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古代官员是如何管好“身边人”的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第一章清官的定义清官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指的是在政务中廉洁奉公、以法律为准绳、为民众做出贡献的官员。

清官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干以及坚守原则的勇气。

本章将介绍清官的特点和历史名人清官的重要性。

第二章清官的传世故事2.1 杨度清廉之道杨度是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以廉洁为核心价值观,不雇佣贿赂、不徇私情,并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对人民的贡献和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后来者。

2.2 赵雍的廉政传奇赵雍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官,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勤政廉洁,深受人民民众的爱戴。

他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清官的坚守和奉献。

第三章清官的价值观3.1 廉洁奉公清官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廉洁奉公。

他们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将法律与正义视为自己执政的准则。

3.2 以法律为准绳清官奉行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他们在执法中公正无私,不偏袒犯罪分子,也不滥用职权。

3.3 为民众做出贡献清官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并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第四章法律名词及注释4.1 贪污:指官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手段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4.2 廉洁奉公:指官员在执政过程中,坚守清廉原则,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并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3 公正无私:指官员在法律执法和政务办理过程中,公正、公平、不偏袒或受某种利益干扰。

附件:附件一、杨度清廉事迹文献资料附件二、赵雍廉政传记片段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贪污:指官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手段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2、廉洁奉公:指官员在执政过程中,坚守清廉原则,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并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3、公正无私:指官员在法律执法和政务办理过程中,公正、公平、不偏袒或受某种利益干扰。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导语: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廉洁的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诸葛亮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

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

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

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

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

”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

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岳飞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

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

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

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

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

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

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

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

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高二议论文作文:以史为鉴: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高二议论文作文:以史为鉴: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以史为鉴: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

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

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成就贞观之治;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

1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勿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简单就是(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2扁鹊与菜桓公扁鹊来拜见蔡桓公,在他身边站了一会,他发现蔡桓公有一点小病,于是多次请求给他医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听扁鹊的话,最后导致病情恶化,病发身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一开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肤上,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时,用针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还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听劝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这就是小病不治,酿成大病,不听名医言,吃亏在眼前啊!3马稷不谏王平失街亭诸葛亮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应声而出.首先,诸葛亮强调街亭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指出街亭“守之极难”.而马谡却满不在乎,说什麼:“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诸葛亮郑重提醒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却不把强敌放在眼裏,声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再次,诸葛亮以“军中无戏言”来告诫马谡,马谡却仍然头脑发胀,以“愿立军令状”来担保必胜.由於马谡过去曾出过一些好主意,赢得了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又自信必胜,诸葛亮便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并拨“平生谨慎”的王平相助,又谆谆叮嘱了三点:其一,“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这是守卫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这是防止部署错误的保险措施.其三,“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是要求王平尽到辅佐匡救之责.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应该是做得到的.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犹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为救援,命魏延驻扎街亭之后以为策应.骄矜自用的马谡完全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他一到街亭便讥笑诸葛亮“多心”,认为魏军不会来.接著,他又撇开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指示,硬要扎营於山上.王平再三劝告,指出魏军若包围蜀寨,断绝汲水之道,蜀军将不战自乱,他却固执己见,甚至用“丞相诸事尚问於我”这类大话压人.王平苦谏无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马谡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这就决定了失守街亭的败局.尽管马稷熟读兵法、不听取诸葛、王平建议.最终也是纸上谈兵、失之交臂.你可能也喜欢:妈妈,我想给您提点意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听取别人意见。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

古代从政之道与政治伦理古代从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古代,官员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从事政治事务。

因此,古代的从政之道和政治伦理非常重要。

1. 廉洁奉公廉洁奉公一直被视为古代官员必须遵循的首要规则。

官员要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就必须做到清白无私,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

官员要为公而担忧,为民而忧虑,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2. 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古代的官员必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要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人民和国家做贡献,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

3. 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古代官员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在古代,很多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因此,他们要保持公正和公平,以避免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 敬畏天地在古代的官员中,敬畏天地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品德。

他们要保持诚实、正直、勤勉、谦虚和纯洁的品质,同时也要敬畏天地并遵循道德规范。

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5. 尊重权威古代的官员在履行职责和服务人民时,必须尊重权威。

他们要遵循皇帝和法律的指示,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他们还要尊重社会上的各种权威力量,包括家族、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等。

6. 勤勉尽责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勤勉尽责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他们必须为完成任务和为国家服务而努力工作,力求做到最好。

他们要保持一颗敬畏心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 合理施政古代的官员必须合理施政,以最佳的方式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他们要保证政策和措施的公正和公平,并确保制度和法律的切实实施。

同时,他们还必须善于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8.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古代的官员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则。

他们要保持真诚、坦率的态度,同时也要遵循道义规范。

他们还必须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不得随意泄露机密或扰乱公共秩序。

综上所述,古代从政之道和政治伦理非常重要,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廉洁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的官员到民间的普通人,都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品质。

这种品质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几个古人的廉洁故事。

一、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以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著称。

