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社会语言学复习资料

社会语言学复习资料

社会语言学复习资料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语言与社会的联系,并探讨语言如何被用来塑造社会关系、群体认同和身份。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提供一些社会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和术语,以及一些相关的实例和问题,帮助大家复习这门学科。

1、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源于社会因素,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

例如,在一种语言中,可能会出现标准语和方言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被使用。

语言变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以及语言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被使用。

2、语言与社会阶层语言与社会阶层有密切的联系。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标准书面语通常被认为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使用的语言,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则常常被认为是下层社会的特征。

研究语言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

3、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性别之间也存在联系。

男性和女性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女性通常使用更为礼貌和正式的语调,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粗鲁和直接的言语。

研究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性别如何影响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

4、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交流可能会导致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被另一种语言吸收或改变。

例如,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可能会存在英语和汉语的混合使用,这种混合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研究语言接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融合和变化过程。

5、语言死亡语言死亡是指一种语言在社会中不再被使用或传承。

这通常是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例如,殖民统治和全球化可能会导致一种语言的消亡。

研究语言死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总之,社会语言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多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提纲

社会语言学提纲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emale Language Sexism between China and UK1.What背景Sapir-worf 理论、中英女性歧视现象久远、明显。

对比,中西方国度在女性语言歧视上的相似性,探究背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女性心理原因,综合分析,加上两国语言上的调整改革,加深对此认识,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做贡献。

