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与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夏侯玄的玄学理论探析

魏晋夏侯玄的玄学理论探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兴起,而论及此时的玄学,则不能不提及夏侯玄。
《魏晋学案》中指出:“夏侯玄以贵臣子而少膺重名,为正始名士之宗主,亦魏晋玄学宗主之一。
”称其为“正始名士之宗主”是因其为“四聪八达”之首,“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诞、俻八人为’八达‘”[2]769.而称其为“玄学宗主之一”是因为其与何晏、王弼同为玄学的领导人物,其作《本玄论》,首开玄学之论。
汤用彤先生曾言:“夏侯玄少知名,士大夫中声望极高。
荀粲好道家言,赞泰初为一时之杰。
何晏喜玄理,谓其深而能通天下之志。
玄亦复崇奉自然,在魏代玄学家泰初之地位颇高,而时亦较早。
……故夏泰初者上接太和中名法之续,下开正始玄理之风也。
”[3]14王葆玹先生也说:“正始玄学以至玄,《太玄》为思想渊源,以清议为思想基础。
以夏侯玄《本玄论》为旗帜,由此可确定正始玄学的起点。
”[4]107都特别指出了夏侯玄在魏晋时期玄学上的特殊地位,的为确论。
一据《三国志》载,夏侯惠与刘劭相交甚厚,而夏侯玄作为夏侯惠的族侄,同时与其为同龄人,两人之间当有思想交流,甚至同刘劭也应该是有交往的,而刘劭的清谈活动,关于情性、才性的理论主张也就会影响到夏侯玄。
同时,《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注引何劭《荀粲传》中记载:“(荀粲)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
嘏善明理而粲善玄远,宗致不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
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倾之,粲与嘏善。
夏侯玄亦亲。
”[2]320而《魏晋学案》中曾提及夏侯玄的讲友有何晏,与其交游的则有诸葛诞、李丰、乐广、李胜、曹羲等人,其论敌则有蒋济。
其中何晏作为正始玄学的领导人物,与夏侯玄同时称名于时,《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云:“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
”[2]293他们二人定然会有学术思想上的交锋。
至于其他人,《北堂书钞》卷九八引《何晏别传》云:“曹爽常大集名德,长幼莫不预会,及欲论道,曹羲乃叹曰’妙哉平叔之论道,尽其理矣!‘既而清谈雅论,辩难纷纭,不觉诸生在坐。
[12]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1
![[12]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1](https://img.taocdn.com/s3/m/2a34a5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e.png)
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并立。
由于玄学重名教、重内在修养,而儒学则重礼乐,因此形成了魏晋时期一大批崇尚名节、注重内在修养的名士。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403-444)所著的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中描绘了名士们的种种行为和活动,这些名士行为和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是在追求一种以名节为重、以气节为贵、以人格独立为核心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或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或坚守礼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鄙视权贵,不屑趋炎附势;或行为不检,品行不端;或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1 前言全书共有一百多则故事,它主要记述了南朝宋、齐、梁三代的名士的言行,其中涉及到魏晋名士的有一百三十余则。
它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当时士人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对后世文学艺术有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对这些人物在行为、性格、修养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透过《世说新语》中表现出的魏晋名士形象透视出魏晋风度的实质。
2 《世说新语》名士的生存环境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礼教制度逐渐松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放浪不羁。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很多名士们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的事迹,这些名士们或在家中宴酣之际,或在山中清谈之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们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但同时也都有一定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地位。
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而不是依附于某个权威。
《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生存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条件,二是精神世界环境。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2.1 富贵名士们的富贵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
首先,魏晋时期的门阀世族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地位极高。
士族在魏晋时期是最有权势的士族阶层,他们的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阀政治。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玄学简略:魏晋时一般把“玄学”称为“玄远”之学《世说新语·德行》引《魏氏春秋》:“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陆澄《与王俭书》:“晋太兴四年,太常荀菘请置《周易》郑玄注博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由王、庾,皆俊神清识,能言玄远,舍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
”“玄学”二字最早见于西晋《陆云传》:“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
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
