐逆贼,严遵美的避让权位,张承业的竭尽忠诚,他们中间难道没有贤才吗?只是国君不应当与他们谋划商议国家政务和进退升降官吏的大事,使他们有威福能够左右他人罢了。

倘若宦官有人犯罪,小罪就惩罚他,大罪就杀死他,不予宽恕赦免。

这样,即使让他专横跋扈,又有谁敢呢?怎么能够不详察善恶,不区别是非,想要像割除蔓草、捕杀禽兽那样除尽杀绝,能够没有祸乱吗!因此,袁绍实行屠杀于前而董卓削弱汉室,崔胤重复杀戮于后,而朱全忠篡夺大唐,虽然痛快发泄了一时的愤恨,但国家也随着灭亡了。

这如同厌恶衣服上的污垢就烧掉衣服,忧虑树木上的蛀虫就砍伐树木,那造成的损害不是更多吗!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慈,痛恨过分,就要发生祸乱了。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4]王师范遣使以起兵告李克用,克用贻书褒赞之。

河东监军张承业亦劝克用发兵救凤翔,克用攻晋州,闻车驾东归,乃罢。

[4]平卢节度使王师范派遣使者把发兵讨伐朱全忠的事告诉李克用,李克用致送书信赞扬他。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9)原文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

盖以出入宫禁。

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其间复有性识儇利,语言辩给,伺候颜色,承迎志趣,受命则无违忤之患,使令则有称惬之效。

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虑患深远,侍奉之外,不任以事,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甘言卑辞之请有时而从,浸润肤受之诉有时而从。

于是黜陟刑赏之政,潜移于近习而不自知,如饮醇酒,嗜其味而忘其醉也。

黜陟刑赏之柄移而国家不危乱者,未之有也。

臣司马光曰:宦官当权,成为国家祸患,由来已久了。

大概因为宦官经常出入皇宫,君主从小到大,与他们亲近狎昵,不像三公六卿,进见有一定的时间,有威严畏惧。

宦官中间又有的性情乖巧,言语敏捷,察颜观色,迎合君主的志向兴趣,这样,接受命令就没有违逆抵触的顾虑,使唤差遣就有称心满意的效果。

如果不是圣明的君主,洞察事物的情理,考虑祸患的深远,除了侍奉以外,不委任宦官掌管事务,那么,近在内宫的宦官就会一天天地亲近,远在外朝的百官就会一天天地疏远,君主就会时常应允甜言卑辞的请求,听从逐渐渗透的诉说。

于是,降革升迁、刑罚奖赏的国家政令,就无形中转由亲信宦官掌握而不能自知,如同饮美酒一样,喜好它的味道而忘记它能醉人了。

所以降革升迁、刑罚奖赏的权力已经转移而国家不发生危险祸乱,是从来没有过的。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

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东汉衰亡之时,宦官的骄傲专横最为闻名,然而人们都是借助君主的权力,如同城狐社鼠有所仗恃凭依,来扰乱天下,没有能够像唐代这样,劫持胁迫天子如同控制婴儿,废立在手,往东往西出己意,使天子惧怕他们如同骑着猛虎恶狼而腋下夹着毒蛇一样。

所以如此不是别的原因,是东汉宦官不掌握兵权,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的原故。

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10)原文[3]壬子(二十三日)。

唐玄宗命令太史监南宫说等人在黄河南、北两岸的平地上观测太阳的影子和北极星的位置,于夏至这一天中午在不同地方各树起一支八尺长的标杆,在同一时间测量不同标杆影子的长度。

阳城县日影的长度为一尺四寸八分弱,晚上看到的北极星高出地面三十四度又十分度之四;在汴州浚仪岳台日影的长度为一尺五寸微强,晚上北极星高出地面三十四度八分;南部的郎州日影长度为七寸七分,晚上北极星高出地面二十九度半;北部的蔚州日影长度为二尺二寸九分,晚上北极星高出地面四十度。

位于南部的郎州和位于北部的蔚州两地之间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两地日影长度相差一尺五寸二分,晚上北极星高出地面的角度相差十度半。

再往南到交州,日影伸至标杆南面三寸三分处;八月,在海中南望南极星下,群星清晰明亮,全都是以往未曾命名的,大约离南极星二十度角范围内的所有星星均可看到。

[4]五月,丁亥,停诸道按察使。

[4]五月,丁亥(二十九日),唐玄宗下令停止设置各道按察使。

[5]六月,壬辰,制听逃户自首,辟所在闲田,随宜收税,毋得差科征役,租庸一皆蠲免。

仍以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为劝农使,巡行州县,与吏民议定赋役。

[5]六月,壬辰(初五),唐玄宗发布制命,允许没有户籍的民户自动申报,辟出各地闲置的土地供他们耕种,由官府根据具体情况征收赋税,但不得征派徭役,租庸也一律蠲免。

玄宗又任命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各州县巡视,与当地吏民商定应出赋税徭役的具体数量。

