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语文版)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语文版)教案
1.学生阅读注释一,了解寓言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扁鹊和蔡桓公。
2.结合注释,为生字注音。
1.结合书下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学生各自口头翻译全文。
2.指名翻译,其他学生将有误之处做上标记。
3.矫正翻译。常见有误之处有: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学生自由朗读成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庄惠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成语: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1、填写下列表格
扁鹊
桓侯
拜见时间
观察过程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行为表现
一见
立有间
疾在腠理
将恐深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22《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22《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语文版

扁鹊见蔡桓公1新设计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知道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课文。

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3学情分析《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

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

初三学生学习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此外,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

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

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五环节”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4重点难点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5教学过程5.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一)单元导入:同学们,战国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

诸子散文中流淌出来的宝贵思想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单元中的《秋水》告诫我们不要骄傲自大,《愚公移山》希望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这些寓言折射出来的道理耐人寻味。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穿越时空,到硝烟弥漫的战国看一出经典喜剧《扁鹊见蔡桓公》。

(板书课题)(三)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能够有的放矢)知道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课文。

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活动2【活动】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作家作品导航(学生介绍,师补充)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教师:瓦屋学校杨华波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瓦屋学校的杨华波,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几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

根据“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本课以“ 蔡桓公的病情”为线索来展开,主要写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身亡”的故事。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分析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提高学生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性和讽刺性,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自身思想修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二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

九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动画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表演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对话和动作,将课文的故事情节展示给大家,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

推荐2019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

推荐2019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

22.扁鹊见蔡桓公【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有间:一会儿。

腠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

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

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

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

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

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

《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

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

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2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设计

22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设计

22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地位作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

语文来源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

《扁鹊见蔡桓公》是来源于《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通过叙述桓公因讳疾忌医而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文中的生字并能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4、积累文言知识。

5、理解人物形象。

6、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1、能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能够通过主动提出问题,老师指导,自己思考,同学交流感悟探究的过程。

3、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4、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理解看法,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3学情分析一般特征:九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具备了初步的探索、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能明辨是非。

初始能力:1、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还不能完全自己独立完成文言文的翻译、理解信息素养:学生能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资源中获得一些信息。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把文中悟到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5教学策略阐述本节课我根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采用“情境激趣——设置悬念——解决问题——归纳小结”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开展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

22扁鹊见蔡桓公一、教学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朗读、复述课文。

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

四、教学设想: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

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

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

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开课级不:校级教学目标:一、明白得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了解故情况节,体会故事包蕴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

〔齐读课题〕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3、明确学习步骤:知作者——解题目——通文意——得中心。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指名介绍,师补充〕:韩非,春秋时韩国公子……2、解题:〔1〕指名介绍扁鹊、蔡桓公〔2〕讲明〝见〞3、正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1〕给汉字注音:蔡桓〔〕公腠〔〕理寡〔〕人桓侯〔〕〔2〕多音字注音:立有间〔〕桓侯不应〔〕间〔〕断应〔〕该〔3〕写出通假字,并注音:不亦讲乎〔__通__,音___〕汤熨〔__通__,音___〕火齐〔____通___,音____〕还走〔__通____,音__〕4、讲明加点字,并讲讲句子的意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治将益深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臣是以无请也三、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摸索: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找出写每次见面的起讫处。

2、齐读课文。

3、按情节的进展把故事分三层,并归纳各层内容。

4、指名复述故事。

四、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寓意1、讲读第一次见蔡桓公的情形:〔1〕齐读写第一次见桓侯的几句话,找出关于病情的词和写桓侯态度的词。

〔2〕讨论,归纳,板书:疾在腠理第一次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自学课文,填上第二、三、四次见桓侯的情形。

3、指名板演,集体讨论,修改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第一次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病在肌肤第二次不应,不悦病在肠胃第三次又不应,又不悦望而还走第四次故使人咨询之〔在骨髓〕逃秦不见体痛,遂死4、桓侯的病本来是不是致命的?如何样才能得救?5、找出表示时刻的词,明确本文记叙顺序,体会桓侯病情进展之快。

6、明白得寓意:〔1〕你认为扁鹊和蔡桓公分不是如何样的人?讨论归纳:扁鹊——医术高超,聪慧机警;蔡桓公——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刻顺序表达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峻危害,明白得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明白得〝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把握阅读、明白得文言文的差不多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明白得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明白得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明白得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刻顺序表达故事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明白得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明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步骤: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联系注释①简要讲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

«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讲明老子的观点。

文中表达扁鹊见蔡桓公这那么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讲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菘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

扁鹊,姓秦,名越人,古时名医,人们用传奇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即蔡侯。

〝讳疾忌医〞〔怕人明白有病而不肯医治〕那个成语,确实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那么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明白得词句,提出不明白得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明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扁鹊见蔡桓公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

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

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

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

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

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

《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

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

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

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

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

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

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

“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