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在各个角落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语言与沟通方式的差异与相似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语言表达与传递信息成为文化之间的桥梁。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以是语音、语调、语法、辞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文拥有丰富的成语和诗词,而英文中则常使用具象化的形容词。

然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可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因此,无论语言上的差异如何,沟通的目的依然能够实现。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相似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发现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宗教形式。

例如,东亚地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中东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欧美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

这些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神灵、神秘力量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信奉。

然而,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满足人们对存在意义的追求,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安慰和人生指引。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相似性不同文化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与相似性。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竞争,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谐、尊重和合作。

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

然而,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每个文化都追求幸福、和平和社会稳定,这是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共同目标。

四、生活习俗的差异与相似性各个文化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文化差异与相似性。

例如,东方文化中重视长辈权威,强调尊敬和孝顺;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自主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如东方人喜欢米饭和面食,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面包和牛肉。

然而,在生活习俗上,各个文化也有相似之处,如庆祝节日、结婚和丧葬仪式等,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共同思考和经验。

总结起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中古时期在东方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和互相区别的文学区域范围,即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及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中心的次大陆南亚地区;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地区。

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就叫“东方三大文化区”;从文学方面出发,就叫“东方三大文学圈”。

三大文化区和文学圈的形成,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扩大了东方文学的地域,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古老的世界文化中,东方占据了三大文化,即印度文化(包括梵字文化圈的南亚、东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包括伊斯兰文化圈的中亚、西亚和北非文化)和中国文化(包括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东亚文化)。

这三大文化,统称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蕴涵,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东方哲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许多国家哲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不只是对中国自己有巨大影响,对周边地区的文明也有悠久的交流影响。

东亚是中华文明所在的地区,包括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它们文化上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发展至今。

尽管历史上中国曾经经历了战争、内乱等大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文明的追求和发扬,刻苦耐劳、倡导礼法、强调家庭观念、尊重先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方面,都表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不仅仅只是中国自己的文明,它在对周边地区影响也十分显著。

通过文明方面的交流,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又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发扬,使得中华文明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二、中国与东亚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手段。

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从古代以来就保持着文化往来。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秦汉时期与东南亚交流,唐朝时燕雀之变时,有大量文人士子逃往家乡以外的地区,并把诗词文化带到了各自生活的地方,文化交流也随之得以拓宽。

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交流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学生、旅游者、商人等群体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推动了彼此间联系的深入。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不断深入,中国文明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尊敬。

三、东亚的文化交流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等国。

它们文化历史悠久,有些文化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了。

在中华文明及其周边的影响下,东亚国家的文化也有了其独有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文化走过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阶段,对东亚其他国家在文化上有着先进的引领作用。

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则在食品、文学、考古、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接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又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化。

四、结语文化交流使各国得以了解彼此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东亚国家在文化上大有收获,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与古波‎斯的战争之‎后,东西方界限‎划分就出现‎了,这种界限不‎只存在于地‎域。

一段时期以‎来欧洲人对‎“东方与西方‎”的见解基本‎上是专指亚‎欧的文化差‎异,这里说的是‎差异而不是‎隔阂,它是文明在‎不同的土壤‎中酝酿出的‎两种表现形‎式,在此不论孰‎优孰劣,这也是论不‎清的问题。

不同的人文‎气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亚洲文明根‎植于中国和‎印度,欧洲文明则‎发源于希腊‎和希伯莱。

古希腊对智‎慧的推崇,诞生了形式‎逻辑学、平面几何和‎科学试验等‎实践和实际‎的科学与学‎科;东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了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

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怀,相信“神爱世人”;东方人颇重‎世俗伦理,信守“仁者爱人”。

西方文明从‎它起源就带‎着辨证的理‎性思维,而东方文明‎更注重的是‎“道恒无名”这样虚无的‎感性思维。

文明含义很‎广,是历史、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甚至包‎括民俗、民风等各种‎因素的交织‎。

我想差异的‎根源还在于‎思想,也就是对外‎物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式。

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东方和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这种差异已‎经不单单是‎民风、民俗的问题‎了。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刮痧》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中‎就很好的展‎开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双方都在试‎图用自己的‎认识去解决‎刮痧问题,结果就造成‎了那种艰难‎的局面。

如那位律师‎所言:“别人种了9‎000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

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像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说到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就是一种对‎事理的认同‎感不同,也就是人的‎行为方式一‎定要适合他‎的文化背景‎。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东方文明,也被称为东亚文明,指的是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文明。

