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是哪一首诗
《春夜喜雨》英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喜雨》英文翻译及赏析《春夜喜雨》英文翻译及赏析《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英语翻译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In boat a lantern looms.Dawn sees saturated reds;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春夜喜雨》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春夜喜雨》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形容风轻轻地吹着
树叶,蒙蒙细雨润泽着万物,一切都显得安静、平和、祥和。
人生若能如此,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
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山重水复、历尽坎坷的时刻,也会有自己想要逃避、放弃的时候。
但如果我们能像风那样,温柔、细致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去平静地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波澜,那么,我们的生命之旅就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圆
满。
风,不但可以轻轻拂过树梢,还可以助燃火势,还可以滋润万物,展现出了它的柔和
与力量,这与我们的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吹皱一池春水,催生一片桃花,以及
吹拂在脸上的风,我们可以感到风的力量和温柔,而这份感受也同样可以应用到人生中的
各个方面。
在感受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细致地呵护身边的一切,包括感性的事物和理性的
事物,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追求平静、安稳、欣悦。
不抱怨过多的不幸,不幻
想过多的时光,对待世间的一切,用一颗平和的心去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达到抚慰
心灵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沉默寡言,抑制自己的感情,而应该是通过冷静分析,积极
思考,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关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展现出一个平和、自信、豁
达的个性。
最后,让我们一起默默祈愿,希望人生如风,柔和而有力,轻柔地润泽着我们的内心,生命之路上的每一次坎坷都能化为一次静谧的启迪,向更高的境界出发。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1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译文及注释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春夜喜雨赏析春夜喜雨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春夜喜雨》唐 杜甫

《春夜喜雨》唐杜甫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天来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暗,江船明。
看红湿处,金冠城花重。
【格式】五言律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暗,江船明。
【主旨】关于雨的诗【年龄】杜甫50岁,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正文】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下起了令人兴奋的小雨好雨知时节,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知道:我明白,我知道。
这句话是拟人化的。
当春乃发生。
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乃:就,于是。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qián)入夜,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细无声。
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江船火独明。
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晓看红湿处,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肖:天刚亮。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
花重(zhòng)锦官城。
整个锦官城成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
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代好多城市都有过很多的名字,比如南京在六朝的时候叫做建康,那成都在古达曾叫过什么名字呢?成都自建成之后一直被称为成都,千年以来一直未变过,它是中国除了山西太原之外,另外一个无论是城址还是名称都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城市!【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50岁)的春天。
公元759年(杜甫四十八岁),陕西大旱,再加上安史之乱,迫使杜甫举家前往成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亡,杜甫最终定居四川成都,开始了相对稳定的蜀中生活。
当时成都的繁华程度仅次于扬州,而且远离战乱。
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亲自种菜养花,对春雨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优美诗篇。
【考点】考点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称赞春雨的原因。
答案:因为“好雨知时节”,春雨适时而下,人们需要它的时候他就来了。
《古诗两首春雨春晓》古诗《春雨》赏析

《古诗两首春雨春晓》古诗《春雨》赏析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释】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背景】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
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
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集评】《杜诗详注》云:“雨骤风狂,亦足损物。
春夜喜雨古诗全诗赏析

春夜喜雨古诗全诗赏析春夜喜雨古诗全诗赏析《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全诗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呢?下面是关于春夜喜雨古诗全诗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也代成都。
译文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 赏析《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
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
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
《春夜喜雨》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春夜喜雨》杜甫《春夜喜雨》杜甫1【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哪一首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代诗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句诗的意思是——
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润物细无声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
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润物细无声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3、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