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放言五首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放⾔五⾸》为唐代诗⼈⽩居易的组诗作品,是⼀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下⾯是分享的千家诗:⽩居易《放⾔五⾸·其三》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放⾔五⾸·其三》 唐/⽩居易 赠君⼀法决狐疑,不⽤钻龟与祝蓍。
试⽟要烧三⽇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便死,⼀⽣真伪复谁知? 【译⽂】 赠给你⼀种解疑的办法,不⽤龟⼘和拜蓍,试⽟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当初就死去了,⼀⽣的真假⼜有谁知道呢? 【注释】 ①元和五年,⽩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曹参军,写了五⾸《放⾔》诗表达⾃⼰的⼼情。
后来,⽩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放⾔五⾸》奉和。
2.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犹豫⽽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度动荡,⽩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真伪⾃会分明。
“不⽤”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求签,更⽆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
3.“试⽟”⼆句:⾔坚贞之⼠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注说:“真⽟烧三⽇不热。
”《淮南⼦·俶真训》:“钟⼭之⽟,炊以炉炭,三⽇三夜⽽⾊泽不变。
”后句作者亦⾃注:“豫章⽊,⽣七年⽽后知。
”豫章:枕⽊和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正义》:“豫:今之枕⽊也;樟,今之樟⽊也。
⼆⽊⽣⾄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 4.⽇:⼀作“后”。
见《史记·鲁国公世家》。
后句⾔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
《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裘,赈施宾客,家⽆所余。
收赡名⼠,交结将相卿⼤夫甚众。
……欲令名誉过前⼈,遂克⼰不倦。
放言五首(唐代白居易组诗作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①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 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③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④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 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 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 亦曰济河。”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 相近。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 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 定东南。接舆(yú)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 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 指车。
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

放言原文及翻译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放言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放言五首原文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其二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其四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其五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放言五首翻译其一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其二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也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其四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其五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鉴赏: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
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
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颈联两句都是比喻。
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
[放言五首 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 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9ca6a57765ce05087732139a.png)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他范文】放言五首一:元稹放言五首引导语:《放言五首》是元稹的诗,元稹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下面我们连看一下这五首诗。
放言五首元稹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酒熟放言五首二:放言五首阅读答案放言五首阅读答案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放言五首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放言五首三: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赏析《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是唐代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诗一共有五首,本诗是其中第三首。
放言⑴其三赠君⑵一法⑶决⑷狐疑⑸,不用钻龟与祝蓍⑹。
试⑺玉要烧三日满,辨⑻材⑼须待七年期⑽。
周公⑾恐惧流言日,王莽⑿谦恭未篡⒀时。
向使⒁当初身便⒂死,一生真伪复⒃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注释⑴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其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19-20题。
(8 分)
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所作。
臧生:春秋时期的救武仲,奸诈之徒。
子:宁武子,孔子称其大智若愚。
照乘:明珠。
19.这两首诗都富有理趣,《其一》中,诗人提出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的考验。
(各填一个词语,2分)
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 分)
参考答案:
19.比较(1分),时间(1分)
20.(1)用典说理。
第一首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
(2)借用形象说理。
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试玉”“辩材”。
(3)假设说理。
如“不取播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每点2分)。
【名师讲题】白居易《放言五首(并序)(其五)》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放言五首(并序)(其五)白居易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
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①大圣接舆狂②”,斯句近之矣。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属以续其意耳。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③无心羡老彭④。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注】①周公:周武王胞弟。
曾于乱世避居洛阳,不问政事。
②接與(yú)狂:传说是春秋时楚国隐士,以佯狂避世。
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曾迎孔子车而歇,故称接舆。
③颜子:即颜回。
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
④老彭:即彭祖。
道教神仙中,彭祖以长寿著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序言可知,此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作者对其评价颇高,借李颀之句暗示二人都愿走“自清”之路。
B.诗歌首句“泰山不要欺毫末”表达的观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基本相同。
C.颔联和颈联对仗十分工整,均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通达的生死观。
D.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本诗尾联正是道出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对于“始”和“终”不应过度拘泥的道理。
15.本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6分)参考答案:14.B15.①人各有优点,不必羡慕他人,应自尊自信。
②人生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深度,应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③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不必因眷恋生而畏惧死,也不必悲观厌世。
④生死之事是不可知的,应回归生活,聚焦于人世间实实在在的美好情感。
(1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名师讲题: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错误。
“泰山不要欺毫末”,主要强调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以大欺小。
而《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包容心,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放言五首注音版

放言五首注音版摘要:1.放言五首概述2.放言五首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放言五首的主题和思想内涵4.放言五首的艺术特点和影响5.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正文:【放言五首概述】《放言五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诗歌,其主题涉及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和历史感悟等多个方面,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喜爱。
【放言五首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刘禹锡并称“新乐府三杰”。
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平实质朴著称,深受人民喜爱。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一组诗歌,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放言五首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放言五首》的主题包括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和历史感悟等多个方面。
