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 (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 • (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 和精
力都浪费了。 • (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 • (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
5.1墨家的社会背景
•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 骨干,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些 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服务,以此 为生。这种人被称为"游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 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列传》)。 这些 都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大部分的墨学就是这种道德的发挥。
5.1墨家的社会背景
• 不管这段故事是真是假,也可以反映出 墨者团体的性质,别的书上也说到这种 性质。例如《淮南子·泰族训》中说:"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墨子》一书的本身,差 不多有九篇是讲防御战术和守城器械。 这一切表明,当初组成墨家的人是一群 武士。
• 可是,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 两点不同。
•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 都是上层阶级的分子。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 阶级;而侠则不然,更多的 是出身于下层阶级。在古代,礼乐之 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 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 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 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第一点,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职)人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哲学和史学的成就 课件

(中职)人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哲学和史学的成就 课件
第五章第三节 宋元时期哲学和史学的成就
一、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唐代中期 佛教
道教
理学 集大成者
新儒学
论 孟 大 中 语 子 学 庸
理学
南宋
朱熹
四 书
四书集注則在元代以后, 为科举考试的定本。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 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战国到五代 编年体通史
著作特点
文笔简洁、语言 取材丰富,记事 生动 周详,文字优美 ,叙事生动。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 《资治通鉴》 通鉴,记述从战国到五 代的史事。 中国第一部 编年体的通史
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 宋元时期的一部 《通志》 ,全书共200卷,分为 帝纪、年谱、略、列各 典章制度专著 卷若干卷。 元朝马端临撰写的,全 《文献通考》 书共348卷,记述了从远 古至南宋末年历代制度 的沿革。
《三教图》(明·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 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 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朱理学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哲学 1.主要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法论 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
司马光砸缸
1.作者及生活的时代;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经典常谈各章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各章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哲学的基本概念1. 哲学的概念和特征哲学是一种理论性知识,是一种关于最一般的实在和最一般的认识的形式的理论。

在哲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范畴和目的意识上,都有着多种独特的特征。

哲学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性、普遍性、深度性和系统性。

2.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着交叉和联系。

3. 哲学的发展历史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等阶段的发展。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哲学基本问题1. 实在的问题实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的,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客体。

哲学对实在的研究是通过认识实在的要素、实在的本原和实在的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2. 人的问题人是认识实在的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世界的中心。

人的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体问题、人的认识问题和人的社会问题等。

3. 世界的问题世界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场所,是主体与客体的总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世界的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的形式问题和世界的价值问题等。

第三章:人的社会实践1. 社会实践的本质社会实践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道德实践和审美实践等。

2. 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的演变和嬗变。

社会实践的发展包括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思想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革等。

3. 社会实践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制度的更迭和社会思想的转变。

社会实践的变革包括革命和改革等。

第四章:哲学理论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物质是存在的根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有机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种类。

