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

第一课《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说要多读书,多走路。

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走路是为了增长见识。

只有读书和走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生。

我们要像书一样,内心丰富,知识渊博;要像路一样,宽广豁达,有开阔的胸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

第二课《小石头的故事》。

小石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经历了风吹雨打,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变成了一块漂亮的玉石。

小石头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就能克服困难,成就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课《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乖乖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小兔子,它知道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勤劳努力,要善良友善。

小兔子乖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要尊重父母,要努力学习,要善待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四课《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在大海中航行,虽然它很小,但它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小小的船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身材矮小而自卑,要有勇气和信心,敢于迎接挑战,敢于闯荡天地。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五课《小小的葫芦》。

小小的葫芦是一个普通的蔬菜,它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却有着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魅力。

小小的葫芦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要用心去了解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让世界充满爱和美好。

第六课《小麦苗》。

小麦苗是一棵顽强的植物,它在严寒的冬天里顽强生长,最终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小麦苗告诉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要在逆境中奋勇向前,要在困难中迎接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疆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七课《小小的蚂蚁》。

小小的蚂蚁是一个勤劳的动物,它们在地底勤劳工作,为整个蚂蚁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小的蚂蚁告诉我们,要勤劳努力,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导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课文内容《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特、雄壮、壮观的景象。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期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迹。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安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转动。

立刻人声沸腾,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显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动,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跳动起来。

顿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仍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复原了安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雄伟,是由于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势特别。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邻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动。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相互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著名中外的天下奇迹。

4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4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4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一、基本概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观潮》,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分段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3.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个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不过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省的河流,下流入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地形特殊。

出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所以,外宽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推动。

因为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个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

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堂笔记摘要:一、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主要内容:描述了作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赞美和对牧民生活的钦佩。

4.主题:自然之美、民族风情二、课文主要情节梳理1.描述草原的广阔无垠2.描绘草原的翠绿与明暗变化3.讲述牧民们的生活场景4.赞美草原人民的豪情壮志三、课文中的写作技巧1.景物描绘细腻生动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课文学习心得与启示1.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2.更加了解我国多元民族的文化特点3.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欣赏正文: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四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一课选择了老舍先生的名篇《草原》。

这篇文章以自然之美和民族风情为主题,描述了作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赞美和对牧民生活的钦佩。

文章开篇,作者便以“一碧千里”来形容草原的广阔无垠。

草原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与天相接。

在这片广阔的绿色背景上,阳光照射下来,明暗变化使得草原更加富有层次感。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草原的翠绿与明暗变化,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接着,作者讲述了牧民们的生活场景。

他们骑着骏马,挥舞着套马杆,英勇矫健。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牧民们的豪情壮志,还能领略到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

他们与草原息息相关,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草原》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

首先,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细腻生动,使得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壮美。

其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这些人物,我们仿佛看到了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

最后,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过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还能更加了解我国多元民族的文化特点。

同时,这篇文章也能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欣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笔记摘要:一、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内容简介:描述了作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

二、课文主题及写作背景1.主题:自然美景与民族风情2.写作背景:老舍先生于1961 年访问内蒙古时创作了这篇文章三、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1.结构:总分总2.主要内容: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动态美和蒙古族人民的风情美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1.写作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2.修辞手法:排比、对仗、拟人等五、课文意义及启示1.意义:展示了我国辽阔草原的壮美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独特风情2.启示:要热爱大自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正文:【提纲】一、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概述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一课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描绘内蒙古大草原美景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文章《草原》。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好客。

【提纲】二、课文主题及写作背景《草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自然美景与民族风情。

在文章中,老舍先生以自然美为主线,穿插了蒙古族人民的风情,展现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老舍先生在1961 年访问内蒙古时,被那里的大草原和民族风情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篇文章。

【提纲】三、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草原》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和宁静;第二部分描述了草原的动态美,展现了草原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三部分描述了蒙古族人民的风情美,表现了他们豪放、热情、好客的品质。

【提纲】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在写作手法上,老舍先生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修辞手法上,老舍先生运用了排比、对仗、拟人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