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梨日斑类病毒
鳄梨病虫害防治

鳄梨病虫害防治鳄梨是一种热带水果,也被称为牛油果。
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健康脂肪和多种维生素。
然而,鳄梨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护鳄梨树的健康生长,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关于鳄梨病虫害防治的详细内容。
1.了解常见的鳄梨病虫害- 黄霉病:主要叶片和果实受到侵害,使其变得黄色、软烂,最终导致死亡。
- 褐斑病:表现为树叶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 炭疽病:导致果实、叶片和花朵上出现黑色或棕色病斑,影响鳄梨的品质和产量。
- 绿盾蚜:寄生在鳄梨树的嫩叶和花朵上,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和卷曲。
- 黑米虱:与绿盾蚜类似,吸食鳄梨树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和卷曲。
2.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鳄梨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种植鳄梨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 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防止过度浇水和积水,这有助于预防一些真菌性病害的发生。
- 定期修剪和修整枝条,以促进鳄梨树的通风和光线透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采用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一些昆虫和寄生性真菌可以用来控制鳄梨病虫害。
- 例如,一种叫做赤眼蜂的寄生性昆虫是对付黄霉病的有效方法。
这种昆虫会寄生在黄霉病的幼虫体内,阻止它们成长和繁殖。
- 另外,一种叫做黄曲霉的真菌可以用来对抗褐斑病。
该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4.使用有机农药- 在控制病虫害时,可以使用一些有机农药来防治。
有机农药相对较安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 例如,对付炭疽病可以使用硫磺,这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
而且,硫磺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副作用。
- 在使用有机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和农药的使用说明来正确施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5.定期检查和监测- 鳄梨树应定期检查和监测,以发现潜在的病虫害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更早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 应仔细观察树叶、花朵和果实的状态,注意是否有异常病斑或虫害的迹象。
病毒分类 科属种详解【三】

每科代表种---腺病毒科
人腺病毒C型
每科代表种---???科
???
每科代表种---细项圈病毒科
细项圈病毒科 细项圈病毒
每科代表种---沙粒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每科代表种---泡囊病毒科
泡囊病毒科
草地贪夜蛾泡囊病毒1a
每科代表种---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
产黄青霉病毒
每科代表种---圆环病毒科
猪圆环病毒科
猪圆环病毒--1型
每科代表种---长线形病毒科
长线形病毒科
葡萄卷叶伴随病毒3号
每科代表种---被脂噬菌体科
被脂噬菌体科 假交替单胞菌PM2噬菌体
每科代表种---囊状噬菌体科
囊状噬菌体科 假单胞菌Φ6噬菌体
每科代表种---内源RNA病毒科(新)
每科代表种---星状病毒科
星状病毒科 火鸡星状病毒
每科代表种---鳄梨日斑类病毒科
鳄梨日斑类病毒科 鳄梨日斑类病毒
每科代表种---杆状病毒科
杆状病毒科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每科代表种---杆状RNA病毒科
杆状病毒科 蘑菇杆状病毒
每科代表种---???科
每科代表种---双RNA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感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科
每科代表种---雀麦花叶病毒科
雀麦花叶病毒科
苜蓿花科
汉滩病毒
每科代表种---杯状病毒科
杯状叶病毒科
兔出血症病毒
每科代表种---花椰菜花叶病毒科
花椰菜花叶病毒科
花椰菜花叶病毒
每科代表种---产黄青霉病毒科
产黄青霉病毒科
内源RNA病毒科
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鳄梨产业的未来有赖于害虫风险分析

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鳄梨产业的未来 有赖于害虫风险分析
考虑到鳄梨日斑类病毒可能会危及人类健 康"哥斯达黎加从 !*'6 年 6 月 6 日开始禁止从 墨西哥进口鳄梨) 之前"哥斯达黎加每年进口鳄 梨约 #76 万 8"其中 +*9来自墨西哥)
哥斯达黎加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鳄梨的禁令 能 否解除 取 决 于 国 家 植 物 检 疫 局 *:;<'的 害 虫 风险分析报告) 产业部长对此抱有信心"认为现 任检疫局长官很可能会解除由上任长官颁布的 禁令)
肯尼亚鳄梨出口所面临的较大挑战是害虫
问题!!)'* 年"南非在当地的鳄梨中发现果蝇侵 染后暂停从肯尼亚进口鳄梨! 这一禁令对肯尼 亚当地农民打击颇大" 因为肯尼亚鳄梨出口南 非平均每年能带来 ''+,+ 万美元的收入! 据专家 估计"尽管相对肯尼亚的鳄梨产业来说"南非只 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出口市场" 但是这条禁令可 能会动摇肯尼亚冲击国际市场的信心!