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

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



3、魏晋时期 王弼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周易》的动静观, 他认为运动变化是非根本的,而静止不变是根本的。 他说:“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 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 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恒卦 注》)由此出发王弼提出了他的主静说:“夫静为 躁君,安为动主。故安者,上之所处也;静者,可 久之道也。”(《周易·恒封注》)这就是说,静安 是躁动的主宰,只有以静制动,实行无为而治,以 不变应万变,才能保持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6、荀子的天道观 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 用之”的著名命题。他把天理解为客观存在 的自然界,理解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阴 阳风雨、四时变化等的作用。天是一种客观 存在,这就剥去了殷周以来关于天的层层宗 教外衣,恢复了自然之天的本来面目。在此 基础上,又提出天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 这种规律并不随着社会治乱、人的好恶而改 变。所以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命题。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因人世 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即不受人们主 观意志的影响。苟子还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过 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提出了“尽小者大, 积微者著”的命题。他强调了量变之“积” 对于事物质变的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各焉。”这其中显然已包含有 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思想萌芽。
(2)《庄子》:此书继承了《老子》“反者 道之动”的思想,十分强调世界万物的变化 不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 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 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也因此,《庄 子》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他 认为万物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认识到宇宙 万物变动不居,这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因 素,但是它否定相对静止无疑又是错误的。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规范
3.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是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学 习知识的目的是彰显圣德,培养新的民众,达到完善的地步。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一、格物致知
2.从物之理到“道”之理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反复,经过思维的提炼、 概括、总结,有具体到抽象,从一物之理到万事万物之理, 个人突然“豁然贯通,恍然大悟”,认识了天下之理。
二、空灵致性
1.空灵致性是艺术和道家的认知方式
空是一种虚心静气,抛弃成见,可以吸纳包容万物的状 态;灵是灵感,是认识事物过程的贯通。空灵相结合,能够 直观准确地认识事物,思绪在自由地飞扬。
一、整体思维
3.评价之二:整体思维的思路是人的自然化
人自然化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无为,把主体的人类 又推回到自然中去,希望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 一”的状态。
二、直观思维
1.转识成智的微妙顿悟联系
中国传统思维具有直观性,对认识的飞跃,转换难以用逻辑的 推论来证实,没有细致的分析工具,而是采用了艺术的夸张 与想象来填补空缺,出现了直观思维。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思维(而不是分析解剖) 二、直观思维(而不是逻辑推论) 三、主体思维(而不是客观中立)
一、整体思维
1.整观宇宙人生
中国传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生三大领域用一个统一 的思路一以贯之,以道统之,作为一个一体化的产物。一是 天人合一,把自然的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的主体世界合而为 一,可以相感相通,加以人格化。二是学用一致。把文化学 习,政治治理统一起来,“学而优则仕”。社会的治理来自 于文治教化。三是人我合一,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 与人”。
三、宇宙状态
1变易是常态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变易是事物的常态,“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现矣”。上下四方,周流六合,唯变是从。兵 无常阵,水无常形,因时因地,因地制宜。相反,故步自封, 固定不变,停滞不前时不正常的现象,会导致事物的窒息和 死亡。
三、宇宙状态
2.物极必反,极盛而衰的辩证法
事物的发展有限度,有转折点,一旦超过了事物的度, 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出现了“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社 会生活中,做事要适度,掌握分寸和火候,防止事物向反面 转化,而是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任何貌似强大的事物, 已经超越了顶点,开始走下坡路,特别事强盛的事物,极盛 之后是衰落和死亡。
二、宇宙起源
1.阴阳五行的元素构成说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演化出 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 相克的关系,阴阳五行的交感化生出万物。阴阳五行是五种 原始,基本的材料,可以推演出五种方向,五种味道,五种 内脏器官,人的面部五官。
二、宇宙起源
2、气为本体的精气论
二、主要规范
1.三纲五常:对所有人的共同要求
①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涵盖了中国 农业社会的主要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规范。 ②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仁是仁爱的情感;义,是重 义气,轻钱财;礼是礼节;智是智慧理性;信是诚实守信, 有信用。
二、主要规范
2.对妇女的要求:三从四德
