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学古诗:杜甫《春夜喜雨》译文

小学古诗:杜甫《春夜喜雨》译文《春夜喜雨》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协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实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很多吟咏它们的诗篇。
《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
”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因为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
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夏春夜喜雨的注释手抄

夏春夜喜雨的注释手抄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白烫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实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Saucourt: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白烫处:称有拎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9)轻:读成zhòng(轻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沈重。
所以读成第四声。
)
(10)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者: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
润万物又细微无声。
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
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春色喜雨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词语解释】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
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
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者生平】年少优游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着夜幕的降临,春风轻轻拂过,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景象的诗句,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随风和润物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夜晚的宁静和生机。
诗句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关心国家民生为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当时国家政治动荡,民生疾苦,而杜甫正因为关心国家民生而忧虑重重。
诗句意境分析: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天夜晚的景象。
随风表示春风悄然而至,潜入夜表示春夜的宁静。
润物细无声则展现了春雨滋润万物的过程,这一切都在静谧的夜晚悄然进行。
诗句通过随风和润物这两个动作,将春天夜晚的生机与宁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诗句艺术特点:
在这句诗中,杜甫运用了对仗和拟人手法。
对仗方面,随风与润物、潜入夜与细无声相互呼应,形成工整的对仗。
拟人手法则体现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春风和春雨拟人化,使它们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
诗句的现实意义: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美好景象,还表达了杜甫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这句诗理解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
人民幸福的期盼。
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春风和春雨一样,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万物。
结语:
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展现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与生机,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和关爱。
古诗春夜喜雨的赏析

古诗春夜喜雨的赏析 导语:《春夜喜雨 》是唐诗 名篇之一,是杜甫 上元二年(761 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 春夜喜雨的赏析。
欢迎阅读!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 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 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1/6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此诗描写久旱后春夜喜降好雨滋润万物的美景。
全诗八句, 四联。
首联, “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统领全诗,赞美春雨懂得农家的需求,应农时而降, 透出喜悦之情。
开头用一个“好”字来赞“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说它“知时节”, 一个“知”字,点出了春天,写活了春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生长季节,正需要 下雨,雨就应需而降,你看这雨该多么好!当春乃发生的“乃”字,是“即”的 意思,“知”和“己”前后互为呼应,使人油然而生赞美之情,面对有灵性,善 解人意的春雨,诗人不禁发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颔联仍运用拟人的手法,从正面细致的描绘 了春夜喜雨随风而至此,润泽万物的情态,“潜入夜”和“细无声”相匹配,不 仅表明雨是伴风悄悄而至,同时表明雨是有意润物,是无意讨好人们的欢欣。
润物细无声全诗

润物细无声全诗润物细无声齐诗《秋夜怒雨》做者:杜甫本文:孬雨知时节,当秋乃领熟。
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
家径云俱乌,江舟水独亮。
晓看红干处,花重锦官乡。
正文:一、知:大白,知叙。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二、乃:便。
领熟:萌生成长。
三、潜(qián):暗暗天,轻轻天。
那面指秋雨正在夜面轻轻天随风所致。
四、润物:使动物遭到雨火的滋养。
五、家径:野外间的巷子。
六、那二句意谓谦天亮云,连巷子、江里、江上的舟只皆看没有睹,只能瞥见江舟上的点点灯水,表示雨意邪淡。
七、晓:地刚明的时分。
红干处:雨火潮湿的花丛。
八、花重(zhòng):花果为饱露雨火而隐失极重繁重。
锦官乡:故址正在古成皆市北,亦称锦乡。
三国蜀汉时精细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效做成皆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珠亏花的美景。
诗意:实时的雨仿佛知叙时节似的,正在春季去到的时分便陪着东风正在夜早轻轻天高起去,无声天津润着万物。
野外小径的地空一片昏乌,惟有江边渔舟上的一点渔水喷射没一线光辉,隐失非分特别亮堂。
等天黑的时分,这湿润的土壤上肯定充满了白色的花瓣,锦官乡的街头巷尾也必然是一片奼紫嫣红的现象。
赏析:那是描画秋夜雨景,体现怒悦表情的名做。
一谢头便用一个“孬”字赞誉“雨”。
正在糊口面,“孬”每每被用去赞誉这些作功德的人。
现在用“孬”赞誉雨,曾经会唤起闭于作功德的人的联念。
接高来,便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失谦足主观须要。
此中“知”字用失逼真,几乎把雨给写活了。
春季是万物萌芽成长的节令,邪须要高雨,雨便高起去了。
它确实很“孬”。
颔联写雨的“领熟”,入一步体现雨的“孬”,此中“潜”、“润”、“细”等字熟动天写没了雨“孬”的特性。
雨之以是“孬”,孬便孬正在合时,孬正在“润物”。
春季的雨,正常是随同着微风小雨天津润万物的。
但是也有破例。
有时分,它会随同着凉风,遭到热空气影响由雨酿成雪。
有时分,它会随同着暴风,高失很泼辣。
那时的雨只管高正在春季,但没有是典型的秋雨,只会益物而没有会“润物”,做作没有会令人“怒”,也不成能失到“孬”评。
春夜喜雨的古诗和意思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单独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赏析《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确实,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缺乏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说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说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阻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摘要:一、诗句背景介绍1.诗人简介2.《春夜喜雨》诗篇背景二、诗句意境解读1.随风潜入夜2.润物细无声三、诗句艺术特点1.对仗工整2.音韵优美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诗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1.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寓言式表达:滋润万物的默默奉献精神五、诗句启示与价值1.无私奉献,关爱他人2.注重细节,润物无声正文:《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春雨的诗歌。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的柔和、滋润与默默无闻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句诗的意境及其艺术特点。
首先,从诗句背景来看,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关注国家民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而《春夜喜雨》正是他寓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欣喜之情。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随着夜色悄悄降临,滋润大地万物的过程。
其中,“随风潜入夜”表现了春雨降临的悄然无声,与风同行,不张扬地滋润大地;“润物细无声”则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无微不至,使万物在悄然无声中得到滋润。
这两句诗通过对仗工整的形式,以及音韵上的优美,展现了春雨的韵味。
在艺术特点方面,这两句诗通过对仗工整的形式,展现了诗句的音韵美。
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到对春雨的描绘之中,实现了情景交融。
此外,诗句中的“随风”与“润物”还具有寓言式表达的意义,象征着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以及注重细节、润物无声的精神品质。
总的来说,杜甫的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特点,传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无私奉献、润物无声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译文]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出自] 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译文二: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就悄然来临。
到了春天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词语解释】
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
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
起来。
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
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
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
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
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
“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
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
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
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
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
雨声沙沙,喜而思见。
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
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
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
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
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
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
“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
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
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