哥斯达黎加外贸部长解释说" 国家检疫局 有一套明确的技术指标可供参考" 目前风险分 析已经完成"大家都在等待分析结果"分析结果 将会改变现有政府对鳄梨进口的态度)
外贸部长已于上周与墨西哥农业部官员进 行了会晤"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磋商) 墨西哥外 长已经提交了提案" 政府还未做出相应答复)
*资料来源&.-=0>?@-.1A0>,20"樱 桃(摘译'
!"#$ 年第 %% 卷第 & 期 %%
牛油果病虫害防治

牛油果病虫害防治牛油果,又称鳄梨、阿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健康脂肪,备受人们喜爱。
然而,牛油果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牛油果的病虫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牛油果的病虫害防治进行探讨。
一、病害防治1. 炭疽病炭疽病是牛油果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理病斑部分、使用抗病毒剂进行喷洒、注意避免果实受伤等。
2. 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风雨等方式传播。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剪除枯枝、保持通风、避免湿度过高等方式。
3. 褐斑病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造成牛油果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更换土壤、避免叶片受伤、注意水肥管理等。
二、虫害防治1. 叶蝉叶蝉是一种常见的牛油果害虫,会通过吸食果实汁液导致果实变形。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杀虫剂进行喷洒、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田间卫生等。
2. 绿盲蝽绿盲蝽是另一种危害牛油果的害虫,主要危害果实。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果树叶片、加强果园清洁、进行定期喷药等。
3. 蚜虫蚜虫也是常见的牛油果害虫之一,会导致果实畸形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有清除杂草、适时修剪果树、喷施杀虫剂等。
综上所述,牛油果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计划,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牛油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果园的稳定生产。
希望相关从业者能够重视这一问题,提高防治意识,共同促进牛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3.病毒的生态学、流行病学与防控

3.病毒的生态学、流行病学与防控3.1 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要防控植物病毒,首先就是要获悉与此种病毒相关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知识,这一点和防控其它植物病源一样。
所谓生态学就是指,在给定的生理环境下影响病毒行为的那些因素。
所谓流行病学就是指,由发病时间、病毒与宿主、传染源的数量、寄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与传染源间距离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病毒病发生的函数。
对于某些病毒而言,病毒、宿主与环境这三者之间的互作是相当复杂的,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将种传病毒生态学以及流行病学的某些方面进行探讨。
3.1.1 病毒与病毒-宿主互作尽管在病毒和类病毒相关的生态学以及流行病学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变化,但种传的意义重大。
对于某些病毒来说,潜伏在种子中是其代代延续的首要条件。
例如,BSMV的生存就几乎完全依赖种传。
该种病毒大多数由大麦种子携带,没有已知寄主,也没有那一种杂草是其病源库。
另外一个需在种子中才能生存的病毒是BCMV,该病毒的宿主范围相对较窄,但种传率高(在法国菜豆中达到83%)。
对于其他的病毒来说,例如CMV,其生存对于种子的依赖度就要小的多,因为在植物病毒中,CMV是宿主范围最广的病毒之一。
因此,其在田间或者毗邻农田的许多植物上都有存在。
PSTVd是经由马铃薯茎传播的,也可借助种子进行传播,因此对于依靠F1代马铃薯种子来进行良种繁育的项目来说,PSTVd和少数其他经由F1代传播的马铃薯病毒具有重大的意义。
PSTVd的另一种重要宿主是番茄,在番茄中,PSTVd也是种传的。
在类病毒高敏检测方法出现之前,鳄梨日斑病类病毒是鳄梨种植中一个的问题。
在由感病但却无症状显示亲代所产生的种子所长出的幼苗中,有很多幼苗都受到病毒的侵染,但是也没有任何症状。
如果把这些受侵染的幼苗用作根状茎的话,从这些根状茎上所发出的芽也会受到鳄梨日斑病类病毒的侵染,当这些芽也不显示症状时,类病毒就依然可以逃过检查,从而导致严重的损失。
科学界对于涉及种传的病毒-宿主组合一直都有报道,其中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此前提到过的ZYMV。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病毒分类学目录第二编脊椎动物病毒第3章脊椎动物DNA病毒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二、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三、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四、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五、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六、乳头瘤状病毒科(Papovaviridae)七、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九、圆环病毒科(Circovirudae)十、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第4章脊椎动物反转录病毒一、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二、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第5章脊椎动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ma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第6章脊椎动物负链RNA病毒一、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二、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三、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四、