他曾任监察御史、开封府尹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包拯任开封府尹时,一个权贵犯了法,包拯依法予以惩处。

事后,这个权贵怀恨在心,企图通过贿赂包拯的手下以求轻判。

包拯得知此事后,立即将这个权贵的手下逮捕,并严厉惩处。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品质。

二、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海瑞,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以清廉如水、刚正不阿著称。

他曾任户部主事、应天巡抚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勤政为民为宗旨,打击贪污腐败,深受百姓爱戴。

据史书记载,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时,曾多次拒绝贿赂,严惩贪官污吏。

有一次,一个贪官为了巴结海瑞,特意送上一份厚礼。

海瑞不但没有接受,反而训斥了这个贪官一顿。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的品质。

三、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著称。

他曾为官多年,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

郑板桥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不为权贵所动。

据史书记载,郑板桥在担任潍县县令时,曾拒绝一个权贵的非分之请。

这个权贵对此十分不满,打算暗中报复郑板桥。

郑板桥得知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这个权贵,信中写道:“吾乃一介寒士,安敢与贵人相抗?”这个故事展现了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的品质。

以上这些古人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和修养,更体现了古代廉洁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以这些古人廉洁品质为榜样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古人的教诲和训诫:做人要廉洁自律;做官要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做事要勤政为民、服务大众。

中国古代的官员问责

中国古代的官员问责

中国古代的官员问责2019-06-11⼀、官员问责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关于官员的职责和对官员问责的典型记载是成于北宋的《太平御览》,该书对不同官职的问责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

⽐如,职位相当于宰相的司徒官。

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孙⽒焉。

”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

舜的⽀系⼦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

“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掌理邦教。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司徒,与⼤司马、⼤司空并列为“三公”。

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司徒。

《周礼·地官》认为,司徒之职在保息万民。

《尚书·⼤传》⽈:“百姓不亲,五品不训,则责司徒。

”《韩诗外传》⽈:“群⾂不正,⼈道不和,国多盗贼,⼈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如司空这个官职,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中主管⽔利⼟⽊⼯程和官府⼿⼯业的最⾼⾏政长官。

《尚书》记载:“禹作司空”、“平⽔⼟”。

⾦⽂中称为“嗣(司)⼯”,和司徒、司马合称“三有司”,是西周时中央的主要⾏政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有司空或相应的官员。

《荀⼦·王制》记司空的职责是:“修堤梁,通沟浍,⾏⽔潦,安⽔臧(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旱,使民有所耘艾”,完全是⽔利⼯作。

东汉设司徒、司马、司空作为⾼级国务长官。

《韩诗外传》⽈:“⼭陵崩,川⾕不通,五⾕不殖,草⽊不茂,则责之司空。

”《尚书⼤传》⽈”:“沟渎拥遏,⽔为民害,⽥⼴不垦,则责之司空。

”再如司马,“司马”是全国军队的最⾼管理官,除管理国家军赋和组织军事训练外,还是军法的执⾏者。

在军事活动中,所有涉及赏罚等军法事宜,均由司马处断。

因⽽在《尚书·⼤传》有:“蛮夷猾夏,寇贼奸究,则责之司马。

”《孔⼦家语》:“贤能⽽失官爵,功劳⽽失赏禄,⼠卒疾怨,兵弱不⽤⽈不平,不平则饬司马。

”上述诸例,均为先秦时代的问责内容。

洞察人情古代例子

洞察人情古代例子

洞察人情-古代例子人情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在古代尤为突出。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与思维往往受到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古代的例子,我们可以洞察人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人情的情感表达古代的人情表达丰富多样,常常体现在礼仪、待人接物、亲情友情以及忠诚义气等方面。

礼仪之道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例如,明清时期的宴会,宾主之间要相互敬酒,主人要为客人斟酒,并以几次不同的敬酒方式表示不同的礼貌。

这种细致入微的行为,既体现了主人的尊重和好客,也显示了客人对主人的尊敬。

待人接物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待人接物的方式,尤其是对待长辈、师长以及权威人士时更加慎重。

例如,在《孟子》中就记录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孟子曾经去见鲁哀公,为了表示对鲁哀公的尊重,不敢坐上公车,而是留在公车旁边等候。

这种尊重的态度,展示出孟子对长辈和权威人士的敬重之情。

亲情友情古代社会也非常注重亲情友情的表达和体现。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深情友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宝玉与林黛玉情同手足,无论彼此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喜悦,总是彼此倾诉、互相扶持。

这种深厚的友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是人情中最真挚美好的一部分。

忠诚义气忠诚和义气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被视为一种对人情的坚守。

在古代的官场或家族中,赤诚忠心的表现是人们所推崇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赵孟頫在《赵子龙》中写道: “吾当遍访四方,为子龙之遗者书之,命以代子龙而上报魏主,呼万众之士而西酣!” 赵子龙是赵云的字,赵云是刘备麾下的大将,他死后,将答他的四位将领交给了刘备。

赵孟頫为了表达对赵云的尊敬和忠诚,四处奔走,寻找并传送消息。

人情的现代观察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人情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存在在现代社会中。