[6]上以山东旱,命台阁名臣以补刺史;壬午,以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长安崔沔、礼部侍郎知制诰韩休等五人出为刺史。

丘、同皎之从父兄子,休、大敏之孙也。

[6]由于山东各州旱情严重,唐玄宗命令台省名臣出任州刺史;壬午(疑误),玄宗任命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长安人崔沔和礼部侍郎、知制诰韩休等五人出任刺史。

王丘是王同皎堂兄的儿子,韩休是韩大敏的孙子。

初,张说引崔沔为中书侍郎,故事,承宣制皆出宰相,侍郎署位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原文: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

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

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

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

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译文: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10)原文吐蕃军队到达州,白孝德环城固守。

甲辰(十五日),代宗命令宰相和各部门长官在西明寺烧香拜佛,摆设素斋,演奏音乐。

当天,吐蕃十万大军到达奉天,京城一片惶恐。

朔方兵马使浑、讨击使白元光率先戍守奉天,敌军刚开始布列阵营,浑便率领二百名勇猛的骑兵冲击敌阵,浑身先士卒,敌军惊慌溃败。

浑生擒敌军将领一人,跃马而回,随从骑兵没有一人为敌军兵器所击中。

城头上的士兵望到这一情景后,勇气顿时倍增。

乙巳(十六日),吐蕃军队又进攻奉天,但伤亡更加惨重。

几天后,吐蕃只好收兵回营。

浑夜里率领士兵袭击吐蕃军营,杀死敌军一千多人。

浑与敌军交战前后达二百多次,共杀死敌军五千人。

丙午(十七日),代宗取消在百尺高坛座宣讲佛经,又召见坐镇河中的郭子仪,让他驻兵泾阳。

己酉(二十日),代宗命令李忠臣驻兵东渭桥,李光进驻兵云阳,马、郝庭玉驻兵便桥,李抱玉驻兵凤翔,内侍骆奉仙、将军李日越驻兵,同华节度使周智光驻兵同州,坊节度使杜冕驻兵坊州。

代宗亲自率领六军驻守禁苑之中。

庚戌,下制亲征。

辛亥,鱼朝恩请索城中,括士民私马,令城中男子皆衣皂,团结为兵,城门皆塞二开一。

士民大骇,逾垣凿窦而逃者甚众,吏不能禁。

朝恩欲奉上幸河中以避吐蕃,恐群臣议论不一,一旦,百官入朝,立班久之,阁门不开,朝恩忽从禁军十余人操白刃而出,宣言:吐蕃数犯郊畿,车驾欲幸河中,何如?公卿皆错愕不知所对。

有刘给事者,独出班抗声曰:敕使反邪!今屯军如云,不戮力捍寇,而遽欲胁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惊沮而退,事遂寝。

庚戌(二十一日),代宗发布制令亲自出征。

辛亥(二十二日),鱼朝恩请求代宗在京城中搜括士人平民的私人马匹,命令城中男子都穿黑衣服,并加以编组教练,使他们成为地方武装力量。

又将各城门的两个门洞关闭,只启用一个门洞。

士人平民闻讯后大为惊恐,翻城墙和凿地洞逃跑的人很多,官吏都无法禁止。

鱼朝恩想要让代宗到河中去躲避吐蕃的进攻,但又害怕大臣们议论不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唐纪)(10)原文
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崔胤使太子太师卢渥等二百余人列状请朱全忠西迎车驾,又使王溥至赤水见全忠计事。

