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协同关系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协同关系分析
.1 9 11 3 . 37 I1 9 .1 5 114 . 3 4 11 9 . 4 2 11 9 . 2 5 12 9 . 2 6 14 6 _9 7 l 55 - 4 3 1 78 . 2 2 19 5 . 4 2 102 . 8 3
服 务 业进 行 功 能性 分类 时 . 出 了生产 性 服 务业 (rdcr ev e ) 提 Poue Sri s c C H指 数 =重 工业 总产 值 / 轻 工 业 总产 值 — {) 2
上 .为了和中国统计年鉴上 的数据标准相吻合 ,我们采用中国国
概念 并认 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 、保 险 、法律 、工商服务 、 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 为客户提供专 门性服务的行业。我 国政府
制 造 业 与 服 务 业 的 一体 化 、融 合 发展 ,并 以服 务业 为 中心 将 分 工
cH 数 望 曼 兰 兰 —指 : 奎 竺 竺 璺
消费品产业总产值
( 1 )
价值链各个环 节串联起来 .即 ” 以生产 为中心 向 “ 以服务 为中
C H 越 提 高 , 表 制造 业 结 构 越 向重 工 业 部 门 发展 :反 之 — 值 代
之 间 关 系,提 出 相 关 的政 策建 议 。
[ 键词 ]生 产 性服 务业 关 制 造 业 协 同
服 务 业 是 随 着 工 业 化 的 发 展 而 逐 渐 产 生 和独 立 于 制 造 业 的
结 构 变动 程 度 ,其 具体 数 学形 式 如 下 ( ) 1:
它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 。自 2 0世纪 8 年代 以来 .随着全球经 O 济一体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和 国际产 业专 业化 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 168 O 5 亿元 . 0 4 是19 年的57 。 0 8 9 .倍 2 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分析孙超1孙婧文2、3臧英杰4(1、4.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2.沈阳供电公司营销部,辽宁沈阳110003;3.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沈阳110870)摘要:本文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主流观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沈阳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借鉴,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系作者简介:孙超(1962-),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生导师,沈阳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企业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沈阳市社会科学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角度”(项目编号:SYSK2014-07-02)阶段性成果。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各种制造环节、工艺和过程,改变原材料的用途,将其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

制造业主要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业务活动。

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还包括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等活动。

其分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制造业现已成为沈阳市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沈阳市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_理论与实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_理论与实证
lnqslnqslnkmlnlmlnmaradjrobs04145130553575002905105926610958240lnqmlnlslnurblnmaradjrobs060315940140182010114002855300967240变量符号单位定义制造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制造业资本制造业劳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qmqskmlmlsurbmar亿元制造业产出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值企业固定人数非农业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市场化指数综合上述对联立方程模型的回归方程中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下面对回归结果予以分析和讨论
在一定的比值关系,如果这个比值是 σ(0<σ<1),则有 Qm=σQT,同样有 Qs=(1-σ)QT,生产服务附加
的规模与制造商生产规模的比例为: Qs Qm
=
1-σ σ



,两







的关


:Qs=
1-σ σ
Qm。 其
次,从投入要素比例看,分别设定: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
等)A=AmAs,残差项 η=ηmηs;设 λ 为一常数,令 α+β=λ。 只有在 α+β=λ≥1,即存在产业总体的规模报 酬不变或递增时,才有对生产性服务进行投入的必要。 根据以上设定,我们对上述生产函数的结构
进行分解(分为四个要素)并重新组合。 式(1)可写为:
QT
=Am
As
(Lαm1
Lα2 s
152
QT
=Am
Lαα1 m
Kββ1 m
ηm·As
Lαα2 s
Kββ2 s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创新融合
创新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融合的过程 中,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创新融合的 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和知识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 和知识支持,帮助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对 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其不断创新和发展。
理论分析
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重 要途径。在理论层面,这种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 延伸和完善,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生 产性服务业的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服务。
(1)人力资源的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 互补性。通过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提高员工的 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也具有 很强的共享性。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而言,数字化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和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数字化协同发展还可以为企业提 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其向更高端、更精细领域拓展。
结论通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我 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 势,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业创新对服务业与制造业 互动融合的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求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求证

