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社会活动家型科学家

合集下载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创立的墨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他的《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

孙中山称赞墨子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华盛顿、卢梭并列为世界四大伟人。

墨子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被称为科圣。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子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相传墨子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强凌弱、贵作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都进行了揭发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

公元前440年,楚国磨刀霍霍,准备利用鲁班制造的云梯等攻城器械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消息后,一面派弟子禽滑厘等300余人,带着守城器械赶赴宋国,帮助宋国做好防御准备。

一方面,置生死于不顾,从鲁国出发长途跋涉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停止侵略战争。

墨子一路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了楚国都城。

蔡元培故居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蔡元培故居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蔡元培故居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县人,是中国近代经典杰出的社会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全国性政治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学术和政治活动,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为纪念他的伟大贡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于2003年正式开放了“蔡元培故居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板桥乡白莲村,是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期在此建造的纪念馆。

纪念馆共十层,楼高24.7米,占地234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内部装饰、设施齐全,陈列文物丰富,是一座集科学、文化、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纪念馆。

- 1 -。

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会受到社会和政治压力的侵扰和限制?

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会受到社会和政治压力的侵扰和限制?

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会受到社会和政治压力的侵扰和限制?科学家和思想家应当是最自由的和最不受束缚的人们,他们应该在独立思考中探索真理,寻找答案,并为人类进步发挥作用。

但事实上,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会遭受来自社会和政治的压力,甚至被限制,他们不得不为了自由和理性而奋斗。

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通过哪些形式体现出来的呢?一、政治干预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立研究在无数的历史事件中,政治势力越来越不断地在某些科学领域进行干预。

一些政治家或其支持者,为了利益或意识形态,会对科学研究设置障碍或审查。

最强烈的例子之一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拉科西斯委员会”,专门审查没有被禁止的科学活动。

这也引发了无数科学工作者,包括基因学家和生活价值观研究员等等,的强烈抵制。

二、社会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阻挠在一些敏感的科学领域,信息传播和科学成果的公开可能受到限制。

例如在一些国家,包括美国,人口控制政策可能被视为争议性的议题,因此在官方言论中很少提到。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要推动这项科学成果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能是个问题,因为政治干预或者信息封锁会阻止他们提出或进一步推动某项研究。

三、学术和政治信念的冲突政治和学术程序之间的冲突可能成为影响科学和思想家最大的障碍之一。

某些个体的政治信仰和学者的行为会产生冲突,并导致其在某些关键的决定上面受到重重限制。

例如,在某些国家中,针对性别研究和社会学运动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这更深刻地限制了这些科学家的自由。

四、思想家在教育中的受阻在一些国家,思想家在教育领域遭受限制,不允许进行全面的讲授。

这种情况使得想要学习某些知识领域的学生感到无法和其他学生保持同步。

例如,在某些国家,一些思想领袖和人权活动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控制和威胁,使得他们的创新和领导力不能发挥出来。

总之,这种势力威胁到了科学自由和独立思考,给社会和发展带来了风险。

政治势力应该更多的引导人民,加强思想教育,营造平等和开放的环境,以便于人类的逐渐进步。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墨子人物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生平家世出身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

后简略为墨姓。

约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

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早年经历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

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师从儒者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

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批评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扞格。

科学家精神思政融合实践教育系列课程

科学家精神思政融合实践教育系列课程

科学精神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结合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注入,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要。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课程,在实践中促进这种结合。

科学精神强调追求真理,从事实出发寻求真理的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

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使个人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系统地解决问题,并接受终身的学习承诺。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著名科学家,思想政治教育家王教授在我国著名大学的一系列课程中,成功地融入了科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

王教授在课程中将科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联。

通过互动讨论和案例研究,王教授不仅传授科学知识,也向学生灌输了道德行为,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系列课程涵盖广泛的主题,包括科学和意识形态史,科学研究的伦理影响,以及科学进步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些课程,鼓励学生反思与科学研究有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严格评价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审查现实案例和讨论有争议的话题,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科学努力带来的道德责任。

除了课堂讨论外,系列课程还包括经验学习活动,如实地考察科研机构,志愿者服务项目,以及对当前问题的团体辩论。

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其科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感。

