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革命”话语的历史考察及意义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是近代以来的重要话题之一。

与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相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特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将从历史渊源和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本质和意义。

历史渊源中西文化之间的启示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隋唐时期,从唐朝开始,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早在元朝时期,马可·波罗便曾远渡重洋,在中国追求商业机会,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得以传播到欧洲,并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地,西方文化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在近代,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推动。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迅速加速,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交流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式教育、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在中国也逐渐被接受和融合,西方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份子。

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对于影响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深深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他们通过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成果,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进步。

其次,中西文化交流拓宽了中国文化的视野和境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狭窄现象。

通过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人学习欧美文化、法德意等各类文化,增加对外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综合性。

再次,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推广文化资源。

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通过中西文化交流,这些作品可以传播到中国,丰富中国文化资源。

最后,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中西文化交流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有利于西方国家了解东方文化,促进国际文化多元化。

五卅运动 革命话语

五卅运动 革命话语

五卅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发生在1925年的5月30日,因此被称为“五卅运动”。

这次运动起因于上海一家日本纱厂的工人罢工,随后演变成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各地。

在五卅运动中,革命话语起到了重要的动员和传播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打倒列强,救亡图存”的口号。

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强烈反抗情绪,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同时,五卅运动中的革命话语也强调了民众的力量,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此外,五卅运动中的革命话语还包括“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国民革命”、“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等内容。

这些话语传播了反帝爱国的理念,激发了人民的革命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命话语传统“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石佳摘要: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文艺领域而言,“革命”所起到的深刻影响和革新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世纪以来,“革命”一词在这百年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底色,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语传统。

本文试图从“革命”一词出发,探究“革命”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自身的演变,以及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一词的,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样貌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革命;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传统对于21世纪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革命”一词似乎已经不再那样频繁地出现在学界的讨论话语之中了;但对于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而言,“革命”一词却如一场暴风骤雨席卷了整个世纪的人类命运与历史进程。

革命,给20世纪带来的是断裂、摧毁和覆灭,、蒙和新。

作为一种具有全方位革性质的社运动+现的“革命”于方世界,方全传,了东西方世界的性质、之间的关联+地人类现的传统了现代性的话语。

一、“革命”概念的来源与流变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的全方位的革运,到,革命的方方的话语掌控权力。

+“革命话语”对于革命的实现而言至的.话语方于,与的J.革命的话语自然是革命意识与的集中体现,地革命运动的论与。

随着革命步伐的不i 进,在革命激情与理想的下,求建立全新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并且逐步推动革命话语占领主流话语中心地位。

而类似者种在革命中以推翻与变革为目标的、在社会各个方面求重建的全新的话语体系和论,某种的“革命话语”,那后者“革命话语”为武器的主流话语运看一种“话语革命”。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在最初阶段,西方语境下的"革命"(Revolution)天文用语,用来描述天体的循环运动,后来引申为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状态。

直至17到18世纪时期,欧洲频繁地出现了起、暴动和更迭现象,“革命”一词的含周而复始的循环性运演化成了断裂性和前进性的政治变革。

浅析_中体西用_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浅析_中体西用_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6期Journa l o f Chi F eng U n i versity(Soc.Sci)N o 6 V o l 28浅析 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康健(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主张在坚守中国政治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体西用思想,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体西用的思想用割裂的 体、 用来建构文化模式是不科学的,是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矛盾中产生的一种变形结合,其结果必然阻碍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体西用;变形结合;双向思维中图分类号 D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07)06-0009-02气势宏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历次的文化交融、冲撞中总是汇纳百川,显示着无与伦比的高姿傲态,这自然而然便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优越感,它如印记般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但是自清中叶以后,世界形势骤变,当此时中西文化再度撞击时,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则走向了自高自大、盲目排外的极端。

就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火扣响了中国大门之时, 天朝上国尽善尽美,无所不有,无须求于他人的观念,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才开始从昏睡中惊醒,冷静的 睁眼看世界,寻求拯时救世的良方,19世纪60年代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并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是一种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近代思想。

人们通常将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视为 中体西用的最早表述,但 如果对其探本溯源,则应始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讲的就是#西用∃的问题。

中西文化论证

中西文化论证

中西文化论战是由1915年《新青年》创立而开始的一场近代中国思想革命的论战。

它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中西文化的冲击以及爱国人士要求从思想方面改变中国固有之传统的争论,却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代表性阶段。

