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七章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17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内容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价值观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是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和对理想的憧憬。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互相相关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天”即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构成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儒家认为,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达到文明的境界。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个方面,对人文价值作了双重确认。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具有至上的价值。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
“仁”的基本规定是“爱人”,是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
儒家进而提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反对以暴力来压服人。
儒家的“仁”以教悌为本,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
墨家也认为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要求化自然为人文。
墨家提出“兼爱”的原则,以求文明社会的稳定。
“兼爱”超越了宗法关系,体现了更普遍的人道原则。
佛教认为天与人均虚幻不实,把彼岸世界视为真实的存在。
不过佛教强调人道胜于天道。
佛教提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其中也渗入了人道观念,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有相通之处。
宋明理学,进一步阐发了人道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儒墨佛的融合,使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二)“无以人灭天”道家把自然作为关注的重点。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须经过人化的过程。
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的过程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道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了更多的批评,他们认为文明■《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社会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祸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主张摒弃一切人文的创造,回到一种天人玄同的自然境界。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情况,其中包含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群己关系上各家定位的异同、在义利与理欲取舍问题上的争辩、在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追求上的不同选择等重大问题,提高分辨和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对“天人关系”、群己定位、义利与理欲等重大问题上应持的正确观点。
难点:对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的理解。
【讲授提纲】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
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正是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一)儒家人是否应当超越自然的状态?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辨,首先必须对此做出回答。
儒家是最早对这一问题做出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
按照儒家的看法,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文明社会应当以什么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仁”具有多重涵义,而从价值观上看,其基本的规定则是“爱人”。
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
孟子由仁学引申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
即使是在具有神学色彩的董仲舒儒学体系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在的人道观念。
(二)墨家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固然存在着不同差异,但也有相近的一面。
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人与处于自然中的动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谋生活动,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
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
如何使文明社会的秩序得到稳定?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
“兼爱”所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人道原则。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文学]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文学]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d493de9dd5bbfd0a795673b6.png)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情况,其中包含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群己关系上各家定位的异同、在义利与理欲取舍问题上的争辩、在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追求上的不同选择等重大问题,提高分辨和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对“天人关系”、群己定位、义利与理欲等重大问题上应持的正确观点。
难点:对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的理解。
【讲授提纲】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
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正是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一)儒家人是否应当超越自然的状态?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辨,首先必须对此做出回答。
儒家是最早对这一问题做出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
按照儒家的看法,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文明社会应当以什么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仁”具有多重涵义,而从价值观上看,其基本的规定则是“爱人”。
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
孟子由仁学引申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
即使是在具有神学色彩的董仲舒儒学体系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在的人道观念。
(二)墨家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固然存在着不同差异,但也有相近的一面。
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人与处于自然中的动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谋生活动,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
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
如何使文明社会的秩序得到稳定?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
“兼爱”所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人道原则。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说课讲解

二、“无以人灭天”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 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三、力命之辩与人的自由 力命之辩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 问题。 化自然为人文的基本条件是主体自身的努力。 儒家人化多指天性为德性,道德的实践的过程。 但又与天命纠缠在一起,受到天命的限制,对主 体自由与外在天命的双重否定。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安命”、 “逍遥”。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 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三、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 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 理欲关系。 墨家崇尚功利的原则,而把 “利”,往往还原为感性要求的 满足:“衣食者,人之生利 也。”“利,所得而喜也。”
❖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 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力做得更好!谢谢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 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 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二、“逍遥”的境界
❖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 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 达到逍遥之境。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 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 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 “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格取向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
