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规划
成规管004号附件:成都市新农村规划编制办法

成都市新农村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意见,以及《关于统筹全市农村地区“三个集中”规划工作的意见》(成规委办[2005]6号)的具体要求,以“三个集中”为指导思想,为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规范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市新农村规划编制的依据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以及《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
第三条我市新农村规划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三个规划”,即:第一个层次:新农村的布局规划——农村地区“三个集中”规划,主要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和一般村的布点及其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第二个层次:新农村的建设规划——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主要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
2.一般村整治规划,做好整治方案,在规划的指导下实施环境整治。
第四条我市新农村具体载体为:农村新型社区(指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含规划保留的集镇)和一般村(指农村新型社区之外的、按规划保留的村庄)。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中心城以外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地区“三个集中”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和一般村村庄整治导则。
第二章规划原则第六条区域统筹,科学规划。
以区域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打破县、镇、村、组等行政界限,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解决和协调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布局的统筹合理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不搞小而全的规划。
第七条坚持集中,统筹发展。
要按照“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的要求,使农村居民从传统的散居走向聚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的通知填报时间: 2010-01-19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文号:成办发〔2009〕69号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签发时间:2009-12-17生效时间:2009-12-17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8〕40号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一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圈层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圈层休闲农业、二圈层优质高效农业、三圈层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格局。
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畜禽、花卉和木竹产业蓬勃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
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农庄、基地和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共计177个,年产值340亿元。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耕保制度和耕保基金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万亩,每亩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地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275万吨和21万吨以上;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总产量达635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7万吨、19万吨和10万吨。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是一项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将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收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新都乡村的全面振兴。
首先,该项目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项目中将设立农业示范园区,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同时,项目将引进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共同开发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其次,该项目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项目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道路、供水系统、电力设施等。
同时,项目还将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学校、诊所等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此外,该项目还将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
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非常适合开展农村旅游。
项目将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
这将为农民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该项目还将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污染。
项目将提倡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是一项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农村旅游发展和注重环境保护,将为新都乡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龙源期刊网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作者: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年第10期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五年规划,并提出:到2017年,成都市将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在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方面,成都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意见》提出,从今年起,成都市财政将设立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公益性投入。
此外,成都将大力加强科技信息装备,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力争用5 年时间,培育50 家以上农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单位),建成50 个以上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来源:《农民日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11.14
•【字号】成府函〔2016〕165号
•【施行日期】2016.1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
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府函〔2016〕165号
市发改委:
你委《关于报请审定〈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送审稿)〉的请示》(成发改农经〔2016〕776号)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4日。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其他 142 32 142 33
小计 680 276 680 280
油菜 140 21 140 23
蔬菜 城市蔬菜 102 180 105 195
外销蔬菜 133 235 135 240
反季蔬菜 40 71 40 75
小计 275 486 280 510
特色水果 猕猴桃 25 15 25 16.5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2d29506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3.png)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日期:2013-01-21 16:15作者:成都市来源:农业部点击次数:156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编制二〇一一年三月第一章规划总则1.1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科学引导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都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四川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部、省、市领导有关示范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成都市统计年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解读《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昨(29)日,《成都日报》对《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省、市农业专家纷纷对《规划》发表了看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跃建:今后10年农业发展有了方向相关新闻>>>10年目标西部第一全国领先成都现代农业冲刺“西部第一”定位都市型农业10年让农民收入翻番成都拟打造“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规划》以城乡一体、分工协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将成都市的农业划分为以优化环境、美化城市、发展景观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圈(一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实现标准化和精品化优质高效农业的近郊农业圈(二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兼顾休闲、突出规模和绿色(有机)农业的远郊农业圈(三圈层),既兼顾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又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一、三次产业协调联动,这样的空间布局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今后10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吕火明:将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特大型都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都让成都市有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潜力。
此次的规划具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兼顾了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必将促进成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使成都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规划表现出战略性、前瞻性当前,成都市正处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成都能否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必然会对成都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规划不仅有目标,有定位,还有具体的发展行动计划,充分表现出了应有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特征。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杨文钰:三大“增长极”可作全省示范“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或给予优惠政策,培养有示范和带动力的新亮点。
