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一、观潮导学概述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同观潮的经历。

本导学案将从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以及相关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课文内容回顾课文《观潮》主要写了作者和父亲一同前往海滩观赏潮汐的情景。

文章开头通过描绘海浪汹涌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随后,作者和父亲乘坐小汽车来到海滩,观看着一波波的潮水涌上岸边,逐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对石头的喜爱,并因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三、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的阅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2.感受并理解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3.了解作者对石头的喜爱;4.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

四、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观赏潮汐的?2.你觉得作者对石头的热爱有什么特别之处?3.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五、思考展开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什么方式观赏潮汐?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乘坐小汽车前往海滩观赏潮汐。

他们沿着崖壁的道路行驶,靠近了大海,通过遥望或者靠近潮水的方式来观赏潮汐。

2.作者为什么对石头情有独钟?作者对石头情有独钟是因为石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们在人们的脚下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

石头给作者的感触很深,他喜欢观察它们的动静,喜欢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它们,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和滥用。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让其保持原有的美丽和生态平衡。

六、拓展阅读如果你对自然中的其他景观和动物也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籍或者文章,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亲自去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接触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

七、总结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和父亲观赏潮汐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观潮》是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文章。

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抓住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这一特点,由远及近的把享有天下奇观这一美称的钱塘江大潮描写的有声有色。

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好课文。

教案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交流建立在了平等、融洽的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流是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使学生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和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本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会写的生字。

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来描述的观潮过程,谁来说一说潮来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潮来时1、自由朗读潮来时的内容。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2、在交流中随机进行重点指导:(1)大潮声音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样的?(低沉)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想象“山崩地裂”的声音,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教师指导:体会声音的变化,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导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导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意思;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朗读;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4.能够进行简单的课文分析,理解文章结构;5.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3.识字,并能正确使用生字;4.能够简单讲述课文故事。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的基本脉络;2.在“观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海浪冲击礁石的场景,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学习新课1.课文学习•给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归纳课文主旨和基本脉络。

2.诗词学习•学习并背诵本课中的诗词部分,感受唐代诗人的创作意境;•解释生词,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3.课文分析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课文故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课文拓展开展与课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歌曲创作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词语拓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生词展开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增强词汇记忆。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例如课文默写、课后阅读等,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以“观潮”为主题的课文中,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同时,活动丰富多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以上是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2)播放录象。

(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

(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

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

(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

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

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

(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

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观潮》导学案及答案

《观潮》导学案及答案

《观潮》导学案及答案引导语:《》,描写了时南宋期钱塘江海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场景,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艺和老百姓踊跃的盛大场面,写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体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观潮》导学案及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学习难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

①京尹( ) ②乘骑( ) ③艨( )艟( )④溯( ) ⑤善泅( )者⑥一舸( )无迹⑦履( ) ⑧罗绮( ) ⑨僦( )赁(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既望:( ) 方其远出海门。

( )仅如银线。

( ) 际天:( )沃日:( ) 艨艟:(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一舸无迹( )为火所焚:( ) 披发文身,( )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

( )( )3、尝试翻译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周密的《观潮》则是用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感知江潮1、播放钱塘江潮的音视频资料,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的断句停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观潮》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导学环节
1.导入:介绍故事《观潮》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对人类的
影响。

2.导读: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思考导学
问题:
–什么是潮汐?
–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潮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
3.学习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包括潮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课文分析:解读文章中的生词词语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总结出结论并进行展示。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阅读
和作业要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观潮》为例,通过潮汐现象展开课堂教学。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
需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教学重点,便于为学生导学提供支持。

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

1 / 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观潮》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认读7个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会写八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导入新课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展示学习目标:1、会认读7个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会写八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2 / 4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3、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流利地朗读课文。

实施导学诊断l.看拼音写词àlǒngzhào báowùméngméngqí guān héngwò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堤岸(dītí ) 恢复(huīfēi) 风号浪吼(hàoháo)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钱塘江大潮奇观在我国的省,每年的农历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杭州湾特殊地形有关,杭州湾,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

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师生公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4、12、9 审核:包英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学习重难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预习导学】
1、初读课文,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艨()艟()shū( )尔一()善泅()倍穹()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Jiù( )赁()看幕如lǚ( )平地鲸波万rèn( )
2、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
(5)珠翠罗绮溢目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方:(8)如履平地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逝:(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

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古义:今义:(2)吞天沃日古义:今义:(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今义:
标枪:古义:今义: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身百变()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合作探究】(观看钱塘江大潮直播视频)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达标检测】
1、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2、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天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下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观潮来后:恢复平静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略
2、(1)用水淋洗(2)突然(3)微,一点(4)高(5)满(6)农历十六(7)当……时(8)踩(9)被去,往(10)刺着文采(11)逆流迎着潮水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12)江岸
3、(1)外城姓(2)用水淋洗肥沃(3)名词,马动词,骑马举枪一种体育器材
4、(1)被当作,作为算是(2)凭借而,连词(3)几乎,将近仅仅(4)景象看(5)气势阵势(6)本领能够(7)腾起翻腾
5、(1)被动句,其中“为……所”表被动(2)判断句,“也”表判断(3)省略句,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百度—视频—2014钱塘江大潮直播(1、新蓝网:2013钱塘江大潮袭来众人狂奔现场场面壮观刺激;2、爆米花网:钱塘江大潮撞击美女坝,金属板瞬间冲倒;6、东方新闻网:钱塘江大潮“美女二回头”)
1、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以下教师讲解: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

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2、(教师讲解: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达标检测】
1、(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2、C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