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文写作特色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父亲帮他照料行李,买橘子给他吃,这些细节都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细心呵护。
其次,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的描绘都充满了深情。
特别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例如,在文中提到父亲在离开车站时留下的背影,虽然只淡淡地一带而过,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最后,作者在结尾处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字,进一步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段文字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
总之,《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感动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
《背影》课文简析

《背影》课文简析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写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话。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
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
“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作者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段一开头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两件不幸的事情。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连而来。
一个“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
徐州“满院狼藉的东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段开头两句只是淡淡的叙述,却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家庭光景的惨淡。
“很是惨淡”是关键词语。
最后一句交代行踪。
这一层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个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层(第4、5段),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
然后写了三件事:一是终于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
《背影》课文写作特色

《背影》课文写作特色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作者是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即将之精华。
这篇文章首次出现在《中学生》上,经受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也传至世界各地。
它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简洁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展示给我们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形象。
【主题解读】《背影》的主题是关于父爱和成长。
全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追随父亲去上学的经历,那段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深爱着他的父亲,然而在文中父亲却并没有出场,只以他背影的姿态显现。
这种对父亲的深情浓烈地写出。
文章始终将父亲呈现为身后的背影,因此主题突显出性格的质朴与性情的温暖。
所以《背影》这一篇散文的主题贯穿始终,主线清晰而明了。
文章中的人物描写也非常的细腻,让读者们很容易的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含义。
在“华夏的古树杉杉、华夏的 road to marry 郵骑”这样的叙述里,充满了作者对于父爱的深刻感受,又让我不禁产生了对父爱的尊重之情。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父爱的。
在“只有长街,寂静无人,我带着歪斜的小书包,向宽大的背影”这样的描写下,作者在我依然深深着魑描绘了小时候追随父亲政府学校的情景。
而在“我似乎成了他的影子,任他走得再两个人迷宛到他的背影上消失,我也s always中间明悟着他是世界上多么的伟大之人”一段中,作者深爱着他父亲上的所作所为。
形象十分鲜活,线条极为干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分析】在《背影》中,朱自清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洋溢着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情感。
这篇散文晶莹剔透,如镜澄静的湖水,映射着朱自清内心深处的世界,作者在写作中直接表述了他的情感和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
《背影》的实质语言极其简练,充满了对父爱的独特感慨。
其中不言而喻,可以说是短小精悍。
例如:“父子俩没完会教带上我。
”、“只有机场的长门,大门\">";《背影》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意境深远上。
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的描写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短篇散文,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与品味。
《背影》主题解读:1. 父爱与儿女情感:《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文章中描写了父亲为了儿子好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如“小节俭,仅够糊口”,“母亲常常过问,他沉默不语”,“功课一直是他的唠叨”,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教育。
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之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逐渐展示出来,使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温暖。
2. 人生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父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给儿子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作者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表达了对家庭、爱和责任的认同和崇尚。
1. 线索清晰:《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从“这年我二十”开始,通过对父亲背后的一系列事情的描写,展开了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使整篇文章紧密围绕着主题展开。
2. 细节描写精确: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后的行为和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如“背着沉酒壶的大行李包”,“轻车熟路地转进墙角的座位”,“泪水之中”的描写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叙述逻辑合理:文章结构紧凑,情节丰满,情感递进合理。
从作者小时候对父亲行为的关注,到成年后对父亲背后的行为的思念和感激,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流畅,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4. 情感真挚自然:《背影》情感真挚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无处不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温暖。
《背影》通过对父爱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又展示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品味。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爱和责任的真实与伟大。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朱自清自己与父亲的一次别离为线索,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对传统美德的赞颂。
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如下:主题解读:《背影》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父爱与责任。
文章通过写作者与父亲的一次别离,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文中父亲黯然神伤的背影成为文章的核心形象,体现了父亲的责任和付出。
父爱无私而伟大,父亲在默默奉献的也能给予儿子深深的教育。
在文章的作者铭记父爱并对父亲说:“父亲,你是我的榜样!”可以看出,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与赞美贯穿全文,表达了家庭与人之间的深情。
艺术特色分析:1. 纯净的语言:《背影》用纯净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篇幅短小的散文中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但却让人产生浓厚的共鸣。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实而朴实的语言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 揭示人物形象的细节: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如文章开头对父亲打扮整齐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显得庄重又优雅;对父亲拍肩的轻柔动作以及如水的目光,展现了父爱的温情与慈爱;最后几句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强调了父亲的沉稳和坚定。
3. 心理描写与思想表达:《背影》注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揭示了自己对父亲的思考和感受。
文中描写了作者在一起吃饭时对父亲静默的想法,透露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与敬意。
在父亲帮助他解决治疗费用问题时,作者通过道德的思考表达出对父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4. 包容与理解: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的尊敬和理解。
作者对父亲的教导和关心从未抱怨,而是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父亲,你是我的榜样!”表达出对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赞赏与遵循。
总结:《背影》是朱自清为感谢与父亲的一次别离而写的一篇散文。
通过真实而纯净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情。
文章也在潜移默化中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崇敬与赞同。
背影的写作手法

背影的写作手法"背影"是鲁迅的一篇小说,通过对背影的描写,鲁迅展示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背影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展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鲁迅通过对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背影被描写得十分清晰和生动,他的身姿、步伐、神情等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情。
通过对背影的描写,鲁迅成功地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无奈和无助,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鲁迅通过对背影的写作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主题和情感。
在小说中,背影被描绘得异常突出,凸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怀。
通过对背影的写作,鲁迅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在描写背影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使背影成为了整个作品的象征。
背影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描写,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主人公的孤独、无助和无奈,也代表了鲁迅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通过背影的象征性描写,鲁迅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鲁迅在小说《背影》中通过对背影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
通过对背影的细致描写,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通过对背影的写作,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背影的象征性描写,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的写作手法不仅仅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 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 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 父亲去南京谋事, 作者返北京上学, 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 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 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 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 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 布局凝炼更精美。
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 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 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 父亲的亏空, 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
在这简洁的叙述中, 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 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 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 避免平均着墨, 尽量做到浓淡相宜, 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 又三次提到背景。
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 作品饱含深情, 用笔较重, 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 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 父亲一刹那的背影, 只虚带一句: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 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 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 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则是结尾, 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 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 是幻觉, 也是实情, 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并与开头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文写作特色
导读: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
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
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
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
巧。
这种笔墨,乍看似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
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
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
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
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散文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
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
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
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
我们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
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