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王维的山水诗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然美的描绘
王维山水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出自然美的独特魅力。
王维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和生命。
艺术手法不够多样
王维山水诗中意象单一, 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缺 乏多样性。
艺术手法相对单调,缺 乏创新和突破,多采用 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
与其他山水诗人相比, 王维的山水诗在艺术手 法上显得较为保守,未 能充分展现出山水诗的 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
思想深度有限
王维山水诗以描绘自然美为主,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王维山水诗的 艺术手法
象征与隐喻
王维山水诗中常用自然景物象征隐喻,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王维山水诗营造出深远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王维善于运用象征与隐喻,使诗歌语言含蓄而不做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与隐喻的艺术手法在王维山水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王维山水诗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隐逸、淡泊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缺 乏深入的探讨。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简洁明快,但有时过于直白,缺乏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挖 掘和思考。
王维山水诗往往以景生情,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有时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缺乏思想深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王维山水诗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人生哲理,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不仅在文学领域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绘画、园林等艺术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特点

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特点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写山、写水、写田园景色为主题,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自然感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感悟自然之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他以深厚的诗意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
他通过描述自然的外表形态和表达自然的内在情感,传达出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例如,在《山居秋暝》中,王维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通过描绘空山、明月、清泉、竹、莲等元素,创造出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山水田园景色,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宁静。
二、融入人文关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往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相结合,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和生活境况的关怀。
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通过描绘渭城的雨水、柳树的青翠,以及刻画主人公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离故团聚的渴望和对远方亲友的思恋之情。
三、追求艺术极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细腻、空灵的笔触为特点,他善于运用意象、景物描写和音韵的表现手法,使诗作更具艺术性和韵味。
例如,在《送别》中,王维以流水为意象,写道:“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他通过描述下马、饮酒、告别的情景,以及运用白云的意象,表达出主人公的深情,使诗作更富于意蕴和艺术性。
四、回归自然追求心灵净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是他对纷扰尘世的回避和内心追求平静的体现。
他通过在山水田园中寻求心灵的舒畅,在大自然中追寻自我。
在《鹿柴》中,王维描写了自己隐居在山林中的景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通过描绘空山人迹稀少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纷扰尘世的回避,通过返朴归真的方式来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邃的山水诗而闻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独特而有影响力,本篇将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 深邃的意境描写王维的山水诗注重表现深邃、丰富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具象景物来表现抽象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营造出独特而隽永的意境。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快却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着壮丽壮阔的大自然景观。
2. 蕴含哲理思考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融入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等伟大命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凄凉而寂静的描写,隐喻出王维对人生虚无与存在的思考。
3.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达到与实际相符合却又超越实际的效果。
他通过这种对比,以更鲜明生动之姿表现出山水背后所包含的世界、人情和社会等多重意义。
例如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明年春去也,千里不留行”这样短暂而残酷的表述,呼应了战乱岁月中无数离散人士悲剧命运。
4. 细腻温情之美尽管王维常以客观视角创作山水诗,但其中透露着浓厚地温情。
他注重展现自然万物间微妙而真挚地联系,在描写中体现出对自然界万物赋予灵魂和感情的观察力。
这种细腻温情之美使他的诗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他的《送别》一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疆”这样对自己过去人世中纷扰琐碎与现在超脱自由的抒发,流淌着一种深沉而温情的力量。
5. 推崇自然与兼容并蓄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推崇自然、注重个人心灵修养的精神。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展示了其诗歌创作上开阔和包容态度。