S 语言上,男无标记女有1)构词:C 女字旁的字多带贬义历史慈溪太后称皇爸爸、叔E morphological\ ess\附属2) 称谓+代词S 女儿随父亲姓、结婚随丈夫姓(李夫人、香港张陈乐君、希拉里Mrs Smith)女……E Mr、Mrs\Miss 有标识知道结婚木有He 代指男女全部或不知性别时通用3)词序S 先男后女4)语义:动物—女性贬义\ 同一词(动物、…)男褒义女贬义5)传统谚语S C E2.Why1)社会分工S(男主外winner of bread\女主内建设社会大工程、重工业男士主宰女性家内活养孩持家、无能力赚钱依靠隶属丈夫)C: 母系—父系社会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人力量大、劳动力强、干农活、女人做饭纺织洗衣生育长期重男轻女政治上男人主宰管理女人无权过问附属受压迫社会地位低溺女婴、裹脚残害女性E:平等旗帜下其实男女不平等、战争、英国开拓疆土、殖民将军男性一手操控职业上排斥女性只限于家教、护士、秘书3.How S 两国妇女维权运动激烈反对语言性别歧视均采取相关有效措施C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就业时获得更多平等权利和保障切身利益与男子同工同酬在经济上提高妇女地位E 60-70年代女权运动语言上改动:中性词person,businesswomen\his,he 改he\she指示标明Conclusion: Attitude determines everything. 语言与思维、本研究的意义:增强妇女自尊自强的身份认识、改善妇女语言歧视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新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car,card,fourth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社会变项:地位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纽约流行的r音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怎么引导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发出[r]音呢?1.确认这个商店第四层楼有什么商品(例如,女士鞋子)2.走进商店,向店员询问:“Excuse me,where are the women’s shoes?”3.店员会回答:“Fourth floor.”4.装作没听清,继续问:“Excuse me?”5.店员会重新放慢语速回答:“Fourth floor.”6.跑到店员看不到的地方记下以下信息:商店名称,所在楼层,性别,年龄(以五年为单位估测),职业(售货员,导购员,收银员,仓库管理等),人种,(是否有)方言或异国口音在每一层楼都会询问同样问题,在第四层则问“Excuse me,what floor is this?”一共264位受访者,长达六个半小时.68个Saks访问125个Macy访问71个S.Klein访问拉波夫还发现,在中等商店Macy’s进行第二次询问时,之前没有发/r/音的店员在认真发音时往往会加上/r/音这说明了当时的纽约人潜意识里认为带/r/音的发音才是更“标准”的英语.在方法上两大突破: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搜集言语资料方面,设法诱导和分离出几种随情景而异的语体,并且用录音机记录素材.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步骤?(一)选择课题1、从亲身感受中去考虑有哪些现象值得研究2、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寻求合适的课题.(二)建立假设1、课题选定后,首先钻研有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2、作一些探索性研究(归纳)3、建立假设:对要探讨的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之间的联系作出初步的判断有了假设,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就有可能进而设计调查方案(三)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1、划定调查范围:某社区、机构、团体等社会结构单位,那里的群体在日常言谈中显示相似的言语特征2、调查目标:语言变项(1)为了尽可能做到被调查者具有代表性,需要采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人抽样调查就是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从研究对象的全及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研究的样本(又叫抽样总体).通过抽样本中的个案,并以此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相关总体的指标数值.(2)抽签法的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到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或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3)随机数表法: 利用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的方法(4)计算机取数法:(四)搜集资料1、语言使用者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属性;如民族、籍贯、出身、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人收入等背景材料;2、使用语言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说的话语;3、有关语言态度的资料.语言态度指的是言语共同体成员对特定的语言变体所持的态度,包括看法、情感和行为意向.克服观察者悖论拉式搜集方法:普查、访谈、后续访谈、集体访谈、快速隐匿调查、电话采访问卷法(五)整理、分析资料通过调查搜集到原始资料以后,研究人员的任务是要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分析(六)检验假设第三章语言变异与演变一、语言变异和语言演变的概念1、语言变异: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呈现的共时变化2、语言演变:语言在长时期内发生的历时变化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语言条件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社会心理/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一)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语言条件1、原发性:由语言自身机制引起变化(1)例如:发音上的省力方便使得其中一方的发音方法或部位发生改变,从而变得相近或相同(同化现象)(2)例如: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汉语系词“是”的出现花是红的.那里是操场.