全忠复书曰:进则惧胁君之谤,退则怀负国之惭;然不敢不勉。

戊午,全忠发赤水。

这时候,京城里没有皇帝。

皇帝所到之处没有宰相。

崔胤让太子太师卢渥等二百余人列状请朱全忠西迎昭宗,又派遣王溥到赤水见朱全忠商议迎驾事宜。

朱全忠复信说:前进怕胁迫君王之谤毁,后退又怀辜负国家之羞愧。

然而不敢不努力。

戊午(初十),朱全忠从赤水出发。

[31]辛酉,以兵部侍郎卢光启权句当中书事。

车驾留岐山三日,壬戌,至凤翔。

[31]辛酉(十三日),以兵部侍郎卢光启暂时办理中书事务。

唐昭宗留居岐山三日,壬戌(十四日),到达凤翔。

[32]朱全忠至长安,宰相帅百官班迎于长乐坡;明日行,复班辞于临皋驿。

全忠赏李继昭之功,初令权知匡国留后,复留为两街制置使,赐与甚厚;继昭尽献其兵八千人。

[32]朱全忠到长安,宰相带领文武百官列队在长乐坡迎接。

第二天,朱全忠西行,崔胤率文武百官又在临泉驿列队送别。

朱全忠赏识李继昭保卫崔胤及文武百官之功,起初让他暂时主持匡国留后,然
后又留为两街制置使,赏赐很多。

李继昭全部献出他属下的将士八千人。

全忠使判官李择、裴铸入奏事,称:奉密诏及得崔胤书,令臣将兵入朝。

韩全诲等矫诏答以:朕避灾至此,非宦官所劫,密诏皆崔胤诈为之,卿宜敛兵归保土宇。

茂贞遣其将符道昭屯武功以拒全忠,癸亥,全忠将康怀贞击破之。

朱全忠派遣羞官李择、裴铸入凤翔奏事,称:奉到秘密诏令及接崔胤书信,命令我带领军队进京朝见。

韩全诲等假传诏令回答说:朕避灾到这里,不是被宦官劫持。

秘密诏令都是崔胤假托的,卿应该收兵回师,保卫属地的田宅领土。

李茂贞派遣他的部将符道昭驻守武功,抗拒朱全忠。

癸亥(十五日),朱全忠的部将康怀贞率军攻破武功。

[33]丁卯,以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

[33]丁卯(十九日),卢光启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

[34]戊辰,朱全忠至凤翔,军于城东。

李茂贞登城谓曰:天子避灾,非臣不无礼;谗人误公至此。

全忠报曰:韩全诲劫迁天子,今来问罪,迎扈还宫。

岐王苟不预谋,何烦陈谕!上屡诏全忠还镇,全忠乃拜表奉辞。

辛未,移兵北趣州。

[34]戊辰(二十日),朱全忠率兵抵达凤翔,在城东驻扎。

李茂贞登上城楼,对城外的朱全忠说:天子避灾来到这里,并非臣下无礼劫持来的。

说坏话的人误你前来。

朱全忠答复说:韩全诲劫迁天子,我今来问罪,迎接扈从天子回宫。

岐王如果没有参预策划,何烦
陈说表白!昭宗屡次诏令朱全忠返回镇所,朱全忠于是上表受命。

辛未(二十三日),朱全忠率领军队转移,向北奔赴州。

甲戌,制: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胤责授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裴枢罢守本官。

甲戌(二十六日),颁布制书: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受责改授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裴枢免同平章事,署守本官。

乙亥,朱全忠攻州;丁丑,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降,复姓名杨崇本。

全忠质其妻于河中,令崇本仍镇州。

乙亥(二十七日),朱全忠攻打州。

丁丑(二十九日),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求归降,恢复原姓名杨崇本。

朱全忠以他的嫡妻作为人质迁居河中,令杨崇本仍然镇守州。

全忠之西入关也,韩全诲、李茂贞以诏命征兵河东,茂贞仍以书求援于李克用。

克用遣李嗣昭将五千骑自沁州趣晋州,与汴兵战于平阳北,破之。

朱全忠西入潼关的时候,韩全诲、李茂贞以诏命向河东征调军队,李茂贞并送书信给李克用请求救援。

李克用派遣李嗣昭率领五千骑兵自沁州驰赴晋州,与汴州军队在平阳北面交战,把汴州军队打败。

乙亥,全忠发州;戊寅,次三原。

十二月,癸未,崔胤至三原见全忠,趣之迎驾。

已丑,全忠遣朱友宁攻,不下。

戊戌,全忠自往督战,降,屠之。

全忠令崔胤帅百官及京城民悉迁于华州。

乙亥(二十七日),朱全忠从州出发,戊寅(三十日)在三原安
营驻扎。

十二月,癸未(初五),崔胤到三原会见朱全忠,催促他迎驾。

已丑(十一日),朱全忠遣朱友宁进攻,没有攻下。

戊戌(二十日),朱全忠亲自前去督战。

的军队投降,被全部屠杀了。

朱全忠叫崔胤带领文武百官及京城的居民全部迁往华州。

诏以裴贽充大明宫留守。

诏令任命裴贽充任大明宫留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