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七)
中国楹联对联特征论略

中国楹联对联特征论略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楹联对联特征论略》的内容,具体内容: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
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
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
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
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上述五个特征的概括是非常准确、非常全面的。
下面,我想继续深化一步,再从如下五个对立统一的角度论述一下楹联的有关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它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三)

民
族
第二节 楹联的本质
三、 楹联文体说
一
位 集宋 词联 的大 家 ,对 楹 联 性 。”认 为楹 联 只是 一 种雕 虫
作过 理论研 究 ,可是 他 对楹联 小技 , 只是 一种语 言文 字游 戏 。
的总体 评价 却是 贬抑 的 。 1 9 2 4 当然作者原意并非如此 简单 , 血 文体 , 指文学的体裁 、 体制 年1 2 月 3日 他在北京 《 晨报 》 但 这种 观点很 有普 遍性 。 或样 式 ,中国文学 艺术 的发 展 纪念增刊上发表的 《 苦痛 中的 ( 六) “ 偶文”“ 骈体文” 说 历史 悠久 , 源远 流 长 , 形 成 了很 一文中说 : “ 楹联起 上个 世 纪 2 0年 代 向义 在 脉 多文学体裁 , 它们体式不 同, 功 小玩意儿 》 用各殊 , 千姿百态 , 异彩纷呈 。 诗经 、 楚辞 、 汉赋 、 唐诗 、 宋词 、 元 曲、 明清 小 说 , 串珠 引络 , 争 自宋 后 , 在 骈俪 文 中 , 原不 过是 《 六碑龛贵山联语 ・ 论联杂缀 》 附庸 之 附庸 。” 中称 : “ 楹 联虽 起 源 晚近 , 实 出
联 海 新 舟
传
楹联文体的出现 , 以其独特的功能, 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凡是别的文 学形式所能担负的任务 , 它都要一试锋芒 , 大显身手 ; 凡是别的文体承担 不 了的任务 , 它却能任劳任怨, 当仁不让。这就是楹联的独特魅力所在 。
承
中 国楹联学概论 ( 连 载 三 )
口谷 向 阳 著
而上 升 为艺术 则需要 追求 思 想
2 0 1 3 年第 3期 对联 ・ 民间对联故事 ( 下半月 )
联海新舟
体 一 , 诗 变 之 。 诗 中 一 为 之 、 一 楼 月 素 伯 特 一 独 之 字 。 一 歌 冲 一 式 、 文 它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二)

一
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生动地展现万物复苏、 \ 1 i 生气盎然的春天。 上联写春风: 春天来了, 春风 i
。
联 的本 质属 性 。所谓 文体 “ 独特 ”, 主要 是 由中
妩媚迷人的春天。上下联情景交融, 共同表达 i 既对又联” , “ 相对” 的是 i 国方 块汉 字所 具 有 的音 、 形、 义 的特点 决 定 的 。 了一个主题。所谓 “
榭亭 台 、 园林牌坊 、 庙宇寺观 、 官 邸衙署 、 贡院 间文学; 既是应用文学, 又是纯文学, 还可以是 l 学堂 、 宅第书斋 , 又由于文人学士以雅为好 , 大 游 戏文 章 。它 的格调 也很 “ 独特 ”, 既有诗 的意 / 抵到清代 中叶 , 楹联便作为对联 的雅称 , 一切 境, 又有词的句式, 更有赋的铺陈, 可谓兼众家 \ 1 i 的对联 都囊 括 于 楹联 的名下 。从 广义 上说 , 楹 之长了。 i 联 即指 书 写张 挂 的对 联 , 也 包 括 只书 写不 张 挂 请看郑板桥的一副楹联 : 的对联 , 还包括印成文字 的对联或对句。此以 春风放胆来梳柳 ;
l
人
“ 相联”的是 内容 , 既对立 , 又统一 , 对称 外 国 的各 种拼 音 文字 不 具 有汉 字 的特 点 , 所 以 形式 ,
பைடு நூலகம்
不能组成两两相对 , 排列整齐 的对仗句 , 因而 和谐, 浑然一体。 产生不出楹联 的形式。 楹联这种文体在世界文
在楹联 的创作 和理论 阐述中 , 经常用到以
二、 楹 联 的别 称
楹 联是 对联 的雅称 ,它从 对偶 发 展而 来 , ( 六) 联尾 : 上、 下联 的最 末一 个 字 。上下 联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 ,出现 了各种各样 的别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