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不限于学术领域。

近年来,我国政府还强调培养新一代创新和道德上正直的科学家的重要性。

开展"科学伦理创新"运动等举措,促进科研精神与科研机构和科研团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通过研讨会、讲习班和公共论坛,鼓励科学家思考其研究的伦理影响,并考虑科学进步的更广泛的社会和道德后果。

科学家简介——精选推荐

科学家简介——精选推荐

世界著名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查理(Jacques Alexander Cesar Charles,1746~1823)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

盖.吕萨特(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居里夫妇Pierre Curie,Marie Curie)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

笛卡儿(Renc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开尔文(Lord Kelvin,1824~190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家,原名W.汤姆孙(William Thomson)。

欧姆(George Simon Ohm,1787~1854)德国物理学家,安培(Ampére,André-Marie,1775—1836)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光学家。

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

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

科学活动的社会形式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白色背景)

科学活动的社会形式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白色背景)

科学发现的权利和理论论据的评价根据发现和理论本身 的固有价值和科学标准进行,与国家、种族、阶级、宗 教、年龄等无关 ——客观性拒斥特殊主义

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研究 科学的机会是普遍的,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科学的普遍主义与
社会文化的特殊主义的冲突

沙文主义者删去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种族中心主义与普遍主义不可调和
“无形学院”本身是在科学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其强大作用也是 通过科学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实现的


科学家共同体是开放的系统,学科际的“无形学院”是直接表现, 也是新学科发展的起点 科学交流系统分为两大部分无形学院和较大范围的科学共同体


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
高度专门化→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保证科学知识的积累、增长 接受外部的学术思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SC成为开放系统

SC组成的最根本基础是专业一致。所受专业教育相同,对专业问题的看法相同,阅
读共同文件等→不同专业的SC成员的交流困难

SC有共同的社会联系:相同的师承关系,共同培养接班人,阅读和引证相同或类似
的文献、书籍,参加同一或同类的研究组织和学术会议,共同接受文章的未定稿等
科学交流

科学交流:分布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或国家)之中

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fski:

人们在共同目标的支配下,组织起
来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运用适当
的物质手段,进行特定的活动,以
实现某种社会功能,就是社会体制 的全部内容。
体制就是有目的活动的有组织的体系
宪章
Hale Waihona Puke • 宪章:价值系统,体现目的

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

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

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两集纪录片《高士其》总述:纪录片试图去呈现高士其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性命运,其内核是他闪光的人格魅力,他为科普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为他的生命增添了厚度。

两集内容梳理了高士其一生的重大事件,并以具体的日记或者他人的回忆作为依据,摘取了重大事件中可以视觉化呈现的关键点,希望可以以局部见整体,并试图去分析他的内心和精神。

上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总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搬到了高士其的家中,住了三个月。

他每天细心观察高士其的一举一动,模仿他吃饭、说话和走路。

他想为高士其拍摄一部电影。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缘故,电影并未拍成,再后来,高士其这个名字也渐渐在淡化在后人的记忆中,但是有一种事实不能否认:高士其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性,他是许多人心中的精神偶像。

他曾以病残之躯,经历死亡的考验,穿越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

他被称为中国的霍金,与霍金在致残后越发向科学的纵深钻研不同的是,他拓展了生命的广度。

中国的科普事业从起步到繁荣,和他的名字密切相关,1988年,在他去世后,经过统计,人们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居然写下了高达三百万字以上的科学论文、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个瘦弱之躯,为什么会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他的一生,是一个在生命的痛楚之下,将精神的力量和光芒挥洒到极致的故事……如果不是192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高士其的人生中之路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世家子弟,天资聪颖,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过着一般人仰望的生活。

然而就是因为一场命运的意外安排,他的人生急转直下,向深渊堕去,他将经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磨难,才能最终铸就他自己。

第一段落:改变命运的时刻1928年的一个晚上,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图书馆,高士其正在看书,忽然,他的眼睛开始不听使唤,眼球不由自主的向上翻,不能看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章政治与社会活动家型科学家我不同意您(冯·劳厄)的看法,认为科学家对政治问题—在较广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事务—应当默不作声。

