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脑梗 死后 出血 性转 化 ( e r aet n f m t n HT 是 h mo h g a s r ai , ) r o o
指在 脑 梗死 后 , 由于缺 血 区血 管 重新 恢 复血 流灌 注 导致 的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sr c】 jcieT x lr er kfc r f e r ai t nfr t n( 'i c t c rba ifrt n Meh d Ab ta t Obet oe poet s t so mor gc r s mai H1 naue ee rl naci . to s v h i ao h h a o o ) o
23 ,5 .5 9 % 72 ~ 23 ) .1 1 .6 和低 胆 固醇 ( R值 为 21 ,5 O .4 9 % 38 ~ .5 是 出 血性 脑 梗死 的独 立 危 险 因素 。 结 论 血 .6 53 ) 糖血 脂越 高 、 临床 神经 功 能缺 损程 度越 重 的大 面积脑 梗 死 患者 越容 易发 生 出血 性转 化 。
t ers a tr fh mo h gcta so ain h ik fcoso e r a i r n fr t .Re u t eewe e2 . ec n a eo c t ee r nacin p te t h d m o s lsTh r r 67 p re tg fa uec rb a ifrt ains a l o
h mo h gct nfr ain ( H ) ai t w r nlzd rt set e . oi i rges na ayi w su e oepoe e r ai r s m t a o o N T p t ns eeaaye e op ci l L gsc e rsi nls a sdt x l e r vy t o s r
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转归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脑梗 死 出 血 转 化 ( e rh gct n fr t n h mora i r somai ,HT) 相 关 危 险 因素 及 出 血 与 预 后 的 关 系 。 方 法 a o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回 归 分析 。 先 进 行 单 因 素 分 析 : 量 资 料 行 独 立 样 本 t 计 检
验 , 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 计
2 结 果
1 对 象 与 方 法
分 析 所有 纳 入 病 例 , 过 单 因 素分 析 得 出影 响 HT 与 否 通
的 自变 量 共有 8 , 括 溶 栓 治 疗 、 房 颤 动 、 蛋 白 阳性 及 项 包 心 尿
中国实用 神经疾病杂志 21 年 7 00 月
卷第
!
!
! ! !!坚 ! !! : !! 呈 ! 』! 呈
・
! ! ! :
:
・
43 ・
脑 梗 死 专 题 研 究
・
脑 梗 死 出血 转 化 相 关 危 险 因素 分 析 及 转 归
马 连 萍 苗 成 刘 惠 萍
脑 梗 死 后 出血 转 化 ( e rh gcta s r t n h mo r a i rn f mai ,HT) o o
立 卒 中 研 究 院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量 表 评 分 ( t n l n tue f Nai a Isi ts o t o
He l to eS ae NI S 与 格 拉 斯 哥 昏迷 量 表 ( ls o at S r k c l , HS ) h G ag w
女 3 例 ; 龄 为 2 ~8 4 年 5 7岁 , 均 ( 7 1 ) 。非 HT 组 8 平 5士 6岁 O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HT)和采取干预措施(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后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HT)。
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外(脑室内、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后者可以是小点状溢血,称为出血性梗死,也可以是梗死内有占位效应的血肿,即脑血肿形成,所有这些都被称为HT。
此外,基于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和是否有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HT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脑梗死后再灌注治疗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再灌注治疗后HT在最初24h内发生率较高,临床试验和前瞻性脑卒中登记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sICH的发生率为2%至7%,这与sICH的定义差异有关。
然而,有影像学证据的出血发生率要高得多。
在一项溶栓试验(ECASS、ATLANTIS、NINDS和EPITHET 试验)的Meta分析中,安慰剂治疗患者的发生率为24.2%,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为32.5%。
此外,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增加机械血栓切除术与HT风险的明显增加无关。
但探索性数据表明,机械血栓切除术可能促进早期CT 成像时提示大面积梗死患者的HT。
文中综述AIS再灌注治疗后HT高危患者的有效筛选、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及防治措施的探索等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01、血管再通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1.1 阿替普酶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临床研究发现,延迟启动阿替普酶治疗、较高的基线葡萄糖水平、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高龄、脑卒中严重程度、入院CT提示的早期梗死征象和致密脑动脉征象、大面积脑梗死、过度饮酒史、7d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史等,是溶栓后HT的相关危险因素。
基于这些因素,建立了多种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预测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患者的HT风险,包括SEDAN评分、GRASP评分、SITS评分和I-评分等,根据这些预测模型,出血风险最高的患者仍然可以从阿替普酶治疗中获益,目前的预测模型尚不能被用于排除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症 因素 。结果
2组患者高胆 固醇血症 、 心房颤动 、 尿蛋 白阳性 、 梗死面积等指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观察组 总有效率显著