王”。
外王: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
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
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深层内涵:“仁”表现为一种完美的德性,“知”
“知人”压倒“知物”。
孔子:“君子不器”(《论语· 为政》),表现出对
认知理性或技术理性的轻视。 “见闻之知”:基于感性见闻的事实认知, “德性之知”:分辨善恶相联系的道德评价。 理学家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它对人 格的完善没有什么意义;惟有德性之知,才构成 人格的真正本质。 从这一前提出发,理学家对道德理性之外的事实 认知往往采取贬抑的态度:“大端惟在复心体之 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重义轻利) 则)。道义原则。
义:宜也,应当,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当然之
利:利益、功效。功利原则。
理:理性 欲:感性
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君子义以为上”:义作为当然之则,内在价值,
具有至上的性质。 “义者,天理之所宜”: “理”具有普遍必然的 品格,义与天理沟通,体现了“理”的要求。
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 值传统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道家思想) 强调自我:个体的、剔除了各种社会化规定的自
我,是道家思想的基本前提。 认知自我: “自知者明”,唤起“我”的自觉。 保身全身:个体之为贵并不在完美的德性,而在 于生命。 崇尚个性:摆脱了各种外在的束缚,使个体的自 性得到了自由的伸张。 弱化群体认同:排斥了兼善天下的社会理想,导 向自我中心主义。
则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德理性,二 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善”的品格。这样,走向 内圣之境,总体上便表现为一种善的追求。
二、“逍遥”的境界 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
人格以“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也被称之为 “真人”。 真:合于自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 “为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小我与宇宙大我达 到内在的统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 于万物”(《庄子· 天下》) ,在与自然的契合中, 人格达到了一种逍遥之境。 道家的这种看注意到了理想人格应当是一种自由 人格,而人格的自由之境又以合规律性为前提。
儒家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与评
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 身当做行为的目的。
正面作用:
“惟义所在”的律令,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作为正面的价值导向, 培育大量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 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惟利是求,这对于 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负面作用: “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 合,往往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弱化了 社会的激活力量。
就天人关系而言,儒家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
占支配地位,其要求化自然为人文,并以人道作
为社会的基本原则,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只偏重
道德完美而忽略人的自然性,带有狭隘和片面的 特点
道家崇尚自然,但反对对自然的积极改造,表现
出消极的一面。
比较: 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人格作为真实的我,总是有其个性特征。道家以
本真的人格扬弃仁德的矫饰,同时意味着确认人 格的个体品格。 庄子:“吾所谓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在其 性命之情而已矣。”(《庄子· 骈拇》) “藏”:是指善。 道家认为,人格的追求并不表现在以普遍的仁义 规范来塑造自我,它的旨趣在于尊重自我的个性, 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 “贵真”,包含着“天下欣欣焉,人乐其 性”(《庄子· 在宥》)的要求,“人乐其性”就是 通过个性认同而达到的人格境界。
除了仁德之外,人格还包括“知”的规定。
“未知,焉得仁?”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内圣在某种意义上即表现为仁与智的统一。
“知”:主要理解为“知人”,即对社会人伦的
体察。“知”的功能便在于把握仁义等当然之则, 并在行为中自觉加以贯彻。
由此形成一种重道(广义的“道”,包括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呈现为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
它既涉及多重价值关系,又交错着人们对价值关 系各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和强化。
对这份具有双重意义的遗产,既不能简单地全盘
否定,也不能无批判地吸收。
应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科学
的、发展的精神加以创新,使其永葆鲜活的生命 力。
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 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 文明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 “仁”, “仁者, 爱人” 对人加以尊重和关切。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反对暴力。
墨家:“兼爱”。以兼爱纷争,达到大治。超越
了宗法关系,具有更普遍的内涵。
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从一个侧面强化了
体自身,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超出了这一范围 (走向“在外者”),则主体便无法决定行为的结 果,一切只能归之于天命。
儒家所谓“在我者”,主要与主体的德性涵养和
道德实践相联系,“在外者”则泛指道德之外的 各个领域。
二者的区分,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自由信念与宿
命观念的对立。
对主体自由与外在天命的双重确认,构成了儒家
二、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 义: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总是以理性要求的形
式出现。 利:以需要的满足为内容,表现为感性的物质需 要。 义与利的关系: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 系,即所谓理欲关系。
儒家更关注理性的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 “谋道”:社会理想(包括道德理想) 的理性追求。
中国文化注重人道原则的传统。
自然与社会道德一体化
二、“无以人灭天”
道家: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天),强调“法自
然”,主张“无以人灭天” 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 的过程不仅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 理想状态,一切人化的过程都是对自然之美的破 坏。 提倡从文明回到自然。 老子:“见素抱朴” 。 庄子:“绝圣弃和”,“攘弃仁义”。 个人意志的超脱空灵
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天人之辨内在地关联着“力命”关系问题。
“命”: “天”的超验化(超经验,超实践,超
感受,不可认知。 “天命:涵义接近于必然性、不可预测、难以把 握的先在规律,具有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 “力”:主体的力量和权能,个人认知、判断、 改造、创造的能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者”:自由信念,个人的德行、涵养、济世 救国的能力。 “在外者”:天命、宿命。
化自然为人文的基本条件是主体自身的努力,超
越自然的要求本质上蕴含着对主体力量的确信。
在儒家那里,自然的人化更多地指化天性为德性,
与这一趋向相应,主体的力量和权能首先表现于 道德实践的过程。
肯定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权能,构成了
儒家文化的主流,其历史影响极为深远。
“力”与“命”二者的关系: 道德实践领域:行为在已,结果在天。 社会范围:政治理想实现于否,最终决定于超验
的“命”。 个人:生死、富贵也均有定命:“死生有命,富 贵在天。”
实现二者统一的方法:“求”,表现为主体的自
觉努力。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 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 求在外者也。”(《孟子· 尽心上》)
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我者”),这种努力受制于主
儒家将德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以“内圣”为人格
目标,将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视为最高价值。 影响:政治结构与个体行为,包含着伦理化的倾 向,对精神境界的升华不无积极意义。 不足: 社会领域:政治结构的变革不受重视; 人与自然:在道德关注压倒一切的前提下,对自 然的认识与作用往往被臵于视野之外。 轻器(包括社会及自然领域的具体对象)的传统。 以德性对理性的支配为出发点,善的追求与“道” 的涵盖相互交错,构成了传统价值体系的显著特 点。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雍也》) 这种 “孔颜之乐”,核心是超越感性的欲求,在 理想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儒家的“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追求,轻视、冷落、
贬抑感性的欲求,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的理念,使这一关系趋于极端,将理性的精 神境界抽象化和玄虚化,主体的创造活力也为 “存天理”所抑制。
儒家:自由之境,主要与道德努力相联系 道家:逍遥,则趋向于审美的追求。
第二节
群已关系的定位
(重群体,轻个体)
一、“修已以安人”(儒家思想)
“成己”:德性上的自我实现,强调求诸己,而
反对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责已,不求人”。 “安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 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 成己而成人:自我的实现与成就他人的统一,达 到群体实现的“和价值目标
(重道轻器)
一、“内圣”的追求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
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强调人格的内圣。
内圣”:表现为善的德性,并以广义的仁道精神
为其内容。 仁、义、礼、智、信,作为人格的内在规定。 “克己复礼为仁” :以仁来塑造自我,净化自我, 亦即所谓“正心、诚意”,从不同方面指向善的 德性。
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 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