王维倡导“返璞归真”的境界,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对山水艺术的一种追求。
(修订)《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摘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审视,王维诗歌具有色彩美、构图美、音响美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从整体上折射出盛唐文化的灿烂光辉。
在此,我就王维诗歌的色彩美、构图美、音响美这三方面美学特征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王维;美学;色彩美;构图美;音响美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精通书法和音乐的奇才。
他的许多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流香溢彩,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苏东坡称赞王维说:“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产生美感,是因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对其诗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他在创作中注意了和谐的美。
他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无限的抽象形象相融合。
从而给我们造成强烈的色彩美、构图美、音响美,在这些方面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一、色彩美大自然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表现大自然的绘画当然也必须借助色彩来创造美。
诗画同理,现代画家闻一多曾提出新诗要具备“三美”,其中一项就是“绘画美”,亦即词藻的色彩美。
正如同宋代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所说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壮而诗人能言之”。
诗是语言艺术,虽不能如同绘画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但却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的虚摹,来引起读者对于色彩的美感联想。
王维是公认的美色高手,善于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深浅、冷暖的差别,根据不同类型的形象施以不同的色彩,细腻逼真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
从而使人读后不禁赏心悦目, 得到美的享受。
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绿”字用得特别恰切,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
他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 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之明, 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是唐朝重要的文学家,他在诗歌写作方面突出,写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优美绝唱。
在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方面,具有自然美、文化美、伦理美三大特征。
首先,王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然美。
他以"山水"诗歌闻名于世,他把自己随着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发表出来,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山水诗的风格,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次,王维的诗歌也有文化美的特征。
他创造出一种术语"涧中涧,阴回阳,阳又回阴",诉说着悠久历史变化,犹如一部美轮美奂的文学史,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思想审美能力。
最后,王维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伦理美的特色。
他的诗歌抒发出着丰满的人生感悟,清新的言语传递浓浓的情感,令人深深迷恋,让读者深思远虑,感觉到生活的价值与责任的承担,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的美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维诗歌表现出了天然之美、文化之美以及伦理之美,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表达中,把无尽的情感传达出来,至今依然让人深刻铭记。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请结合王维的诗歌谈谈意境的美学特征

请结合王维的诗歌谈谈意境的美学特征1.王维诗歌的意境特征王维诗歌的意境特征表现在诗歌中的自然美、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抒情的情感表达上。
他的诗歌把自然的美景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把自然的美景和人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达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抒情的情感表达,表达出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深情,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抒情的情感表达,使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抒情的情感表达。
2.王维诗歌的美学特点王维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山水意境,抒发出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把山水的美景和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融入了精神境界。
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的情感,抒发出离别、孤独、无助的感受,但又不失清新的气质。
他的诗歌中清新的语言和自然的景象相互交织,把诗歌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外,他的诗歌中还充满了象征意义,把深刻的思想融入到意境之中,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3.王维诗歌的意境美学特征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学特征而闻名,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一是自然热爱。
王维热爱大自然,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他把大自然的美景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二是抒情怀旧。
王维的诗歌中有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他把自己的思绪抒发出来,表达出对过去的思念,让读者有一种令人沉醉的抒情感受。
三是节奏优美。
王维的诗歌节奏优美,他善于运用押韵和对仗,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深刻的哲理。
王维的诗歌不仅抒发思想,而且还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哲理思想,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思想,令人深思。
