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c14第1---3单元知识归纳
九年级1-4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1-4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的组成和分类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生物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类生命体。
生物的组成主要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等。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分类主要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第二单元:基因与遗传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单位,它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中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遗传的途径有性染色体遗传和性连锁遗传。
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是指体积和体重的增加,而发育则指个体逐渐成熟、发育成形的过程。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光周期的影响等。
第四单元: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依赖于物质和能量转换。
物质的转化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进行,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吸附和排泄等过程。
能量的转化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发酵反应来实现。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物种群的数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生物也通过影响和改变环境来适应自身的生存需求。
第六单元: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化程度。
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的种群和遗传资料,避免物种灭绝和遗传衰退的现象。
第七单元: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人体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系统正常运转的状态,而疾病是指人体异常状态或功能失调的表现。
要保持健康,需要从饮食、运动、卫生习惯等方面入手,合理预防和治疗疾病。
第八单元: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人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自然防御疾病的重要系统。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方式,通过抗体、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来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害。
第九单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是指生命最初在地球上的出现和形成,进化是指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渐演变过程。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涉及到化学、地质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第1---3章知识点总结

第1---3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1-4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星空巡礼复习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恒星是本身的星体,在星空中相对位置似乎总保持不变。
行星在星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本身。
2.星图上的方向是:上下,左右。
整个天空有个星座。
北斗七星是的一部分,北极星是柄端的一颗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星,织女星是的一颗星。
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的指向:春季指向____________;秋季指向____________;秋季指向____________;冬季指向____________。
3.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由约1500亿至2000亿颗、大量的和物质组成。
银河系的正面像__________ ______侧面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___________光年,太阳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___________光年的地方;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___________倍。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称为,约有__________个左右,最远离地球_______光年。
光年是____________单位,1光年=____________千米,光速大约。
7.太阳是燃烧着的_________ 星球,太阳是离____________最近的恒星,是____________的中心天体,是地球上和 _______的来源。
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太阳的表面叫,其温度约为。
太阳大气由内到外依次是。
8、太阳的大小:半径为____________千米;质量是地球的____________倍;体积为地球的____________倍。
日地之间的距离约 Km,为1个。
9、太阳活动:太阳表面温度并不是处处相等,有些地方比周围,看起来比较暗称为。
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是___________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为年。
是具有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的国家。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一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一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全部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学问: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洁,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依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依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 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依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肯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看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地理必修1234章重点知识

地理必修1234章重点知识地理必修1、2、3、4章的重点知识如下:必修1:1.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导致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以氮、氧为主),以及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必修2:1.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2.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串珠式、散点式。
3.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春节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选择返乡过年,这导致了中国的人口迁移规模庞大,特别是在春运期间。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节日。
必修3:1.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探讨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优化农业结构的对策。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 资源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和影响。
4.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综合开发的内容和方式。
5. 区域经济发展: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和必要性。
必修4:1.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其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2.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1-3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风 爱生启智 精研善导1 初三化学 知识点总结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小结:试管、锥形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中可用作反应仪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锥形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蒸发皿中可直接加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三不”原则,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不要 ,严禁 。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若未指明用量,取用最少量,即固体只需 ,液体取用 ml.(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不要 ,也不要 ,更不能 。
3、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盛放在_____ 中。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______或_____ ,有些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可用______夹取。
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方法是应该先把容器______,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______,在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滑到容器底部;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是先使试管______,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的送入试管______,然后将试管______。
4、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盛放在______中。
倾倒液体时,瓶塞应______在桌子上,瓶口要 容器口,标签要______手心;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______、 不能_____、不可______。
胶头滴管使用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但滴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清洗。
5、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和 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 。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点燃时应用 ,禁止向 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 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4)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酒精外溢着火时,应立即用 扑灭。
6、液体的加热:(1)加热前,先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以免炸裂试管;(2)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3)加热时,试管口不可对着 。
五年级1234单元的知识点

