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笔记摘要:一、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内容简介:描述了作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
二、课文主题及写作背景1.主题:自然美景与民族风情2.写作背景:老舍先生于1961 年访问内蒙古时创作了这篇文章三、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1.结构:总分总2.主要内容: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动态美和蒙古族人民的风情美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1.写作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2.修辞手法:排比、对仗、拟人等五、课文意义及启示1.意义:展示了我国辽阔草原的壮美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独特风情2.启示:要热爱大自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正文:【提纲】一、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概述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一课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描绘内蒙古大草原美景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文章《草原》。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好客。
【提纲】二、课文主题及写作背景《草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自然美景与民族风情。
在文章中,老舍先生以自然美为主线,穿插了蒙古族人民的风情,展现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老舍先生在1961 年访问内蒙古时,被那里的大草原和民族风情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篇文章。
【提纲】三、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草原》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和宁静;第二部分描述了草原的动态美,展现了草原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三部分描述了蒙古族人民的风情美,表现了他们豪放、热情、好客的品质。
【提纲】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在写作手法上,老舍先生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修辞手法上,老舍先生运用了排比、对仗、拟人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4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一、基本概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观潮》,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分段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3.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导学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自然奇观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丽娜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理解生词的意思。
(2)学会默读。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了解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需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
、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资源与建议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儿童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变现的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地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可以“天下奇观”的“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文中有关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评价任务
1.阅读课文检测生字词评价目标1。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课文来评价目标2、3、4。
板书课题:观潮
二、自主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认
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听清节奏。
2.指名谈谈你对江潮的感
受。
3.简单介绍钱塘江大潮的
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4.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闷雷薄雾风号浪吼涨
起颤动
(2)我会理解下列词语:
横贯人声鼎沸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漫天卷地
只要学生的小标
题符合每一部分
的内容,语言简
洁、概括准确即
可。
三、合作读文,初谈感悟1.引导学生合作读文,提
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文。
(2)找到文章用词用句精
妙之处,不懂、不理解的
地方用横线画出。
(3)指导学生写批注,简
要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
书感悟。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
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同桌相互讨论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观潮的时间、地点、人
物各指什么?
(2)作者在潮来之前看到
了哪些自然景观?
指导学生写批注
时,教师可相机
展示优秀批注,
鼓励学生自主阅
读。
二、自主合作,深入读文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
请你找一找,写潮来时的景
象主要在哪几自然段?并思
考以下问题:
(1)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
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
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
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
当批注。
(2)画出你听到的句子和
你看到的景象的句子。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
写潮来之时景象的?
(4)潮来过后的景象又是
怎样?
1.学生圈点、勾
画时,提示学生
进行批注,及时
记录自己的感
受。
2.指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语品味课
文内容。
三、细读品
味,体会品质2、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1)作者主要从到潮来时
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写出了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
越大——天崩地裂
形态:一条白线——横贯
江面——两丈水墙——千军
万马
(2)理解“漫天卷地”“风
号浪吼”等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班
上解惑。
【板书设计】
钱塘江——天下奇观,
江面宽阔
潮来之前壮美平静
薄雾笼罩
观潮万马奔腾由远及近,盛赞钱塘大潮潮来之时气势雄伟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潮退之后余波汹涌
风号浪吼
【作业设计】
一、生字组词。
二、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出体会。
三、积累。
【教后反思】
1.《雅鲁藏布大峡谷》导学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自然奇观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丽娜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2.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
3.学情分析
学生从《观潮》一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祖国的腾飞、山河的壮丽及富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而地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文本中的名词术语,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应恰当地补充课外资料。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重点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从山和水的变化感受形态之多样,景观之奇异,利用媒体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来之笔。
学习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能够运用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字词。
2、自主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并感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3、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资源与建议】
1、对教材的的简单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
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
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
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通过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评价任务
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
2、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否充分体现,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否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