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2)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2)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动物是马的近亲?a.骡子b.狗c.猫d.鸟2.马属于哪一类动物?a.食肉动物b.食草动物c.食虫动物d.杂食动物3.马在睡觉时会站立吗?a.会b.不会4.马的怀孕周期一般是多久?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5.下面哪种运动可以让马身体得到锻炼?a.蹦床b.游泳c.跑步机d.躲避球二、填空题1.马通常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答案:通过姿态、行为和声音交流。

2.马一般每天需要多少小时的休息时间?答案:马每天需要大约 2-3 小时的休息时间。

3.马的身体有多少种基本颜色?答案:马的身体有大约 17 种基本颜色。

4.马的体重一般在多少千克左右?答案:马的体重一般在 400 到 1000 千克之间。

5.马的嗅觉和听觉相对来说较为发达,但它们的视力相对较差,通常只能看到多远的物体?答案:马通常只能看到大约 25 米远的物体。

三、简答题1.请简单介绍一下马的特点和习性。

答:马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拥有强健的四肢和敏捷的奔跑能力。

它们是食草动物,以青草和植物为主要食物。

马的社交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以群体生活为主,有明确的社交等级和领导者。

除了奔跑速度快外,马还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适应力,能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生存和工作。

马的嗅觉和听觉相对发达,可以通过呼吸、鼻子的摩擦声和尾巴的摆动来进行交流。

然而,马的视力相对较差,主要依赖听觉和嗅觉来感知周围环境。

2.马在人类社会中有哪些用途?答:马在人类社会中有多种用途。

在古代,马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被用于拉车和骑行。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马在交通方面的作用逐渐减小,但仍然在一些地方被用于旅游观光或农业劳动。

此外,马还被用于运动竞技。

马术是一项古老而广泛的运动,包括马的驯服、驾驭和驾车比赛等。

马匹在一些赛马场地上进行比赛,吸引了许多观众。

此外,马还被用于警察和军队等部门。

警察常常骑马巡逻,增加警力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在军队中,马被用于运输和作战等方面。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位于生肖顺序的第____位。

2. 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

3.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____。

4. “马到成功”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____。

二、选择题1. 马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是:-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七- D. 第八2. 下列哪项不是马的象征意义?- A. 力量- B. 速度- C. 财富- D. 忠诚3. “马到成功”的反义词是:- A. 一帆风顺- B. 一蹶不振- C. 一帆风顺- D. 一败涂地三、判断题1. 马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

(对/错)2. “马”字在汉字中属于象形字。

(对/错)3. “马”字在现代汉字中与“妈”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描述一下“马”字的演变过程。

五、论述题1. 请论述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七2. 力量、速度、忠诚3. 有才华的人4. 事情顺利成功二、选择题1. C2. C3. D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四、简答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战争和狩猎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的驯养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马”字最初是象形字,后来经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书写形式。

在演变过程中,“马”字的形态和笔画都有所简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马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力量、速度和忠诚的象征。

同时,马也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如“伯乐相马”、“昭君出塞”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马的文化意涵。

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欣赏和崇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种名贵的马种B. 一种比喻,指有才能的人C. 一匹跑得很快的马D. 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2. “伯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A. 一位善于相马的人B. 一位有眼光的领导者C. 一种古代的官职D. 一种马的品种3. 文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那些不识才的人C. 马的主人D. 马的敌人4. “马之千里者”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A. 马跑得快B. 马的价值C. 马的品种D. 马的寿命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什么意思?A. 马鞭B. 马鞍C. 马的饲料D. 驾驭马的方法二、填空题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表达的是_________。

8.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12. 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13.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4. 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和“识才”的理解。

答案:1. B2. B3. B4. B5. D6.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很少。

7. 那些不识才的人,不知道马有远行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

8. 如何能够要求马跑得远呢?9. 正确的方法或途径。

10. 马发出叫声,但人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简答题答案:11. “千里马”代表有才能的人,“伯乐”代表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

12.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识才的人不能认识到马的真正价值,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导致马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意味着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3. 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的是_______。

4. “执策而临之”中的“执策”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所表达的观点?A.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B. 马的食量与才能无关C. 马的才能是天生的D. 马的才能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2. “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字,其含义是:A. 哪里B. 安排C. 安定D. 安全三、判断题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说明千里马食量很大。

(对/错)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力不足”指的是马的力气不足。

(对/错)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的才能无法与普通马相提并论。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马说中提到的“策之不以其道”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解释。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这段话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2. 为什么“食马者”不能使马发挥千里之能?3.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六、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论述题请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与“发现人才”的理解。

八、附加题1.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答案:一、填空题1.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使用2.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有千里之能3. 驾驭马4. 拿着马鞭二、选择题1. D2. A三、判断题1. 对2. 错3. 对四、简答题1. “千里马”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是能够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的人。

马说评测练习.pptx

马说评测练习.pptx
说》中的一句话:____千___里__马___常__有__,___而__伯___乐__不__常_ 有。 (5)“食马者”“不知马”具体表现在:__策__之___不__以__其___道__,___食__之__不___能__尽___其__材, _________鸣___之__而___不__能__通___其__意___。__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 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
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的愤恨
(2)鉴赏名画 下图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骏马图。请仔细观察,简要写出 马的姿态。(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匹骏马自远而近呼啸而来。它腾空跃 起,侧头远望,昂首扬尾,鬓毛飞扬,腹部、臀部及鬃尾很有 弹性,富有动感。马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四蹄腾空,嗒嗒 嗒的马蹄声让人精神振奋。
9.按要求默写。
(1)《马说》中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祇___辱__于__奴___隶__人___之__手__,___骈___ ________死__于___槽__枥__之___间________。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食___马__者__不___知__其___能__千__里___而_ 食也

马说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马说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马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23.马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综合性学习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XXX,字退之,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XXX”之美誉。

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唐代文坛的领袖。

2.通假字是指不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音义不同的字。

如“死”、“槽”、“枥”、“千”、“里”等。

3.(1)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在槽枥之间被勒死。

(2)不以千里称也:指千里马的价值无法用千里来衡量。

(3)一食或尽粟一石:指千里马每天只需要一石粟就能饱食。

(4)食不饱:指千里马每天只能吃到一石粟,无法饱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指千里马的稀有性,无法与普通马相比。

(6)策之不以其道:指因为不了解千里马的特殊性,而无法正确对待它。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人们无法理解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8)执策而临之:指人们对千里马进行驯养和管理。

(9)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指千里马的命运被任由奴隶人支配。

4.(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无法正确对待它,无法发挥其才能。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无法理解它的特殊性,无法正确对待它。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被埋没在千军万马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士者,所以在死而后已,夫何壮于骥而尸于槽者!”(5)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人生有几,而才难得;有才无运,徒然辛苦。

”(6)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士不可以不XXX,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7)文中XXX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或以其XXX之盛,而不知其篇章之错;或以其篇章之工,而不知其大旨之纰缪;或以其大旨之得当,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因果。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意味着,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人才,而千里马是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优秀人才。

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第二课时)(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第二课时)(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课内阅读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求其能千里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

④飞龙:指皇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意常不足( )(2)度终不可禁( )(3)亦如是( )(4)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2.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

(限断两处)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翌日,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食马者”以“知马者”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4、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6、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7、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8、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1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2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1、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2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3、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4.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6.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D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

8.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虽有千里之能 B.其真无马邪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环而攻之而不胜学而时习之
10.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以“马”为喻,抒发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
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3.第二段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阐述什么道理?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6.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A.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 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 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8.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钝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