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邻叟滑稽》“雍正初,李家洼佃户”原文与翻译

合集下载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1董家庄佃户丁锦,生一子曰二牛。

又一女赘曹宁为婿,相助工作,甚相得也。

二牛生一子曰三宝。

女亦生一女,因住母家,遂联名曰四宝。

其生也同年同月,差数日耳。

姑嫂互相抱携,互相乳哺,襁褓中已结婚姻。

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

小家不知别嫌疑,于二儿嬉戏时,每指曰:“此汝夫,此汝妇也。

”二儿虽不知为何语,然闻之则已稔矣。

七八岁外,稍稍解事,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不相避忌。

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锦夫妇并殁。

曹宁先流转至京师,贫不自存,质四宝于陈郎中家——不知其名,惟知为江南人——二牛继至,会郎中求馆僮,亦质三宝于其家,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郎中家法严,每笞四宝,三宝必暗泣;笞三宝,四宝亦然。

郎中疑之,转质四宝于郑氏,而逐三宝。

三宝仍投旧媒媪又引与一家为馆僮久而微闻四宝所在乃夤缘入郑氏家数日后得见四宝相持痛哭时已十三四矣。

郑氏怪之,则诡以兄妹相逢对。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遂不疑。

然内外隔绝,仅出入时相与目成而已。

后岁稔,二牛、曹宁并赴京赎子女,辗转寻访至郑氏。

郑氏始知其本夫妇,意甚悯恻,欲助之合卺而仍留服役。

其馆师严某,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昌言排斥曰:“中表为婚礼所禁,亦律所禁,违之且有天诛。

主人意虽善,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见悖理而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以去就力争。

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

后四宝鬻为选人妾,不数月病卒。

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或曰:“四宝虽被迫胁去,然毁容哭泣,实未与选人共房帏。

惜不知其详耳。

”果其如是,则是二人者,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瞑不视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原文-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原文-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之迟辟智美创作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年夜门倾圮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讥笑说: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跌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事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年夜水带走呢?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年夜家佩服(它)是正确的事理.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境地,石头肯定失落在坑穴里.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竭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事理就主观臆断吗?。

《阅微草堂笔记》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尝倩①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②。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欻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⑤。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⑥。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倩:请。

②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③洫:田间的水道。

④欻(xu):忽然。

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出《周易》。

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出(孟子》。

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盖规之也 ( ) (3)会有土寇( )(2)自谓可将十万( ) (4)沟洫甫成( )18、(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块然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然(3)几为所擒 (4)人几为鱼A、(1)(2)相同, (3)(4)相同B、(1)(2)不同,(3)(4)不同C、(1)(2)不同, (3)(4)相同D、(1)(2)相同,(3)(4)不同19、(6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下)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下)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下)转:学思不致的博客杨槐亭言:即墨有人往劳山,寄宿山家,所住屋有后门,门外缭以短墙,为菜圃。

时日已薄暮,开户纳凉,见墙头一靓妆女子,眉目姣好,仅露其面,向之若微笑。

方凝视间,闻墙外众童子呼曰:“一大蛇身蟠于树,而首阁于墙上。

”乃知蛇妖幻形,将诱而吸其血也。

仓皇闭户,亦不知其几时去。

设近之,则危矣。

琴工钱生,钱生尝客裘文达公家,日相狎习,而忘问名字乡里。

言其乡有人家酷贫,佣作所得,悉以与其寡嫂,嫂竟以节终。

一日在烛下拈纻线,见窗隙一人面,其小如钱,目炯炯内视,急探手攫得之,乃一玉孩,长四寸许,制作工巧,土蚀斑然,乡僻无售者,仅于质库得钱四千。

质库置椟中,越日失去,深惧其来赎。

此人闻之,曰:“此本怪物,吾偶攫得,岂可复胁取人财。

”具述本末,还其质券。

质库感之,常呼令佣作,倍酬其直,且岁时周恤之,竟以小康。

裘文达公曰:“此天以报其友爱也。

不然,何在其家不化去,到质库始失哉。

至慨还质券,尤人情所难,然此人之绪余耳。

世未有锲薄奸黠而友于兄弟者,亦未有友于兄弟而锲薄奸黠者也。

”王庆垞一媪,恒为走无常。

即《滦陽消夏录》所记见送妇再醮之鬼者。

有贵家姬问之曰:“我辈这妾媵,是何因果?”曰:“冥律小善恶相抵,大善恶则不相掩。

姨等皆积有小善业,故今生得入富贵家;又兼有恶业,故使有一线之不足也。

今生如增修善业,则恶业已偿,善业相续,来生益全美矣。

今生如增造恶业,则善业已销,恶业又续,来生恐不可问矣。

然增修善业,非烧香拜佛之谓也。

孝亲敬嫡,和睦家庭乃真善业耳。

”一姬又问:“有子无子,是必前定,祈一检问,如冥籍不注,吾不更作痴梦矣。

”曰:“此不必检,但常作有子事,虽注无子,亦改注有子。

若常作无子事,虽注有子,亦改注无子也。

”先外祖雪峰张公,为王庆曹氏婿,平生严正,最恶六婆,独时时引与语,曰:“此妪所言虽未必皆实,然从不劝妇女布施佞佛,是可取也。

”翰林院供事茹某,忘其名,似是茹铤。

纪昀《老翁捕虎》文言文翻译

纪昀《老翁捕虎》文言文翻译

纪昀《老翁捕虎》文言文翻译原文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

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

”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意思是: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庄子中并没有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误记)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