这场论战刺激了中国文化的新的觉醒和发展。

首先,论战经历了由认知单一走向多面评价的阶段。

杜亚泉和陈独秀分别站在东方固有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一边。

但由今天来看,二者都没有全面地为当时文化发展找到合适的道路。

故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有人提出了“中西调和论”,不能仅认为这种想法是中立的,此论具有了客观,公正的意义。

它既避免了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认识不全面,也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文化传统。

其二,论战随战争的发展而起伏变化。

但随此更为深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产生了怀疑。

甚至有许多人产生了向东方文明靠拢,寻求东方文明解救的想法。

《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证明。

中西文化论战的焦点已不仅限于文学文化,而是深入到了国家制度,进入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传统之下所诞生的文化互相探索,融合,交流的阶段。

也是近代史思想上的一次碰撞。

最后,中西文化论战虽没有定论。

但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知识分子面对国家衰落之时的思想主张,也告诉了我们无论何时,因政治的风云变幻而产生的思想文化变革才是真正可以引起社会改变的途径,这场文化论战本源于二次革命的失败,而其结果却迎来了社会风气的开化,思想的解放和诸多知识分子文化理念的碰撞,实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争鸣的高峰。

一言陈之——文化的碰撞,融合,变革,争论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影响之后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主张是保守的,实质上仍然是“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

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如陈独秀等认为中西文化势不两立,不可调和,主张全盘西化。

梁启超认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已“破产”,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物质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以担当起重建世界文明的使命。

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语言学史对于研究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几点具体的价值:
1. 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研究中外语言学史,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被运用和影响人类思维、沟通和文化的。

2. 探索语言间的关系:中外语言学史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比较语言家族、语言类型和语言变种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 促进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研究中外语言学史可以为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需要语言作为载体。

通过研究中外语言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和习惯用法,从而促进跨文化的对话、理解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外语言学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语言的本质、语言间的联系、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以及文化交流和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中西方话语特点对中国话语构建的启示

中西方话语特点对中国话语构建的启示
领域 ‘ 一 思 辨
A N [ I F E N Xi 案 例 分 析
中西方话语特点对 中国话语构建 的启示
◆浙江传媒学院 金


要: 中西方语言有各 自的特点。 中国话语强调诠释 ,西方话语 强调表征。本文对比 中西话语 ,分析其影响 ,
西方话语 语 言构建
并对 中国话语如何 构建 自身的话语 “ 天空”提 出了建议 。 关键 词 :中国话语
三 、影 响 与 启 示
中国话语强调诠 释 ,主张微言大义 的言说 方式。吴宗杰 轻则 引起误会或误解 ,重则招来矛盾与冲突。 指 出 ,中国话语 具有突 出的诠释传统 ,它超越表征语言 的局 限 ,通过 微言 、微意的叙事风格 ,开辟 出大量让人们在行 动 中领 悟世界的解读空 间,对语 言中的人为价值判断保持高 度
法 国哲学 家福柯 指出 ,任何 社会 里 ,权力 为话语 固有 , 权力 产生话语 ,话语扩张权力 。话语 一经产生就立刻受 到若 干权力形 式 的控制 、筛选 、组织 和再分 配。在 2 0世纪全 球 化的语境 当中,现代 中国话 语和传统 中国话语 之间 ,存 在着 明显 的断裂 。胡韵指 出 ,中国话语传 统的逐渐缺失 和被 弱化
主要有 两个原 因 : “ 五 四”运 动时期 ,在 强烈 的中西方 现实
形象 。从 中我们不 难发现 ,以上关于 中国人气质 的描写都是 对 比中,在极度 的 自 卑 和不 自信 的内心驱使之 下 ,中 国的学 评判性质 的。在言说这些话语时 ,中国人 的形 象就 已经有 了 者大量吸 收西方 的思想和理论 ; 改革开放 之后 ,当代西方文 评定 。这些评价与定论有积极的 , 比如 , 中国人是 “ 勤劳”的 、 艺思潮和科学理论被介 绍到 中国。西方思潮 的涌人 满足 了中 国对世界 的好 奇和渴望 ,迎合 了当代人们 的精 神需求 。面对 这样 的大背景 ,如何使 中国传统话语在 当代世 界保 持 自身 的

