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探析

合集下载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初探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初探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初探摘要: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要切实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文对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双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针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现状,《规划纲要》十分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发展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来提高质量。

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应通过学校组织的生产性实训,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达到以上三个目的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因素,具有生产能力教师团队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1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

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

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中、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具有生产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2目前具有生产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不足当前,中、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型实训教学的任务与要求,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水平高却对生产实际无从适应。

要么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却不知如何教学;二是熟悉专业理论的教师不熟悉岗位实践,熟悉专业技术的教师不了解市场、管理、教学等诸多问题。

3加强具有生产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所谓具有生产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三要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高职院工学结合与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以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手段,探讨了目前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提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

中国西部科技 2 1年0月 ( 01 8上旬 ) 0第1卷第2期总第2 5 2 5期方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徐州 2 10 )徐 2 6 0摘一要: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高职院工学结合与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以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手段,探讨了目前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步提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双师型;校企合作;高职院D h 1 .9 9 Ji n1 7 -6 9 .01 .2 0 O O 3 6/ .s.6 i 3 62 2 .41 s 1____年的《 0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对于高职院双师型师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工学结合的理念要求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创造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了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及职业教育中国化得特色体现。

为了能与中国高职教育工学条件,引进先进的生产仪器,保障学校学习内容最大程度的接近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学生深入生产一线顶岗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高职院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来支撑。

l概述“学结合”既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工习,接受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融会贯通:要求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理论知识,还要充分安排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与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保持一1 1工学结合 .经验,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

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探索和推进的重要内容。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何为“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考。

一、何为“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双重教学背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具备优秀的专业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能够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教师教学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教学技能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建设目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求教师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纳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两头忙、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一支既善于科研、又善于教学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一支懂得科研和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传统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一支既善于科研、又善于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传统教师培养方式,并且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往往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取得,而忽视了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培养方式,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又懂得科研、又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不少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往往面临着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的双重困扰,无法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情况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的引导和支持,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术优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收稿 日期 :2 0_1 . o o9-o _ 3 ^9 作者简介 : 王振 国 (9 8 ,男 ,黑龙 江牡丹江人 ,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15~) 基金项 目:辽 宁省 “ 十一五 ”教育科学规划 2 0 年度立项课题 ( 0 DB 2 ) 08 J 8 20。 G
20 0 9年第 1 期 1
第1 1卷 第 1 1期
oNl NG GHER V0CATl Hl 0NAL TE CHNl CAL l Tl Ns TUT 0URNALV 1 I EJ o、 . l 、 、
谈工学结合模 式下 的 “ 双师型"教 师队伍建设
口 王振 国,朱 健
( 阳航 空职 业技 术 学院 ,辽 宁 沈阳 10 3 ) 沈 0 4 1
1 工 学 结 合 是 建 设 “ 师 型 ”教 师 的 核 心 基 础 、 双
高 职 教 育 的 特 点 决定 了高 职 教 师 队 伍必 须 是 “ 师 在 传播 和实践 企业文 化 的同时 ,培养 良好 的职业 品质 ,形 双 型 ”的。教 师队伍 建设 要走 工学 结合 的道路 ,加 强 校企合 成 以学习促进 工作 、以工作推进 学 习的 良性循 环 。
教 。五 是缺 乏 师资 发展 规 划 ,没有 明确 的师 资发 展 目标 。 产 难题 ,为 企业 创 造价 值 ,从而 达 到 企业 和 院校 “ 赢 ” 双 因此 ,强化 教师 实践 能力培 养 ,加快 “ 双师 型 ”师资 队伍 的 目的 。
的培养 和建设 ,是 目前高职 教育亟 待解决 的问题 。 二 、以工 学结 合为切 入 点 ,开展 “ 双师 型 ”教师 队伍
学合 作 的意识不 够 ,忽视 实践 能力 的锻炼 与提 高 。三是 校 型 ”发 展 。
企合 作办学 机制 还不健 全 ,缺乏深 层 次 的合 作 ,部 分单 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标签:教师培养;工学结合;双师型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予以严惩。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学校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发展,不重视课程体系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方向转型,不重视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方向建设。

绝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仅将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中,理论内容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而且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考查。

有的学校甚至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学生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渠道比较单一。

在我国,企业技术人员向职业学校转移的难度较大,主要还是现在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企业的技术人员。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由政府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教师待遇方面。