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

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注释①中涵:即纪中涵,当地的县令。

②哂:微笑,讥笑。

③尾闾:尾巴根部。

④缒: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⑤须:胡须。

⑥瞬:眼睛转动。

⑦谬:欺诈。

解释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

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

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

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

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老翁捕虎及其解释老翁捕虎及其解释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版]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版]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版]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尝为献县令,良吏也。

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

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

可引客权坐别室。

”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

”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

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宁独老僧!”叉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

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

彼皆阳不识公耳。

”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

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

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

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

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

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

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

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

’竞泊然逝矣。

”姚安公②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守且至且夫访之为害B.公之为郡,不减龚、黄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C.则甲直而乙曲竟不访而归D.再寄耳目于他人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3.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

郗雍正视盗文言文翻译

郗雍正视盗文言文翻译

【原文】郇雍正视盗,闻盗夜入其家,乃令家僮执烛以待。

盗惊,弃衣而走。

雍正曰:“吾闻盗不盗,但盗心而已。

今吾知盗心,岂容其盗吾财?”遂命家僮追之,盗遂匿于民家。

雍正至,曰:“吾知盗心,故来寻盗。

尔等勿惧,吾非盗也。

”众民皆喜,遂告之盗所在。

雍正曰:“盗心吾已得,尔等亦当知盗心,勿复盗。

”众民皆诺。

雍正乃还。

【翻译】郇雍正遇到盗贼,听说盗贼在夜晚潜入他的家中,于是他命令家中的仆人拿着蜡烛等候。

盗贼惊慌失措,丢弃衣物逃走。

雍正说:“我听说盗贼并非真的盗窃,只是盗贼之心罢了。

如今我已经知晓了盗贼之心,怎么还能让他们盗窃我的财物?”于是他命令仆人追赶盗贼,盗贼于是躲藏在百姓家中。

雍正来到,说:“我已经知道了盗贼之心,因此来寻找盗贼。

你们不必害怕,我不是盗贼。

”众百姓都感到高兴,于是告诉了他盗贼藏身之处。

雍正说:“盗贼之心我已经得到,你们也应该知晓盗贼之心,不要再盗窃。

”众百姓都答应了。

雍正于是返回。

【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郇雍正智斗盗贼的故事。

郇雍正面对盗贼,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手段,而是运用智慧,通过了解盗贼之心,最终成功地将盗贼捉拿归案。

这个故事反映了郇雍正的机智和宽容,同时也告诫人们,在面对盗贼时,应该保持冷静,用智慧解决问题。

在文中,郇雍正说:“吾闻盗不盗,但盗心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郇雍正对盗贼的理解。

他认为,盗贼并非真的盗窃,只是盗贼之心在作祟。

这句话也体现了郇雍正的宽容心态,他并不将盗贼视为敌人,而是试图理解他们,从而化解矛盾。

郇雍正说:“今吾知盗心,岂容其盗吾财?”这句话表明了郇雍正的决心。

他知道盗贼之心,就不会再让他们盗窃自己的财物。

这句话也展现了郇雍正的果断和坚定,他不会因为盗贼的存在而妥协。

在故事中,郇雍正通过了解盗贼之心,最终找到了盗贼藏身之处,并将盗贼捉拿归案。

这个过程体现了郇雍正的智慧和能力。

同时,他还告诫众百姓,要了解盗贼之心,不要再盗窃。

这表明了郇雍正的善良和关爱,他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

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

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

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

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

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

酒酣,共立河岸。

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

友招使还,应声又至。

足甫及岸,不虑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

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

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

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求睹其技睹:观看B.不虑岸已将圮虑:料想C.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踊:跃起D.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蹈:用脚踢解析:D项,蹈,“踏,践行”引申为“冒”。

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习:练习,学习B.素不习水习:习惯C.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跃:跳起D.友曰:“能越此乎?”越:跨过解析:B项,“习”应解作“通晓,熟悉”。

答案:B【参考译文】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

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地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

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看他的本领。

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前门外面对着我;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

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

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

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

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

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微草堂笔记·邻叟滑稽》“雍正初,李家洼佃户”原文与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邻叟滑稽》“雍正初,李家洼佃户”原文与翻译
先姚安公言: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

先父姚安公说:雍正初年,李家洼佃户董某的父亲死了,留下一头牛,老而且跛,打算卖给屠宰场。

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

牛逃到他父亲墓前,伏地僵卧,牵拉鞭打都不起来,只是摇尾长叫。

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

村里人听说此事,络绎不绝地前往观看。

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渠父堕河,何预于汝?忽然邻居刘老头儿愤然走上前,用拐杖打牛说:“他父亲坠入河里,与你有何关系?
使随波漂没,充鱼鳖食,岂不大善?假如让他随波漂流,充做鱼鳖食物,岂不更好?
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

你无故多事,牵引他上岸,让他多活十几年
致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致使他儿子对父亲生则奉养,病则医治,死则入敛,而且留下此坟,每年需祭扫,成为董氏子孙无穷牵累。

你的罪大了,死是应当的,乱叫什么?”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原来当年董某的父亲掉入深水中,牛跟着跳进水,董父拉着牛尾才上岸。

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董某不知此事,听说了这事非常惭愧。

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

自己打着嘴巴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拉着牛回家。

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数月后牛病死,董某哭着把它埋了。

此叟殊有滑稽风,与东方朔救汉武帝乳母事竟暗合也。

这老头儿很有些滑稽风格,与东方朔救汉武帝乳母的故事竟然相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