鸟道 失行 踪 , 风像 雨骤 , 烟 村 四五 家 , 绕户
小 溪分 燕尾 , 沽 酒论 文 , 夜深不寐 , 旅 寓
方知行路 难 。
明代 楹联 的创 作 吸取 诗 词 曲赋 的营 养 , 打
童
对联 ・ 民间 对 联 故 事 ( 下半月 ) 2 0 1 3年 第 1 1 期
对联 教 材
投 笔径 去 。嗣 太祖 复 出, 不 见 悬挂 , 因问故 , 答
一
楼 俯看群 山 , 站 高地 步 , 自然赶 上前 人 。
写
云: “ 知是御 书 , 高悬 中堂 , 燃香祝 圣 , 为献 岁之
这是 一副较 早 出现的 白话 联 。语言 通俗 , 成 为一种新 的创 作风格 。
代
的道 路 , 并走 出 了宫廷 王府 , 走进 万户 百 姓家 。 每逢 春节 , 家 家大 门贴上大红 纸春联 , 便 成 为我
乐
怪石起 狼 牙 , 采 薪造 粥 , 昼 长 苦饥 , 宦 游
不若还 乡好 ;
国一种 民族 的传统 风俗 , 一直传 承 至今 。
二、 楹 联创作 灵活 自由
田汝成 ( 1 5 0 3 一 ?) , 嘉靖 年进士 , 曾为杭 州 无之 , 询 知 为阉豕 苗者 , 尚未倩人 耳 。太祖 为大 烟霞岭 南高 峰题联 : 书日: “ 双手 劈 开生死 路 ; 一 刀割 断是 非根 。 ” 两脚 不 离大道 , 吃 紧关头 , 须要认 清岔 路 ; 、Biblioteka 皇 帝提倡促进 普及
开 国皇 帝 , 朱 元 璋 为 了 歌颂 太 平 盛 世 , 大 力提 楹 联 , 有 一副 是 : 倡楹联 , 而且身体力行 , 大大推动了楹联 的普 台榭 漫 芳塘 , 柳 浪莲 房 , 曲曲层层 皆入 画 ; 及, 这 在清 陈云 瞻《 簪 云楼杂说 》 中有记载 : 春 联 之设 , 自明孝陵防也 。时太祖 都金 陵 ,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三)

人
2 0 1 4 年第 2期
对联 ・ 民间对联 故事 ( 下半月 )
无一不是重要的楹联家 。 体。1 9 1 2年 , 孙 中山到太原视察 , 游文 瀛湖公 孙 中山 ( 1 8 6 6 — 1 9 2 5 ) , 名文 , 字逸仙 , 广东 园 , 题 书一 联 :
莫嫌 老 圃秋容 淡 ; 最 爱黄花 晚 节香 。
香山 ( 今中山市 ) 人,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 辛亥 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 中华 民国的创始人 。 他学识 渊博 , 在文学上不 以诗词见长 , 却独擅联语 , 在 其 四十多年 的革命生涯 中留下 了很多脍 炙人
对联 教 材
安 危他 日终 须仗 ;
竭被俘 , 当晚被斩首 , 而恩铭之妻竟然剜徐之心
祭恩铭 。 徐壮烈牺牲 , 十分悲壮 , 年仅 3 5 岁。 孙 中山挽联 道 : 此联集清末沈翊清诗句 , 运用 贴切 , 天衣无
甘苦 来 时要 共尝 。
璧 流 缝 露 . 表 出 达 对 了 复 对 杂 战 时 友 局 的 的 无 隐 限 忧 信 任 和 真 挚 的 友 情 , 并 1 9 1 3年 8月 , 孙 中
张之洞读后 , 不觉暗暗吃惊 , 其远大抱负不 赴后继 ,为国捐躯 ,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 的胜 可轻视 , 忙令开中门迎接。
1 8 9 5年 孙 中 山要 在 广 东 顺 德 北 水 乡 开 办
脉
王朝的腐败 , 歌颂了革命志士的不朽业绩 , 鼓舞 “ 蚕子公 司”以作革 命掩 护 , 他为公 司题 联 : 了人 民反 抗 的精神 ,因此在 中 国楹联 史上 具 有 兴创 自我 ; 划时代的意义 , 其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都是不可 利 归 于农 。 忽视的。这时期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文化名人 革命 、 兴农 、 爱 民在一位革命家胸 中融为一
楹联知识概要

楹联知识概要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一、的概念、及它的产生与演变我们研究对联,应用对联就要给对联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
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1、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2、内容相关;3、平仄相对;4、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对联的产生: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我不持这样的观点,因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
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2019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二)