再者,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不够健全。

以我校为例,学校对专业课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教学工作量,只要全年课时达到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就可以全额发放绩效工资。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认可与肯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抑制。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的意义如今,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定要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变化。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指既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同时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并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围绕着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一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所在。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综合素质兼备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双师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师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高等院校需要建立更加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的培养机制。

这需要从教师的选拔、培养、激励和评价等环节入手,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机制体系。

可以加大对优秀教师的选拔力度,通过评比、论文发表、教学成果等多种方式选拔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还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为有志于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发展平台,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高等院校还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保障。

作为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激励和保障。

可以通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薪酬待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等方式,来激励和保障“双师型”教师。

还可以通过评优、晋升等方式,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更加稠密和专业。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

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模 式 下 的教学 需求 。也 正 是 在这 种 情 况 下 , 职 高 专 高
院校 “ 师型 ” 师 队伍 建设 就显 得尤 为必 要 。 双 教 三、 工学 结合 模式 下 的培 训 “ 师 型” 双 教师 队伍 的
收 稿 日期 :0 8— 6— 3 2 0 0 2
设 的最 佳方 式 。首 先 , 教师 可 以去合作 企业 实 习 , 时 及
继 续 教 育研 究
78
j X a uy nj i Uj oy a u i i
20 0 8年第 1 0期
工学 结合模 式下“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的实践 与思考
话 冬
( 州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机电系 , 南 永州 450 ) 永 湖 2 0 0
摘 要 : 对 高职 学 院 工学 结 合 模 式 下 “ 师 型 ” 师 队伍 建 设 , 针 双 教 阐述 了 高 职 其 内涵 和 建 设 的 必 要 性 。从 管 理
的 途 径
1 重视 校企合 作 平 台的搭 建 , . 加大 教 师 的培 训 力 度 。高职 教育是 一个 开 放 的 、 断更 新 并 与 社 会 紧 密 不
出适 应 就业 市 场 需 求 、 合 岗位 要 求 的高 技 能 人 才 。 符 工学 结合 的教 育 模 式 下 “ 师 型 ” 师 队伍 建设 的 目 双 教
一Hale Waihona Puke 、工 学结 合模 式下 “ 双师 型” 师 队伍的 内涵 教
实 践
“ 双师 型” 师 的界 定有 多种 说 法 , “ 证 ” 、 教 如 双 说 “ 双素 质 ” 等 , 育 部 提 出了 : 具 有讲 师 ( 以上 ) 说 教 既 或 教 师 职称 , 同时 又有 本专 业 的中级 或 以上 技术 职称 , 或 五 年 以上本 专业 一 线实 际工 作 经 历 , 参加 过 专 业 技 或 能 培训 合格 的 , 主 持 实 践 技 术 研 究 或 应 用 的 “ 师 或 双 型 ” 师 的内涵 。工 学结 合模 式 下特 别 注重 “ 师 型” 教 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颁布的 《 高职高专 院校人才 培养
工作水 平评估 方案 ( 试行 ) 中规定 合格 》 院校 、优秀院校兼职教师数 占专业课及 实践 指 导教师 合 计 数之 比应分 别 达 到
为: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理论 为
论 型 、 术 型 师 资 , 何 实 施 高 技 能 型人 学 如 才 培 养 成 为 亟 须 解 决 的 难 题 。而 将 原 有
建设主要强调“ 双师” 素质教 师以及兼职
教 师 比例 的 简单提 升 ,在 实践 过 程 中被
证明过 于理想化和简单化 。在工 学结合
语境下 , 高职 院校 必 须 建 立 结 构 合 理 、 运 转 灵 活 、 态 开放 的 有 机 的 “ 师 型 ” 动 双 教 学 团队 。
都难以实现 ,职业教育师资 队伍改革 的 成效不大。 从一定程度上说 , 要求全体教
师 都 具 有 “ 师 ” 力 仅 是 职 业 教 育 教 师 双 能 队 伍 建设 的理 想 目标 , 是 科 学 选 项 。 不
年代提 出。其后 , 语境概念在语言哲学 、
科 学 哲 学 和科 学 史 学 中得 到 推 广 并 逐 渐


