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书法欣赏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茶_行书70种写法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8.阎锐敏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9.郑板桥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0.荆霄鹏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1.李放鸣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2.佚名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3.日本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4.王羲之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3.王壮为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4.王伟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5.王羲之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6.陈天俊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7.王铎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8.顾仲安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9.向佳红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汉字书法 茶
行书70种写法 课件模板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1.司马彦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2.丁永康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3.佚名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4.赵孟頫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罗扬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6.启笛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3.郑板桥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4.朱涛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刘梦吟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6.王壮为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57.王羲之
汉字书法:茶_行书70种写法
关于中国茶的篆书作品

关于中国茶的篆书作品
中国茶的篆书作品是指以篆书艺术形式表现中国茶文化的作品。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茶文化中,篆书作品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茶的赞美、描绘
茶的品质和传递茶文化的内涵。
首先,从茶的品种角度来看,篆书作品可以通过书写茶的名称
和特征来展现不同茶叶的特点。
例如,对于龙井茶,篆书作品可以
以流畅的笔画和饱满的线条来表现龙井茶的清香和独特的形态;对
于普洱茶,篆书作品可以运用厚重的笔触和有力的构图来展现普洱
茶的陈香和沉稳的品质。
其次,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篆书作品可以通过书写与茶相关
的诗词、典故和名句来传递茶文化的内涵。
例如,篆书作品可以书
写茶经中的经典语录,如“茶禅一味”、“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等,以及与茶相关的名人名言,如陆羽的“茶者,饮之可也,服之可也,强身固形,定志齐神”等。
这些作品通过优美的字体和独特的布局,展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思考。
此外,从茶艺表演的角度来看,篆书作品可以通过书写与茶艺
相关的动作和器具来展示茶道的精髓。
例如,篆书作品可以书写茶艺表演中的动作名称,如“煮茶”、“品茗”、“倒茶”等,以及与茶具相关的名称,如“茶壶”、“茶杯”、“茶盘”等。
通过书写这些词语,篆书作品可以呈现出茶道仪式的庄重和优雅。
总之,中国茶的篆书作品通过书写茶的名称、特点、茶文化的内涵以及茶艺表演的要素,全面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是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书法四个字

茶文化书法四个字可能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以下是一些示例:
1.楷书:茶文化书法四个字可以用楷书书写,字形端正、笔画清
晰,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
2.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茶文化书法四
个字可以用行书书写,笔画流畅、简洁明快,给人以优雅、灵
动的感觉。
3.隶书:隶书字体宽扁,用笔起伏大,茶文化书法四个字用隶书
书写,会有古朴、大气的感觉。
4.草书:草书字体简洁流畅,强调情感和意境的表现,茶文化书
法四个字用草书书写,可以表达出深邃、洒脱的感觉。
总之,茶文化书法四个字的书写风格应该与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相符合,能够传达出茶文化的韵味和意境。
那些关于茶的书法,茶香墨韵

那些关于茶的书法,茶香墨韵
《苦笋帖》唐·怀素
《精茶帖》北宋·蔡襄
《思咏帖》北宋·蔡襄
《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啜茶帖》北宋·苏轼
《一夜帖》北宋·苏轼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黄庭坚《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道林帖》北宋·米芾
《赐茶帖》北宋·赵令畤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煎茶七类》明·徐渭
《不知》清·汪士慎
《玉川子嗜茶》清·金农
《湓江江口是奴家》清·郑燮
《角茶轩》清·吴昌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名茶有帖|宋张方平行书书法《名茶帖》

名茶有帖|宋张方平行书书法《名茶帖》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
全居士,谥'文定',北宋大臣,应天府南京(今
河南商丘)人。
《名茶帖》,行书,粉花白笺本,纵25厘米,横32.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贤郎在侍下,留钱塘也。
今有慰疏,告为
附达,宠惠名茶,不任愧感愧感,中间示论,
新制火炉,告今买两所,因便寄及为幸,方平
启。
此帖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左右之间收得很紧,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名茶帖》放大欣赏
帖后有明人吴宽等人跋语,可知此帖共有宋人五件书札,后仅剩
此札。
吴宽《跋名茶帖》
释文
右宗名臣杜祁公唐质萧公张文{定}
公韩{献}肃公兄弟手帖五通皆真迹
也太宰林功俾宽鉴之谨记其后
弘沽庚申七月晦吴宽拜书。
108个茶字书法

