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合集下载

李白清平乐有几首 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乐有几首 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乐有几首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

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准确把握李白的性格特质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洗炼的语言,简笔速写的手法,将李白豪放纵逸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杜甫在诗中描绘的李白豪放纵饮、放任自如、不同凡响的人物形象。

但是有一处细节其实更重要,杜甫在诗中写到的八个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

而且在杜甫写这首诗时,他们八人又都有过在长安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他们不仅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而且性格豪放、旷达,情投意合。

那么话说回来,李白是何时来到长安的呢?原来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

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吴筠进入宫廷,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话了。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

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

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唐玄宗面前,李白飞扬的文采和锦绣的诗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被封“翰林待诏”,供奉翰林,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文以供娱乐。

天宝二年,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派乐师李龟年下圣旨召李白来作诗助兴。

此时李白在翰林院任职,他应唐玄宗之令,提笔写下三首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绝句,就是《清平调三首》。

李白将才思倾泻在笔端,诗笔挥洒自如,相互钩带,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

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乐》二十首

《清平乐》二十首

《清平乐》⼆⼗⾸《清平乐》(qng píng yuè),词牌名,⼜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为宋词常⽤词牌。

晏殊,晏⼏道,黄庭坚,⾟弃疾等著名词⼈均⽤过此调,其中晏⼏道尤多。

1、《清平乐·清淮蜀汴》[宋] 苏轼清淮蜀汴。

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

霜⼊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

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

2、《清平乐·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春归何处。

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

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清平乐·禁庭春昼》[唐] 李⽩禁庭春昼,莺⽻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只赌珠玑满⽃。

⽇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4、《清平乐·波纹碧皱》[宋] 晏⼏道波纹碧皱,曲⽔清明后。

折得疏梅⾹满袖,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钗换酒消愁。

柳影深深细路,花梢⼩⼩层楼。

5、《清平乐·溪回沙浅》[宋] ⾟弃疾溪回沙浅。

红杏都开遍。

鸂鶒不知春⽔暖。

犹傍垂杨春岸。

⽚帆千⾥轻船。

⾏⼈想见敧眠。

谁似先⽣⾼举,⼀⾏⽩鹭青天。

6、《清平乐·春去秋来》[宋] 晏殊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

燕⼦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依前黄叶西风。

7、《清平乐·风不定》[宋] ⽆名⽒风不定。

舞碎海棠红影。

数点⾬声池上听。

湿尽⼀庭花冷。

倚阑多少⼼情。

轻寒未放春晴。

谁管天涯憔悴,楚乡⼜过清明。

8、《清平乐·⼩庭春⽼》[宋] 欧阳修⼩庭春⽼。

碧砌红萱草。

长忆⼩阑闲共绕。

携⼿绿丛含笑。

别来⾳信全乖。

旧期前事堪猜。

门掩⽇斜⼈静,落花愁点青苔。

9、《清平乐·繁华锦烂》[宋] 柳永繁华锦烂。

已恨归期晚。

翠减红稀莺似懒。

特地柔肠欲断。

不堪尊酒频倾。

恼⼈转转愁⽣。

,多情争似⽆情。

10、《清平乐·年年雪⾥》[宋] 李清照年年雪⾥。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译文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分明莽莽苍苍。

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

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

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赏析: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

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

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

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

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

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

“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

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

“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

【清平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平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平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平乐
王安国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很多。

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

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词。

上片写景伤春。

由“风雨”导致“残红”,由“残红”而触发“莺语留春”,词人以奇特构思颠倒顺序,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计留春之伤感,巧妙地借莺儿乱语突现句首,旁托曲致,新颖而有情趣。

下片借人抒情。

“小怜”二句写歌女初次弹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园莺啼花艳的明媚春光中。

从上片之“昨夜”与下片之“晓来”,时间前后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风雨”之前,而“思绕天涯”乃在“昨夜风雨”之后的清晓。

“不肯”二句写小怜再不肯在豪门贵胄的画堂朱户歌舞献艺虚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风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并非现景描绘,而是对未来美景的’向往与期冀。

此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

1/ 1。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这阕《清平乐》为诗人辛弃疾的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

庵:圆形草屋。

②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③“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④塞北:泛指中原地区。

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

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④“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语言流畅通顺,给本词增添了可读性,别说这评价好似在说小学生作文,流畅通顺代表着句意连贯,词境不绝。

许多牵强附会上去的靡丽词句读之不顺,诵之不通,别扭拗口,自然影响情绪的表达。

而本词读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当真是“到如今凛然生气”,全无此病。

词中没有连词,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总的来说上片衔接毫不突兀,画面感甚强,没有特别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轩深厚的笔力为底,不加雕饰,反而直观具体。

稼轩青年戎马,沙场旧事总要时时浮上心头,一发收地复国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换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平乐(春归何处)体裁:词题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名字:黄庭坚年代:宋代描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翻译:原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原文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译文: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原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原文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五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词为惜春之作,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赏析三:艺术特色“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