4.王维诗歌的美学意蕴王维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美学意蕴,他的诗歌描绘的是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的诗歌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还把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深刻。
王维的诗歌有着深厚的宗教意蕴,他把宗教元素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王维的诗歌还具有浓郁的古典美学色彩,他的诗歌中有着古典文学的美学特征,如抒情、对比、象征等。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而成为唐代文学的精华之一、王维的山水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
王维尤其擅长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情调来表现山水景色。
他的诗歌用词简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探索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出景物本身的美丽和自然界的神秘。
例如,在《相思》一诗中,他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来描绘樱花的美丽,以及樱花的生命力和脆弱性。
这种细腻而凝重的描绘方式,使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其次,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王维善于运用山水景色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他以博物馆的展品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但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让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的享受。
最后,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场景。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和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他以山居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远离尘嚣的愿望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柔情和充实,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总而言之,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体现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思考的表达,传递了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总第71期)文史研究论王维山水诗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温朝霞(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王维不仅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
也是当时文人造园的典型代表。
其造园风格与其诗画有密切的联系。
从山水诗与园林景观的美学角度进行解析,王维山水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花木景观美、色彩音响美、构景美等典型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风景园林;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04)05-0068-(03)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它既是自然造化的典型概括,又是自然美的再现,它随着我国文学、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兴建的全盛时期,王维正是这个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园林创作的杰出代表。
他所建的“辋川别业”是“集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的综合性园林。
他因景作画,因景作诗,把诗画情趣赋于山水景物;因画成景,以诗人园,生动地描写自然田园风光。
使读者悠然神往。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花木景观美、色彩音响美和构景美等典型的风景园林美学之特征。
一、深远的联想意境美联想与意境是中国绘画、诗文、造园艺术的特征之一。
丰富的景物,通过人们的观察联想,达到见景、读景生情、体会弦外之音的效果。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日情。
”【1]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优美的意境,这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则从园林美的角度来论述意境:“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
……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
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
统名之日意境。
”C2]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这一境界:“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引特别是那种幽美静谧的意境,更是令人神往。
且看诗人的名作《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秋山,天气宜人,松隙挂月,泉扣石上,舟荡莲动,浣女笑归。
确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秋山夜景图。
可以看出。
情景交融是王维山水诗创造意境的方式。
无论是景中藏情式,还是情景并茂式,所运用的辞藻都是十分朴实的,但却创造了优美动人的意境。
此外。
王维熟悉禅学,他的诗中常常蕴涵禅趣的静态美。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牖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显得趣越而闲静,这是诗人“惟好静”的佛家思想的一种寄托。
而我们在园林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林泉环绕的花山瘦湖、浓荫笼罩的通幽曲径、花木掩映的亭台楼阁、廓外池边的几竿修竹,它们同样蕴涵着情景交融的清幽佳境,让我们激起对自然乐园驰骋的遐想。
二、自然的田园风光美王维的山水诗里充满了村舍田垄,鸡鸣犬吠,桑榆篱落的桃源世界,长安附近的“辋川别业”是王维所建的一座别墅园林,诗人晚年辞官后,一直隐居于此。
《辋川集》记录了二十个景点和景区的命名,每个景点和景区都有王维和其友裴迪唱和的两首诗。
其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描写了风景优美的农村生活风光:“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于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收稿日期:2004—8-21作者简介:温朝霞(1974一),女,广东廉江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总第71期)文史研究豹;村墟野舂,复与疏钟相同。
于此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昔携手赋诗,步仄轻,临清池也。
”诗中众多的景物:月色、水、山、光、犬声、春色、钟声、清池构成一幅安详、静谧的农村夜间生活图。
辋川的山水如此令人陶醉,其情致又是那么温良儒雅,读之正如《直斋书录解题》所言:“余每读之,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
”网另外一首名诗《渭川田家》,则纯粹描写田园风光及农家生活:“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中展现一幅田园宁静生活的画图。
农村的闲逸情趣一览无余。
