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国寡民
谈谈“小国寡民”

谈谈“小国寡民”老子第80章云:小国寡民。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御,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单翻译,这段话的大意是:把国家变小,让人民稀少。
做到:百姓有各式各样的器具却从不使用,因为不想死亡而不远赴他乡。
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机会;虽然有枪有炮,却没有摆列的所在。
需要记忆的事儿实在太少了,记个绳疙瘩就足够了。
老百姓各个吃得香、穿得美、睡得安,玩得乐。
大家比邻而居,能够相互听到对家的鸡鸣犬吠,但是,终其一生,也相互走动。
对于老子的这段话,大多数的评价或者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不切实际的自然经济思想。
但是,笔者今天却要为老子翻案。
因为,立足今天,展望明天,老子的理想完全可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首先,“小国寡民”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是这段话的纲,也可以叫题眼。
小和寡在这里都是动词,使其小、令其寡的意思。
对于小国寡民,我们可以从政治、地理、社会和经济四个层面去理解。
从政治意义上讲,任何天子都不能认为自己的国家大、自己的国民多。
天子的胸怀应当十分宽广,国家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再大也不嫌大;民众没有最多,可以更多,再多也嫌多。
从地理意义上讲,国家地域再宽广,也可以通过交通、通讯等方式把距离拉近;民众再多,也可以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让百姓不感到拥挤。
从社会意义上讲,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从经济意义上讲,宁可自认国小民寡,也不要自认国大民多而增加税收,尽量减少百姓的税务负担。
这样看,小国寡民思想难道不是十分精辟吗?其次我们再看其他几项具体构想:一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在机械化、智能化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动手吗?二是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中国过得这么好,移民美国做甚?三是虽有舟御,无所用之。
现在都网上订购、送货上门了,还要车船干啥?城市地铁很方便,还开车干啥?四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
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
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
”然而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
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
”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
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而我认为“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就是把大国家当作小国家一样来进行治理,把较多民众当作较少民众一样来进行管理。
而在古代,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主要是指土地疆域的大小,一寸土地可以认为是小国,一尺土地可以认为是大国。
“小国寡民”,《道德经》第80章原文和译文。

“⼩国寡民”,《道德经》第80章原⽂和译⽂。
道德经第80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9.16
【原⽂】
⼩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舆⽆所乘之,虽有甲兵⽆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之。
⽢其⾷,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之声相闻,民⾄⽼死不相往来。
【译⽂】
如何才能再现远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呢?有⼀个办法就是“⼩国寡民”,因为国家过⼤民众过
多,就很容易失道出乱⼦不好管理。
⼩国寡民有什么好处啊?即使有⼗倍百倍的先进器具也⽤不着,使民众看重⽣命⽽不愿向
远⽅迁徙,虽有⾈船车舆但没地可去没有机会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和军队却没有地⽅去布阵打
仗,不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也能⽣活得很好,最好废弃⽂字重新使⽤结绳来纪事。
民众⽇出⽽作⽇落⽽息,风调⾬顺国泰民安,不管吃什么⾷物都觉得⽢甜美味,不管穿什
么⾐服都显得鲜艳美丽,不管住在什么地⽅都觉得舒适安逸,不管遵守什么风俗习惯都觉得快
乐情愿。
国与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声彼此听得见,⼈民从⽣到死互不往来。
⽼⼦并不是真的要我们把国家分得⼩⼩的,把民众整得少少的,也并没有开历史倒车的意
味,⽽是再⼀次强调天道“⽆争”的准则,互不往来就不会发⽣争执,也就互不⼲涉互不伤害。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有比较强烈的大国情怀,排名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国土面积,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骄傲。
但老子为什么推崇的却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群体环境呢?原因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里怎样定义“大国”和“小国”,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处下,则能取小国,小国处下,则能取于大国。
“取”是兼并的意思,把小国纳入大国之内。
不论是历史上的“招安”也好,投奔也好,对于这些主动“入事”的小型集团,基本上会给予比较宽厚的政策。
建制得以保留,甚至能得到自由度比较高的“自治”。
所以这样而成的大国,事实上是自治型小国的联合体,类似于当时的分封制,但又不等同于分封制,因为小国是有自己愿景的。
老子比较认可“自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即自治,人民自然会知道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居住饮食,甚至语言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自上而下去管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下而上的制定治理方针,这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
以前,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别分封为齐国和鲁国。
姜太公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保留原来的风俗,简化一应礼仪。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费了很大的力气举国推行周文化。
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就使得齐国越来越强,最早称霸;而鲁国越来越弱,最终覆灭。
老子并不是不能治大国,而是指出,要像“烹小鲜”一样的治大国。
大国就像一盘大菜一样,由许许多多的“小鲜”而组成。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在《道德经》之前的篇章之中,老子就说过“绝圣弃智”的道理。
很多人这个时候特别诧异,认为智慧不是好的事物吗,为什么要抛弃呢?
其实老子的意思并非是完全的抛开智慧,而是去除自己内心的伪诈心思,因为智慧本来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拥有智慧之后,却没有形成好的影响,而是用智慧来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用智慧衍生出狡诈的手段,满足自己无休的贪欲。
最后引发的是祸端,也是民不聊生的状态,甚至往大了说,就是一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老子强调“绝圣弃智",让内心保持淳朴。
在《道德经》的”小国寡民“之中,老子就讲述了返璞归真,保持淳朴的一个道理。
《道德经》’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建立的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各种器具,也不使用。
使人们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必要去乘坐,有甲兵却没必要去布阵交锋。
使人们恢复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自然状态之中去。
让人们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静的住所,和乐的风俗。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犬之声,能够互相听得到,人们直到死都没有交往过。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当时战乱,贫穷,饥饿,贪婪,这一些糟糕的状态都充斥着整个时代,当时的人们生活民不聊生,百姓哀声遍野,所以老子就对于这一现象说出了自己的愿景。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1.小国寡民的理念2.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追求二、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1.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2.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3.人们的精神富足与生活简朴三、老子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1.道家思想的传播与普及2.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四、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2.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3.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正文: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这个社会整体有逻辑,结合了自然的法则,追求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的环境中,精神富足,生活简朴。
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在于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强调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老子提倡人们过上简朴的生活,减少物质欲望,从而减轻心灵负担。
这样的社会制度,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在实现老子理想社会的道路上,首先需要传播和普及道家思想,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这种思想。
其次,政府需要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最后,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
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其次,个人需要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总之,老子的理想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
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

【问题1】 有人从希腊民主政治兴盛的条 件中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对其产生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你如何看待?
【点 拨】 不对。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 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希腊 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 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自然环境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民主制产生的前提,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
1.地理条件: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航 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2.经济条件: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3.政治条件:城邦出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
基本特征,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
4.人文条件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
四)感悟民主——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近代
意
西方三权分立;对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和政体产生了重要影 响。(轮流坐庄、议会制、人民主权、任期制、按比例代
义 表制、公民大会中的辩论、法治)
有利于正确决策和改正错误
有利于监督和减少以权谋私
促进了雅典文化的繁荣
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男性公 限 民的民主。
总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 之 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1、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 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 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 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