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五、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六、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七、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八、丁型肝炎病毒属(Deltavirus)第7章脊椎动物正链RNA病毒一、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三、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四、成套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五、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六、微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七、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八、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九、戍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 virus)第三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第8章昆虫DNA病毒一、杆状病毒科(Baculovilidae)二、多分体DNA病毒科(Polydnaviridae)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四、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五、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昆虫虹彩病毒六、细小病毒科(Parvovirdea)浓核症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第9章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一、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前病毒科半病毒属(Hemivirus)第10章昆虫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三、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四、野田村病毒科(Nodavridae)甲型野田村病毒属五、四体病毒科(Tetraviridae)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第11章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一、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二、杆状套病毒科(Roniviridae)三、其他甲壳动物病毒(Other Crustacea viruses)四、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Other Inwertebrate viruses)第四编植物病毒第12章植物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一、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二、矮缩病毒科(Nanoviridae)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四、前病毒科(Pse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五、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第13章植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内源RNA病毒属(Endomavirus)第14章植物负链RNA病毒一、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蛇形病毒属(Ophiovirus)四、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五、巨脉病毒属(Varicosavirus)第15章植物正链RNA病毒一、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二、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四、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五、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六、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七、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八、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wviridae)九、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十、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十一、烟草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十二、大麦病毒属(H0rdeivirus)十三、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十四、马铃薯帚顶病毒属(Pomovirus)十五、花生丛簇病毒属(Pecluvirus)十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十七、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十八、欧尔密病毒属(Ourmlavirus)十九、悬钩子病毒属(Idaeovirus)二十、伞形病毒属(Umbravirus)二十一、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Sadwavirus)二十二、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第五编原核生掬、寅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病毒第16章单链DNA噬菌体一、丝杆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二、微小噬茵体科(Microviridae)第17章双链DNA噬菌体一、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三、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四、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五、覆盖噬菌体科(Cotticoviridae)六、芽生噬菌体科(Plasmayfridae)七、