谱
一
、
太 平天 国楹联
王赫斯 怒 , 勃 然一 怒 , 六 军 甲 胄逞威 风 。 他 为天王 府龙凤 殿题 联 : 虎 贲三 千 , 直扫幽 燕之地 ;
采
太平天 国的斗争 , 戊戌变法的悲壮 , 辛亥革命的 硝烟 , 五四运动的飙举 , 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胜利 , 谱 写 了可歌 可泣 的精 彩篇 章 。 楹 联在 继 承传统 的基 础上 , 在思 想性 、 政 治
惟皇 大德 曰生 , 用夏 变夷 , 待 驱 欧美 非 澳四
洲人 , 归我 版 图一乃 统 ;
翼戴著鸿猷, 合四海之人民, 齐归掌握;
王威 驰骏誉 , 率 万方之黎 庶 , 尽 入版 图。 李秀成 ( 1 8 2 3 — 1 8 6 4) , 广西 藤县 人 , 是 太平 军 中年 轻将 领 , 屡 建 奇勋 , 封 忠王 。 天 京 陷落 , 突
i
为私 塾馆 孔子 牌位题 联 : 泗 水文 章流 紫水 ;
龙 飞九 五 , 重 开尧 舜之天 。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 民革命运动形成 写 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太平天国的将士 , 不仅能征善战 , 而且最尚 联句 , “ 凡攻一城 , 方据第宅 , 谓之打馆 , 必令充 时 > 先生搜括红黄纸撰联句 ,以朱墨书之 ,互相夸
中原 争逐鹿 ,果 能撑 北 门之 锁 钥 ,方 算英
雄。
黪
藐躬实惭德,望尔 谋臣战将,重新十八省江
冯云 山 ( 1 8 1 5 — 1 8 5 2) , 广 东花 县人 , 为金 田
楹联的著名作品