王太无者也2、接触性:由于受到外部语言或方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词汇的借用(干部来自日语哈达来自藏语沙发来自英语)(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社会条件(由于语言内部和历史的原因,语言结构中的变异形式提供了变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但一个变化的启动和发展需要一股相当强劲的社会动力,因为一个语言变化需要在言语社区中逐步推广)1、社会心理/语言态度例子:[r]发音:从开始较少的人参与卷舌变异到后来将其推广为一个纽约市的普遍特征,这就需要一个推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确立卷舌的社会威信的过程,也就是那些要想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仿效较高阶层人的社会行为的过程.促使语言变化的社会动机:想要跻身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集团,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自己的方言有亲和力,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语言忠诚.英国诺里奇市自我评价测验gate标准音[ei]读成[æi] ,要求被试者说出自己平常说话的发音和哪种更接近与实际发音录音相比,女性倾向说得比实际情况好,向标准音靠拢.男性则说得比实际情况差,宁愿保留土气土音代表男性劳工阶层说话的特征,显得有男子气概.土音被看做一种集团标识.相对于标准音的显性声望,非标准音具有潜在声望2、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语言使用者是造成语言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们的语言态度、语言评价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分不开语言的社会变异: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三、社会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是怎样导致语言变化的?请从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三个方面分别举出例子(一)社会阶层说话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模式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拉波夫的纽约百货公司英语发音调查(Labov 1966)常态模式:阶层越低或语体越随意,非标准音的频率越高超越模式:最接近上中阶层的社会阶层的正式语体中发标准音的频率超过中上阶层(矫枉过正)(二)性别与语言变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标准语体弱势地位对两性的固定看法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男子在语言创新上要落后于女子,显得比较保守.现代随着社会发展,年轻女性的语言越来越向男性靠拢,也会使用非标准语形式,性别差异逐渐不明显.(三)年龄与语言变异中年人要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多的使用标准语体当新的语言形式出现时,新变式在年轻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中年人其次,老年人最少.四、“真实时间”研究与“显像时间”研究的差别(一)“真实时间”研究社会语言学把从不同时间中获取语料的研究叫做真实时间(real time)的研究,这往往就意味着对以前调查过的社区进行重新调查.前两次调查人是一样的.由于进行重新调查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因此真实时间研究相对较少.1948年河北宣化地区64个村庄的语言学调查,对象为八九岁到十多岁的孩子,最终划分出3个方言片2003年在这一地区开展重复性调查,拟定相同调查项目,考查一组少年与一组老年人(即1948年的少儿)(二)“显象时间”研究社会语言学把在共时变异中找出语言变化的研究,叫做显象时间(apparent time)的研究.“显象时间”研究的是体现在几代人的言语特点上的语言变化趋势.显象时间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现在四十岁的人群的话语代表了二十年前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情况,因此比较现在四十岁群体和二十岁群体的话语相当于比较二十年前和现在两个时间段的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五、“行/成”变异研究1、背景材料当代北京口语中两个对请求或建议表示应允的词:“行”和“成”.2、研究的问题“行/成”变异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们目前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趋势怎样?“成”究竟是属于方言词汇还是属于普通话词汇?3、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查找“行/成”在历史文献中的出现情况来了解它们何时开始出现在北京话中.对于“行/成”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者利用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话口语语料库来进行研究.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语言,注意结束通话时所采用的“预备结束语”,观察新世纪北京人打电话的“预备结束语”中“行/成”的使用情况.4、“行/成”变异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行/成”变异对比老舍先生20、30、40、50年代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中“行/成”的出现情况老舍“行/成”使用情况的变化:40年代以后对“成”的使用大量减少,到50年代完全放弃了“成”的用法,只保留了“行”.曹禺也如此,其《日出》1936年版中“成”出现11次,“行”只出现1次,而到了1984年出版的修改本中,“成”只保留4处,而“行”却出现了6次.北京话“成”在这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而像老舍、曹禺这样的文学巨匠及时地在其作品中做出了反映.80年代“京味儿”作家的“行/成”使用情况研究者将20世纪80年代“京味儿”作家王朔、邓友梅作品中的“行/成”使用情况与二三十年代的老舍、曹禺、俞平伯作品的“行/成”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对比,来看“行/成”变异的发展情况,见表1.两代“京味儿”作家在“行/成”的使用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利用北京语言大学1985年建成的北京口语语料库,发现“行/成”出现407次,其中“行”出现378次(93%),“成”出现29次(7%).经搜索发现这些语料来自67位说话人.接着分析了说话人所在的区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民族、所说的话题等社会特征.“成”虽然在历史上比“行”出现得要迟,但当代北京人却把“成”看作是老派用法;“行”在北京已经扩散为大势,“成”呈现被“行”取代的趋势.“行/成”变异体现出进行中的变化的后期表现,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交际场合中已经不使用“成”这个旧的形式,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则基本使用新的形式“行”.