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写在“刘天华研究会”成立之际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精选31篇)关于最喜欢的一个名人的普通话考试说话应该怎么说呢?下面yjbys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以供参考!普通话考试说话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篇1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做《道士塔》,我就是从那里认识了余秋雨先生,并喜欢上了他的写作风格。
于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就一口气读完了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借我一生》……做学问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将这句话具体到某个人物身上及很难找出多少个具体的实例来。
在古代,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司马迁。
在现代,我想余秋雨先生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
他走遍了中国,所以才有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他走遍了世界,所以才有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正因为他执著的脚步,所以遥远、抽象的文化才再一次走进了万家灯火、市井巷陌。
他在不停地感悟文化、书写文化,但同时他自身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在自己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放弃了尊贵的头衔、荣誉。
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嫉贤妒能的社会,尤其是当他离开政治舞台之后,便等于失去了极其重要的保护外衣,各种流言蜚语、恶毒攻击开始扑面而来……大师毕竟是大师,没有任何辩解,没有任何反驳,他还是那样执著于他的文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余秋雨先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看电视、不用电话、不上网,其中最彻底的就是不上网!他说,这是对自己生命方式的一种把持!确实,网络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沟通,但同时它也让很多人在这个充满了优、劣、真、伪的世界里逐渐失去了判断力,逐渐变得心浮气躁。
关于彻底不上网这个做法到底对不对,我想现在还不能给出答案。
但是,在这个社会中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普通话考试说话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篇2有人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一”字,。
悲歌病中吟 良宵光明行——写在刘天华逝世60周年之际

悲歌病中吟良宵光明行——写在刘天华逝世60周年之际费维耀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一个难忘的名字在温润的琴声中回荡;一张亲切的面容在恬静的曲调里闪烁。
他,就是在黑暗中向往光明的旋律大师、中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刘天华。
刘天华出生在素有“丝竹之乡”美称的江南小镇——江苏江阴。
他出生的那一年(1895),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青年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
1915年初,20岁的刘天华遭受了一次沉重的灾难:失业、丧父、染疾,这接踵而至的不幸事件使他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费维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空山鸟语良宵情乐心无垠光明行——品崔世光钢琴作品《刘天华即兴曲三首》[J], 叶佳亮
2.浅析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病中吟》 [J], 刘佳音;康婧
3.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J], 张辉
4.为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70周年而作——二胡曲《闲居吟》浅析 [J], 孙毅
5.刘天华《病中吟》叙事研究 [J], 梁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勤奋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勤奋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勤奋的优秀作文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勤奋的优秀作文范文篇1勤奋学习,就是不断追求更进一步的指示,扩展更广泛的课外积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勤奋学习就是面对作业,能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和面对作业中的困难,勇于克服,不解决困难时不罢休。
卡莱尔说的对,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
是啊,如果你想成为有用的人,就一定要立起自己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间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心中有了目标,才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同学们一定知道刘天华吧!刘天华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一个清贫的知识份子家中。
刚进中学,他被学校军乐队的演出吸引,非常向往成为一名校军乐队队员。
他设法借了一把小号,拜能者为师,勤学苦练,不久就掌握了吹奏方法,被军乐队吸收为正式队员。
刘天华并没有满足,又进行了新的追求。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先后学会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论水平,他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音乐艺术,向外籍教师学习作曲理论,向一切懂行的人学习各方面的音乐知识,终于成为我国乐坛上的著名教授。
成名之后,刘天华仍不停步,为了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又向更高的殿堂攀登。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正式课程。
从以上两个事例中,我们可见,勤学不仅要有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且还要积极向上,要有目标有计划。
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已经造成了就业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很多社会问题。
而我们却能比那些吃都吃不饱、想上学不能上的人幸福多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更应该勤奋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
弘扬国乐,改革创新——简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刘天华