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古代,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东方文明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来论述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历史东方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朝代,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也在和中国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了东方文明的许多元素。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是一部使用汉字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作品,它们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方文明的发展始终秉持着一种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了技艺、卓越和稳健的实践,这些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文化东方文明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礼仪、美学以及哲学等方面。

例如,在语言文字上,东亚地区的国家使用的是汉字及其衍生的汉字组成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是一种非音节文字,它的构成原理基于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方式。

在美学方面,东方文明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和人力创造的美学体系,它注重以自然为基础,将美的行为和艺术品融入自然之中。

在礼仪方面,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不断融合反映了东方文明中重视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要尽可能和谐地相处,崇尚正义和仁爱,在这方面,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相互交叉,不断吸收发扬。

科技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许多灵活、适用的科技在当时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和运用。

东方文明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古时代,如著名的四大发明,还在现代,东方国家在数字、电子、半导体和先进的制造技术等方面享有盛誉。

东方文明的电子产品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例如日本的数码相机、中国的智能手机,这些产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直走在业内的前列。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一、华夏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文化赋予了苗条身材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苗条被视为健康、美丽和有魅力的象征。

华夏文化强调“外圆内方”,即指外在容貌苗条、身材匀称并且内在品德端庄、智慧内涵丰富。

对于女性而言,被寄予厚望的苗条身材成为了令人羡慕的美丽标准之一。

二、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强调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在中国和东亚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身心健康的表现,是追求内在和谐的重要标志。

而且,苗条身材被视为在世界舞台上显示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和优越性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强调“身心合一”,苗条身材与修行的要求是相对统一的。

佛教注重克制和节制,体现在身材上就是苗条和健康。

所以,佛教信仰者一般会对苗条身材有一定的追求和标准。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崇尚节制和谦逊,保持苗条身材被视为虔诚和恭敬的象征。

根据教义要求,穆斯林强调保持身心健康,而苗条身材被认为是健康的体现之一。

伊斯兰教对于注重健康和清洁的品质,对于苗条身材亦有一定的追求和标准。

四、跨文化影响现代社会,跨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苗条身材追求标准发生变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苗条身材被广泛认为是美丽和时尚的象征,不仅在东方,也在西方受到欢迎。

结语: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这也展现了人类对于身体美和健康的追求。

无论是在华夏文化中,东方文化中,还是在宗教信仰中,苗条身材被视为健康、美丽和有魅力的象征。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追求苗条身材不应成为扭曲美的工具,而是要注重健康和平衡。

每个人的身体是无可替代的,应该关注个体的体型和健康,并尊重多样化的美。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怀旧情感浓重、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神秘主义色彩浓郁、重感悟而轻理性。

1、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

2、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

3、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4、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日本,南达、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林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

精通梵语的英国学者威廉·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年把《达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不过,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直到2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年建国以后,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就亚非文学的整体而言,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但由于我国高校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所以,在讲亚非文学时基本上不讲中国文学。

尽管由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东方学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研究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十分强烈,因此,上述那种从西方人眼中观察、研究出来的东方形象与实质上的东方面目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的看法:一方面他们极力歪、低东方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以为白种人高于一切有色人种,欧洲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发源地,是人类文化的中心;但是另一方面,源于异国情调的神秘向往,使他们在精神上虚构出一系列“东方神话”的意象。

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划分为4个王国:东方王国(包括中国、印度和波斯)、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耳曼王国。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走向大体与太阳运行轨迹相似,也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东方是世界物质和精神历史的起点。

可见黑格尔承认了东方各国光辉的历史成就。

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4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相比之下,包括三大文化体系的东方世界却是个纷繁的复合体、无论在地理、种族,还是在语言、心理素质、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自成体系。

如印度文化体系除印度外,还包括东部的孟加、西部的巴基斯坦、北部的尼尔和不丹以及南部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这些国家虽然有大致相同的历史传统,但各自的民族、语言不尽相同,宗教信仰也不完全一致。

仅就古代印度而言,方的达罗人和北方的雅利安人在种族和语言上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混合文化,使得印度文学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尽管如此,从最高的抽象层次看,统一的东方文化和文学精神依然存在,这种统一性基于东方各国在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形态等方面的一致性,超越了东方各国之间的差异,从而将东方各民族文化整合成三大文化体系。

世界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位于富饶丰的江河流域。

尼、两流域、恒和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灿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这种以土地和气候为生存基础、以灌和种植为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形态决定了东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和谐合一的自然观,养成了顺天由命、随遇而安、寂静内向和虔悲的心态,并形成浑然、和谐、协调、均衡、融通的思维习惯。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最早用“亚细亚生产方式”对前资本主义的东方社会经济特征进行概述,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公有,个人仅为土地占有者而非私有者,国家组织水利灌;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产范围仅限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难以发展;阶级等级和氏族血观念十分突出,个体依附于公社而存在;由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的奴制和农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使得原始制度、风俗得以大量保存,社会发展极其缓慢。