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行/成”变异的社会制约条件,回归系数大于0.50表明该条件有利于“成”的出现;这样“成”的社会分布特征则为:使用“成”的说话人一般是年龄较大的男性、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社会声望较低的职业;另外,少数民族成员、家住老城区以及某些谈话话题等也是“成”出现的有利条件.5、21世纪“行/成”的使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在近年来所放映的电视剧中应答语“成”常被用来表现反派或文化程度较低的角色,而在早年老舍、曹禺作品中“成”没有这种区别角色的作用.这种表现正是语言变化后期的一个重要的征象:一个行将被取代的语言形式,人们开始认为它是一种粗俗的形式,是社会上受到轻视的人所具有的语言特征.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6个城区的15个不同地点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预备结束语”“预备结束语”是结束电话之前通话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提示和确认,研究者将观察到的情况分成五类;不同形式的具体出现情况是:行(211,占82%)、好/好吧(21,占8%)、好的(8,占3%)、成(3,占1%)、其他(15,占6%).这一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行/成”比例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成”的出现比例为7%;而这里“成”的出现比例仅为1%.6、研究的结论现代汉语中表“可以”义的“行/成”用例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叶.作为应答语的“成”自产生起就处于与“行”竞争的变异状态,一度曾成为北京话的典范形式并且影响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20世纪后半叶北京口语中“成”呈现出被“行”取代的趋势.“行/成”变化的后期的重要征象就是将要被取代的“成”开始被“污名化”,人们开始认为它是粗俗的语言形式,是社会上受到轻视的人的语言特征.虽然“成”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仍作为普通话词汇来对待,但其方言特色已越来越显著.第四章语言与性别一、语言性别差异的各种表现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最明显的差异:词汇(一)词汇:例子:美国雅那印第安人(Yana Indian)男女分别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同一现象:火:男子称’anua 女子称’auh鹿:男子称bana 女子称ba’词汇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选用词语的不同(1)女性善用形容词、副词等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如“太棒了”“老也不来”“真讨厌”“大大的”“好极了”“太漂亮了”“好帅啊”等等.男性语言则更多地使用简洁、直截了当、果断的言语.(2).女性在交际时运用的语气词较多.如“吧、啊、呢、吗、哎呦、啧啧、嗯嗯”等,而男性在这方面使用得比较少.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并将这种波动溢于言表,运用语气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习惯成自然,形成男女两性不同的语用习惯.(3).女性多用委婉词语和礼貌用语.女性情感一般比较细腻,情调比较温和,一般不会严辞拒绝,用词较委婉,能够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在发表意见时,多用征求、商量的语气,不会使人感到咄咄逼人.即使是祈使句也多使用表示请求的语气.这些带有委婉语气的请求,没有任何的强迫和命令的意味,很好地起到了交际的作用.(4).女性对颜色词语的使用比男性更普遍一些.女性对颜色特别敏感,在语言运用中,不自觉地使用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在童年时期,父母就把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接触的颜色比男孩子丰富一些.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审美能力的提高,对颜色的敏感性就越来越强,一些色彩词的运用也可表现女孩子细腻的情感(二)音位区别(语音)男女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男性与女性语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物理属性方面,即音高、音长和音质.1、通常女性的发音都高于男性2、总的看来,女性在日常言语中所发的元音在时长上大于男性.男性言语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元音音长比较短,比较窄.男性在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较小,因此辅音数量与质量的弱化是男性言语显著的特点之一.女性发音器官紧张程度和语音的清晰度大于男性.3、女性所使用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女性更善于运用语调来表达情感.男子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男性更喜欢借助语法的词汇手段来表达情感与评价.(三)语法区别:印度的库鲁科语(Kurux)里,动词形态随听话人的性别而变: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复数,女子跟女子说话、女子跟男子说话时,男子跟男子(或女子)说话时所用的动词形态都不同男性喜欢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常选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以表达命令和要求的口吻;相对于男性的直接表达,女性更倾向于婉转间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她们常常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意疑问句.(四)文字在湖南省永州市流行着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它是一种七言诗体唱本.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妇女心态的一种拼音文字,呈现长菱形.二、莱考夫(Robin Lakoff)提出的“女性语体”特征包括哪些?女性语体特征:(1)更多地使用附加问句(John is here,isn’t John?)(2)使用升调陈述句(Oh…around six o’clock?)(3)常用闪避词(sort of,I guess,I think)(4)常用强化词(so very really absolutely)(5)更多地使用礼貌语言(Please,thank you,you are so kind)(6)使用的颜色名称比男子多(a light shade of purple(淡紫))(7)语气词使用频率进行统计时,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啊”等语气词的频率,女性大大高于男性女性语体(女性语体的运用者不限于女性,“无权”的人,语言也会显得“无力”)女性本能的回避粗俗污秽的语言,喜好使用精炼、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女性语体比男性委婉、犹豫、含混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女性形象却残缺不全.