01
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例如金融、物流
、研发、广告等。
制造业
02
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的行业,例如机械制造、纺织服
装、电子制造等。
协同集聚
03
是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业务上紧密关
联、资源上共享互利的产业集聚现象。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动因与机制
资源共享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国际市场 份额,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政策环境
0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0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03
优化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 集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 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 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产 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专业化分工
通过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可以更精细化地分工,提 高各自的专业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可以增强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实 现互利共赢。
知识溢出视角下的机理分析
知识共享与传播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 集聚有利于双方的知识共享和 传播,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的知
鼓励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制定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打破行业壁垒,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渗透。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 创新能力。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深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已经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深化深港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生产性服务业通常是指为制造业提供技术、管理、信息、金融、物流等支持服务的产业群体。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非彼此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增加附加值,还可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速度,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深港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密切的互动与协同。

一方面,进口贸易、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深圳制造业提供了高效的支撑和保障;深圳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已经紧密结合,互利互惠,共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深港地区积极打造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机制,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深港地区加强了行业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产业联盟、研发中心等平台,深化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倾斜,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为双方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港地区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深圳作为中国创新活跃的城市之一,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不断提升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港地区积极推动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影响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
2002 年 2007 年 2012 年 2002 年 2007 年 2012 年
整体制造业 1. 4387 1. 3971 1. 1999 3. 8389 2. 9033 2. 8496
交通运输 及仓储业
1. 1569
1. 0811
0. 9693
0. 7585
0. 8913 1. 3205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一带一路;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一、粤港澳大湾区助力 “一带一路” 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三角,坐拥香港、澳门两大国际性交流城 市,又有佛山、东莞、惠 州 等 内 地 工 业 性 城 市 作 为 其 发 展 的 “引 擎”,它既是全国的示 范 对 外 开 放 性 城 市 群, 也 有 能 力 成 为 对 接 国 家 “一带一路” 战略的龙头基地。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强大的 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随着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不 断完善,它将成为 “一带一路” 最重要的巨型门户枢纽。 二、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从 2000 年至 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同比经济增速有升有落, 但经济总量逐年上涨,于 2016 年经济总量达到 9. 35 万亿元,增长 速度同比上涨 7. 9% ,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水 平。近年来,旧 金 山、 纽 约 湾 区 经 济 增 速 基 本 保 持 在 低 速 发 展 水 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 7% 以上,2016 年经济增速 是纽约湾区的 2. 26 倍,东京湾区的 2. 19 倍,旧金山湾区的 2. 93 倍,按照这种趋势,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几年内成为全球经济总量 最大的湾区。 从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湾区经济的发展一般呈 现出由港口 经 济、工 业 经 济 向 服 务 经 济、 创 新 经 济 演 化 的 过 程。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上仍处于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阶段。粤港 澳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湾区中最低,常住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 大,约为 5. 65 万平方公里,是纽约湾区的 2. 6 倍、东京湾区的 1. 5 倍、旧金山湾区的 3. 1 倍。人均 GDP 约为纽约湾区的 32% , 东京湾区的 41% ,旧金山的 18%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差异化 发展态势,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 GDP 总值为 9. 35 万亿元,占 全国 12% 。其中: 香港、深圳、广州为第一梯队。佛山、东莞为 第二梯队,惠 州、中 山、 澳 门、 江 门、 珠 海、 肇 庆 为 第 三 梯 队。 在第三产业中,广州和 深 圳 占 比 最 高, 其 次 为 东 莞、 珠 海, 以 上 城市占比均超过 50% ,大湾区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在工业经济向服 务业经济转型阶段。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全 球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的金融服务、贸易服务、 物资运转、信息交流的 优 势。 深 圳 在 金 融 领 域、 电 子 通 信、 科 技 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力。广 州是国际商务中心和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业是岭南文化中心 及国家门户城市,高校林立,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便利的交通 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驱动因素