然而,现代人情的表现方式和古代有所不同,受到了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谈谈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

谈谈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

谈谈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摘要】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廉政教育的实施方式多样,包括考核制度、监察机构等。

其内容和原则主要包括廉洁自律、崇德向善等。

古代廉政教育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如左宗棠、蔡元培等。

廉政教育对社会治理和官员选拔起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廉政教育方法也在不断传承与演变。

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的启示和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廉政教育、实施方式、内容、原则、经典案例、社会治理、官员选拔、传承、演变、启示、价值1. 引言1.1 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廉政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在古代,官员廉洁自律、官民关系和谐的局面往往与廉政教育的普及和实施密不可分。

廉政教育有助于加强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官员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仅能够提升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也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廉政教育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一个廉洁政治的环境中,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配置,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古代廉政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2. 正文2.1 廉政教育在古代的实施方式1. 严格的选拔制度:在古代,廉政教育是通过选拔优秀官员来实现的。

官员的选拔不仅要看其才干和政绩,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品德和廉洁。

只有具备良好品德和廉洁操守的官员才能得到重用和晋升。

2. 严格的监督制度:古代中国设立了严格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政绩和廉洁进行监督。

监察机构除了监督官员的行为外,还定期对官员进行廉政教育,加强他们的廉洁意识和自律能力。

3. 廉政教育的宣传普及:古代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廉政教育,包括书籍、讲习、演讲等。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全社会对廉政的认识和重视,形成良好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古代官员是如何管好“身边人”的
古代官员是如何管好“身边人”的
“2015年5月4日,上海市委正式公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在规范工作中,上海全市334家单位的2133名市管干部就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作专项申报,并由相关部门一一甄别核实。

”2017年3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题为《上海规范领导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的新闻,集中梳理了近两年来上海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的整体规范工作。

从严管干部,要从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家人开始。

其实,在古代官场就不乏一些官员以身作则、严格管束“身边人”的例子,甚至还有一些约束官员“身边人”的规定。

任人不唯亲,官员主动避嫌
在古代官场的腐败行为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

然而,古代也有官员严格管束“身边人”的好例子,一些官员“任人不唯亲”的事例就曾传为佳话。

公元303年,晋朝的荆州刺史刘弘推荐立过战功的皮初担任襄阳太守。

朝廷认为皮初资历太浅,建议任命担任过东平太守的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刘弘却坚决反对。

原来,夏侯陟是他的女婿。

刘弘对同僚和部属们说:“夫治一国者,宜以一国为心,必若亲姻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他更上奏朝廷:“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皮初之勋,宜见酬报。

”后来,朝廷只好听从了刘弘的意见。

刘弘不重用自己女婿而重用功臣,任人唯贤不唯亲,一度传为美谈。

那时的西晋已经大乱,但荆州因为有刘弘“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公私给足,百姓爱悦。

”(《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成了一方乐土,许多难民都移民过来。

重视教育“官二代”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历来备受关注。

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

言传身教,力戒儿孙奢靡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来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

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

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

”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官至宰相。

他在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

”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才分虽有高低,但必须读书明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

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

”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相当重视。

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不可出入公门坐公车,要做善事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长期回不了家,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家书”便成为官员对留守家中的“官二代”们的主要教育方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等等。

并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

”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

此外,沈大人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等。

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

唯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


沈鲤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贤臣。

出台规定约束官员“身边人”
管束官员“身边人”关乎国家吏治,深为历史上的明君所重视,尤以明太祖朱元璋较突出。

明朝开国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权势,横行霸道,导致民怨沸腾。

朱元璋知道了召集徐达等人,说:“尔等从我,起身艰难,虽成此功,非旦夕所致。

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

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

”(《典故纪闻》卷一)朱元璋认为要治理功勋大臣家僮的劣迹,必须“急去其根”,实际上,朱元璋是要警诫大臣们,杀鸡儆猴。

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朝廷下发文件:“凡在官者,其族属有丽于法,听其解职归乡里。

”(《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意思是,现任官员,只要本族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该官员必须主动辞职回家。

作为一种官方制度,这对于防止官员亲属倚仗官势违法犯罪是有一定裨益的,但这种形同“连坐法”的预防措施也有很多弊端。

当时就有官员在千里之外,本来好好为官且颇有政声,但却因为老家族人违反了法律,而被解职回家。

朱元璋还对宦官定了很多规矩,不许宦官干预朝政。

他立了块三尺高的铁牌在宫中,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当时,“有内使以久事内廷,从容言及政事者,太祖即日斥遣还乡,命终身不齿。

”朱元璋还告谕群臣:“自古贤明之君,凡有谋焉,必与公卿大夫谋诸朝廷,而断之于己,未闻近习嬖幸之人得与谋者。

”(《典故纪闻》卷三)
虽然,在古代官场不乏官员以身作则、重视教育、严格管束“身边人”的好典范,但古代历史上官员的“身边人”依然劣迹频出。

因此,只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不容特权存在,才能制止歪风邪气,实现吏治的清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