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酶的特性》教案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的特性。

(2)进行相关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2)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酶的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设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二课时酶的特性
一、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二、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通过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结论总结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

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酶的专一性时,联系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但吃的瘦肉进牙缝里,并没有被分解,解释为什么呢?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讲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联系平时生活中使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的例子,顺便就能把这个实验的设计轻而易举的解决。

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衣物上的油的去除,可以用什么酶?加酶洗衣粉能否洗毛制品和真丝。

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能提高一些。

酶的特性 教案(优质课)

酶的特性 教案(优质课)

《第五章第1节二、酶的特性》教案优质课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酶的特性”一节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的内容,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对设计和探究已掌握了基本技能,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鉴别,如何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等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判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应具备哪些特点?如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说明酶的特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的设计,学会设计控制自变量。

2.2.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2.2.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的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4 教学过程4.1酶的定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出Taq酶的资料,请同学从中归纳总结出酶下的较完整的定义。

教师活动: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从来源、功能、本质等方面给酶下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表述很准确,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在学案上再次填写巩固学习成果。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来源功能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和DNA 此处应用一个生产上的酶的应用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4.2 酶具有高效性引入:酶的催化功能与无机催化剂有什么不同呢?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师演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四点: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酶的特性》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酶的特性》教案.doc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1课前分析1.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

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 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

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一进一步探究”。

②探究H2O2酶对H2O2分解的实验技能,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加上课时限制,因此课堂只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路,然后自主完成实验。

1.3课时分配:1课时。

2教学设计思路新课前先对学生所熟悉的实验进行更改探究,用以在复杂的实验设计与活动之前,给学生一个思考与设计的启示,以便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pH、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利用预设的一些思考性问题辅助学生建立实验思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引导与控制。

同时, 学生实验过程中,述可能会因诸如试剂的用量、量筒与试管的洗涤、滴管的混用等许多原因,导致实验岀现误差,对此,教师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在教师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更止或者当实验结果岀现误差时能迅速合理地找岀原因。

高一生物《酶的特性》教案

高一生物《酶的特性》教案

高一生物《酶的特性》教案知识点•酶的定义和分类•酶的特性: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酶的底物和酶浓度的关系、酶活性受酶抑制剂影响•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酶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酶的特性: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酶的底物和酶浓度的关系、酶活性受酶抑制剂影响;3.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重点•酶的特性: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酶的底物和酶浓度的关系、酶活性受酶抑制剂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原因和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讲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了解一下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酵素有什么特点和优势?二、讲解(25分钟)1. 酶的定义和分类酶是一类高分子催化剂,能促进生物反应的进行。

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可以将酶分为氧化还原酶、水解酶、环化酶、加合酶、乙酰化酶等。

2. 酶的特性•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适宜的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有利于酶活性的发挥,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则会影响酶的活性;•酶的底物和酶浓度的关系:酶活性受底物浓度的影响,当底物非常丰富时,它们会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一些底物的反应速率;•酶活性受酶抑制剂影响:酶抑制剂能结合到酶分子上,抑制酶活性的发挥。

3. 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化学反应迅速快速进行;•可以将食物分解为可利用的能量;•可以帮助维持生物体内部的平衡。

三、实验(30分钟)实验材料:•烤盘、淀粉、I2-KI溶液、酶液、试管、滴管、加热器等。

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淀粉溶液放在试管中;2.加入适量的酶液并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放入加热器中加热;3.将一个干净的烤盘放在试管下方,当测得一定反应时间后,加入适量的I2-KI溶液;4.观察I2-KI溶液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酶浓度增加、温度适中、pH值适宜时,淀粉能更快地分解,I2-KI的变化会更加显著。

四、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讲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酶浓度增加后,淀粉的分解速度会增加?•为什么当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强或过弱时,酶的活性会受影响?五、课堂练习(10分钟)1.酶是一类高分子催化剂,能促进生物反应的进行,其特性包括__________。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酶的作用机理;(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酶制剂、底物、缓冲溶液、仪器设备等;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等。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酶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酶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讲解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讲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1)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探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分析不同温度、pH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特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酶的特性(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高中生物 酶的特性 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酶的特性 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节酶的特性一、说教学设计(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说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质、总结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并能分析应用。

2、能力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让学生体验酶发现的艰辛,让学生关注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说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说课内容是在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别是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为后面学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1)教材的编排特点:本章节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性,如新教材将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实验编排在教材正文内容之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而在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课题中也布置了不少讨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再次,本章节的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教学重点: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3)教学难点:对照性实验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原则。

(三)说教学对象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步提高全体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本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1) 网络查找感性认识收集有关酶的发现历程资料;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贴近生活激趣导入:课前让同学们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3)设计实验探索问题(1)如何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给予以下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实验设计可溶性淀粉、过氧化氢、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过氧化氢酶(新鲜的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酶的特性
教学过程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从物质本质来看它是有机物,不同于无机催化剂,但是它们又有共性,就是都具有催化功能,那么它们的功能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师生互动]
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

问: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答: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

问:上一节我们已经做过实验,试管3和试管4的现象有何不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试管4(加了过氧化氢酶)放出的氧气比试管3(加了无机催化剂)多了许多,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

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来进行。

问: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可引导学生复习P17实验)
答: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和蔗糖,然后加入同样的淀粉酶,放在同样的环境(60 ℃)。

实验过程总结如下表:
问:哪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答:在加入淀粉的试管中。

问: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答: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还原性糖。

问:装有蔗糖溶液的试管中有何现象?
答:没有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

问: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蔗糖的水解,应该是哪一种酶?
答:蔗糖酶。

(用实验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
从上面进行的实验我们看出进行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淀粉酶要在60 ℃左右最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下进行这个实验呢?
答: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降低。

问:能不能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来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答:把淀粉酶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85
图5-1-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如图5-1-1所示,每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钟形的曲线。

大部分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 ℃以上)时,会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沸水、温水)浸泡好呢?
答:温水。

酶的催化效率还能受pH的影响,展示图介绍,科学实验证实,不同的pH条件下测同一种酶的活性,并且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5-1-2。

图5-1-2
问:pH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
答:在最适的pH下,酶的活性最高。

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pH下,酶的活性不同:
[教师精讲]
酶的专一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矿物质,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

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与温度有关,它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还与pH等条件有关。

因为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恬性。

生物催化剂——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

[课堂小结]
酶在细胞中的生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它在催化过程中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对生物有何重要意义呢?高效性保证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专一性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作用条件的温和符合生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

[布置作业]
P86一、基础题1、2、3,二、拓展题1。

板书设计
酶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