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九)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1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三、四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共8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飞湍瀑流争喧豗,。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磨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二、选择题(每空3分,共18 分)2、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曲(qū) 赦免(shè) 汤镬(huò) 列观(guān)B.倨傲(jù) 盆缶(fǒu) 不肖(xiào) 渑池(diàn)C.睥睨(nì) 披靡(mǐ) 毋宁(wú) 不怿(yì)D.避匿(nì) 燕国(yàn) 攻讦(jié) 稔知(rěn)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糟粕荒疏刎颈之交春风料峭 B.斟酌仓皇冠冕堂皇礼尚往来C.丰盈囊括躁动不安无事生非 D.寒暄罪孽兼收并蓄礼上往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韵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2017至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全套

2017至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全套

2017至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全套(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17-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全二册)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校对:考试时长:150 分钟分值:150 分I 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憎.恶(zèng)岑.寂(cán)流涎.(yán)锱.铢必较(zhī)B.目眦.(zì)攻讦.(jiān)拉纤.(qiàn)一蹴.而就(cù)C.瞋.目(chēng)绮.丽(yǐ)得逞.(chěng)昙.花一现(tán)D.折腾.(teng)帷.幕(weí)露.穷(lù)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不及不离挥豁无度珍羞美味源源不断B.抱残守却诩诩如生转瞬即逝迫在眉睫C.相形见拙烟熏火燎宠然大物屈指可数D.莫名其妙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冠冕堂煌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物体)自鸣.得意(表示)无动于衷.(内心)B.疾.言厉色(急速)胡作非.为(不对)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C.自顾不暇.(时间)冥思苦.想(用心)一丝不苟.(苟且、马虎)D.小心..谨慎(留心)纵横交错.(叉开) 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都是传统文化。

A.不过如果只要便B.不过即使如果就C.但是不管只要便D.但是也许如果就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A.“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

”B.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了解,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2018学年郑州市 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郑州市 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项“它共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成熟的操作模式”理解有误,原文是“这两种路径的探索都获得了初步成功”;B项“为了帮助残疾人”范围扩大,原文是“目的是帮助四肢残疾和脊髓受损的人”;D 项“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比植入式脑机接口发展得更深入”于文无据。

)2.B(文章列举科切瓦尔及霍金的例子不只是证明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都获得了初步成功,还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脑机接口系统工作的过程及成效。

)3.A(A项“只要拥有思考或想象的能力,就能促使脑机接口这项技术成功实施”说法绝对,脑机接口技术除了需要思考或想象的能力,还需要收集信号、解读指令等一系列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D(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5.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

②推动情节发展。

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

③突显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

④深化小说主题。

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5分。

)6.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

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

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

22017_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详细答案

22017_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详细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按题号把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题前将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鹤岗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己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九)一.名句名篇背诵:(15分)(1),,谈笑间, 。

(2),何妨吟啸且徐行。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4),,无人会,登临意。

(5),瑞脑销金售。

(6)这次第,!(7),帘卷西风, 。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9)舞榭歌台,。

(10)顾吾念之,,。

(11)吾所以为此者,。

二.基础知识题(共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金戈.(ɡé)作.(zuō)坊遥岑.(cén)远目户盈罗绮.(qǐ)B.螺髻.(jì)料峭.(qiào)无语凝噎.(yē)搵.(wèn)英雄泪C.罪愆.(qiān) 汤镬.(huò)沐猴而冠.(ɡuān)羽扇纶.(lún)巾D.栅.(zhà)栏骸.(hái)骨乍暖还.(hái)寒令人咋.(zá)舌2.下列各句中文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混混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B.那是一颗振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的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蛊惑,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D.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B.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C.所以开明的行政者对于民意是顺水推舟....的,民意得到畅达,社会也就健全地发展了起来。

D.似这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他眼里都算不了什么的。

4.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信义安所见乎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B君何以知燕王C求人可使报秦者D子卿尚复谁为乎6.对下列句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下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阴:阴谋C舆归营舆:抬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断绝7.下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 B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C以货物与常货物 D单于出猎,独阙氏子弟在子弟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3分)文言文阅读(15分)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王惊谢.至再。

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王乃受命。

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

徙附郭居民入城。

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

未一年败,赃累巨万。

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

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赢米为之直.直:通“值”,买 B.王惊谢.至再谢:拒绝C.帝命谦口数.其罪数:列举 D.上下无固.志固:坚定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洎牧以.谗诛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不效则.治臣罪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帝忧形于.色会于.西河外渑池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B.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

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C.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D.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3分)译文:(2)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3分)译文: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城东早春雨晴杨巨源王驾诗家清景在新春,雨前初见花间蕊,绿柳才黄半未匀。

雨后全无叶底花。

若待上林花似锦,蜂蝶纷纷过墙去,出门俱是看花人。

却疑春色在临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请在空格中写出答案(4分)杨诗对象:心情:王诗对象:心情:(2)这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四.文化经典名著(共16分)1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

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博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孔子“勇”的含义。

答:文学名著阅读(10分)14.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宝玉生日,宝玉房里的丫头号们决定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

宝玉提议占花名儿,但丫头们都不识字,便拉来了钗、黛、李纨和探春、香菱等人。

游戏开始,宝钗掣的是一支牡丹,探春的是杏花,湘云的是海棠,香菱的是并蒂花,黛玉的是梅花,袭人却取了一支桃花。

B.妙玉祖上是读书任宦之家,自幼多病,入了空门方才好些。

她极通文墨,性情骄傲,刘姥姥进庵时喝的茶杯,她嫌脏弃之不收。

就是贾母也不如宝钗黛玉能吃到她的体已茶后来尘心未尽,打禅时走火入魔,梦到惊恐强盗之事。

不想贾母送殡之时,果真被贼人掳去,后不甘受辱,跳河自尽。

C.贾雨村在姑苏城乡宦甄士隐的救助下上京赶考,考中进士,选为知府,不想不到一年,因恃才侮上,革了官职。

后到林如海家,为其五岁的女儿林黛玉做家教。

最后在旧友冷子兴的点拔下,借林如海与荣府之关系,得以补授应天府。

D贾府房里的赵姨娘和其子贾环一向嫉妒宝玉,常在贾政面前大放谗言,宝玉挨打中有一条原因就是贾环诬宝玉强奸王夫人的婢女金钏并逼得金钏投井自杀。

此外贾环还曾推灯烫伤宝玉的脸不说,母子二人还曾请人使法,宝玉和熙凤好端端的忽然癫狂发病,几欲死去,吓坏了众人。

E.宝玉邀请黛玉、宝钗等建一诗社。

适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诗社就起名“海棠社”。

大家兴奋之极,纷纷取个别号助兴。

钗、黛、宝玉、探春分别叫做“蘅芜君”、“蕉下客”、“怡红公子”、“潇湘妃子”、“稻香老农“李纨自荐为掌坛。

15.简答题:(5分)简述<<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的主要情节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15分)小上海1972田洪波其实,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摇弯了稻穗。

但对于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19岁的心间。

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我的亲娘啊”!许鸣久是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因此知青们都习惯喊他小上海。

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

每月15元的工资收入,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

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

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

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

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19岁时传了开来。

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19连的老巢。

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

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倍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

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