语言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象征三、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陈述一种观点即可)文化差异论:男女只是讲话风格不同,不能看成缺陷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使人们学会如何做男人或女人.男女不同的说话习惯是社会对男女的要求和期望不同导致.在任何国家和文化当中,人们对性别角色,男女两性一切行为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期望,构成了相对固定的“性别原型”.这种固定模型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依照这些模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符合这些期待与要求的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和否定.这种模型对语言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男女在言语行为中不同的特征.以中国为例,女性自小就被父母教育到要听话、服从,严格遵守社会规范.男性始终被告知须具有男子汉气概,要善于并勇于挑战.这样,表现在语言上男性较多使用命令句、陈述句,它体现了生活中男性教育所宣扬的威严与果断;对于女性而言,疑问句的使用则是谦虚的表现.“女国音”现象就与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有关.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习气认为女孩子说话嘴巴不能张得太大,血盆大口有伤风雅,小口发出轻声细语才符合女子身份,还有人认为发音嗲一点显得娇,这正符合了传统文化心理对女性的要求.因此使j、q、x的发音部位尽可能靠前,直到一部分成了尖音,这说明女国音现象是由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即使发音者本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也是受潜意识支配的.第五章言语交际和互动社会语言学一、卡内尔和斯维恩(Canale and Swain)定义的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什么是社会语言能力?举例说明社会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影响1、交际能力: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情境中利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的概念:对发生交际的社会语境的了解能针对具体的情景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场合,时间、场所、与文化传统有关的特殊场合(如庙会、春节联欢会)、话题、参与者、交际媒体、语域,这些要素都可能影响说话人对语言变体的选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参与者的状况,如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等,以及交谈时相互的角色关系3、举例说明社会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影响如,在大学里,我都是说普通话的,因为周围的同学来着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都用方言交谈的话难免会出现误解语义甚至无法沟通.所以在学校里,大家说的都是普通话.而回到家乡,我则会改成家乡话,因为周围都是朴实的家乡亲人们,用普通话“抗衡”家乡话肯定会让交谈双方都感到尴尬.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显摆,可以炫耀自己的身份或学识,从而产生距离感,使交谈无法继续下去.二、什么是话语标记?这类词有哪些特点?1、话语标记: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用于联系上下文的语言标记.2、特点:话语标记语本身不添加任何实际内容,意义虚化,但能衔接句子结构,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表明对信息、观点的认识状态.话语标记促进话语的理解,减少产生误解.说话人用它将听话人拉进同一个背景知识:(现在的人们不像过去那样帮助人了.你知道,现今社会情况复杂,帮助人也会惹上官司的.)说话人用它来唤起听话人的注意填充语(我昨天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那个场面太壮观了,该怎么形容呢?你知道,真是美仑美奂啊)三、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1、在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交际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2、包括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一旦违反合作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言外之意”)(1)数量准则:指的是信息量要恰如其分,不多不少.(2)质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真实(3) 关系准则,指的是话语之间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清楚,有条理,不要有歧义,不要啰嗦3、合作原则理论的局限关注点在传达信息上:简洁为原则关注点在交谈双方的地位和情景上,以礼貌为原则简洁和礼貌有时相互冲突需要牺牲简洁,强调礼貌四、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戈夫曼(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布朗和莱文森将面子行为理论引入礼貌理论,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2、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或阻碍得到赞同和支持就有积极面子,否则就丢面子受到干涉或阻碍犯则丢消极面子.命令、请求、建议——威胁消极面子拒绝、不同意、批评——威胁积极面子交际者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也要尊重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达到交际目的3、威胁面子行为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三个社会因素:(1)社会距离(2)权势(3)言语行为本身的强加程度威胁面子行为的严重程度是社会距离、权势差别和强加程度之和礼貌是一种补偿行为,用来平衡威胁面子行为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礼貌是一种策略.实施请求或拒绝时,人们会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以维护或补偿对方的积极或消极面子.。