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如果给“魏晋玄学”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可以表述为: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何晏】建安年代的假子:动荡的建安年代,中原霸主曹操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尹氏为妻,同时也收养了他年幼的儿子。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体弱多病的养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如果说,曹操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汉魏之际传统儒学向形名法术转变的化,那么何晏创建的融各家于一体的玄学思潮又否定了曹操的名法,影响中国长达几百年之久。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
生年不详,一说其祖父为汉末大将军何进,一说为何苗。
但何苗是何进的弟弟,二人都是灵帝何皇后的兄弟。
然而《太平寰宇纪》记载何晏的坟墓在庐江县。
汉魏时期盛行归葬,即某人客死他乡,其亲属或门生故吏往往不辞艰辛将其遗体送回故乡安葬。
政府对行刑的法人也是如此。
何晏被杀于洛阳东市,其墓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庐江,可以说明是归葬习俗所致。
但也不能排除后人伪造的可能。
总之没有地下发掘的实物或文献资料推到《太平寰宇纪》的记载,那么何晏的籍贯和家世永远都带着问号。
曹操这种人物在临终前也会拉着姬妾孩子留下嘱托。
“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
伤哉!昔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可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爱亲子是人之常情,但曹操对随母进宫的秦朗和何晏也一视同仁,“并见宠如公子”。
魏晋玄学——精选推荐

魏晋⽞学魏晋⽞学2007-09-29 00:32:01魏(220-280)晋(265-420)( 220-420/200)引⾔:从章句到清谈两汉:经学/书写→魏晋:⽞学/ ⾔谈从经学章句到⽞学清谈,是学术的转变但不限于学术,给整个⽂化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对魏晋名⼠的性情、风度、⼈格颇有影响社会环境促成了⽞学转变,⽞学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各个⽅⾯,互动关系⼀、转变:(1)与汉末形势有关社会动荡⼠民流迁社会阶层急剧变动(2)与统治集团成员成份变化有关东汉58-125,120名⾼官,卑微者仅⼏⼈建安时期,魏国将相47⼈,世族⼦弟14⼈,⼩于1/3带来的⼠风变化(3)与经学体制的衰退有关旧的学术体制/经学的体制已衰退以经学⼊仕不畅,经学⽆法作为直接与权⼒交换的条件;需要攻城掠地、治理⼀⽅的⼠⼈但经学作为学术仍在保持,有些安定地区,经学仍被继续研究⼆、新风⽓兴起:⽂化提升运动进⼊权⼒集团的⼠⼈,政治上成功,也渴望⽂化上的⾃我提升。
风⽓随之变化。
具体说:经学:何晏注《论语》/王弼注《易》/嵇康在太学写经,撰《左⽒⾳》/鱼豢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wei3kui2禧xi1/苏林/乐详等七⼈为儒宗。
《易》学极盛,马融/郑⽞/荀爽/王肃/虞翻/姚信/董遇/李譔zhuan4均治《周易》。
《⼗三经》注中,除《孝经》为唐⼈注,汉⼈与魏晋⼈注各居其半,魏⼈与晋⼈注各有三部。
但经学体制化的书写已经变化:删繁就简⽂学:曹⽒⽗⼦,建安七⼦,⽵林七贤,傅嘏jia3gu3、荀粲、裴徽、何晏、王弼、夏侯⽞、钟会等皆能属zhu3⽂,成就很⾼。
技艺:(曹)植因呼常从取⽔⾃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tan3 ,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pai2 优⼩说数千⾔讫,谓淳⽈:“ 邯郸han2dan1 ⽣(淳)何如邪?” 于是乃更著⾐帻ze2 ,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烈⼠优劣之差ci1 ,次颂古今⽂章赋诔lei3 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论⽤武⾏兵倚伏之势。
玄学基础知识什么是玄学

⽞学基础知识什么是⽞学 ⽞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个⽤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种以《⽼⼦》为研究核⼼哲学思潮。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学学术要旨 ⽞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学是道家的⼀种分⽀或改进。
魏晋之际,⽞学含义是指⽴⾔与⾏事两个⽅⾯,并多以⽴⾔⽞妙,⾏事雅远为⽞远旷达。
“⽞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虚、⽞远之学可通称之为⽞学。
⽞学家⼜⼤多是当时的名⼠。
主要代表⼈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之学演变发展⽽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学指魏晋时期以⽼庄(或三⽞)思想为⾻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然”与“名教”的⼀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问题是“本末有⽆”问题,即⽤思辨的⽅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问题为中⼼﹐形成⽞学上的贵⽆与崇有两派。
⽞学产⽣原因 魏晋名⼠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益尖锐。
在意识形态上居于⽀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经学代之⽽起。
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的现象⽐⽐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此后汉朝⼠⼈,以尽忠于皇帝,尽忠于朝廷为理想品格。
⼠⼈忠于社稷的⼼态,是⾮常普遍⽽真实的。
那时的⼠⼈,在感情上“与⼤⼀统政权是⼀体的,有⼀种亲近感”,以维护、巩固这个政权为⾃⼰的职责,为之献谋,为之筹划,为之⾟劳,也为之忧虑。
当时的官员,有“循吏”之谓。
循吏对中央政权耿耿忠⼼,敢于上书进谏,且出于真⼼。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摘要:嵇康和阮籍同为魏晋名士,但玄学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太相同。
嵇康师法老庄,刚峻激烈,阮籍师法老庄,却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这是因为阮籍所受玄学影响,没有嵇康深刻和彻底。
阮籍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但他内心始终有着儒家入世思想的根基。
后来的士人,景仰嵇康,仿效阮籍,使玄风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士人的生活。
关键词:嵇康;阮籍;魏晋名士汉魏之际,经学逐渐式微,玄学开始繁兴。
到了魏晋时期,“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①,清谈玄虚之风,被于朝野。
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以一代玄风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他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
众所周知,嵇康阮籍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那么,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玄学带给当时的士人什么样的影响呢?嵇康和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反观他们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玄学留在他们身上的深深印迹。