此次成都市提出三大现代农业“增长极”,对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适用于成都,对整个四川省都有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陈泳)【发展定位】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将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7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57%;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7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万千瓦;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8%;单位耕地创造农业产值13000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
(记者陈泳谢明刚)昨日,由成都市农委、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共同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正式出台。
据悉,这是成都市今后1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市动植物,为成都市构建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成都东部龙泉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则重点发展伏季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粮油、优质猪禽等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产业规划围绕特色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今后的种植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规划》在充分考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产业布局。
据悉,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到2017年我市粮食将稳定在680万亩,产量提高到280万吨;建彭州外销蔬菜、双流设施蔬菜、新都加工专用蔬菜、郫县精品蔬菜、金堂城市蔬菜5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在都江堰和彭州建猕猴桃科技产业园和以基因库为载体的猕猴桃主题公园;在龙泉山脉沿线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在金堂、大邑、青白江、郫县等发展草腐、木腐和珍稀食用菌;在温江、郫县、都江堰、崇州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3万亩;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低山丘陵区建优质茶叶基地35万亩;发展中药材25万亩;工业林笋用竹313万亩。
在养殖业方面,《规划》强调了“生态环境可容纳”和“优质安全”两个概念,将建立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并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实现达标“零排放”。
据悉,到2017年,我市生猪年出栏数将增加到1500万头,家禽年出栏达到160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52亿元。
同时,严格划定了“禁养区”,包括6个城区和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的其他区域、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控制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及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人口集中区域等。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规划》确定将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点),通过鼓励和扶持副产品加工利用,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同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省级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到2017年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
据悉,此次的规划还首次提出了明晰的现代农业物流业分步实施目标,将通过10年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农业物流中心、四川最大的农业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到2010年完成彭州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龙泉驿聚合果蔬配送中心、农产品流通及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到2015年完成双流白家、青白江清泉、郫县安德、邛崃临邛和金堂淮口5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到2017年10个配送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和功能协调有序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
行动规划八大计划现代农业上台阶发展目标确定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规划》提出了八大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是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将依托在蓉的科研院校,抓好一批面向农村、农业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研究开发平台,到2017年,引进和培育一批增产幅度在5—10%以上的优质品种,年转化推广500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更新换代1—2次,同时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30项,建立8—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品牌农业行动计划,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到2017年新培育“中国名牌”3—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各5—10个,新建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30个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基地,新增认定20个绿色食品和10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品牌带动,使全市9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以上。
三是数字农业行动计划,将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搭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经济信息平台。
四是设施农业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5万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五是有机农业行动计划,将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远郊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力争2017年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50个,面积50万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10万亩以上,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
六是水利设施完善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冬水田面积从现在的6.7万亩提升到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达90%以上。
七是农村环保行动计划,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我市将大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到2017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30%,每年削减化肥施用量2%,全面使用可降解农膜,基本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八是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到2017年达到改造200万亩中低产田土及经济效益提高60元/亩的目标。
方向规划首次提出三大农业增长极围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次的《规划》首次提出了我市农业的三大“增长极”——现代农业产业园增长极,目标是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引进世界知名农业企业3—5家,每个园区示范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5—10项,集成示范农村先进实用技术30—50项,开发创新产品30—50个,到2017年各园区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企业家孵化、农村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
生物质农业增长极,是以建立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研究开发平台为重点,到2017年开发出适应不同区域的新型沼气高效发酵菌剂5—10种,建成大型新型高效畜禽场沼气示范工程10—20项,建成秸秆气化和成型加工示范工程10项,利用林地资源建设能源植物品种基地5—10个,建设成都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工程技术中心。
休闲观光农业增长极,是利用岷江、沱江、龙门山脉、龙泉山脉、都江堰灌区等自然资源及成都平原的田园生态景观,我市还将结合城乡统筹、灾后重建及村镇建设项目,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据悉,一圈层将以提升“五朵金花”和“北湖”景区为重点;二圈层将重点打造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观光休闲带,“温—郫—崇—都”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带,都江堰灌区特色旅游观光带和双流昆山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区;三圈层则将着重打造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冷水鱼及森林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带,邛崃山脉优质茶文化休闲带建设。
新闻背后一个规划八易其稿——规划出台背后的故事20余位专家,历时1年多,满满60页,10张高规格的规划图……刚刚出台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是我市历史上最全面、最详细,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农业规划。
如此庞大的“工程”,此前没有任何借鉴,其间不仅仅是艰难和曲折,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成都市农委副巡视员梁岩和规划编委会总负责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吕火明等一线者口中,记者了解到许多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猕猴桃的“国际化”决断都说规划是发展的“纲”,而此次的规划时间长达10年,新的时期,新的目标,规划之初并非想象中容易。
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是什么样子?现代农业在成都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我们的产业究竟是“向内”还是“向外”?这是一次方向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