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整体描述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整体描述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晚期交响曲中最具有戏剧性和热情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全曲演奏时间约为40分钟。
第一乐章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性开场,交响乐团以庄严的气势演奏着主题,强烈的节奏感让人感到紧张和兴奋。
接着是一个轻松的副主题,让人们放松下来。
主题被不断变化和反复,达到了高潮,伴随着华美的音乐,第一乐章结束了。
第二乐章是一首独特的舞曲,由一段悲伤的弦乐开场,接着是一个轻盈活泼的主题,呈现出一种欢愉和轻松的气氛,时而欢快,时而悲伤,让人们得到了情感上的震撼。
第三乐章是一首慢板,由低沉的弦乐开场,之后乐团慢慢地加入,音乐变得更加厚重和有力。
在这首乐章中,贝多芬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如长号和圆号等,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整个乐章充满了激情和深刻的情感。
第四乐章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部分之一,被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采用。
这首乐章以一个充满活力和节奏感的主题开场,随后乐团不断变化和发展主题,达到了高潮。
整首乐曲以强烈的节奏感和热情结束。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作品,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作曲家的天才和创造力。
这首交响曲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情感。
音乐赏析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音乐赏析贝多芬《第七交响曲》音乐赏析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次听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是在日剧《交响情人梦》里。
男主角在第一次指挥时就用的是这首曲子。
而这首曲子也是贝多芬沉寂很久,冲出创作低谷的一部重要作品。
首先从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来看。
在19世纪初,欧洲是最不太平的开始,拿破仑的欧洲战争一直在进行——普鲁士、德意志、奥匈帝国,其实,就是“神圣的罗马帝国”和法兰西帝国打得不可开交。
当时还有俄罗斯帝国的加入。
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世界大战了。
这是一个政治历史大背景,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奥地利政府甚至把本国货币贬值五分之四。
阶级分层特别突出,而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人,是最善于观察的了。
但在这样的社会中,贝多芬却从哀伤的生活里重新找到了欢快的舞蹈风格来表达他的音乐。
贝多芬是特立独行的,他也不想让自己作品风格有所重复,尤其是对于交响曲这个表现形式。
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
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
这首交响曲分为4个乐章。
首先,第一乐章。
我首先就被开头的4声提琴和鼓声合奏吸引。
贝多芬展现了一片快乐而自由的场景。
那似乎是作者找到了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
听着听着就想情不自禁的和音乐一起舞动双手。
这是激情满腹的乐章,这是延续着第五交响曲的狂热和执著,当然也可以认为是第九交响曲的前奏。
这是贝多芬在环境优美的伯希米亚温泉写的作品。
这让第一章从头到尾仿佛是一幅明亮的画卷。
而到了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
低音鼓合着弦乐,把心振得一颤一颤的。
仿佛是让人想起了许多的往事。
在非弦乐乐器奏出主题的时候,小提琴方阵在低声地叹息,乐章在回响声中结束。
这是贝多芬最有名的慢乐章。
最后第三章又重新回到了快乐的主题上。
开头就是一种欢快的集市感觉,充满着使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摘要】《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和作者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乐曲的特点和结构。
我们将探讨演奏这首曲目所需的高超技巧,以及乐曲的演绎方式。
我们还将对这首作品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音乐史上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赏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这首经典作品,并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引言: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作者背景正文:乐曲特点和结构、演奏技巧要求、乐曲演绎、与其他作品比较、乐曲影响结论:总结乐曲价值、展望未来发展、结尾感言1. 引言1.1 介绍《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经典钢琴作品,被认为是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在其音乐生涯中早期创作的,于1795年完成。
作曲家本人也曾在其晚年将这部作品重新修订。
这部钢琴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包括快板、行板、舞曲和终曲,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创作才华。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中融合了浪漫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展现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后世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学习和欣赏的重要作品之一。
通过对这部钢琴奏鸣曲的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路和才华,感受他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1.2 作者背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巨大地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自幼显示出音乐天赋,并在维也纳学习音乐。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等,被誉为古典音乐巨匠之一。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其著名作品之一。
贝多芬以其坚实的技巧和富有创意的作品,被誉为钢琴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的教学与演奏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的教学与演奏摘要贝多芬继承和发展了古典音乐文化的传统,创造性地吸取了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成就。
是在第一流作曲家中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于钢琴上的大师。
贝多芬的音乐是主观的、深刻的、沉思的,他永远在寻求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变化万千的情绪。
他的作品是真正的动人与优美,无时不散发出极为奇特的、丰富多彩的、刚一般的固执。
音乐细微巧妙,沉思幻想,像火一样炙热。
关键词旋律和声变化丰富表现力复杂情感作品分析贝多芬的音乐是主观的、深沉的、悲愤的,他始终用坚定的声音来表达自身性格的刚强。
他的作品会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无法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千变万化的愤怒的情感;他的作品会给欣赏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因为每一首都凝聚着无可泯灭的斗争和反抗精神;他的作品金钢般的坚定、湖泊般的沉思以及偶尔表现出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恩。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内容相当丰富,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本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
