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 根据题目猜一猜,诗里会写什么呢?
暮江吟
傍晚 江边
傍晚江边的景色
造句:爷爷降服了这匹不听话的马。
fèi
费
音序:F 部首:贝 组词:电费 费心 造句:我家的电费都是妈妈去交的。
xū
须
音序:X 部首:彡
组词:胡须 必须 造句:我今天必须要把作业做完。
xùn
逊
音序:X 部首:辶
组词:谦逊 逊让 造句: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要懂得逊让。
shū
输音序:S 部首:车 Nhomakorabea组词:认输 输赢 造句:比赛中的输赢并不重要,重在参与。
组词:左侧 侧面 造句:我的左侧坐着的是小芳同学。
fēnɡ
峰
音序:F 部首:山 组词:顶峰 山峰 造句:翻过这座山峰就到了我们村。
lú
庐
音序:L 部首:广
组词:庐山 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
yuán
缘
音序:Y 部首:纟 组词:缘由 缘故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xiánɡ
降
音序:X 部首:阝 组词:投降 降服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生字讲 解
9 古诗三首
我会写
mù
暮
音序:M 部首:艹 组词:暮色 日暮 造句:暮色降临,我才踏进家门。
yín
吟
音序:Y 部首:口 组词:歌吟 吟诗 造句:小芳特别喜欢吟诗作画。
tí
题
音序:T 部首:页
组词:问题 题写 造句:老师为我的小说题写了书名。
cè
侧
音序:C 部首: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吃蜜食
小蜜蜂飞啊飞,飞到花朵之间。
看到花蜜很多蜜蜂开心万分的样子。
它们争先恐后地品尝,口水直流。
可是,蜜蜂们应该记住规矩,
品尝蜜糖,要有节制。
妈妈告诉小蜜蜂们,
飞到花朵上就好好地品尝,
不要贪多嚼不烂。
吃蜜食是滋养身体的时刻,
但也要有分寸和限制。
大雨下
大雨下,真大雨啊!
小草躲在大树下。
花朵也躲在家园,
希望雨过天晴再绽放。
水洗大地干净了,
飞禽们打伞出行,
小鱼儿游得高兴极了。
雨水滋润土壤,
让大地更加美丽。
大雨虽然有时候让人心烦,
可是它给大地的滋润是无限的。
下雪了
天空飘下银色的雪花,
小金鱼期待着冬天的到来。
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像小雪人一样可爱。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
一团团,两团团的好看极了。
仿佛世界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大雪纷飞的景色更美。
看着外面的雪花纷飞,
心情也变得愉快。
这是三首古诗的原文,通过这些美丽的诗句,我们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小蜜蜂品尝蜜糖的时候要有节制,而大雨和雪花给大地带来了滋润和美丽。
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些美妙的时刻吧!。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PPT精品课件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除夜》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__把__新__桃__换__旧__符__。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__童__遥__指__杏__花__村__。 独__在__异__乡__为__异__客__,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情景交融:“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 淅沥的意境。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 墓的日子,可是诗人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 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歌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 心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我一个人客居在异地他乡,每状元成才到路
状元成才路
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读一读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乞巧
状元成才路
[唐]林杰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先抑后扬,
状元成才路
对比交错,
相映成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清明
清明——雨纷纷 触景 行人——欲断魂 伤怀
酒家——何处有 借酒 牧童——杏花村 消愁
排解愁闷 振作精神
这首诗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 意境含蓄优美,写雨中行人的忧愁,笼罩 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千百年来 一直被人们传诵。
9 古诗三首

的华山耸入云霄。
感受
意境阔大深沉,奇伟壮丽的山河,标 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诗意
遗民泪尽胡尘里,
理
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 诗 句意
意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
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收复河山。
感受
“泪尽”包含无限酸辛,但心怀故国 的遗民依然企望。“又”表现出遗民的苦 望,感情愈加沉痛。
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
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
感受
战事频繁激烈,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 愿望却矢志不渝。
领悟诗情
孤城遥望 领
悟
百战、终不还
诗 情
诗情
雄心壮志 保卫祖国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 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为 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 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领悟诗情
河、岳
大好河山
忧国
领 悟
泪尽、又
企盼收复
忧民
诗 情
诗情
这是一首爱国诗,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
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
望祖国军队收复失地的
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拓展练习:
拓 展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
练 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9课 古诗三首
课 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导 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
仞
字
广
四年级九古诗三首翻译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翻译
《暮江吟》译文: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题西林壁》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角度去看庐山,景象也各不相同。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雪梅》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只得放下笔,费尽心思来评议。
其实,梅花虽然比不上雪花晶莹洁白,但雪花却不及梅花清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 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太阳快要落山 了,阳光斜照在江 面上,江水一半呈 现红色,一半呈现 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 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 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 着春天不远了。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 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思考
“梅雪争春未肯 降”这句诗中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 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 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 露似(
)月似(
)
主旨归纳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这无不体现了他对(
)
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主旨归纳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 残阳美 ),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 露水美 ),天 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体现了他对( 大自 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束语: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善于
发现生活中的美,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不一样的哲 理。在学完古人的诗句后,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 写一个你喜欢的事物。
感谢观看!
妙解课文
题西林壁
题解:写在西林寺 墙壁上的诗。
朗读指导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 (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 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 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文大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 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 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 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 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后两句是 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雪 却没梅花的香味。本诗将梅与雪的不同概括了出来,写 得妙趣横生。
思考
《雪梅》这首诗 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 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还知 道哪些写雪和梅花的古诗呢?
雪梅·其二
[宋]卢 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层次梳理
诗文大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在这层峦叠翠的 深山之中。
赏析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 态的庐山风景。诗的后两句融道理于景物中, 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 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思考
《题西林壁》这 首诗蕴含的道理与哪 些成语或俗语意思相 似?
雪梅
梅、雪:占尽春色 诗人:难写文章 雪花:晶莹洁白 梅花:一段清香
平分秋色 各有特色
图解课文
主旨归纳
《雪梅》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比较中 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才是正理。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
壁》。
新课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界的美无处不 在,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一起来感受自然之 美吧。
江 山 梅
这些自然美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赞扬,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各种美好的 事物留下了赞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9 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 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 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诗人是从哪几个 角度,处在什么位置 看庐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处看 高处看
近处看 低处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文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 样子。
妙解课文
暮江吟
题解: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写作背景
《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 (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 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他离 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朗读指导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事物,看到的 结果是不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 识庐山真面目”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是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没有 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 原因: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貌。
朗读指导
雪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自学指导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妙解课文
雪梅
题解:雪与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俗语“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意。
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还知 道哪些故事是告诉我们需要 客观全面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饱览了壮阔的山水之美后,接下来让我 们走进雪的世界,去发现雪和梅的美。
雪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除了深秋时节江上的奇丽景色让我们陶 醉以外,还有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等待着我 们去欣赏。
庐山 乌龙潭
庐山 如琴湖
庐山 瀑布云
庐山 牯岭镇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优美风 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知道是什 么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苏轼亦善书, 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 竹、怪石、枯木等。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文大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 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这两句巧妙地道出雪、梅二者的长处与不 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 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 端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