社会语言学笔记

社会语言学笔记

单元一什么是社会语言学1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中传递信息的符号,成为了人类交流思想、相互交往、达到彼此的了解。

2语言对人类是一视同仁的。

不同阶级的人说出的话其内容是有阶级性,但他们使用的语言却是共同的(全民性)。

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都是全民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场合,但不影响交际和理解。

3社会因素是语言的本质因素。

语言是应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首要功能是被用来沟通信息,交流思想。

说话者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发送信息,听话者也通过语言这种工具接受信息,从而达到交流思想和相互了解的目的。

4在社会生活中,人类没有了思想交流,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将无法进行。

因此,正常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交际活动,社会活动又要依靠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进行。

语言就是作为交际工具,以其交际功能为社会服务。

单元二语言与社会单元三汉语与汉文化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语言中有关的词语就越多,对其切分也越加精细。

)2语言是人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模式/工具。

(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3语言的容量极大,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所有历史。

4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

考试范围单元五称谓语单元六语言与性别、年龄1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也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

2为了达到交际的需要,人们力图突破语言的结构常规的约束,语言的变异就产生了。

3语言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4社会因素就包括了性别、年龄、阶级、民族、行业等和人有关的因素。

单元七语言与阶级、行业单元八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单元九教学言语何谓教学言语?*教师的职业语言,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规定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导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言导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言导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A. 交流思想B. 表达情感C. 记录历史D. 传递文化答案:A2.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语言的任意性原则?A. 单词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B.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C.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D. 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答案:C3. 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是:A. 音素B. 词C. 句D. 语素答案:D4. 下列哪个选项是语言的组合规则?A. 语音学B. 音韵学C. 语法学D. 语用学答案:C5. 语言的演变主要受到以下哪个因素的影响?A. 社会变迁B. 科技发展C. 地理环境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6. 语言的普遍性指的是:A. 所有语言都有相同的语法结构B. 所有语言都有相同的词汇量C. 所有语言都有相同的音素系统D. 所有语言都具有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答案:D7. 语言学中的“同源词”是指:A. 来自同一词源的词语B. 意义相同的词语C. 发音相似的词语D. 形式和意义都相同的词语答案:A8. 下列哪个选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A. 描述功能B. 表达功能C. 指示功能D. 命令功能答案:B9. 语言的“方言”是指:A. 同一语言内部的变体B.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C. 语言的书面形式D. 语言的口头形式答案:A10. 语言的“借词”是指:A. 从其他语言借用的词汇B. 从其他语言借用的语法结构C. 从其他语言借用的发音规则D. 从其他语言借用的语用规则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因为语言提供了分类和概念化的框架。

另一方面,思维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因为人们在交流思想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2. 解释什么是“语境”以及它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答案:语境是指语言交际中除了语言本身之外的所有相关因素,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知识背景、交际场合、时间地点等。

语言学导论复习纲要

语言学导论复习纲要

区分辅音:发音部位、阻碍方法、声带状况 和气流节制。 掌握英汉中元辅音的特征: 元音差别: • 除了央元音/ə/之外几乎没有一 个处在相同部位的。 英语中的元 音都是舌面音, 没有舌尖元音和 卷舌元音。 • • 英语元音分布比较均匀, 而汉语 元音分布不够均匀, 高元音居多。 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的差别 (如 beat 和 bit,fool 和 full) ,而汉 语没有。 • • 英语前元音没有圆唇音, 而后元 音多为圆唇音。 汉语中的元音元音基本上在极 限位置上, 而英语中的语音并非 如此。 • 辅音差别: • 英汉辅音在发音部分方面虽然 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的发音 方法和发音机制有着细微的差 别。 • 英语辅音有清浊之分, 而汉语辅 音的区别并不全在清浊, 除了几 个个别的浊音,如鼻音、边音, 其余的擦音、 塞音和塞擦音的区 别在于送气与否。 • 此外, 英语辅音时长较短, 单念 时不允许延长; 汉语辅音无论是 清是浊, 无论送气不送气, 单念 时听起来较长, 似乎后面跟了一 个短暂的/ə/音。 音位和音位变体: • • 音位: 某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 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 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 个音素叫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 是音位在语音环境中的实际发 音。 音系规则的描述方法:斜线表示变化产生的 环境,横线(称为焦点线)表示目标音段的 位置。例子如图: 汉语还有鼻化元音。
原则与参数理论 XP 规则是一个普遍规则, 语言之间的差别在 于参数不同。 The fact that Japanese and English differs due to the parameter of variation among languages, or parameter, for short.
移位与疑问句 移位的起因通常为话题化,就是根据不同的 话题而将句子成分改变位置,通常是提前。 比如一般疑问句中, 会出现 I-to-C movement, (屈折语转为补足语;一个假设:A null C triggers the movement in English questions. ) ;而特殊疑问句中会出现 Wh-movement(基于 I-to-C movement 的移 位,形成补足语短语的标志) Principle C C-command: A node alpha c- commands a node beta iff: the mother of alpha dominates beta, and alpha does not dominate beta. Principle C: If a pronoun NP x c-commands a full NP y, x and y may not be coreferent. What do we get: Although syntactic structure is independent of meaning in many ways, they do interact in many ways.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和解释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1.布莱特(美国)1964(1)说话人的身份;(2)听话人的身份;(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4)社会方言的分析;(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6)语言变异的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韩礼德(英国)(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3)语言规范、语言发展和规范化;(4)语言混合;(5)社会方言;(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8)语域和言语能力;(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13)语言相对性;(14)话语理论;(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3)语言政策、双语等;(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5)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等;(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9)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10)语言习得;(11)其他。