低于对照组 ;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 、 血糖 、 凝血酶原时间及入院 NI HS 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 但人院 G C S显 著高 于对照组 ;L o — g i s t i c回归分析表 明, 梗死 面积 、 尿蛋 白阳性 、 应用抗凝药物 、 心房颤 动、 高胆 固醇等 指标是影 响脑 梗死 出血并 发症 的主要 因素。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 、 应用抗凝药物 、 尿蛋 白阳性 、 高胆 固醇血症 及心房 颤动史是 出血性脑 梗死 的主要危 险因素 , 脑梗 死 出血 性并发症 由多 因素 、 多机制共 同作用导致 , 值得 临床 医生关注 。
a mi n a t i o n i n d e x a n d G l a s g o w c o ma s c o r e( G C S ) a n d NI HS S a t t h e t i me o f b e i n g a d mi t t i n g t o h o s p i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r e l a t e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1 Me d i c i n e i n P r a c t i c e ・3 3・
脑 梗 死 出血 性 并 发 症 的相 关 危 险 因素 及 预 后 分 析
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例分析_周铁柱

1 张继红,王春雪,王拥军 .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J〕. 国际脑血管病 杂志,2006; 14( 10) : 761-6.
2 Offenbacher H,Fazekas F,Schmidr R,et al. MR of cerebral abnormalities concomitant with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atomas〔J〕. AJNR Am J Neuroradiol,1996,17: 573-8.
玻璃离子充填牙齿则可以尽可能地保留牙体组织,使之承受咀 嚼压力。本次结果显示,银汞充填后发生 6 例牙折,而银粉玻 璃离子则只有 3 例发生牙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银粉玻璃离 子用于修补银汞合金充填后牙齿或充填体发生的折裂,用于银 汞合金和后牙树脂修复时的垫底材料,优于银汞合金。
3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 . 牙体牙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0-1. 2 吴文慧,彭 伟,徐应军 . 根龋的牙位与根面易感性分析〔J〕. 现代
4 Tanaka A,Ueno Y,Nakayama Y,et al. Small chronic hemorrhages and ischemic les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J〕. Stroke,1999; 30( 8) : 1637-42.
6 Gregoire SM,Jger HR,Yousry TA,et al. Brain microbleeds 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antiplatelet-relate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hospitalbased,case-control study〔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 81 ( 6) : 679-84.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S HANG nj n,wU ,HONG a De a t n f Ne r lg We —i Qi Hu . p rme to u oo y。teFis fiitd h rtAf la e Ho p t lo s ia f
SUN YA T e Uni r iy ,G u gdo g u gz ou sn ve st an n G an h 51 08 0 0,Chi na
c s st e t d w ih i r ve ou hr b yss wa u m a ie e r s c i ey,i c u ng m e ialhit is, ci c l a e r a e t nta n s t om ol i s s m rz d r t o pe tv l n l di d c s ore lnia pr s n a ins, lbor t r e m i to e e t to a a o y xa na ins, te t e t o c e nd o plc ins Rik a t r r l t d o r a m n , utom a c m iato . s f c o s e a e t H T f l ig hr b yss ol ow n t om ol i w e e nay e r a lz d, i l ng a e, g nd r, hyp re i ncudi g e e e t nson, di e e ab t s, hit y s or of c dic ar a i s fce y,hit y f tok n ufiinc sor o s r e, e ry s he i c an s n a l ic m c h ge o br i CT , l ge e i an ar l son, c r i m b im , tm e o a doe ols i t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通过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尽快使闭塞血管恢复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
但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
1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或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或MRI 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CH,aSICH),表1是不同研究中对SICH的具体定义。
根据影像学上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又将HT分为脑实质内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和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
表2是根据影像学特点(部位和形态),不同研究对AIS后出血转化定义的影像学分型,其中ECASS分型比较常用,图1是ECASS出血分型。
HI-1:沿梗死灶边缘的小点状出血;HI-2:梗死灶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度占位效应;PH-2: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
A~B为渗出型出血;C~D为血肿型出血。