108个茶字书法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而茶字书法,则是以茶为主题,表达茶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的种类、品茶文化以及茶字书法的魅力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茶的起源与种类(正楷)茶,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中,茶是由神农氏发现的,具有治病、解毒的功效。
后来,茶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并逐渐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品类。
首先是绿茶,是茶叶经过高温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制成的茶。
其色泽翠绿、清香扑鼻,口感鲜爽。
常见的绿茶有龙井茶、碧螺春等。
其次是红茶,也称黑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发酵的过程。
红茶在制作工艺上注重“七揉、八发酵、九烘干”,使茶叶产生独特的红褐色泽与浓郁的香气。
代表性的红茶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等。
再次是乌龙茶,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一类茶。
其制作工艺有别于其他茶类,注重于发酵与焙火。
乌龙茶的特点是香气浓郁、口感醇厚。
著名的乌龙茶有铁观音、大红袍等。
最后是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类,在制作过程中较为简单,注重采摘嫩叶与晾晒。
白茶的外观呈灰白色,茶汤清澈,具有花香和淡雅的口感。
著名的白茶有白毫银针、寿眉等。
二、茶文化的魅力(行书)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茶、赏茶的活动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而茶的文化内涵使得茶成为了一种精神享受。
首先,茶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
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静心、沉思,感受茶香、品味茶汤,这种宁静与思考的氛围使得茶成为了文人墨客钟爱的艺术。
其次,茶具有传承与交流的价值。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通过茶的传播与学习,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与情怀,进而了解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次,茶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茶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具有明目、提神、降压等功效。
与此同时,喝茶有助于舒缓压力、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最后,茶也是一种礼仪。
在茶道中,茶艺师们讲究着独具魅力的动作与仪式,使得品茶成为了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
历代茶书法欣赏

历代茶书法欣赏「荼」出于「尔雅」,从木旁的是「梌」字,出于「本草」,「茶」从草旁,出于「开元文字音义」,这三个字都是现在所谓的茶。
茶还有几个别名,「槚」也就是茶树,「尔雅.释木篇」称之为苦茶。
「蔎」是茶的别名。
「茗」;晚采的茶为茗,也就是较老的茶,初采的茶才是茶。
「荈」;是指最晚采的茶。
陆羽着「茶经」才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
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荼」。
茶字欣赏《苦笋帖》[唐] 怀素“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苦笋帖》,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左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现藏上海博物馆。
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
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茶录》[北宋]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
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
《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
见诸记载的有:“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小楷。
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
此拓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
(《善本碑帖录》)“宋蔡襄《茶录》一卷。
素笺乌丝栏本,楷书,今上下篇,前后俱有自序,款识云: 治平元年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
引首有李东阳篆书‘君谟茶录’四大字,……后附文征明隶书《龙茶录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卷《楷书蔡襄茶录》,规格为高34.5厘米,长128厘米纸本,无款。
其他还有《绢本茶录》。
《绢本茶录》原件已轶。
在明代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的《茶录》刻本,就是按绢本茶录刻的,其中或见其端倪。
《精茶帖》[北宋] 蔡襄《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
文徵明《品茶图》