一嵇康,字叔夜,《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他的好友向秀后来在《思旧赋序》中说:“嵇志远而疏。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嵇康追求的是一种恬静寡欲、超然自适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最基本的特点,便是返归自然,但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悠游适意,自足怀抱。
这正是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上的一种典型反映。
可以说,嵇康的生存方式与庄子很相似,勇于抨击黑暗现实,勇于斗争,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积极师法老庄,并深受其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魏晋玄学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玄”简介
1、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约公元前580 -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大多数学者认为,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几次高潮都出现于魏晋时期,至南朝已近尾 声。在刘宋时期,玄学走向官方化,取得了 与史学、文学并列的地位。元嘉十六年 (439),宋文帝命何尚之立玄学,何承天立 史学,谢元立文学,雷次宗立儒学,各聚门 徒,多就业者(《南史》卷二《文帝本纪》 及《宋书》卷九三《隐逸列传· 雷次宗》)。 玄学的正式设立,标志着它已经从士人的手 中转移到国家学术的宝座。虽然在南朝时期, 玄学清谈仍是士人经常谈论的内容,但其成 就远远不能与魏晋时期相比,所以我们这里 也采用大众化的观点,把玄学的发展划为正 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 个阶段。
国外学者也把魏晋名士的清谈之发展分 为: 黄金时代(正始,二四0~二四九)、 白银时代(七贤,二五0~二六四)、 黄铜时代(西晋,二六五~三一六)、 土泥时代(东晋,三一七~四二0)等四 个阶段,并说经由此四段之演变,清谈 逐渐与现实脱节而成为纯理论的游戏。 (以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和美国学者马瑞 志Richard B. Mather为代表的观点)
当代画家范曾《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 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1960年4月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二)竹林玄学(约255—262 年)
1、社会背景: 魏晋之际的权力争夺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 “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 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 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 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 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 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 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 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 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 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 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魏晋风度及 其他》,P19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年),姓庄, 名周,战国时宋国(一说梁国)蒙县 (今豫皖交界处)人 《庄子》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 篇7、外篇15、杂篇8。唐代时,《庄子》 被尊为《南华真经》。 西晋郭象《庄子注》
庄子与《庄子》
(二)“三玄”简介
3、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2)王弼:贵无论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 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 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 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 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 文学》
(一)正始玄学
3、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2)王弼:贵无论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 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 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 可得而彰,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 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 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 靡使不经也。” ——《老子指略》
魏晋名士与玄学
一、玄学的形成
(一)玄学的定义:
“初,云尝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 莫知所从。忽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趣之。 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 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 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 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 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晋书· 陆云传 》
(一)玄学的定义:
所谓玄学是指以谈论《老子》、《庄 子》、《周易》为中心内容,以探讨 “有”、“无”为世界本源的一种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它是儒、道结合的产物, 其特点是学贵玄远,略于具体事物而探 求抽象原理,不以议论时政而以“三玄” 为谈资。因谈玄者言及玄远,多与现实 政治无涉,故又称为玄学清谈。