五年级1234单元的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知识点,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重点。
以“1234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数学部分:1. 整数的四则运算: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包括分子、分母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3. 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小数的加减运算,掌握小数点对齐的规则。
语文部分:1. 词汇积累:学习新的词汇,理解词义,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正确使用。
2. 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3. 写作训练:练习写作,包括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英语部分:1. 基础语法:学习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如时态、语态、名词复数等。
2. 词汇学习:扩充词汇量,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
3. 口语表达:练习英语口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流利度。
科学部分:1. 自然科学现象: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科学实验:参与科学实验,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
社会与品德教育:1. 社会常识:学习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礼仪,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
2. 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诚实、尊重他人等。
体育与健康:1. 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远等。
2. 健康知识:了解健康饮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每个单元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希望学生们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并在每个单元中取得进步。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份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识记部份一、常见化学式:a.单质非金属单质:氢气H2 氮气N2 氧气O2 碳:C 磷:P硫:S 硅:Si 稀有气体单质: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 r金属单质:钾K 钙Ca 钠Na 镁Mg 铝Al 锌Zn 铁Fe 铜Cu 汞Hg 银Ag 铂Pt 金Au 锰Mn 钡Ba 锂Lib.化合物氧化物:水H2O 过氧化氢H2O2 氧化镁MgO 氧化钙CaO 二氧化锰MnO2氧化亚铁FeO 三氧化二铁Fe2O3 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 氧化铝Al2O3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五氧化二磷P2O5 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氧化汞HgO 酸:盐酸HCl 硫酸H2SO4 硝酸HNO3 碳酸H2CO3碱: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 a(O H)2氢氧化钾:KOH 氢氧化亚铁F e(O H)2氢氧化铁F e(O H)3氢氧化铜:C u(O H)2氢氧化镁:M g(O H)2盐:硝酸钾KNO3硝酸镁M g(N O3)2硝酸铝A l(N O3)3氯化钠NaCl 氯化锌ZnCl2 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铁FeCl3硫酸钠Na2SO4 硫酸钙CaSO4 硫酸铜CuSO4硫酸铵(N H4)2S O4硫酸铝A l2(S O4)3硫酸铁Fe2(SO4)3 硫酸亚铁FeSO4碳酸钠Na2CO3 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钙CaCO3 氯酸钾KClO3 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亚硫酸钠Na2SO3二、常见离子符号:H+Na+K+Ag+Hg2+ Mg2+Ca2+Ba2+Cu2+Fe2+Al3+Fe3+Cl― OH― NO3― CO32― SO42― NH4+三、常见原子团归类:名称原子团化合价离子符号+1铵根NH4 NH4 NH4+—1氢氧根OH OH OH——1硝酸根NO3NO3NO3——2碳酸根CO3 CO3 CO32——2硫酸根SO4SO4SO42—四、初中化学方程式分类A.化合反映: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B.分解反映: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9.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2H2O2 MnO2 2H2O+O2↑10.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 n O2Δ2KCl +3O2↑12.加热高锰酸钾:2KMnO△K2MnO4+MnO2+O2↑五.常见的知识考点一.物质的转变:二.物质的性质:四.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成份比较: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式①:用燃着的木条别离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当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式②:别离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转变的是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3、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4. 北方农耕文化P8-9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5. 南方农耕文化P10-1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6 、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7.、原始聚落①、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
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②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8. 文化遗址满天星斗自距今8000~9000年以来,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今4000~5000年前后,出现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
P139.、中华民族的祖先①神话传说评价: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尽管后人有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需要考古证实,但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的历史记忆。
可以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②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P15③逐鹿之战时间:距今5000年前;地区:黄河流域;作战双方:蚩尤部落和炎黄部落;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P15④、阪泉之战作战双方:炎帝和黄帝⑤黄帝发明船和车仓颉造字嫘祖发明养蚕缫丝10、①尧舜禹的“禅让”: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21特点:是推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启示: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人民公仆的思想,选拔干部应以选贤任能为原则。
②大禹治水P22尧舜时期------------大禹时期鲧治水(堵)禹治水(疏)成功的原因:以身作则和团结民众道理: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天下原因:部落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出现了私有制概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1. 夏商周的更替①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P23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联盟内部出现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
意义: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③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P23②上古三代: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P27③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7④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甲骨文)P27⑤牧野之战(周朝建立的战役)商灭亡的原因:a、纣王奢侈淫乐、荒淫无度b、严峻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P2812 西州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见P28—29①分封制目的: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内容: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权利和义务:西周时的主要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a、权利: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和士。
b、义务: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
作用: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导致诸侯割据争霸。
②宗法制涵义: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时代保持天下同姓"大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为大宗,君位也有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各为小宗,但在本宗内的各个分支中又处于大宗地位。
此外,西周还实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作用:a、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b、西周的宗法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③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P31灭亡的原因:内因:周幽王的昏庸导致诸侯国离心离德,国势衰败,又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
外因: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的崛起。
直接原因:幽王听信谗言,废王后和太子。
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2春秋时代:起至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特点:a、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
b、诸侯各自为政,进入了列国并立的时代。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P32争霸的内容实质: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
争霸的根本原因: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作用:a、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b、体现了统一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齐桓公称霸(首霸中原)P341、背景(原因、条件):(1)经济上:齐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2)政治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富强;“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
“七环”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示方法、学生独立学习)、学中知识质疑(记录学习困惑、问题等)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课堂导演,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课堂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2、称霸手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3、称霸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盟会。
战国时代:起至时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特点:周王室王权衰微,各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战国形势图》P33二、商鞅变法P34--35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3、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D、编制户口4、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5、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6、启示:a、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b、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
c、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d、改革家要有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都江堰: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主持:秦国蜀守李冰地点:四川成都以北功能:防洪蓄水灌溉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良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P36第8课秦的统一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背景: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P41原因:a、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b、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灭六国顺序:韩、魏、楚、赵、燕、齐秦灭六国的进步作用: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b、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秦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公元前221年、咸阳战役:长平之战(秦赵)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P42-46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秦始皇自称始皇帝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㈡文化:统一文字将小篆作文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往来用隶书㈢经济:统一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度量衡㈣交通:统一车轨,修建了几条驰道和直道㈤军事: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抵御匈奴的进攻。
(六)民族关系;统一越族,开发边疆,设立南海郡,开灵渠(七)思想:倡导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三、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启示:1、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
2、维护祖国统一,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的历史重任。
五、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9课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暴政——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P48-50 四个表现①焚书坑儒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陵墓(阿房宫、秦始皇陵)③残酷的律法律:“族诛”“连坐”④“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二、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P50爆发的原因:陈胜等被征前去戍边、误期即处死的法规。
时间:公元前209年领导者:(陈胜、吴广)三、公元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206年,刘邦占领咸阳,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P51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一、刘邦建国“楚战汉争”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为争夺地位而进行的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P53刘邦取胜和项羽失败的原因:(见课本P53小字)二、休养生息1、汉朝初期的社会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2、原因:a、汉初经济萧条,须恢复发展生产b、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 P54解甲归田、劝民返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三、文景之治 P551、内容:a、轻摇薄赋(减轻田租、慎用民力)b、减轻刑罚2、作用: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