我国传统园林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探求的正是这种空水澄鲜、芳草鲜美、园柳鸣禽之自然美,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
三、馥郁的花木景观美植物是风景中的重要要素,它们不仅被用来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被当作寄托人们美好思想,表现诗情画意的主题景观。
王维大部分山水诗都有花木的描写,他以艺术的眼光发掘自然中的有生命的植物而创造出花木景观之美。
我们读其诗,犹如在一座树木花草相掩映的园中游览。
眼前展现一幅幅色彩斑斓、馥郁芬芳的美妙画卷。
如《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纯烟”,诗中的草与雨,桃花与水、雨,柳与烟雨结合,让人感受到暮雨落英、细雨绵绵、雾罩朦胧,犹如处于幻境之中。
《鹿柴》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描写,仿佛自己置身于芳香扑鼻的桂花林中。
听到桂花轻轻飘落的声音。
再看《青溪》:“言人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溪能吸引着诗人随山万转,乐于跋涉百里而来寻访其踪迹呢?原来,这里的花木景物在诗人眼中别有一番景致。
那绿绿的松林,黄黄的花瓣,清澄素淡的青溪在喧闹中包蕴着宁静,活泼中透露着安怡,正与作者“素已闲”的心境和谐统一,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
”[5]可以说馥郁的花木景观美在王维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个性与自然,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统一。
四、浓厚的色彩音响美色彩音响是风景园林美的一种重要形式。
园林当中正因为有了色彩和声音,才显得多姿多彩,灵气活现,正如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一曲曲缭绕动听的美丽诗歌。
王维诗更有花红柳绿、蓝天白云、风声雨声、鸟声琴声,充分体现了浓厚的色彩音响美。
王维不仅是诗人。
而且是画家,一支画笔使他的诗具有色彩美。
然而。
色彩并不是随意皴染即可的,它应归功于诗人对浓淡色的辩证处理。
他的笔下,有“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的鸟语花香、白绿相映的青山美景,有“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生机勃勃的、红白分明的农园……五光十色,和谐统一。
如果说这一幅幅画色泽丰润、浓淡适中的话,那么《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前两句寥寥十字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
“稀”点明红叶只是清秋气氛中的一点点缀;后两句状色“翠”,使总色调由淡变浓,而且似乎含有浓重的湿度和微凉的温度,引起人们感观上的多种反映,这即是人们常说的“通感”。
这种以淡为总基凋,淡中见浓的描绘方法王维诗中比比皆是。
王维又是音乐家,他既通音律,又弹得一手好琵琶。
音乐家所具备的技能,使他的诗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静中有动、以动显静。
他的山水诗除有风景如画的环境外,还善于捕捉自然界各种奇妙的音响,创造出一幅幅具有高度美感的“有声画”,细腻表现了自然物的声息与动态。
如写风声,“隔牖风惊竹”,“庭槐北风响”;写雨声,“飒飒松上雨”,“飒飒秋雨中”;写松声,“谷静惟松响”,“松声讯月边”;写水声,“泉声咽危石”,“声喧乱石中”,还有鸟声、猿声、鸡犬声……声音原来是诉诸听觉的。
但诗人采用了视觉与听觉通感的特殊表现形式。
对音响和景物巧妙安排和组合,构成声色交融的妙境,使读者从中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层美感享受。
在王维诗中,有不少声色对照、音画并佳的诗句,例如“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诗中一声一色,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王维以画家和音乐家的功底,给自己的诗增加了出神人化的魅力。
五、独特的构景艺术美王维是我国最早把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带进诗歌创作领域的诗人,同时也是把绘画理论引用到造园上的设计大师。
他善于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景物,应用散点透视、虚实对比、大小对比等手法,把众多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的效果。
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即应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f-J;,b,临风听暮蝉。
渡头落余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9 万方数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第5期(总第71期)诗人先从远处的寒山写到近处的秋水,然后是柴门之外倚杖临风的“我”和树上的暮蝉,再是远方的渡头落日、墟里孤烟。
诗中景物如此众多,而构景组合自然,富有层次,这是使用散点透视的效果。
他的《渭川田家》中的夕阳残照、牛羊门圈、野老倚门、田夫相语,看上去有点零乱,但诗人把个别形象和场景贯穿起来.终于显示出一幅恬静自乐而又和谐完美的田家晚间图。
结构布局是文学创作和园林设计的重要条件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6】王维的山水诗,能够对景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处理。
布局谋篇既妙手天成,又匠心独运,这也体现了他对艺术辩证法灵活自如的驾驭。
大景、小景;远景、近景;虚景、实景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景物间的关系。
在王维诗中,这些大小不同、远近各异、虚实有别的景物,常表现为空间关系和画面层次关系等更为复杂的关系。
如《江汉临泛》首两句,长江的汉水是实景,仿佛天然的江流是虚景。
两岸青山,看上去若隐若现,亦虚亦实。
《终南山》是大小对比的一个典型例子,“白云回望合,清霭人看元”,云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前两句以挺拔险峻的山势为画幅近景。
后两句的笔墨从山顶泼出去,连近景、远景成一体,画出了华岳山顶天、天连山的雄奇壮美之势。
《山居秋瞑》比之则更高一筹。
仰望,皓月当空;俯视,山泉清洌,初秋傍晚的山林犹如世外桃园。
如果说这一组远近景是随意挥洒的话,那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远近景交错。
“喧”、“归”两字妙笔生华、由远及近;“动”、“下”两笔使镜头由远及近。
这种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景物布局,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流动美”。
这种动态的美更烘托出大自然的宁静安谧。
凸显出其独特的构景艺术功夫。
参考文献:[1]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3]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卷四)[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987气的变幻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通过“白云”、“清霭”[5]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烘托山的雄姿。
这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诗中后两1995.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以人烟稀少烘托了[6]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EMJ.成都:巴蜀书社,1991.山的高远幽深。
《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
[责任编辑陈静]-+—+-—+—-+一+—+-+-+-+-+-十-+-+-+-—+——+-+-+-+-—卜—+—+-+—+-+-+-+..-4--+-—卜-—f一—+-—}—·—f·-—卜——卜——+、-—+一-—卜—+—-—-卜-—-卜-—-卜-—+-——+--—+一-—●--+·(上接第67页)实体和程序方面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