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八、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九、小杆状噬菌体科(Rudiviridae)十、微滴形噬菌体科(Guttaviridae)十一、盐末端蛋白噬菌体属(Salterprovirus)第18章RNA噬菌体一、囊状噬菌体科(Cystovitidae)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第19章真菌和原生动物病毒一、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viridae)三、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四、低毒病毒科(fyp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五、杆状RNA病毒科(Bamaviridae)六、裸露RNA病毒科(Namaviridae)七、根前毛菌病毒属(Rhizidiovirus)八、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变位病毒属(Metavirus)九、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真菌病毒十、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十一、拟态病毒属(Mimivirus)第20章藻类病毒一、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二、海洋RNA病毒科(Mamaviridae)三、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藻类病毒成员第六编类病毒、卫星体和朊病毒第21章类病毒一、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第22章卫星体和朊病毒一、卫星体(satellites)二、朊病毒(prion)。
鳄梨病虫害防控

鳄梨病虫害防控鳄梨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口感独特的水果,因其独特的外形和风味而备受欢迎。
然而,鳄梨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合理有效地防控鳄梨的病虫害是农户和种植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鳄梨病虫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控方法。
一、病害防控1. 鳄梨枯萎病鳄梨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其特点是植株叶片开始萎蔫、茎干发病、树冠逐渐瘪缩和整株死亡。
防治此病的关键是提高鳄梨树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首先,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其次,注意合理施肥,保证树体的营养供应,增强鳄梨树的抗病能力。
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病株,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此外,合理使用农药并注意施药时机,可以有效地控制鳄梨枯萎病的发生。
2. 鳄梨炭疽病鳄梨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常见于果实皮肤和叶片的病斑,给果实的质量和储存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止鳄梨炭疽病的发生,应注意加强鳄梨树的管理和防治措施。
首先,保持鳄梨树冠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滋生环境。
其次,及时修剪和清理枯枝败叶,减少病源菌的存活。
另外,鳄梨果实采摘后应妥善保管,保持果实的干燥和通风,避免果实受到外力损伤和病菌的侵染。
3. 鳄梨灰霉病鳄梨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采收和贮藏的过程中对果实造成危害。
为了避免鳄梨灰霉病的发生,应注意及时采收和避免过度密植。
此外,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也会影响鳄梨灰霉病的发病情况,因此保持鳄梨树冠的通风透光和适宜的湿度可以有效地预防灰霉病的发生。
另外,在果实储藏过程中,应避免果实相互碰撞,以免果实受损和感染病菌。
定期检查果实的状态,并将受损或感染的果实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二、虫害防控1. 鳄梨食叶蛾鳄梨食叶蛾是鳄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以鳄梨树的叶片为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鳄梨食叶蛾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定期巡查鳄梨树的叶片,一旦发现害虫的危害迹象,立即进行施药处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发布《国境口岸结核病监测规程》等12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发布《国境口岸结核病监测规程》等12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2.10.26
•【文号】国质检认[2012]643号
•【施行日期】2013.05.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免疫规划
正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发布《国境口岸结核病监测规程》等12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质检认〔2012〕643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标准法规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经审查,现将《国境口岸结核病监测规程》等12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予以发布。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及实施日期见附件。
代替标准自本批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附件: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2年10月26日附件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及类病毒
1.检疫对象:鳄梨日斑类病毒
图片:
拉丁学名:Avocado sunblotch viroid, ASBVd
英文名称:
国内外分类:进境检疫对象
检疫分类: 病害
分类地位: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鳄梨日斑类病毒属(Avsunviroid)