社会语言学 复习资料 讲义

社会语言学  复习资料  讲义

绪论1、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

变素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语言变异因此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共变的一门学科。

2、语言语言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的成员所说的话。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缺点是:不好界定。

因为:1)语言具有不同的形式;2)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

3、语言和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1)社会结构影响或决定语言结构(行为);2)语言结构(行为)影响或决定社会结构;3)语言和社会相互影响;4)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没有关系1)分支说: ①人物:英国郝德森。

②观点:社会语言学就是“社会+语言学”。

2)“两属”说: ①人物:前苏联德舍里耶夫。

②观点:“社会语言学不仅仅属于语言科学的范围,它诞生于其他学科之间,是一门学科际的学科”。

3)“语用”说: ①人物:美国佐伊基。

②观点: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which occasion(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

4)“应用”说: ①人物:陈建民、陈章太。

②观点: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

5)“边缘”说: ①人物:陈原②观点:“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看来,它不只是社会科学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接合部之一。

……边缘学科是富有生命力的,社会语言学也不例外”。

4、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有学者将“社会语言学”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宏观社会语言学”相当于“语言社会学”。

●一方面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前者侧重于联系社会研究语言,后者侧重于联系语言联系社会。

但两方面的研究需要互补,不可画地为牢,这样才构成完整的“社会—语言”学。

●微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小群体的言语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及其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的三、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要研究语言和客观的社会诸因素(如社会结构的各种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主观的社会诸因素(如社会态度、社会价值等)在语言活动中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和解释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1.布莱特(美国)1964(1)说话人的身份;(2)听话人的身份;(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4)社会方言的分析;(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6)语言变异的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4)语言混合;(5)社会方言;(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8)语域和言语能力;(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13)语言相对性;(14)话语理论;(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3)语言政策、双语等;(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5)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等;(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9)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10)语言习得;(11)其他。

6.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08)(1)研究语言的变异,联系社会因素去探究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常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

又称微观社会语言学或小社会语言学。

(2)研究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双语、语言的接触、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语言社区、多语制、语言选择、语言替代、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标准语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又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或大社会语言学。

(3)研究人们如何在实际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社区使用语言的区别。

又称为话语文化交际学。

7.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2013)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包含的容十分庞杂,我们尝试概括成下列诸方面(1)国家或地区、城镇或村落机构或部门、街区或邻里等等使用语言的状况及其历史、地理、人文背景。

(2)按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区分的言语共同体,或由说话人的实践活动建构的实践共同体使用语言遍体的状况、原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

(3)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话和非标准话、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世界性语言和本土化语言等的结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尤其是传递社会意义的功能。

(4)人际言语交往中各方使用语言的状况、变化及其用意和效果。

(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6)社会以及不同群体或个体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的认同、态度和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学习、使用和传播语言变体的影响和效应。

(7)由语言接触和语言态度引起的语言使用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8)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口流动或迁徙而导致的语言使用格局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生命力的影响。

(9)社会语言生活中存在的实际语言问题,以及为此而采取的对策如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及其效果。

(10)对以上方方面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11)对以上方方面面的理论探索。

(12)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三)国外不同的研究角度1.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语,核心问题是语言变异,基本出发点是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系统,强调研究的语料必须取自现实生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语言学。