诗人通过对生活、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观点。
这组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历史教训的反思等。
【放言五首的艺术特点和影响】《放言五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形式上,这组诗歌采用了白居易一贯的通俗平实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接近人民,易于理解和传播。
在思想内容上,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反思,使得这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放言五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启示和借鉴。
同时,这组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观念,对后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注音版的《放言五首》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注音版可以帮助读者准确地读出诗歌的原貌,避免因为发音错误而对诗歌的理解产生误导。
其次,注音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最后,注音版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和传承古典文学,提高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
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①“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②,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每咏之,甚觉有味。
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
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③斯句近之矣。
予出佐浔阳④,未届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⑥。
这第一首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
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
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
注释①、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
这是一组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在这组诗中,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抨击并告诫世人。
其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
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
他在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③、李颀:见前关于他的作者介绍。
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
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
《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荷泽。
汶水合流,亦曰济河。
”河:黄河。
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
”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
周公:见后本题第三首注。
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
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 逍遥游》)。
舆(yú)本指车箱,亦泛指车。
④、予:我。
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
浔阳:指江州。
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
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官名,古时协助州刺史处理一州事务,在唐代实际上是闲职,多以贬官充任。
⑤、未届任所:还未到达任所。
届:到。
⑥、暇:空闲时间。
缀:撰写。
续其意:谓读元稹《放言》之意。
耳:叹词。
⑦、辨:一作辩。
底:啥。
⑧、臧(zāng)生:指臧武仲。
《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防:是武仲的封地。
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
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
诈圣:其奸诈。
甯(nìng)子:指甯武子。
《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
”甯:今亦作宁。
知:同智。
此二句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⑨、此二句以萤光这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
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⑩、此二句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这就不能发现真伪的区别。
僠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
”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
”此用为名词,指火光。
照乘:珠名。
《史记.田敬仲为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
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
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殊:异。
按:本诗虽通篇议论说理,读来却不乏味。
这就在于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
以下四首也是如此,令人读之有味,思之有理,深得启迪。
内容二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①。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④。
题解这第二首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作者以诗言理,阐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之间的倚伏关系,从而说明坏事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变为坏事,显示了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即朴素的辩证观点。
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
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
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
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
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
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注释①、前句意谓: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
尘网:犹尘世,即人世。
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卒:始终。
②、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
车转毂(gǔ) :象车轮转动一样。
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
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
曹植《赠丁翼》:“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
”反覆:谓反复无常。
藏钩:古代一种游戏。
《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
”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
灵:动词,通灵。
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
《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
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
’乃刳龟,……仲昵(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kū):剖开。
后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
折:摔断。
足:同脚。
忧:忧患。
④、此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内容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
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
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
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关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①、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后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
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②、此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一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豫章:枕木和樟木。
《史记.司马相如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
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
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
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
日:一作后。
见《史记.鲁国公世家》。
后句言五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
《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
”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未篡:一作下士。
④、此二句点出关键性的问题。
向使:假如当初。
复:又(有)。
内容四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①?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②。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④?题解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
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
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
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
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
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注释①、第宅:住宅。
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
亲宾:亲人和朋友。
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②、炙手:热得烫手。
比喻权贵势焰之盛。
《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
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