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驱动因素

现代经济信息346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驱动因素崔雪松 沈阳理工大学科技处摘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被确立,市场主导作用也应被有效发挥。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本文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驱动因素,从而探寻两者互动的本质规律,为阐释两产业互动融合的趋势构建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融合机理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346-0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共有四个方面(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它们各自独立、共同发展,且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日益凸显,这意味着两产业融合互动机理在强化服务型制造或是面向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均合理地运作;存在于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为提供了有利环境。

一、两产业的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有效的发展模式,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融合程度较浅。

我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问题,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周静(2014)、张晓涛和李芳芳(2013)认为,影响二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制造业与服务业专业分工不够明显,导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

吉亚辉等(2012)、江曼琦和席强敏(2014)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指出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对制造业所发挥的“外溢生产效应”和“外溢改革效应”。

结合目前产业实际来看,制约我国二业融合的因素主要是:对二业融合发展认识不够;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对服务业需求不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也是我国两产业融合的难点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历经了创新的“线性范式”与“网络范式”,从企业内部创新到集群创新之后,我国制造业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创新需要打破产业界限,置身于更广泛的“协同创新系统”中进行审视和研究,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强的积聚和辐射效应,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孵化器”和“推进器”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运用传统的演绎、线性分析等方法很难得到精确的分析结果,因此,以协同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的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创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1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是与他组织相对的概念,按照复杂系统的理论,自组织机制是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根本机制,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自身的秩序以适应环境,并将环境变化反馈到系统内部,通过改善和重新自组织,获得学习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的进化。

自组织理论是以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普利高津(I.Pri -gogine )的耗散结构理论(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synergy theory )和超循环理论。

1.1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实现的前提和条件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通过对外部能量的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使系统的演化发生突变,从一种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时间、空间和结构的有序状态[1]。

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时,提出用“熵”来分析系统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熵有可加性、非负性、等概率时熵值最大以及与状态次序无关等性质。

熵与有序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系统的信息熵大,则其有序程度低;反之,熵小,则系统的有序程度高,说明该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判别并分析自组织理论实现的条件和基础。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形成耗散结构必须同时满足4个基本前提和条件:①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②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内外干扰和涨落总是被系统自身稳定性阻止,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③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关作用,非线性相关作用导致系统时间上、空间上对称性的破缺,因而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源泉;④系统存在涨落。

涨落是对均匀性、不变性、对称性的破坏因素。

足够强大的巨涨落,将造成系统整体的长时间的对称破缺,导致系统有序演化。

1.2协同学理论(synergy theory )———自组织系统的动力机制协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

协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刘颖1,2,陈继祥1(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制造业“自主创新”需要打破产业界限,与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协同创新系统,通过协同效应实现创新。

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涨落性与系统要素非线性相关是其前提条件,协同作用是其动力机制,超循环协同创新是其演进形式,最后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应用对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与绩效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协同;自组织机制;创新;生产型服务业;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9)15-0048-03收稿日期:2008-04-21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08YS1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2070)作者简介:刘颖(1976-),女,河北乐亭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陈继祥(1948-),男,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产业组织理论。

第26卷%第15期2009年8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Vol.26No.15%Aug.2009第15期图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学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如何协作而形成宏观尺度上有序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阐明了自组织系统的内在动力机制。

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需要历经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素所追求的最佳组合结构具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是协同效应能够产生的内在根据。

协同的目标不是求静、求稳、求要素完整的独立与不变,而是追求在竞争中开放自身,与其它要素分享与匹配,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协同放大效应的产生,在倍增“剩余”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

协同效应的实现是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协同学同时揭示系统自组织过程的两个规律核心:外控变量和序参量,其中序参量的作用是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从无序变为有序。

1.3超循环理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方式和状态超循环理论阐明了自组织系统进行演化的途径和方式。