黑龙江大学的范子烨教授(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认为: 1.萌芽时期(147~239),由东汉桓帝刘志建 和元年到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 2.形成时期(240~249),由魏齐王曹芳正始 元年至正始十年; 3.鼎盛时期(250~419),由魏齐王嘉平二年 至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元年; 4.衰落时期(420~589),由宋武帝刘裕永初 元年至陈后主叔宝祯明三年。 他认为如此划分,才可以将中古清谈的历史嬗 变尽括其中。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八卦 内容包括两部分:“经”和“传”。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四爻(爻:八卦的画体,“—” 为阳爻,“--”为阴爻。卦则是爻的排列 和重叠,如乾卦、坤卦等)及卦辞、爻辞, 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解释卦辞和爻辞 的注释和论述,过去称之为“十翼”(上彖、 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 卦、序卦、杂卦),也统称为《易传》或 《易大传》。
战争 瘟疫
参考书目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5年版 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唐翼明 《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玄学的发展阶段
东晋史学家袁宏将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何晏、 王弼、夏侯玄为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 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为竹林名 士;王衍、卫玠、裴頠、庾 (恳)、王承、阮 修、谢鲲为中朝(西晋)名士。当代学者基本 认可这一划分,并提出东晋自成一个阶段。 国内外学者多讨论魏晋玄学的表现形式——魏 晋清谈的分期,如四川大学已故的学者缪钺先 生在《清谈与魏晋政治》一文中即提出:“魏 晋清谈之演变,可分为四期。魏正始为第一期, 魏晋间为第二期,西晋为第三期,东晋为第四 期。”(《冰茧庵丛稿》,页34)
(二)“三玄”简介
1、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 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一)正始玄学
(3)夏侯玄(209-254年):字 太初,曹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一)正始玄学
3、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1)何晏: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 无以成” ——《列子· 天瑞》张湛注引 何晏《道论》 “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 ——《列子· 仲尼》张湛注引何晏 《无名论》
(一)正始玄学
(一)正始玄学(亦称“正始之音”、 “正 始清谈”,约240—249年) “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玠避乱, 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于时 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 中,复闻正始之音’。” ———《世说新语· 赏誉》 正始: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年
(一)正始玄学
1、社会背景 2、代表人物 (1)何晏(约193—249年): 字平叔 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论语集解》
何晏 王弼
(一)正始玄学
2、代表人物: (2)王弼(226—249年),字辅嗣, 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 。主要作品 《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论语释疑》 。今有楼 宇烈的《王弼集校释》 (北京:中华书 局,1980年版)
《周易》与蓍草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周易》的作者:并非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 上古,《周易》起源于商周之际,《易 传》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起源于孔 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甲骨
(二)“三玄”简介
(一)正始玄学
3、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2)王弼:贵无论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 ——《论语释疑》 “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 也,” ——《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二)竹林玄学
《三国志· 魏志· 王粲传》裴注引《魏氏春秋》 曰:“(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 南向秀、籍兄字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 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晋书·嵇康传》亦载:“所与神交者惟陈 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 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 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2、庄子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 子· 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出处同上)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出处同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篇》)
2、七贤生平简介:
(1)阮籍(210-263年):字嗣 宗,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 , 作品现有《阮步兵集》 (2)嵇康(223—262年):字叔业, 谯国铚县 (今安徽省宿县) 人,后迁 往河内山阳(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南三十 里处)作品有《嵇康集》
六十四卦
(三)玄学形成之原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变革和神学经学的 破产; 2、汉末魏晋的政治气候; 3、由儒到玄、由清议到清谈的学术思 想变迁 :马融、郑玄
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 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 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 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 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 作的人物。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 指实人物的品题。郭泰与之不同。……郭泰 为党人之一,“有人伦鉴识”可是“不为危 言覈论”,而“周旋清谈闾阎”即不具体评 议中朝人物,而只是抽象研讨人伦鉴识的理 论。故清谈之风实由郭泰启之。郭泰之所以 被容于宦官,原因也在这里,然而郭泰只是 一个开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 演录》,页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