2.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亦称为语言社会学。

其研究重点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相互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语言问题。

如语言规划、母语维护等。

其研究成果常被用于语言决策和语文建设。

3.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它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侧重研究言语交际的方式、特点和规。

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的交际能力,最终目标是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学。

4.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其研究重点是全社会或某个社会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

5.语用学的社会语言学它以会话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会话原则和策略,研究会话结构和风格。

6.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政治、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法律、双语教育等(四)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观是指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即语言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东西。

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是由不同的语言观造成的。

有代表性、有影响的语言观主要有以下几种: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列宁、斯大林赞同。

2.语言是人的世界观,即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20世纪美国萨丕尔、沃尔夫表示赞同,申小龙也支持此种观点。

3.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后为布龙菲尔德等所赞同。

4.语言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本能。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动态的非自足的开放的符号系统。

语言中的各种言语差异常常是各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言语差异既具体地体现了语言现状的真实面貌,又常常反映了语言成分消长变化的苗头。

社会语言学正是要联系各种社会因素,通过对各种言语差异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整个语言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自觉地利用其中规律,制定各种语言规划,开展语言教学,使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部原因:语言学发展的必然从语言学部看, 20世纪上半叶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特征,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变异置之不顾。

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当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传统语言学起到了补充和修正的作用。

2.外部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基础从历史和社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欧美国家由于移民或其他历史原因造成的双语或多语混杂现象,这些都需要语言学家研究和解决。

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失业人数剧增,种族矛盾加剧,人口流动频繁,使语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协调各种语言和语言变体,促进交际而不是制造矛盾和冲突,充分发挥语言的各种功能,等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

物质条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普遍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学的方法,从把握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在联系。

由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介入,社会语言学也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发现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的。

录音设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手段。

学术背景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言语行为理论、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等。

语言和民族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一)语言能多方面反映民族的特点1.反映民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容,同一民族早期的经济生活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早期经济生活的状况会在语言中有残留,经济生活中一些常用的事物就会词汇化,不常用的事物就不会词汇化。

2.反映民族的文化、心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在语言中也有反映。

3.反映民族的某些历史事实(二)语言比民族的其他特征更具稳固性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会使一个民族的居住地、经济生活、习俗信仰等发生一些变化,表现为对旧有东西的放弃或吸收新的东西。

但相对于民族的其他特征而言,语言则比较稳固地伴随自己的民族。

二、语言和民族的相互关系(一)语言作用于民族1.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工具2.语言是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二)民族作用于语言1.民族(国家)的进步和强盛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民族的衰败、分化会引起语言的衰败和分化。

2.民族强盛会提高一种语言在各种语言中的地位。

3.民族能够为一种语言的独立地位提供划分标准双语双语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一)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1.多民族杂居2.国家实行双语制3.移民4.殖民统治5.不同民族通婚(二)双语的类型1.语种的多少。

统计2003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亚洲49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哈萨克斯坦)的语言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明,官方语言和通用语为单一语言的国家为23个,双语国家16个,三语国家8个,四语国家1个。

2.围的大小。

有全民型和局部型两种。

全民性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双语。

局部型指一个民族部少部分人可以用双语交流。

3.能力的高下。

大致可分为熟练型和半熟练型两种。

后者只能应付一般的日常生活,难以进行复杂的交流。

4.时间的长短。

有的民族双语使用历史较长,有的则较短。

语言的同化和混合双语发展前景一种是维持现状,双语稳定存在,另一种是走向单语化。

1.语言同化双语并存发展为单语化,即一种语言代替了另一种语言,这便是语言的同化。

(1)语言同化的原因国外学者认为造成前语言同化的主要因素有三种:①地位因素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语言的地位。

②人口因素③公共机构的导向因素第一,大众使用的语言;第二,同关系密切的语言;第三,用于教学的语言;第四,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语言;第五,政府语言规划确定的语言。

(2)国民族语言同化现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被汉语同化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主体被同化。

一个民族的主体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