图1 ECASS 出血转化分型2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海德堡分型,是什么样的?海德堡分型,主要将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 3 型:1、型指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又分为 1a(HI1,散在点状,无占位)、1b(HI2,融合点状,无占位)、1c(PH1,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无明显占位效应)三个亚型;2、型指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又称 PH2 型,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3、型指梗死区域外脑实质出血或颅内 - 颅外出血,又分为 3a(梗死远隔部位血肿)、3b(脑室出血)、3c(蛛网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四个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KrugerG,KastrupA,GloverGH畅Neuroimagingat1畅5Tand3畅0T:comparisonofoxygenation‐sensitiv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畅MagneticResonanceinMedicine,2001,45:595‐604畅[16] KuoAY,ChiewM,TamF,etal畅Multiechocoarsevoxelac‐quisitionforneurofeedbackfMRI[J]畅MagneticResonanceinMedicine,2011,65(3):715‐724畅[17] KoushY,ZvyagintsevM,DyckM,etal畅SignalqualityandBayesiansignalprocessinginneurofeedbackbasedonreal‐timefMRI[J]畅Neuroimage,2012,59(1):478‐489畅[18] ZhangX,RossTJ,SalmeronBJ,etal畅Singlesubjecttask‐relatedBOLDsignalartifactinareal‐timefMRIfeedbackpar‐adigm[J]畅HumBrainMapp,2011,32(4):592‐600畅[19] CariaA,VeitR,SitaramR,etal畅Regulationofanteriorin‐sularcortexactivityusingreal‐timefMRI[J]畅NeuroImage,2007,35:1238‐1246畅[20] RotaG,SitaramR,VeitR,etal畅Self‐regulationofregionalcorticalactivityusingreal‐timefMRI:therightinferiorfron‐talgyrusandlinguisticprocessing[J]畅Hum畅BrainMapp,2009,30:1605‐1614畅[21] HallerS,BirbaumerN,VeitR畅Real‐timefMRIfeedbacktrainingmayimprovechronictinnitus[J]畅EurRadiol,2010,20(3):696‐703畅[22] deCharmsRC,MaedaF,GloverGH,etal畅Controloverbrainactivationandpainlearnedbyusingreal‐timefunctionalMRI[J]畅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18626‐18631畅[23] YooSS,O'LearyHM,FairnenyT,etal畅Increasingcorticalactivityinauditoryareasthroughneurofeedback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畅Neuroreport,2006,17(12):1273‐1278畅[24] ChiewM,LaConteSM,GrahamSJ畅InvestigationoffMRIneurofeedbackofdifferentialprimarymotorcortexactivityu‐singkinestheticmotorimagery[J]畅Neuroimage,2012,61(1):21‐31畅[25] YooSS,LeeJH,O'LearyH,etal畅NeurofeedbackfMRI‐me‐diatedlearningandconsolidationofregionalbrainactivationduringmotorimagery[J]畅IntJImagingSystTechnol,2008,18(1):69‐78畅[26] LindenDE,HabesI,JohnstonSJ,etal畅Real‐timeself‐regu‐lationofemotionnetworksinpatientswithdepression[J]畅PLoSOne,2012,7(6):e38115畅(收稿2013‐02‐17)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22102310570)△通讯作者:滕军放,E‐mail:junfangteng001@126畅com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李东瑞 杨伟民 苏 楠 滕军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52【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743畅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3)10‐0102‐03 Fisher和Adam[1]在1951年提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这一概念,以后又提出“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
然而现在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在梗死区域内或梗死血管分布区内的出血。
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的研究中显示[2],症状性出血率为0畅6%~11%,而致死性出血率为0畅3%~2畅9%。
目前出血性转化的机制被认为主要是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或完整性破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侧支循环的开放等引起的[3]。
目前由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发病机制不明,因此研究其可干预因素,预防其发生非常重要。
基于此,我们对HT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1 年龄因素在Sylaja等的研究中[4]对≥80岁的患者(270例)和<80岁的患者(865例)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相近,但在低龄组的功能转归良好率明显高于高龄组。
在ECASS‐Ⅱ期试验[5]中,年龄也是PH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2 血脂因素在Paciaroni等的试验结果[6]显示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加出血性梗死却不增加梗死后脑实质出血。