抖擞的奏鸣曲式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
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主部是压缩的,开始在主调上进行。
而后以完全终止结束。
这个主题由主三和弦音构成,在演奏时第一、三小节弹的深一些,就好象陷到键盘中去一样,而第二、四小节应该轻轻的放掉。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贝多芬是音乐界中浪漫派的先驱,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篇1:《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创作,不仅反应了其心理情绪,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内容充实、情感细腻、有创造性的音乐布局和动人效果。
本文通过对分析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此展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和对人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
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
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
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摘要:贝多芬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他众多以反抗、斗争为主题的作品中,由于描绘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映了作者的自然观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整体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是一首具有田园风格的作品,无论从曲式结构、音乐构思,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钢琴演奏的必弹曲目。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维希·凡·贝多芬(1700—1827),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与海顿、莫扎特被誉为“维也纳三杰”。
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城的贫民家庭,很早就显示出了音乐才能,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怆》《热情》等。
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黎明奏鸣曲贝多芬一生的创作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
第一阶段是维也纳初期(1793—1802),在这一阶段,他刚步入维也纳的上流社会,由于贝多芬的思想、立场与之不同,所以,他的理想与爱情等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从而,将未能实现的心声充分地注入到音乐之中,这一期间以《C小调悲怆奏鸣曲》(Op.13,1798)《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Op.27,No 2,1798)为代表作。
试论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艺术特点--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为例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试论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艺术特点——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为例林宜颖(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摘要】基于早期西方古典音乐的社会大环境下,本文着重探索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时的动机和社会背景,对比分析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与海顿、莫扎特时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创新与传承。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古典时期钢琴家【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在近200年后的今天,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依然是当今许多音乐家以及音乐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或者是在舞台上百弹不厌的热门曲目。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品拥有能够容纳不同观点的神秘之处,而这种不朽与神秘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贝多芬是历史上第一位把钢琴奏鸣曲写得与大型室内乐作品分量相当的作曲家。
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已不仅仅只注重与乐曲格式,而是将奏鸣曲改进成为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直抒胸臆的音乐体裁。
这一转折和观点为后来的音乐家在创作奏鸣曲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些奏鸣曲绝对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给贝多芬生活的时代做一个宏观的介绍,并探讨在一个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贝多芬是如何开始他的早期钢琴创作生涯的。
一、巴赫,海顿,莫扎特对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创作影响首先对贝多芬有深远影响的前辈有三位: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Bach,Johann Sebastian),海顿,弗朗茨·约瑟夫(Haydn,France Joseph),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Mozart,Wolfgang Amadeus)。
像每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一样,贝多芬研习巴赫的音乐,对赋格音乐的创作有极大的兴趣,贝多芬曾短期师从海顿,而海顿是第一位掌握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这三种曲式的大师。
这几种伟大的曲式深刻地影响着贝多芬的创作。
当贝多芬第一次离开波恩去往维也纳的时候本想跟随莫扎特学习,虽未实现,但莫扎特对贝多芬的深远影响贯穿于整个18世纪90年代,从贝多芬早年的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莫扎特音乐的影子,如第五弦乐四重奏(作品18号)、钢琴与管乐五重奏(op16)、钢琴奏鸣曲(作品13号)都模仿于莫扎特的某些特定作品。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1. 引言1.1 介绍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及意义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古典钢琴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1795年至1798年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之一。
《第二钢琴奏鸣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展示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束缚,开始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
