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7篇 马说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字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食(sì)马者外见(xiàn)2、词义(1)祗:只是。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sì):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马鸣叫。
(1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是。
(2)辱:受屈辱。
(3)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称:著称。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尽:吃完。
(9)材:才能,才干。
(10)通:通晓。
(11)临:面对。
2、虚词(1)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3)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马说》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马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关键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心观点,正面)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着眼点,反面)3.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总写千里马遭遇)4.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排比)5. 一食或尽粟一石(夸张)6.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动作、语言)10.“其真不知马也!”(主旨句、结论)三、托物寓意四、主旨:怀才不遇五、现实意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六、重点问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用?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千里马和伯乐存在着依赖关系,强调伯乐对千里吗起到决定性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统治者愚妄无知,缺少识才的伯乐。
人才经常被埋没。
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的现象的无奈、遗憾、愤慨之情。
●第三段中的三个“不”字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把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强烈的愤慨和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对千里马的同情。
●《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会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马说》复习导引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1)故虽.有名马(即使)(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2、一词多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其.真无马邪(难道)不以.千里称也(拿)其.真不知也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之:虽有千里之.能(的)(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它)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执策.而临之(马鞭)(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3、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养读sì(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5)其真无马邪“其”通“岂”,难道4、古今异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答: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