目前考虑其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由于胆固醇是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流动性及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与细胞膜受体、离子转运及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可能影响细胞膜功能,从而可能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出血。
但Ebrahim等[7]认为,低胆固醇血症与出血性卒中的关系仅仅存在于大量饮酒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
3 血糖因素在DemchukAM[8]试验的结果中,高血糖是梗塞后出血万方数据的危险因素,可能引起颅内血脑屏障的异常,引起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目前考虑的机制是在急性缺血期,较高的血糖会增加无氧酵解,逐渐出现酸中毒,当酸中毒达到一定程度,引起酶的失活、自由基增加、线粒体功能受到抑制等[9]。
4 血压因素在欧洲‐澳大利亚急性卒中研究小组研究显示[5],收缩压>19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是溶栓引起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但在临床试验中,结果却不尽相同。
在一项系统评价[10]中得出结论,却认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占位、早期CT显示低密度影、年龄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并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5 溶栓因素Larrue等[5]研究表明,r‐tPA溶栓组脑实质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比安慰剂组更高,r‐tPA与脑实质出血间、r‐tPA与症状性颅内出血间显著相关且延迟溶栓更易诱发HT的发生。
而溶栓药物的药量也会影响到HT的发生率。
此外,动脉溶栓能够使溶栓药物直接到达血栓局部,理论上血管再通率应高于静脉溶栓,且出血风险降低。
然而其益处可能被溶栓启动时间的延迟所抵消,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6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因素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指出[11],抗凝药治疗不能降低随访期末病死率,随访期末的残疾率亦无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降低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被症状性颅内出血增加所抵消,目前需要大样本随访。
7 房颤因素早期通过实验证实的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例的研究者认为,心源性脑梗死病人与出血相关[12]。
近些年又有多个试验表明房颤与梗死后出血转化有相关性关系[13‐14]。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房颤形成的栓子稳定性较差,当栓塞后溶栓或其他原因,引起栓子脱落或溶解,使梗死的血管再通,血液缺血再灌注而引起继发渗血或出血。
8 梗死面积大面积脑梗死的定义目前尚不统一,在国内大多采用的标准是:梗死直径>5cm或累计两个及两个以上脑叶[15]。
Terruso等[16]研究显示,梗死面积与HT的发生有相关性。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现脑水肿,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和内皮损害。
脑梗死后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易渗出而出现脑梗后出血。
9 基质金属酶MMPs因素近年来,血脑屏障的破坏在HT发生机制引起关注,TangJ[17]等研究发现(MMP‐9)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失调再出血性转化,并加重脑缺血后脑损伤。
然而,长期抑制MMP‐9的活性或不足的后果(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胶原和基质平衡)仍有待确定。
同时Montaner[18]等发现MMP‐9的产生与梗死后出血的量呈正相关,因此考虑其与梗死后出血有相关性。
10 血清铁超载因素Millan等[19]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在溶栓前机体储存铁增多与后期不良有相关性,溶栓前血清铁蛋白>79Lg/L,是预测后期不良预后的独立敏感相关指标,铁超载可能会抵消溶栓治疗的益处,从而引起出血性转化。
其可能的机制是游离铁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并可产生代表活性氧的羟基和烷氧基,引起或加重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11 低血小板因素在Christoforidis[20]的试验中,将不同的血小板数量分级,从而显示低血小板使出血风险增高,因此提示对低血小板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引起重视,及时定期复查头颅CT,而当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更需注意出血风险将大大增加。
通过对HT危险因素的分析,可能致脑梗死出血转化,及时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进而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
12 参考文献[1] FisherM,AdamsRD畅Observationsonbrainembolism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mechanismofhemorrhagicinfarction[J]畅JNeuropatholExpNeurol,1951,10:92‐94畅[2] SilvaY,LeiraR,TejadaJ,etal畅Molecularsignaturesofvas‐cularinjuryareassociatedwithearlygrowthofintracerebralhemorrhage[J]畅Stroke,2005,36(1):86‐91畅[3] 