通过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贝多芬为钢琴奏鸣曲注入了活力和情感,使其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成长和创作能力。
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曲调优美,表现手法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它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钢琴家和作曲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和意义使其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2. 正文2.1 曲目分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钢琴作品,共有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以悲伤的调子揭开序幕,渐入正题后展开了复杂而悠扬的主题,情感激荡,富有深度。
第二乐章Allegretto,轻快欢快,富有活力,展现了贝多芬音乐中的幽默和俏皮之处。
第三乐章Allegro con brio,快速而有力,充满活力和挑战,展示了贝多芬复杂的技巧和构思。
最后一乐章Allegretto grazioso,温馨柔和,优美和谐,给整部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整部曲目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技巧,展现了贝多芬的深厚音乐功底和创作才华。
其曲调旋律流畅优美,旋律变化多端,节奏感强烈,音乐动人感人。
曲目中充满了各种音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结构的巧妙处理与运用,体现了他作为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在曲目的结构和表现力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准,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作者:赵文雪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
【摘要】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代表性。
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了音乐领域的表现力。
本文立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这部作品,对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这首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和声配置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曲式结构;和声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76-01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涵,使旋律充满了思想性。
在贝多芬创作的众多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裁是奏鸣曲。
他的一生中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创者,是一位承前继后的优秀作曲家,他对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二、《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浅析
(一)作品浅析
这部作品创作于1796-1797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其规模大、内容丰富。
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已经凸显了他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充满沉思性、质朴、宁静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
本首作品的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最缓板,属于三拍子的类型,即3/4拍。
《钢琴奏鸣曲》Op.7是贝多芬献给他的学生巴巴拉的,巴巴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钢琴家。
因此,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优雅的气质。
(二)曲式结构
《钢琴奏鸣曲》(Op.7 第二乐章)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分为首部、中部、再现部,最后结尾处加入了尾声。
其中,首部是1-24小节,中部是25-50小节,再现部是51-73小节,尾声部分是74-90小节。
本首作品的首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演奏的速度很慢,力度的强弱对比明显,这段音乐材料具有很强的沉思性。
其中,A段为1-8小节,调式调性为C大调。
B段为9-14小节,可以分为2+2+2,在B乐段的第13-14两小节中,频繁出现的临时变音记号升fa,以及和声配置为重属和弦到属七和弦的进行,即V7/V—V7,可以视为向G大调离调。
再现段A’为15-24小节,调式调性回归于C大调,和声配置与A段相比发生了变化,连续使用减七和弦以及阻碍终止,使得再现段A’扩充为10小节,结束在主和弦上。
本首作品的中部属于插部性中部,也称为展开型中部,但是这部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曲式。
在這个乐段中,织体形式较之前发生了改变,由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
这个乐段引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并且加强了歌唱性。
调式调性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第25-28小节为降A 大调,29-32小节为f小调,33-34小节为降D大调。
第35小节前两拍为降e小调,第三拍为f 小调,36-40小节为C大调,这个部分出现的升fa和降la都倾向于sol,而sol为C大调的V 级音,暗示乐曲的进行快到再现部。
第41小节为降B大调,第42-44小节为c小调。
第45-50小节为中部到再现部的连接,采用的是等节奏型的过渡连接。
在这首乐曲的中部,即第42-44小节中出现了假再现。
假再现具有三个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在原调上再现;第二,不完全再现;第三,后面不远处有真再现。
这种假再现的手法模糊了各个乐曲段落之间的界限,增加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
本首作品的再现部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调式调性又重新回归到了C大调,与首部相比变化不大,在主旋律后加入了装饰部分。
最后在终止处加入了尾声部分,运用了浸入终止的方式。
浸入终止指的是在段落之间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浸入终止必定是在多声部结构中放生的,即在前段落音的同时在另一声部重叠新段旋律的起音。
这时,前段的终止和弦也就成为后段的开始和弦。
在本首作品中,第74小节之后为尾声部分,再现部的结束音,与由中部主题材料写成的尾声重叠起来,形成两个部分之间的浸入关系。
三、和声简析
这部作品首部的和声配置从整体上来看,和声功能为T-D-T,这与整部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有关系。
中部从整体上来看,和声功能为T-S-T,音乐由稳定-不稳定-稳定。
再现部的后半部分是D-T的进行与布局。
在首部第9-14小节中,和声的进行为G大调的V—I—V—I—V—V(C大调),在这部分中,笔者倾向于将它的调式调性归为C大调,但有向G大调离调的感觉和倾向。
在第17-19小节中,和声的详细进行为:V—II—II—V—IV—IV—V—V—V—V—VI—VI—V—V—I—V—VII—II,和声功能为S—D—T(S)—D—S,这种和声功能的安排属于阻碍终止。
在第20-24小节中,和声的进行为:V—II—II—V—II—II—T—V—V—I—V—T,和声功能为S—T—D—T。
参考文献:
[1]唐菱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6).
[2]刘永良.探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中部的结构特色[J].北方音乐,2014(3).
[3]张佳蕾.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J].北方音乐,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