楹联的著名作品
【实用版】
目录
1.楹联的概述
2.楹联的历史发展
3.著名楹联作品欣赏
4.楹联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一、楹联的概述
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期的门神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寓意深刻、形式优美的文学艺术。
楹联的特征在于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既要求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对称和谐,还要求寓意丰富、抒发情感。
二、楹联的历史发展
楹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魏六朝时期,当时民间流行在门上贴对子以祈求平安吉祥。
唐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楹联逐渐从民间走向宫廷,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文学形式。
宋代是楹联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明清两代,楹联更是盛行一时,许多学者、文人都擅长撰写楹联,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三、著名楹联作品欣赏
1.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永夜角声悲自语,南风入衣酒未消。
”
3.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
这些著名楹联作品,既展示了楹联艺术的形式美,又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四、楹联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楹联艺术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广泛的传承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艺术的研究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一优秀的文学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谐 谑 :
自 古未闻屎有税 ;
如今 只剩屁 无捐 。
民 国万岁 ( 税) ; 天下 太平 ( 贫) 。
对联 ・ 民间对联故事 ( 下半月 ) 2 0 1 4年第 6期
钾对 联 教 材
试思中国之命运, 能勿忧心。
挽联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特务的残 \ 叠
王昆仑的挽联:
能破天惊非轻死 ;
暴, 歌颂了 烈士f f 瑛 勇不 屈, 视死如归的 凛然 正气。 i
1 9 4 6 年 4月 8日,王若飞 、秦邦宪 ( 博
不遭人忌 是庸才。
古) 、 邓发、 叶挺 、 黄齐生等十余人乘飞机由重 \ ] |
英 自由, 美 自由, 只有 国人不 自由。 国民党 的贪官 污吏多 , 他们横 行 无忌 , 民不 上粮纳税养遭殃军, 等于暴殄天物;
派官委 员抚 受 灾民 , 变相搜 刮地 皮 。 “ 遭殃 军 ” 是 中央军 的谐音 。 成 都盲 哑学校 门前有 一联 :
”
日 本投降后 , 蒋介石 “ 假和平 , 真 内战; 假 聊生 , 怨 声载 道 。时有讽联 , 人木 三分 :
“ 于胡子” 指时任监察院长的于右任 。“ 孙 先 生”指法 币 , 上 面印有孙 中山像 。
国民党政府 经济 凋敝 , 滥印钞 票 , 导致物 价 暴 涨 。四川大学 一教 授 曾在 自宅 门上贴 一联 :
民 国卅五 年 , 该 盼到 太平新世 界 ;
彭祖 八 百岁 , 没 吃过这 么贵 东西。 清华 大学一 教授 写一析 字联 :
天下. f i - 多艰 , 赖斗争前线, 坚持民主驱除反 动, 不屈 不挠 , 惊 听 凶音 丧砥 柱 ;
黄炎培挽联:
学 生在 学校里 座谈 , 暴徒 在群 众 中掷 弹 , 是
党中留 永痛, 念人民事业, 惟将悲苦化成力 鎏
量, 一心 一意 , 誓 争胜利慰 英 灵 。
谁指使那个凶手? 最高学府何等庄严, 青年生命如此宝贵, 请
百战 功勋 落一 美 ; 万 里江 山在二 陈。
熟视无睹, 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 有 口难诉 , 我 辈何 须 民主 自由。
此联语 意双关 , 切 中时弊 , 嘲讽有 力 。 华 北地 区流传 一联 : 合 法贪 污 , 弹劾 不怕 于胡子 ;
公 开秘 密 , 交涉只有孙 先 生。
被擒 , 林蔚帮 凶, 走狗奴才 , 何妨硬打蛮 干, 趁 闹里 无备 , 抢 几 支手表 水 笔 , 更 撕
反独裁, 反内战, 反特务, 虽 死犹生。
董必武、 李维汉合挽 : 我辈 犹 生 , 变 悲哀 为力量 ;
毁壁报, 放一些冷枪热炮, 不辜负四文赏 钱, 九个流氓, 半打特务, 三升暴徒;
“ 1 2 ・ 1 ” 惨案烈士追悼会上 , 挽联似海。如 躯, 尽造谣 中伤 , 掩不 了血腥 罪行 , 便拼
i
却一死, 留得后继者标榜。 谁要你两1 : 7 棺 i
材, 十万 臭钱 , 几 句谎 话 , 一 点假 意 。
张澜、 梁激溟的挽联:
为反 内战 而牺牲 , 真 成痛 史 ;
四烈士安葬之日, 有人仿大观楼孙髯长联 叙事纪实, 怒斥当局之残暴, 歌颂烈士之无畏:
三百个军人 , 奔来眼底。摩拳擦 掌, 势汹汹
汇万众悲愤 一心一德反独裁。 周恩来、 邓颖超同 挽:
为民主 , 为和平 为大众 , 成仁取义;
翟 月
萋
径往前冲! 看周绅牛劲, 西服乱闯, 俊杰
数 月前往事, 注上心头。怒发冲冠 , 叹滚滚
经三载暴戾施为果然遗臭曾忆改革币制换发金圆物价狂腾翁咏霓一筹莫展元勋仰药陈布雷万古含冤难回大众之心自取灭亡之路到底英雄徒唤梦只落得山河易手仓皇遁败走台湾
对 联教 材
展
联
I / /
丽 r
第七节 楹联的承传
七、 解 放战争时期楹联
这征 税 , 那征 税 , 除却 菩 萨都征 税 ;
曹靖华、 阳翰笙同挽一联:
言行并未开生面;
庆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急务, 飞机在山西兴县 l
的黑茶山遇大雾失事 , 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4 月
宰割依然旧葫芦。 史良 挽联云:
统治者害治 , 青年遭殃孰能忍 ; 立 法的毁 法 , 民主 扫 荡真堪 伤 。
1 9日 延安三万多人隆重祭悼 “ 四・ 八” 殉难烈 \ 1 一 士。中 共中央的 挽联是: l
门 ; 元 仑 土 . 蓉 , f 4 -抽 足 企 韭 \
群 专 制 恶 魔 , 他 们 将 来 , 他 们 已 经 没 有 将 来 。
李 公 朴1 9 4 6 年7 月1 1 日 在 昆 明 被 国 民 党 霾 ! l
全国各地的挽联还有很多。如:
特务暗杀, 闻一多在主持李公朴追悼会后, 于7 凰
" l i l , J 酉 目 N. - 0
宋庆龄挽联是: \ j | 和平大业犹赊, 贤劳正赖, 何竞中道捐弃, 墨
石 皿 入 ! 田’ I ; ∥
李公朴题挽联:
旧 肘 昂 主埔 j. 脾 g C l 土
一
民主曙光初吐, 瞻望方殷, 难堪噩耗惊传, “3 5
I 民主, 真独裁” 。有人作联讽之:
只说胜 利好 , 不料 胜利还得 打 ; 莫唱 太平歌 , 谁知 太平 几时 来。
真 内战 , 假 和平 , 两手欺人 遮 天下 ;
似 民主 , 实独裁 , 一心称 主霸 国中。
蒋介石 口头上 “ 提倡民权” , 实际上特务横 行, 遍布鹰犬 , 有人作谐联讽之 :
尽尽尽 , 谎话说尽 , 绝事做尽 , 人心失尽 , 民 月1 5日 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惨案激起 了全国人
主战士杀不尽; 民无比悲愤 , 许多城市举行追悼会, 痛挽烈士, 豳 了了了, 宣言发了, 鲜血洒了, 百 姓醒了, 法 怒斥当局。中 共中央代表团有联致挽: 月
西 巢穴倾倒 了。 继两公 精神 , 再接 再厉 争 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