内容提要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本文分六部分,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刘天华初到北京教书时的情况,还原刘天华面临国乐危机时期的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活动,其中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社刊《音乐杂志》的出版,反映了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革发展的贡献,客观展现了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的不朽功绩。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现状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音乐创作AbstractWestern music introduction, since challenge, also is the opportunity, it causes our country's national music to be under the omni-directional impact, but also urged the people to carry on the earnest ponder to the Chinese music development pat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six parts, through to at that time the time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Liu Tianhua at the beginning of to the Beijing teaching time situation, returned to original state Liu Tianhua music creation and music practice which carried on fac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crisis tim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 establishment and society publication "Music Magazine" the publication, had reflected national musician Mr. Liu Tianhua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reform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unfolded Mr. Liu Tianhua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objectively the immortal merit.Key wordLiu Tianhua;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present situ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the "Music Magazine";Music creation一、序言《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作品振奋人心,旋律明快,节奏富于坚定与弹性。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生于1954年,是彝族人。
从小他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对他的音乐启蒙有着很大的影响。
刘天华在中学时期加入了学校的音乐团,成为了一名小号手,他的音乐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在他的师傅的指导下,刘天华开始学习吹奏其他乐器,包括京剧锣鼓和尺八等。
从此以后,刘天华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深入研究民族音乐,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他辞去了工作,专心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中。
刘天华先后拜师于多位音乐大师,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弄清了每个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料,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刘天华在创作中不仅尽量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技巧,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
他的音乐作品通常会运用多种乐器的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奖项,他还曾与许多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合作,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除了创作音乐,刘天华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
他经常到学校和社区组织音乐讲座和演出,包括在农村地区普及音乐知识,培养乡村孩子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刘天华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代表。
他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
刘天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是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刘天华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音乐,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刘天华音乐批评思想

评刘天华音乐批评思想摘要:在音乐界,人们一般都把刘天华先生视为现代新型国乐的改革家、创作家、教育家。
而从没有人把他作为一位新音乐批评家来看待。
而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可以证明,刘天华先生在新音乐批评方面也多有建树,提出过许多引人瞩目的见解和主张。
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音乐学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也有利于史学界对中国现代新音乐批评理论及其历史的梳理。
关键词:刘天华;新音乐批评家一、对传统音乐的批评刘天华的学习背景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感情,所以即便是当时的新派音乐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都表现出鄙视的态度,但是刘天华依旧坚持于自己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热爱,不过,他并不是一味的去鼓吹中国传统音乐的好,而是在清楚地认识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长处与不足,客观的作出评价,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起当时极端的新派音乐家们,刘天华多了一分理性和对于专业方面清醒的思辨能力。
在刘天华看来,“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是太不像话了。
”刘天华找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中国的传统音乐由“乐伎俳优”和“吹鼓手”操纵,只有从他们手中解放出来,不断改进我国的国乐,才能改变中国传统音乐近几千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国的传统音乐才能得以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极富于民族性与地域性,它不同于西方音乐拥有固定的曲式结构框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去创造与延伸,中国的传统音乐承载中国近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它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而被淘汰,但是我认为音乐文化是不可以被丢弃的,因为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它是靠声音作为载体去传播,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持。