寄主名称: ASBVd自然条件下仅能侵染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通过嫁接能传播至樟科(Lauraceae)的一些植物,包括鳄梨(P. Americ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锡兰月桂(Cinnamomum zeylanicum)及Ocotea bullata(da Graa 等,1980)。
Desjardin等发现,通过嫁接还能侵染P. Indica,通过机械传播能侵染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鳄梨是唯一提纯到ASBVd的寄主,实验繁殖寄主为鳄梨危地马拉系栽培种(如Hass品种)。
分布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南非、美国及委内瑞拉
危害症状:侵染鳄梨(Persea Americana),在果实上引起黄色、白色或粉红色的斑纹,有时水果上能形成下陷的火山口状病斑,病斑可为黄色、绿色和深红色,受害果实不能上市;还可以在茎、子叶上引起黄色、橙色或白色的下陷的斑或点(Whitsell,1952);叶片上引起褪绿和扭曲;受害植株仅比健康植株稍矮,但较难区分。
传播途径: ASBVd能通过花芽、接穗、树皮等嫁接传播(Whitsell,1952;Wallace,1958),自然的根接也能传播(Whitsell,1952);通过Semancik等(1968)办法,ASBVd能机械传播,但常规接种病毒的汁液摩擦方法则不能成功。
潜伏侵染的植株极易种子传播(80-100%),被传播的后代植株也不表现症状;而显症的植株种传频率较低(< 5%),被传播的后代植株也表现症状(Wallace等,1962)。
在实验条件下,甲虫(Apis mellifera)能导致低频率(1.8-3.3%)的花粉传播(Desjardins等,1979)。
生物学特征:序列登录号:
AF404074, AF404073, AF404072, AF404071, AF404070, AF404069, AF404068, AF404067, AF404066, AF404065, AF404064, AF404063, AF404062, AF404061, AF404060, AF404059, AF404058, AF404057, AF404056, AF404055, AF404054, AF404053, AF404052, AF404051, AF404050, AF404049, AF404048, AF404047, AF404046, AF404045, AF404044, AF404043, AF404042, AF404041, AF404040, AF404039, AF404038, AF404037, AF404036, AF404035, AF404034, AF404033, AF404032, AF404031, AF404030, AF404029, AF229828, AF229827, AF229826, AF229825, AF229824, AF229823, AF229822, AF229821, AF229820, AF229819, AF229818, AF229817, AF229816, AF229815, NC_001410, S74687, S73861, S73860, X13000, M31099, M31098, M31097, M31096 M31091, M31095, M31090, M31094, M31089, M31093, M31088, M31092, M31087, J02020,
鉴别特征:ASBVd是一条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长247个核苷酸残基,分子
量为0.8 x 105,碱基组成为G: A: C: U = 20.6: 27.5: 17.4: 34.4, 67%的碱基配对(Symons,1981)。
ASBVd比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359个残基)、菊矮化类病毒(356个残基)要小,但它们具有18%的序列同源性(Gross等,1978;Haseloff等,1981)。
除害处理:利用无毒繁殖材料:ASBVd能够通过种子传播,种植健康的繁殖材料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然而ASBVd在很多鳄梨品种上不表现出症状,因而选育繁殖材料时需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
污染器械的消毒:ASBVd在无症带毒的田间植株上普遍存在,且易于通过污染的刀具传播至健康的植株,因此,已污染园地农事工具的彻底消毒对该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用5%地家用漂白粉(次氯酸钠)、1:1混合的2%的甲醛+2%的NaOH,或者6%的过氧化氢能有效灭活污染器械上的ASBVd (Desjardin等,1987)。
利用无症的耐病品种: Wallace(1967)认为无症品种被ASBVd侵染后产量损失较小,在疫区可以用来控制该病害。
然而,无症的品种可作为ASBVd 的初侵染源,对该病害的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复杂化,因而有必要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检疫方法:鉴别寄主鉴定:将待测材料嫁接至鳄梨(P. Americana)Hass品种的幼苗上,2个月到3年后,嫁接苗木的茎干,子叶上显示黄色、橙色或白色的斑纹或斑点,叶片上有时能显示花斑和扭曲的症状。
利用胚胎嫁接或高温(30-32℃)培养能加快症状的形成(Drake等,1974;da Graca等,1981)。
也可通过一块在部分纯化的病汁液中浸润的刀具切割茎干来接种ASBVd (Desjardins等,1980)。
生物学鉴定方法使用十分普遍,并成功地用来选择无毒地繁殖材料(Wallace等,1978),但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的时间较长。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鉴定:ASBVd能从受侵染的显症或隐症的鳄梨树的叶片、叶柄、花芽组织以及茎干提纯到,类病毒存在于叶绿体组份,细胞质和线粒体组份中不存在(Mohamed等,1980)。
提纯方法与其它类病毒相似(Palukaitis等,1980),先用提取缓冲液(2倍体积0.1M pH8.5的Tris-HCl,1M NaCl,1%的SDS,0.5%的DIECA,1g/10g组织的 PVP)温育磨粹的植物组织,酚氯仿抽提释放核酸,后用methoxyethanol抽取以除去植物组织中的多糖,上清液乙醇沉淀,经CF-11纤维素柱纯化即得到类病毒核酸粗提液。
此粗提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后,环状的类病毒RNA条带与植物组织的RNA分开,环状的RNA具有侵染性(Allen等,1981),切下特异的类病毒条带,洗脱凝胶,得到高度纯化的类病毒核酸。
纯化的核酸通过机械接种至鳄梨(P. Americana)Hass品种的幼苗上,观察其出现的症状进一步确认类病毒是否存在。
核酸杂交:由于鉴别寄主症状形成较慢,用标记的互补DNA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能较容易地鉴定ASBVd,其灵敏度较PAGE法高出1000倍(Palukaitis 等,1981;Allen 等,1981)。
RT-PCR:根据报道的序列合成专化性的PCR引物进行反转录PCR检测,其灵敏度高,快速简易,能同时处理多个样品,但易产生假阳性。
应施检疫产品:
调查方法: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