德国的情况表明,这种克制会导致不做任何抵抗就把领导权拱手让给那些盲目的和不负责人的人。

这种克制岂不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吗?——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处于萌芽时期时,科学是不自觉和经验的东西,没有上升为社会现象。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开始发展,人们开始强调用科学改造自然和造福人类。

到19世纪,科学走向职业化和专门化,科学技术开始规模地应用到人类生活和生产之中,特别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推动着产业革命,科学开始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进着社会变革。

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更加与社会密不可分:科学研究与产业经济广泛结合;科学技术成果大量用于军事目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国家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科研组织健全,有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国家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跨国研究机构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此时科学处于社会的全面监督之下,科学研究已远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事,而是越来越多取决于科学之外的目的。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前者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伦理等要受到科学的影响。

科学既可以通过技术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社会即科技产生正面效应,也可有害于人类社会即科技产生负面效应。

后者是指,科学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制约:物质生产,社会政治活动,社会制度,军事斗争等等,科学在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向前发展;社会因素对科学的推动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阻碍的。

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

所谓科学技术带来的危害,更确切地说,是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的负效应。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原理。

但就某一阶段的科学而言,它只能揭示事物的部分真相和原理,科学需要不断发展。

所以科学又总是存在着局限性。

技术的负效应主要体现为技术本身的负效应和技术应用失误产生的技术报复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制造的工业系统、技术系统等等,越来越复杂。

复杂系统中一个个微小的问题,能以设计者预料不到的形式,结合到一起,造成出乎意料的失误,即产生技术报复效应。

技术本身具有的负效应,需要法律、伦理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在科技与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科学家不可避免地要为科技的后果承担其社会责任来。

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家(包括纯科学家、应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如何来承担责任。

1、社会责任与三种类型科学家通过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分类,可以科学家分为三类,一是相对责任型,二是价值中立型,三是绝对责任型。

同样地,科学家对于科学之外的社会事务,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相对责任型科学家眼里,科学家对于他们的发明和发现的后果具有某种一般种类的社会责任,从而这种社会责任出发,科学家时常考虑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们普遍所持的社会伦理学观点基本上没有两样。

通常的情况是,他们一边为科学的后果感到担忧,又一边继续从事自己的科学事业。

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科学的社会后果是不可预测的。

科学发现也基础,要预言它的好坏后果就越困难。

而且,知识总是累积的,每一个科学家都只能为其做出一点点贡献,只有科学共同体的集体努力才能完成一个重要的发现或者发明,最后把它用于实际用途。

但是,科学的社会后国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科学特别是技术已经在社会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通过与社会的其他部分的互动而发挥作用。

因此,大多数科学家必然是相对责任型。

在价值中立型科学家眼里,科学技术没有价值偏好,属价值中性,因此科技本身与伦理无关,科技发展本质上与道德进步是统一的。

之所以出现伦理问题,是因为人们不恰当地使用了科技成果。

科学家无法左右使用者的意志,也无法预测和确定科学的最终目的,科学家的责任只是不断地给知识大厦添砖添瓦。

这些科学家对社会要求科学家承担大多的和突如其来的社会责任感到不满,也对其他一些科学家自己主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感到不满。

这类科学家往往也对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政治也漠不关心,属于纯粹的古典型科学家。

在绝对责任型科学家眼里,科学与社会伦理密切相关。

科学家应该明确地对科学的社会后果负一切的责任,并通过各种方法阻止某些令人憎恶的后果发生。

这类科学家往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常在到达科学生涯的顶点之后,把工作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活动中。

有的科学家甚至宣称科学家应该拒绝参加一切导致不良后果的研究。

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中,有好几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

1922年获得者南森(1861~1930)是挪威的海洋学家和探险家,曾横跨格陵兰岛、完成北极探险,收集了格陵兰冰川和北冰洋的水文、气温和海洋生物等许多宝贵资料,后来致力于拯救难民;1949年获得者奥尔(1880~1971)是英国著名的营养学家,领导和创办了苏格兰的皇家动物研究所,后来转向人类营养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他出任总干事;1962年获得者鲍林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发展了著名的共振论,在DNA结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后来从事反对发展核武器等杀伤性武器的活动;1970年获得者博劳克是美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致力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1975年获得者萨哈罗夫(1921~1989),是苏联的“氢弹之父”,成为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95年获得者罗特布拉特是英国的物理学家。