发展至刘天华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音乐之所以受到鄙视,这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传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出了问题。
像刘天华所说:“现在可作模仿的前辈大师一天少似一天,制造乐器的工人,只图渔利,一天随便一天;研究乐理的人更是晨星般的稀少,由此看来,我们的传统音乐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积极努力地去改善。
弘扬刘天华精神传承普及二胡艺术

非遗 项 目。
( 二) 积 极打造刘 天华 品牌 , 组织举办 有
全国影响的民乐活动 。
1 9 9 5年 . 市政 府与 中国音乐家协 会联合 举办 “ 天华杯” 全 国青少年二胡 、 琵琶大 赛 , 至 2 0 0 3 年 连办五届 , 在全 国二 胡界和音 乐界造 成了较大 的影 Ⅱ 向。多次在江阴 、 南京 、 北京等
曲和 民间乐种之间 , 处 于陪衬 地位 , 根本 不能 与琵琶等乐器相媲美 。 清末民初 , 还被贬称为
“ 叫花子 ” 胡琴 。 2 0世纪 初 , 我 市周 少梅 、 刘 天华 两位 二
化 部授 予的 “ 中 国 民间艺术 ( 民乐 ) ” 之 乡的
光荣称号 。“ 二胡艺术 ” 、 “ 江南丝竹 ” 已分别
江 阴的骄傲 ,我们要弘扬刘天华 的精神 ,
发 展二 胡艺术 事业 . 奏 响一 曲新的 “ 光 明
行” 。
首先 , 我们应看到传承普 及二胡是贯 彻落 实党 的十八大精 神 , “ 扎 实推进社 会
术学校 ,已有 3 0 0 0余人在市级 以上各类
比赛 中获 奖 , 3 0 0余位 学生考取了包 括 中 院等全国各类艺术院校 。近年来 , 社会各
界兴办 了 1 0多个 民乐培训机构 。 全市有 9 个民乐考级点 。营月是我国第一位 琵琶研 究生 .史晓蕾 是上海 民族乐 团琵 琶演奏 家, 刘嫒 、 徐婷婷 、 赵 志坚 、 蒋煜琪 、 沈锋分 别在全 国青少 年二胡 比赛和 全国青 少年 琵琶比赛 中获优秀成绩 , 充分展示了我市 的民乐水平 。 但是 。 我们也 应看到 。 目前全 市二胡 普及面不广 , 年龄层次不平衡 。老年人和
主 义文化 强 国建 设 .提 高 国家文化 软实 力, 发挥文化 引领风 尚 、 教育人 民 、 服务社
杨荫浏在苦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

杨荫浏在苦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作品前后出现的过程,绝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却大多数乃是时代的苦痛,经由他的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他的每一作品,都是反映写作时一定环境在他心中所唤起的一定情绪:贫病失业,前途黑暗,乃有《病中吟》;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努力前进遇到阻力,乃有《苦闷之讴》和《悲歌》。
但他是积极的,他感到苦闷,正是因为他内心的积极与环境对他所施的打击,在两者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改进操》中,他闪出了希望的星星;在《光明行》中,他追逐着灿烂的憧憬。
在生活略略比较安定的间隙中,他也偶然描写一些他的闲情逸致,如《虚籁》、《月夜》、《除夜小唱》之类。
「国乐改进社」部分成员(二排右二为刘天华)刘先生的积极和努力,从两件事可以见得:一件是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接着《音乐杂志》的刊行。
他是国乐改进社唯一的中心推动力量。
记得一九二七年夏间这社成立的前后,我曾接他多页的通知,曾佩服他计划的周详和对中国音乐资料调查表格设计的周密。
可惜我所有的这一份通知已在抗日战争中丢失。
《音乐杂志》从一九二八年一月十日第一号起,至一九三二年第十期止,共出十期。
他逝世,便也随着他寿终正寝,从来再也没有第十一期出现。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对于《音乐杂志》,是何等的重要!另一件是《音乐杂志》第二号(一九二八年二月十日出版)所载他的一篇向国乐改进社执行委员会提议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从中看出他对音乐教育推行内心的热烈和计划的具体。
可惜,为环境所限,他的这一意见,始终没有兑现;第一次碰了现实的壁,他以后便似乎也丧失了再提同类意见的勇气。
《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刘北茂述育辉执笔他所处的环境如何?第一,在以非乐的“墨学”成名,同时积极主张为了片面解放诗词,必得全面排斥音乐(他认为音乐是束缚诗词)的“哲学家”而兼“文学家”胡适在北方发生相当影响而且有时又很得势的时候,音乐系的设立,要不是还有一位提倡艺术的学者蔡元培先生从中发生反方面的力量,根本不容易在北方大学中成为事实;但即使设立了,还说不上合理的发展,因为预算常遭驳斥,而在大学校务会议中,正时时流行着象周作人之流所常说的“吹吹打打几个月便学得会的音乐,还要成系吗?”那样公开反对和鄙视音乐的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数十年来, 政府既不提倡 , 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
做 子 弟的要学 习 ,还不免 受到父兄 的呵斥与社 会的蔑
视, 结果, 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存在吹鼓 手手里苟延残喘, 这真太不像话了。”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天华先 生一旦认准 了方向是绝不 回头 的 : 改进 国 “
渐渐地 , 泪眼模糊中, 天华先生向我们走来了, 提着
他 心爱的二 胡, 背着能发洪大之声的琵 琶……
乐这件事, 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 , 我既是
中国人 , 又是 以研究音 乐为职 志的人 , 若对 于垂 绝的国
出生于1 9年的刘天华先 生 , 85 一生处于大清王朝走
乐不能有所补救, 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现在有这许多
他总是坐在院子中练 习琵琶 、 到深夜 , 二胡 从来草成殓。 l 2年夏 , 97 曹安和 与几位 同学趁暑假 到天华先生家 学 乐器 , 同时曹安和教先生的两个孩子学钢 琴。一次上 完课 , 正当午饭时候 , 先生说 : 天没有莱 , 不 天华 今 你如 以为苦 , 希望你 照常吃了饭走。 等到吃饭 时 , 主人一家和 客 人藉 以下饭的 , 只有一样炒青菜。
一
谦逊的天华先生把振兴国乐视作天职, 为了淘炼这 “ 沙里之金” 他靠的是非常人能及的 ” 与 “ 。 , 恒” 毅” “ 择业既定, 便悉全力赴之: 往往练 习一器, 臼黎明 至深夜不肯歇, 甚或连十数日不肯歇。”( 刘复《 书亡弟
天华遗 影后 》) 江 阴家乡传说 着这 么一件事 0 , 1 2年 在炎热 的暑 9 假 中, 有人去找刘天华 先生 , 了刘 家 , 家告诉他 到灶 进 人 堂问去 找。 当 到 了灶堂 间 , 他 看见刘天 华先生背朝 着余
同年 秋天 , 因没有钱 交学费 , 天华 先生 的两个孩 子
见过他拿着蒲扇赶蚊子乘凉。他的手太忙了, 蚊子趁隙
而上他也不顾……到 睡觉 的时候 , 按品的左臂都酸得抬
不起来。( 刘育和《 几点回, 》) 他, 不但学习二胡、 琵琶、 古琴等独奏乐器, 也学习
江南丝竹、 十番锣鼓等 民间合奏 ; 不但学 习器乐 , 学习 也
曾一度辍学在家。
但 即使 在如 此艰 辛的生活景况 下 , 天华先生在 《 国
民Ij调与京、 'J B \ - ] 昆等地方戏曲乃至佛曲、 道情; 不但学习 中国乐器 , 也学习铜管、 小提琴、 钢琴等西洋乐器; 不但
重视 实践 , 而且重视理 论 ; 学 习中国传统 的乐 学理 不但
乐 改进 社缘 起 》 < 对于本社 的计 划 》 文 中, 振 和 我 两 为
虽然在这 ‘ 四海困穷’ 的当儿, 也不免破涕为笑。” 天华先生是把振兴国乐与 “ 中国人“ 连在一起的, 若干不好这件事 , 他会很惭愧的, 这是一件与他悲喜与
共 的大事 !