循环的本质在于周而复始。

超循环理论把循环反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3个等级。

超循环是维持两种或两个以上的动态系统的循环圈,它至少包含一个催化循环,各中间物本身便是自复制单元,能进行双重循环,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为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支持。

由于超循环有自复制作用,能够积累、保存原有的信息,为系统的“存在”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超循环所具有的催化作用能够形成新的联系,产生新的信息,有效信息与新产生的信息结合起来,经过适当的建构重组,又形成更多的新的信息增殖,如此递进上升,为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供支持和现实条件。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涵义与系统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 -tion ),是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创新效应的过程。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由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制造业子系统与系统环境构成。

子系统构成了系统的微观层次,系统的环境或演化背景构成了宏观层次,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包括各子系统的构建以及系统创新环境的分析。

各子系统构成,以系统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为主要对象,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技术、信息等要素,以及其差异和特点。

系统环境分析需要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置于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包括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政府公共部门、基础设施等有形要素和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制等无形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系统演化的影响,如图1所示。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主要包括自组织特性判别、动力机制分析和演化机制分析。

3.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特征判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是否具备自组织特征,要看该协同系统能否满足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4个前提条件。

3.1.1开放性分析开放是自组织系统存在并发展的必要条件。

物质世界中,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量”,在本文研究的协同创新系统中,开放是为了获得“资源”,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产品等的交换与交流,保持企业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改善,负熵不断积累,形成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3.1.2非平衡态分析创新的本质特点是升级或颠覆。

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有平衡的“能动性破坏”,而且系统中协同各方优胜劣汰、协同方的知识位差、创新能力不匹配、新创意的迸发与采纳、技术的升级换代、核心人才的流动、需求的改变等,都会打破原有的稳定与平衡,因此,协同创新系统满足非平衡态这一条件。

3.1.3协同创新系统要素非线性相关系统要素如果线性相关,则系统或子系统功能相同或相近,涨落耗尽,系统原轨迹发展,没有“质”的改变。

只有系统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才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引发系统激烈“质”变。

一般系统的非线性相关表现为竞争或协同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过程,是集创意、技术、生产、经营与管理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活动。

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创新要素的非线性相关更趋向表现为协同,专业的研发、销售、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制造企业、政府等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功能互补,通过非线性的“涌现效用”发生激变,产生新质,引发创新。

3.1.4协同创新系统涨落性分析刘颖,陈继祥: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49··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涨落导向原理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会带来显著的结果性偏差,说明了偶然力量对系统发展的支配作用[3]。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涨落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诱因。

促进协同创新的内涨落包括各协同方的技术水平的波动、创新能力的波动、价值链运作效率的变化、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流失、研发资金的增减、生产的非稳定、企业盈亏的变动、新产品商业化进程的波动等.促进协同创新的外涨落包括:①市场需求的变化;②正式制度规制的变化,如宏观技术环境的改变、创新导向的金融财政制度调整、法律体系的完善;③非正式制度规制的变化,如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就业环境的改变等。

协同创新系统内外呈现出必然的涨落性。

违背常规与惯性的涨落可以触发并引致协同创新绩效的实现,远离平衡态的涨落最终会引发系统“质”的改变,使系统向有序创新的方向演进。

3.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动力机制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脱离各自原有的产业发展路径,走向协同创新,有着强大的动力机制。

协同创新系统实现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系统内部,即子系统的协同作用。

这一动力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选择搭配要素,动态地选择最佳结构方式整合,以期最大限度地扩张“协同剩余”空间的过程。

协同创新系统作为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前面分析的要素非线性相关以及系统内外出现的“涨落”是系统产生协同、引发创新的诱因。

在此基础上,生产者服务业子系统、制造业子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产生协同,这种协同使创新系统产生整体行为,使系统局部的小涨落得以放大,从而形成创新的原动力,引起系统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创新的稳定的跃迁式演化。

协同过程是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协同作用通过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各子系统异质要素的协同,达到创新,实现各协同方对创新收益的追逐与分享[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