在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制约下,从氏族公社所有制的土壤中生出东方专制制度。

正是古代东方社会在地理、心理、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导致了东方文化意识中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它具体表现在东方的认知文化、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三个方面。

而东方文学则是表征这一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东方认知文化指东方各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方式、自然观、科学观及社会历史观等。

东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为本的经济活动方式,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达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们养成了重感悟和直觉的思维方式。

古代阿地域变幻莫的自然和变动不居的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阿人的认知观念。

他们长个别零碎地、直观感性地观察认识事物,认为自然与社会现象是一瞬间里所感知的印象,只有凭借直觉而非单纯的理性思维才能领略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

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菲更将直觉推向极致,主张只有通过冥想、神智、喜、迷醉等神秘的方式才能与真主安拉合一。

至于社会历史观念方面,由于《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制思想、历史学说等赖以建立与发展的生长点,因此,在中世纪伊斯兰国家里,无论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还是现实的经世治国的策略,都在根本上贯着伊斯兰的宗教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才能获得真知。

只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处于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介地位,能够广吸收希腊、马、拜占庭、波斯和印度等外来文化,这又在伊斯兰教的正统观念中逐渐渗进理性与科学的因素。

而阿文学则形象地体现了上述自然观、社会观以及宗教观。

印度传统文化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土著居民达罗人的基于生殖崇的业文明,另一种是从中亚来恒流域定居的雅利安人的基于自然崇的游牧文化。

受这两种文化基因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崇太神、月神和地母神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些神祗成为自然力量的化身和宇精神的象征。

印度古老经典《义书》突出强调梵我一体的绝对一元论,把最高的实在者“”当作万物的原因和根本,一切事物都仅仅是梵的影。

作为个体的人要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达到最高的“*1”境界,就必须以直觉和感悟的方式,以“我”的灵魂亲证宇终极原因“”,达到“我合一”。

因此,印度人习惯以“我合一”的内倾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人生,从整体、和谐、内省、体悟、环的视角看待社会历史,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循环过程,强调人的肉体——灵魂,业因——果报,轮回——*1的环无已,并以此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天堂、人间、地狱。

于是,证悟人与自然、有限个体与无限实在、小我与大我(即梵)的统一性成为印度宗教修行和文艺实践的最高目标。

作为汉文化体系起源中心的中国,对整个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往往是以经验描述、形象表达、总体体验和类比综合等方式进行把握,这种思维定势,比较难以形成由抽象概括的概念系统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汉文化体系的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认为天是广阔无限的大自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并进而认为既然天人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那么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也是合一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天人感应的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它们一起被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在中国古代科学史、宗教史、政治史、伦理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相应,古代朝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关系密切,主张敬天,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致,并以物质组成的阴二“气”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强调“定数轮回”是自然和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互相呼应。

古代日本具有适应汉文化体系的民族心理素质、社会经济形态等方面的条件,他们大量吸收了汉传佛学和儒家思想,并将之与原有的神道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兼具双重意味的日本认知文化特色。

故此,体现在东亚各国诗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统一的。

东方以群体协调均衡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机制,使得东方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泛道色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特质,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

无论是印度种姓制度、日本身份等级秩序、中国“三纲五常”式的人伦关系,还是埃及“金字塔”式的等级顺序,以及阿深厚的宗法关系,都把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纳入关系和等级秩序这张无所不在的网络中,将个体与群体结成牢不可分的整体,个人必须以绝对忠的服从方式来维护自身与群体的关系。

因此,以群体道德模式为准则而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已内化成为东方民族的众趋人格,成为整个东方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

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泛道意识,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和持久的稳定性。

而文学自然成为维护上述伦理道德最有力的 工具。

例如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便把世界分为善恶二元,提倡善言、善思、善行。

菲尔多西、萨等大诗人均被称作“谢赫”,意思是教人背恶向善的导师。

依据阿半岛的社会经济状态和传统思想文化而制定的《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制思想等的基本原则。

以《古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神学认为,全知全能全善的安拉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具有最高价值与普遍意义。

伊斯兰教教义作为必须遵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在哲学、宗教、道德、政治、法律、习俗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共同的价值体系。

表现在文艺上,阿人视美为善的化身,表述美的范畴的词语具有美善合一的意蕴。

文学中的传奇、轶事、寓言、教谕和圣训格言等诸种样式成为教化、整饬和造人格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