影响, 刘天华先生选定了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
’ 据天华先生胞 兄刘复先生说 : 天华性 情初不与音 “ 乐甚近。 天华先生的学生储 师竹 曾说 : 盖民智非教不 ” “ 能开通 , l非化不能 陶冶 。古昔教化二者 , 民’ 生 相辅以行 ,
火未尽的灶堂口坐着弹琵琶。这人惊奇地问: 这么热 “
维普资讯
乐 钩沉 l 海
fa / H/
的天坐在这里是怎么回事?” 刘天华先生笑着回答说 : “ 我背上长了癣, 火烘可以杀痒, 这样免掉用手去搔 , 手 就可以弹琵琶了。” ……江阴夏天很热 , 蚊子很多, 晚上
同志来 组织这个 国乐改进社 , 虽然还只 呱呱堕地 , 算不 定它的终身 , 是有了芽 , 可 总有开花结果的希望 , 以我 所
向没落和灭亡、 国内军阀混战、 外受列强欺凌的国辱民 穷时期。中华民族何去何从, 一时间学术争鸣与政治运
动风 起云涌。 “ ・ 新文化运动和 文化救 国思想 的 受 五 四”
而征其效于家弦户诵。 夫诵即艺文 , 即乐器 , 弦 此先 生之
所 以刘天华先 生不仅是位 民族音乐改革家 , 民族器 乐作 曲家 , 二胡、 琵琶演 奏家 , 音乐教育 家 , 他根本就是
一
志也。 而天华先生则直陈己志 : 音乐对于人类有 绝大 ” ”
位有着博大胸怀和卓识远见的爱国者 !
条新路来 , 然后才能说得 到进步这两个宇。 ” 可见 , 天华先 生的 “ 以研究音乐为职志 ” 不在 爱好 ,
与谋生 , 而是为 了改 变我 国人 的精神 面貌 , 志在我 中华
之崛起 !
然 而 , 讨 饭胡琴 , 唱琵琶 ” 当时 民族 音乐 的地 “ 卖 ,
位 是何 等卑 微低下 。这 一点 天华先 生 是十分 明 白的 :
的功用, 这是无论甚么人不能不承认的。我国近来最没 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 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着西 人弹琴唱歌 , 大都还是贵族式的( 可还只是少数人弄的
玩意 ) 要说 把音 乐普及 到一般 民众 , 真是一 件万分 , 这 渺远 的事。而且一国 的文化 , 也断然不是些抄 袭别 人的
“ 国乐 之在今 日, 有如 沙里面藏 着 的金 , 必须淘炼
出来, 才能有用。 这淘炼的责任非我辈莫属, 虽然严格说
来, 我辈也只是一知半解的人。”
皮毛就可以算数的, 反过来说 , 也不是死守老法、 固执己
见就可 以算数 的,必须一 方面采取 本国固有的精粹 , 一 方 面容 纳外来 的潮 流 , 从东西 的调和 与合作之 中 , 出 打
维普资讯
乐 钧沉l 海
H/ a /
赤子之心
写在 “ 刘天华研 究会 ” 成立之 际
口 毕 志 光
“ 抱朴含真, 陶然自乐。” 翻开< 音乐大师刘天华诞辰百周年纪念专集C } D 的
图文部册 , 八个挺拔 、 秀丽 的楷 书映入 眼帘 , 是刘 天华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