杨皴,张样建,尹静,等畅实验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大鼠脑损伤机制的研究[J]畅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A):954畅[4] SylajaPN,CoteR,BuehanAM,etal畅Thrombolysisinpa‐tientsolderthan80yearswithacuteischaemicstroke:Canadi‐anAlte‐plaseforStrokeEffectivenessStudy[J]畅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6,77(7):826‐829畅[5] LarrueV,vonKummerRR,MullerA,etal畅Riskfactorsforsevere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inischemicstrokepatientstreatedwith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Asec‐ondaryanalysisoftheeuropean‐australasianacutestrokestudy(ecassii)[J]畅Stroke,2001,32:438‐441畅[6] PaciaroniM,AgnelliG,CoreaF,etal畅Early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ofbraininfarction:rate,predictivefactors,andinfluenceonclinicaloutcome:resultsofa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J]畅Stroke,2008,39(8):2249‐2256畅[7] EbrahimS,SungJ,SongYM,etal畅Serumcholestero,lhemor‐rhagicstroke,ischemicstroke,andmyocardialinfarction:Ko‐reannationalhealthsystemprospectivecohortstudy[J]畅BMJ,2006,333(7557):22畅[8] DemchukAM,MorgensternLB,KriegerDW,etal畅Serumglucoselevelanddiabetespredic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万方数据related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acuteischemicstroke[J]畅Stroke,1999,30:34‐39畅[9] DietrichWD,AlonsoO,BustoR畅Moderatehyperglycemiaworsensacuteblood‐brainbarrierinjuryafterforebrainische‐miainrats[J]畅Stroke,1993,24:111‐116畅[10] LindleyRI,WardlawJM,SandercockPA,etal畅Frequencyandriskfactorsforspontaneous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ofcerebralinfarction[J]畅JStrokeCerebrovascDis,2004,13:235‐246畅[1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畅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畅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畅[12] LodderJ,Krijne‐KubatB,vanderLugtPJ畅Timingofautop‐sy‐confirmedhemorrhagicinfarctionwithreferencetocardio‐embolicstroke[J]畅Stroke,1988,19:1482‐1484畅[13] ButcherK,ChristensenS,ParsonsM,etal畅Postthromboly‐sisbloodpressureelevationisassociatedwith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J]畅Stroke,2010,41:72‐77畅[14] LeeJH,ParkKY,ShinJH,etal畅Symptomatic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anditspredictorsinacuteischemicstrokewithatrialfibrillation[J]畅EurNeurol,2010,64:193‐200畅[15] 杨永利畅大面积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J]畅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57畅[16] TerrusoV,DcAmelioM,DiBenedettoN,etal畅Frequencyanddeterminantsfor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ofcerebralin‐farction[J]畅Neuroepidemiology,2009,33(3):261‐265畅[17] TangJ,LiuJ,ZhouC,etal畅Mmp‐9deficiencyenhancescol‐lagenase‐inducedintracerebralhemorrhageandbraininjuryinmutantmice[J]畅JCerebBloodFlowMetab,2004,24:1133‐1145畅[18] MontanerJ,MolinaCA,MonasterioJ,etal畅Matrixmetal‐loproteinase‐9pretreatmentlevelpredictsintracranialhemor‐rhagiccomplicationsafterthrombolysisinhumanstroke[J]畅Circulation,2003,107:598‐603畅[19] MillanM,SobrinoT,CastellanosM,etal畅Increasedbodyi‐ronstoresareassociatedwithpooroutcomeafterthrombolytictreatmentinacutestroke[J]畅Stroke,2007,38(1):90‐95畅[20] ChristoforidisGA,KarakasisC,MohammadY,etal畅Pre‐dictorsofhemorrhagefollowingintra‐arterialthrombolysisforacuteischemicstroke:Theroleofpialcollateralformation[J]畅AJNRAmJNeuroradiol,2009,30:165‐170畅(收稿2013‐02‐22)淮安市科支撑项目:编号HAS2010017△通讯作者:高晶,副主任医师,博士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与体会孙兴红 董 杨 高 晶△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淮安 223002【关键词】 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中图分类号】 R651畅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3)10‐0104‐02 高危儿早期干预,是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等)的小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神经发育学的异常,早期发现,早期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和训练活动,以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