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六)(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价值观是青年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动力所在。
英格尔哈特首先观察到了世界青年价值观演化。
根据他的理论,“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表现、生活质量。
就长期价值观变迁而言,“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偏好的形成与“代际更替”有关: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接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后物质主义”取向也开始在中国“‘00后’一代”青年身上出现。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其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上海社会科学院“‘00后’一代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研究”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00后’一代”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变化。
第一,呈现认同传统文化与理性爱国的情感特征的同时,外来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对社会问题看法呈现“观念分层”新特征。
第三,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偶像”开始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第四,存在“热血奋斗”与“躺平佛系”二元并存行为特征。
第五,兼具“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价值”取向。
第六,平权意识、规则意识增强的同时,对“私领域”行为态度宽容,对“公领域”道德爱憎分明。
由于“‘00后’一代”一出生就已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物质上更加丰富,上学时迎来互联网快速普及时期,眼界更为开放,导致这一代人兴趣爱好的选择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
“00后”仍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一代,因而也具有独生子女的特性,例如较为自我、更关注个人感受等。
从观念建构理论来考察,青年一代是历史的产物,社会重要事件给每代人的成长都烙下了时代印记。
并非所有事件都和价值观念变化有关。
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毛骨悚(sǒng)然:悚,害怕的样子。
B.无动于衷(zhōng):衷,也做“中”,在中间。
(内心)C.不堪(kān)造就:堪,甚至。
(可以)D.残羹(gāo)剩饭:羹,烤肉。
(gēng)(带汁的肉)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厌恶蹲坐便当燠热B.疑惑斩新(崭)笨拙油溺(腻)C坚困(艰)慎重沉陌(默)耐心D迟疑退辟避污秽灌概(溉)3.文中横线上填写的句子与文段衔接恰当的一项是(B)娇生惯养是低能儿的摇篮,高山上寒土使苍松翠柏更加挺拔。
司马迁身受宫刑,文章字字珠玑。
李后主被禁,词境为之一变。
清兵入关,八旗子弟养尊处优,终成一群废物。
刘青山进城后生活腐化,蜕变为人民的死敌。
___________________ A.成功和失败就是这么简单。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至理名言。
C.失败是成功之母。
D.逆境出人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D)A.暑假期间,滔滔不绝....的旅游人群使各地风景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B.马上就要举行运动会了,各班班长推波助澜....,积极动员同学们报名参加。
C.为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我国的运动健儿正在加紧训练。
D.大部分电视购物广告,言过其实....,误导了消费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A.政府应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甚至迫使企业走上正确的资源节约之路。
B.据有关部门测算,若全国所有场所都采用节能灯,其效益相当于发电量是两座的三峡电站。
C.目前,主张勤俭节约的呼声,似乎并没有唤醒和阻止住一些人追求豪华的势头。
D.在戏剧学院学习时,只有我跟他学过弹钢琴。
6.下列句子中对所用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A.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拟人、比喻)B.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理州民族中高一6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
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
在肯尼亚马萨伊马拉草原上,我们总能看到长颈鹿在悠然地嚼着金合欢的叶子。
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
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
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
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聪明的长颈鹿自然会找新的地方进餐了。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
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
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这种现象其实也发生在大熊猫身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挑嘴的大熊猫就只愿意吃冷箭竹,像毛竹、麻竹这样的竹子根本就不入它们的法眼。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
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
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
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
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
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相对来说,作为考拉食物的三种桉树中的桉叶油含量远不如柠檬桉、蓝马里桉、辐射桉、丰桉这些应用于精油生产的桉树。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
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

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注意:本试卷分试题与答题纸两部分,考试完毕,只收答题纸。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6分)一、(24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倾圮(pǐ)狙击(jū)酾(shī)酒呕哑嘲(cháo)哳B.蜉蝣(yóu)踯(chí)躅着(zhuó)XXX(jié)骜不驯C.迷惘(mǎnɡ)精辟(pì)绯(fēi)红舐(shì)犊情深D.执拗(niù)瞋(chēn)目彷(pánɡ)徨青青子衿(jī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XXX聒噪扃牖脍炙人口B.熨帖缧绁遴选人心惟危C.隽永樯橹蓊郁义愤填膺D.XXX忖度儒慕之情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2)雨天的瓦屋,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3)环境是克隆问题非常要紧的方面,我们克隆而成的个体自己激动不已,却基本上轻忽了这个方面。
A.悲忿寂静关于B.悲忿昏暗关于C.悲哀昏暗关于D.悲哀寂静关于实用文档精品文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天山地域,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由于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干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
C.人间间最高尚、最巨大、最忘我的情感是母爱,然而,母爱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与母亲的素质息息相关。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是没能,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一第一学期语文限时训练(七)(20191027)命题人:梁世杰审题人:林景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1分)你有多重要孙道荣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倦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B.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 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 ①吾其.还也②则或咎其.欲出者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是()(3分)例句:既东封.郑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 邻之厚.,君之薄也。
C. 越国以鄙.远D. 夜.缒而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8.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2分)(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分)译:(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分)译:(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译:(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晋·陶渊明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②翮(hé):鸟的翅膀。
9.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B.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呜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并非异曲同工。
D.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10.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的“,”从时间角度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4)《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小题。
(1)、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对联。
(8分)池馆重新接草堂派开南宋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更入清风明月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上联:下联:(2)、刘勇考上大学,给曾经对他有很大帮助的老师发了条短信表示感谢。
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不含格式),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老师:你好!在高中阶段,您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
我能有今天,是您悉心教导的结果。
您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您的希望。
您的学生刘勇2018年9月20日①改为②改为③改为④改为⑤改为2022届高一第一学期语文限时训练答案(七)(20191027)1.C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