中国古代女子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为社会稳定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一个 女人的一生都没有翻身当家作主的机会。如果没有生出儿子, 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休掉。 四德是指妇德即贞顺;妇言即委婉;妇貌即端庄;妇功即女红, 料理家务德能力和本领。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认知智慧 一、格物致知 二、空灵致性 三、返身内求
一、格物致知
1.格物与致知
格是动词,是指学习研究的意思,物事世界上存在的万 事万物;致事达到的意思,知事知识和规律的意思。 格物致知要求必须具备恭敬诚恳的态度作为基础,诚心 正意,居敬穷理,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战战兢兢”的态度。
1.天地人的生存范围
中华民族是农业民族,生活的空间范围是在天地之间。 苍天高高在上,大地平稳在下,在天地之间生活的是宇宙的 主宰--人类。“天”是人字上加上两横,表示盖住人的地 方;地字是土字边,与土地相连。黄天厚土是农业民族的生 存空间。
一、宇宙空间
2.天人合一的宇宙一体化
天地合称为自然, 代表了自然的两极,两个极端。自然与 人类相区别,天人关系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天人关系 中,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天人合一,天人相通,人附天数。
一、人性理论
4.人生理想(理想人格)
中国伦理为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设计好了唯一的一条道路与理 想,修身养性成为圣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觉自愿地遵 守礼法,建立良心,良知,良能。
一、人性论
5.理想人格的内容
理想的人格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内圣是指主体自身和内心的 修养,有圣人之心;外王是指修养学问的具体应用,“放之 四海而皆准”,从修身养性开始,到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 的价值。
一、整体思维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整体思维的反向运用是小中见大,从细节末端看到全貌,“窥 一斑而见全豹”。中医看病通过诊脉而查五脏;教师讲课要 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侦察人员从蛛丝马迹中看到事 物的本来面目。
一、整体思维
3.评价之一:整体思维的思路是主体化
在整体思维中,基本的思路是自然的人化。中国文化的关 注点是社会人生,以此关注点为逻辑起点,把宇宙进行一体 化认识,把自然人化,把自然想象成为与人类一样有意志, 有灵性,采用拟人化手法设想出了老天爷,雷公,龙王等等。
一、人性理论
2.人性的学说之性善论
①“性善论”是中国人生伦理的主流观点。作为注重礼仪教化 的文化,中国的人性理论立足于“人性本善”的理论,儒家 学派尤其如此。
一、人性理论
3.人性的学说之性恶论
②“性恶论”是中国文化人性理论的补充观点。荀子认为“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把人的本性等同于天然的动物性, 人性之恶造成了社会纷争,于是耕显示了道德修养与制定礼 仪的必要性。
二、空灵致性
2.对空灵致性的评价
空灵致性是完全艺术化的思维,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地拼搏思维。过多地强调空灵,容易滑向神秘主义, 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返身内求
1.道家的认识思维
道家学派反对外求,要求内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之本,道法 自然,道没有实体,道的本质属性是无,是自然。在认识事 物本质的道时,不能采取儒家的格物致知,外求事物,而是 要向自己的内心用功。“为学益进,为道益损”,外求道反 而求不到道,因为道在自然中,处在虚无的状态。
精气有三种形态,在自然界表现为精气,是一种无色无 味,透明而弥漫的物质,世界上任何物质都包涵着气,是气 的表现;二是在生物中表现为元气,生命之气,决定了生物 的寿命,所谓命有天数;在人生中表现为修养之气,浩然正 气,做人的气节和气概。
二、宇宙起源
3.无中生有的无本论
在价值问题上,自然胜于人为,人算不如天算,“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事物无论大小,因道而生,循气而长, 越是弱小事物,越接近自然,因而强大;表面上强大的事物, 已经发展成熟道极致,物极必反,极盛而衰。石头坚硬无比, 水最软弱,但是,水滴石穿,柔能克刚,无大于万有。
三、返身内求
2.明心见性的方法
返身内求就是向自己的内心用功,心本来就是自然的, 纯洁的,常说的“赤子之心”。认识的过程不过时明白彰显 自己的内心,时自然状态下的心灵进一步明确,事物的性质, 本质自然就能够认识到了。
三、返身内求
3.对明心见性的评价
道家开启了一条与儒家不同的内求之路,认识自我,认识 自我的内心,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观认识路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主讲教师:江 华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宇宙建构 中国传统的认知智慧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宇宙建构
一、传统哲学的宇宙空间 二、传统哲学的宇宙起源 三、传统哲学的宇宙状态
一、宇宙空间
三、主体思维
1.人是宇宙的中心
中国传统思维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一切以人为起点和终点,从人的眼光看待自然,把自然打上 了“人化”的烙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的生存放在首 位,强调了人类的尊严。正如常说的“士可杀不可辱”, “人命关天”。
三、主体思维
2.漠视客观、自然的存在与规律
中国主体思维以人为核心,是人类价值的外化。在这种外化中, 中国人漠视了客观的存在,生物的权力,无法对事物做出客 观的评价。
三、主体思维
3.漠视规律阻碍科学发展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为了科学思维的常识。 然而主题化思维的人群并没有客观的观念,认识到人类权力 也是有限的,是需要制约的,人类不过是宇宙万物的组成部 分,人类不能剥夺其它生物的权力。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一、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 二、传统人生观的主要规范
一、人性理论
1.人性是对兽性的超越
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性是 对兽性的超越,是对动物本能的压抑,是对道德礼法的遵守。
一、人性理论
2.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神性与兽性的结合,自然是人的天性,中 国伦理不同意这些观点。
一、宇宙空间
3.天人合一的实质是主客一体化
天人合一说明了天与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天人统一 于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本质。人应当“替天行道”,道也 “借兆呈意”,天人有内在的通道可以贯通。
一、宇宙空间
4.天圆地方的直观描述
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的直观描述是“天圆地方”,天 像是一口倒扣的大锅笼罩大地,大地是一块巨大无比的方盘, 方盘的四边有四座高山支撑,有西北的天山,西南的昆仑山, 东北的长白山,只有东南的不周山倒塌,造成中国大地向东 南倾斜,这块大地的中心是中国,或者称为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