文徵明《品茶图》
文徵明《品茶图》尺寸为142.3cm*40.9cm,画于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时年文徵明62岁,正是书画佳作频出的年纪。
《品茶图》是纸本轴,现藏于台北故宫。
画上部题诗曰:
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
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诗后跋文曰: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徵明制。
(钤「文徵明印」白文印及「衡山」朱文印)。
备注:陆子传是文徵明门生。
画中,共有4人。
其中主客二人在啜茶,一仆人在另室烧开水,另有一人正似从远处赶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茶书法欣赏「荼」出于「尔雅」,从木旁的是「梌」字,出于「本草」,「茶」从草旁,出于「开元文字音义」,这三个字都是现在所谓的茶。
茶还有几个别名,「槚」也就是茶树,「尔雅.释木篇」称之为苦茶。
「蔎」是茶的别名。
「茗」;晚采的茶为茗,也就是较老的茶,初采的茶才是茶。
「荈」;是指最晚采的茶。
陆羽着「茶经」才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
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荼」。
古代茶书法欣赏晋谢安(含茶字)《苦笋帖》[唐] 怀素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唐代僧人怀素所书。
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
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苦笋帖》,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左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现藏上海博物馆。
《茶录》[北宋] 蔡襄《茶录》碑帖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
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
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
见诸记载的有:“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小楷。
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
此拓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
(《善本碑帖录》)“宋蔡襄《茶录》一卷。
素笺乌丝栏本,楷书,今上下篇,前后俱有自序,款识云: 治平元年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
引首有李东阳篆书…君谟茶录‟四大字,……后附文征明隶书《龙茶录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卷《楷书蔡襄茶录》,规格为高34.5厘米,长128厘米纸本,无款。
其他还有《绢本茶录》。
《绢本茶录》原件已轶。
在明代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的《茶录》刻本,就是按绢本茶录刻的,其中或见其端倪。
《精茶帖》[北宋] 蔡襄《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
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
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
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
公谨左右……”。
《思咏帖》[北宋]蔡襄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
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
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信札全文如下:“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
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
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
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
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
襄顿首。
通理当世足下。
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
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信中所载“唐侯”,即唐询(彦猷),为福建路转运使。
“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
大可怪也”一句,据徐邦达先生考证认为:“是指有关茶的事情。
唐氏曾官福建路转运使,福建是产茶的地方,可知那时唐氏正在任上。
”(《古书画过眼要录》)所谓“有关茶的事情”,也就是当时的斗茶活动。
根据信中语气揣测,王白、游闰两人,均当为蔡襄、冯京和唐询所熟识。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这条“战况”,由唐报蔡,再由蔡达冯,又说明他们都是斗茶圈子中人。
通过这条消息,我们不难透视到宋人斗茶的激烈程度,斗茶已成“一春之盛事”,而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出现了不少的高手。
蔡襄对此事的评语,虽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却形象地表现了王白作为一个常胜将军,而今失手于游闰,令一代茶艺权威惊呼“大可怪也”,并郑重其事地与好友通报,足以证明了斗茶一艺在宋代士大夫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思咏帖》尾后两行所书“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其中的“大饼”,当指当时的贡茶大龙团;青瓯,则当是浙江龙泉青瓷茶碗。
在这一茶友间的礼尚往来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斗茶所必用的兔毫盏外,日常品茶,恐怕还是多取青瓷的。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
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宋蔡襄即惠山煮茶《新岁展庆帖》[北宋] 苏轼纸本,行书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
共十九行,247字。
《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
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
在谈该帖之前,让我们先看两首苏东坡的诗:次韵黄夷仲茶磨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次韵周种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前一首诗,是讲茶磨生成是基于臼和碾,作为一种碎茶工具,它与石质的好坏有相当的关系,苏轼认为衡山之石磨要比巴蜀的好,但由于地处四川江阳(即今之彭山县东)难得此佳物,感到很遗憾。
后一首诗则富含理趣,是赞誉周氏送给他的“石铫”的许多优点。
由诗中可知,这种壶状饮具为青黑色石料所成,隔热性能良好,大腹无足,很是稳固。
在苏东坡的眼里,茶具不仅是烹茶的器皿,也是一种艺术品。
因而当他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时,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以饱眼福。
《新岁展庆帖》中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件事:“……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
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出。
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根据《次韵周种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一句,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
《新岁展庆帖》里,东坡欲请铜匠铸茶臼,大概是因为建州茶臼的形状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赏的,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木质的来。
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
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
那么,建州木茶臼子到底妙在何处,是什么魅力让苏轼如此费心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少游)所写的《茶臼》一诗,它简直就是《新岁展庆帖》的注脚: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
巧制合臼形,雅音伴。
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
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纵。
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
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
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
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
《啜茶帖》[北宋] 苏轼纸本纵23.4厘米,横18.1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
《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
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一夜帖》[北宋] 苏轼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45.2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
《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
《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其文曰: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
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
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
轼白,季常。
廿三日。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 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
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
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
其诗曰: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压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摧,鱼眼常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宋苏过手札《苕溪诗帖》[北宋] 米芾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
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
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诗曰: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道林帖》[北宋] 米芾米芾自书诗帖,诗曰: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诗中描写的是: 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
“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
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
“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
“探檐”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
蔡襄的《茶录》中曾有“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的论述。
米芾的诗,正可谓是这个论述的注脚。
《赐茶帖》[北宋] 赵令畤赵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
绍兴初,官右朝请大夫,袭封安定郡王。
著有《侯鲭录》等行世。
《宋史》卷244有传曰:“令畤,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
早以才敏闻,元佑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四年,薨,贫无以为殓……”《赐茶帖》为行书五十七字九行信札。
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
其文辞精练,释录如下:令畤顿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
蒙饷梨粟,愧荷。
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
馀冀为时自爱。
不宣。
令畤顿首,仲仪兵曹宣教。
八月廿七日。
赐茶一事为宋朝之制度,与贡茶一道,亦属君臣上下之礼。
龙团凤饼,北苑春色,所谓“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宋梅尧《七宝茶》句),尽显皇恩浩荡。
有宋一代,凡受茶之惠者,无不欢欣鼓舞,珍爱有加,或藏之秘箧,或分享友朋,或孝敬严慈,或品题自怡。
宋人王元之有诗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