0 耸的 “ 双师型’ ’ 团队建设探析 教学
口 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 唐锡海 蓝 洁
【 摘
要】 传统的“ 双师型” 师队伍 教
把高职教师教学 团队建设 与工学结 合语境联 系是必然 的。“ 工学结合 ” 作为 职业教育 的标志性人才培养模 式 ,其贯
师 型 ” 师 内涵 解 析 的 主 流 。 经 过 多年 教 但
的实践 ,试图仅仅通过改善原有师 资队 伍人员素质 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的做 法仍然 处于 “ 然” 应 的理想化 状态 , 要求 全部职业院校教师都成为“ 多面手” 和所
谓 全 能 的 “ 师 ” 无 论 从 时 间 和精 力 上 双 ,
9 8 ( ) 0 01 .0 8 9 C . 1 .20 2 2
和途径 , 受益方学生逐 渐扩展到教师 , 其 原 因在于 ,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 师在带 教 领 、 导学 生到企业 顶岗工作的同时 , 指 可


工 学 结 合 语境 解 读
以熟 悉 工 作 流 程 、加 深 对 实 践 环 节 的 认
随着 高 职 师资 队伍 改革 的持 续推 进 ,兼 职教 师” 为“ “ 作 双师 型” 教师 队伍 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进入 了教育管理
部 门 以及 职 业 院校 的 视 野 。 20 04年 国家
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 究方法 要求研究者把对象放在特定 的客观情境
中检 视 , 寻 对 象 的 本 质 , 探 即在 共 同 的 行
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的本质含义 ,即知 识 与劳动 的结合 , 强调 的是过程 的结合 ; 二是教育 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的形式 , 即
产 业 界 与 教 育 部 门 或 企 业 与 院 校 的 结
合、 合作 , 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
“ 境 ” C net是 “ 言 环 境 ” 简 语 ( ot ) 语 x 的 称, 由人类 学 家 马林 诺 斯 基 在 2 纪 3 O世 0
从我 国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发 展 历 程 看, 由于种种复杂 的原 因 , 多数高 职院校
在 最 初 发 展 时 期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缺乏 自
为规则 和社会情景制约作用 下理解对象
内涵 。 因此 ,工 学 结 合 语 境 ” 可 以 解 读 “
身特色 , 基本上是本科压缩 型 , 与企业 合 作的 内容相对稀少 , 合作形式 较为单一 , 合作深度停留在浅层次上 ,对师 资的要 求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 , 区别 不大 ,
“ 工学结合”的本质 内涵是 “ ” 工 与 “ ” 学 的结 合或 “ ” “ ” 产 与 学 的结 合 , 其概
念 主 要有 两 个层 面 的基 本 含 义 :一 是 教
识, 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工学结 合” 强
调 由传统封闭 的学校教育转 向现代开放 的校企合作办学 ,这种思维方式 对当下 职 业 院校师 资 队伍 建设 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主流理 念 ,工学结合深刻影响到高职教 学团队
益主体最先定位 于学生 , 以顶 岗实 习 、 工
【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团队
“ 师型” 学 双 教
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 。随着 “ 工学结合 ”
成 为 职 业 院校 实 现 培 养 目标 的 主 要模 式
【 文献编码 】 o:0 9 9js . 5 — d i . 6 /in0 0 13 s 4
穿 职 业 教 育 的发 展 始 终 ,对 高 职 教 育 教 学 涉 及 的各 种 要 素 都 起 到 全 方 位 立 体 化 的影 响 。 “ 学 结 合 ” 从 工 的起 源 来 看 , 受 其
高职教育要形成 自己的特 色 ,教师 队伍建设和改革是关键 ,但面对高职教 育战线上与普通本科教育雷 同的大量理
建 设 , 为 培 养 “ 师 型 ” 学 团 队 的 重 成 双 教 要背景 。 二 、 学 结 合 语 境 下 “ 师 型 ” 学 工 双 教 团 队建 设 目标 的转 变 ( ) 统 “ 师 型 ” 师 队 伍 建 设 一 传 双 教
目标 的沿 革
证 +双能 ” 双师 ” 等“ 素质的提法成为“ 双
的师资力量进行后天改造 ,构建 “ 师 双 型” 教师 队伍成为首选的措施 。 在改革 的最 初阶段 ,提升教师个体 能力是“ 师型” 双 教师队伍建设 的主要 目 标。教育行 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 的有关 教师政策文件 、管理制度等都引导教师
个体 向 “ 面 手 ” 展 , 为 全能 的 “ 多 发 成 双 师”“ ,双职 称 ” “ 能 力 ” “ 证 书 ” “ 、双 、双 、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