科学家对政治的兴趣有的时候是被动的,有的时候是主动的。

霍金在著名的《时间简史》一书中没有介绍爱因斯坦科学成就,而是介绍了爱因斯坦与政治的关联。

霍金认为,爱因斯坦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踌躇于政治和方程之间”。

爱因斯坦原先对政治是漠不关心的,但是自他提出相对论后,就不得不与反对相对论的政治力量作斗争。

2、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型科学家可能是18世纪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人们认为他是集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富兰克林最卓越的贡献是为电学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

电学是近代科学中较为年轻的一门科学,富兰克林的成就开创了电学史的新纪元。

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气电理论。

富兰克林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证明了闪电是一种电力性质,闪电和电火花具有同样的特性,都是瞬时的,都是相似的光和声,都能燃烧物体、熔解金属、流过导体、具有集中于物体尖端的特点。

他还证明了闪电和电火花都能破坏磁性和杀死生物等。

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他的观点:闪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在费城一次雷雨天气中,他把风筝放入空中,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把“天电”引入了莱顿瓶,成功地证实了闪电的特性。

1753年他在充分研究了“天电”特性并进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提出了“电的单流体说”并引入了正电和负电概念,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电的本质,并使电成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他认为每个物体都具有一定量的电,磨擦不能创造出电,只能使电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物体,它们的总电量保持不变,得到电的物体带正电,失去电的物体带负电。

他的理论为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富兰克林对政治的兴趣是与他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处于贫苦的生活奔波之中。

1723年10月他离开波士顿的家乡到纽约谋生,后又到了费城。

二年后他又到了伦敦,仍然从事印刷工作。

1726年10月富兰克林又回到费城,开始自己开设印刷厂。

1727年秋他组织了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

此后富兰克林的印刷厂有了很大发展。

1731年富兰克林倡导创办了北美第一个图书馆。

1734年他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增进有用知识哲学协会”。

1751年资助创办了宾西法尼亚大学。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是著名的政治家。

1776年他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

美国独立后,他出使法国九年,为美国革命争取到了重要的国际援助,1778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缔结了法美联盟。

1787年他当选为制宪会议代表,担任宾夕法尼亚州最高行政会议议长,参加了制定美国第一部宪法。

科学家在变成政治家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情结。

富兰克林一生中都没有放弃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即使在繁忙的政治、外交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阔,在众多学科中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在天文、地质、地磁、气象、化工、机械等多方面都有发现和发明。

他是美国第一所公立医院的创办者,对医学造诣很深。

他的光学研究成果也很突出,曾发明过双焦距透镜,还发现了颜色不同对太阳光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的现象。

3、鲍林:在科学与政治之间游弋鲍林一生扮演了三个角色:科学家、政治活动家和医学鼓吹者,而且每一个角色他都表现得专心致志,非常地投入。

鲍林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在截然不同的领域两次获得并且是独享诺贝尔奖的伟大人物: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1925年,鲍林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化学哲学博士。

他系统地研究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的联系,同时还从方法论上探讨了决定论和随机性的关系。

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物质结构,他认为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人们对化学运动、的全面认识。

鲍林获博士学位以后,于1926年2月去欧洲,在索未菲实验室里工作一年。

然后又到玻尔实验室工作了半年,还到过薛定谔和德拜实验室。

1927年,鲍林结束了两年的欧洲游学回到了美国,在帕莎迪那担任了理论化学的助理教授,除讲授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外,还讲授晶体化学,开设有关化学键本质的学术讲座。

1930年,鲍林再一次去欧洲,到布拉格实验室学习有关射线的技术,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电子衍射方面的技术,回国后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鲍林在1928~1931年,为了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碳原子四个键的等价性,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

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中,鲍林还提出过有名的“共振论”。

鲍林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

例如,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等。

1932年,鲍林预言,惰性气体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

惰性气体原子最外层都被8个电子所填满,形成稳定的电子层按传统理论不能再与其他原子化合。

但鲍林的量子化学观点认为,较重的惰性气体原子,可能会与那些特别易接受电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这一预言,在1962年被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