认知红色文化魅力——中、英、法三语比较

认知红色文化魅力——中、英、法三语比较

20 0 6年第 5卷
得的革命成功。
( ) 二 共产 主义
( ) 情 六 爱
中国发动无产 阶级革命 , 建立 了“ 红色政权 ” ; 2 0世纪 五六 十 年 代 , 方 人 称 中 国 为 “ e hn ” 西 R dC ia ( 色 中国 ) 以 区别 于 台湾 当局 ; 】 化 大 革 命 红 , _1 文 6∞ 中“ 红宝书” 就是因为封面包装 为红色且又是红色 领袖的经典言论 ; 国产影片《 红色恋人》 《 、红色娘子 军》 红樱桃》 和《 讲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或其孩 子的故事。在西方 , 红色在谈到苏联或任何共产 主 义国家的人或 事物 时就 特指共产 主义 ( )2 者 ;0世 纪5 0年代 , 国麦 卡锡 主 义猖獗 时 出版 的“ e 美 Rd C anl ( 红色渠道》 hne ” 《 s )就列 出有共产党嫌疑的播 音员和演员的名单 ; ” r e ” l 州“e bl 指赤化区 ;bt 6 d t “e —
认知红色文化魅 力
中、 、 三语 比较 英 法
张 云
( 湘潭大学 大学英语部, 湖南 湘潭 4 10 ) 115
摘 要 : 为特殊 的一 类语 言 范畴 , 色词体 现 了萨丕 尔 一沃 尔夫的语 言相 对论 假说 。从 红 色 作 颜
这一语 言符 号入 手 , 比较红 色在 汉 、 、 三种语 言 中的文化 相 同性 和 非 同性 , 英 法 旨在促进 三种 文化 和 语 言 的 交流 , 进 外语 “ 像血那样 的颜
收稿 日期 :0 6—0 20 3—1 3
国和法 国国旗上的红色均象征着通过独立战争而赢
作者简介: 张云(97 1 一)女 , 7 , 湖南浏阳人, 湘潭大学讲师, 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梳理了西方和中国关于“革命”话语的起源和演变,认为西方的“革命”话语从周而复始演变为不可抗拒性,中国的“革命”话语从传统演变为现代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革命”成为社会问题的政治化表述,并由此阐述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关键词革命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72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政治话语环境随之变化,具有现代性的“革命”一词应运而生。

有关“革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革命即否定,它所坚持的信仰同它要推翻的政体相对立;另有学者强调革命的现代性,主张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在儒家和农民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化和现代化。

本文借鉴了语义学相关理论,对中西“革命”话语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强调了马克思对社会问题政治化的“革命”的革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1 “革命”话语的演变
1.1 西方“革命”话语的演变――从周而复始到不可抗拒性
英文revolution源自拉丁文revolvere,据汉娜?阿伦特考证,“革命”出自《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本是天文学术语,用于描绘天体有规律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循环性和周期性。

若置于人类社会,它意味着固定的几个政体将以轮回的方式周而复始,这种周而复始不可抗拒。

14世纪后,rebel特指反对政府的起义或暴动,但16世纪开始,revolt也用于此,它和revolution的词根相同,由是,“革命”转生出起义、暴动等政治含义。

当“革命”第一次作为政治术语出现是在17世纪,用于1660年推翻残余国会之后君主制的恢复,是指君权复辟了前度的正当性和光荣。

革命的政治含义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发生了转变,当路易十六从利昂古尔公爵处得知巴士底狱陷落时,据说,国王惊呼:“c’est une r??volte.”(“人民叛变了。

”)利昂古尔纠正道:“non, sire,c’est une revolution.”(“不,陛下,人民革命了。

”)在这里,“革命”被比作不可抗拒的“洪流”、“巨浪”。

在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革命者们无不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恢复事物的旧秩序,但结果却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历史已经证明,旧秩序的复辟注定失败,革命者要避免权力旁落、权利丧失,必须开创新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历史新阶段。

随着历史与政治哲学潮流的发展,革命的含义逐渐从周而复始,衍生出唯新是求的不可抗拒性。

据此,革命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变革方式,合乎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

并呈现出政治发展的创新性、进步性。

1.2 中国“革命”话语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性
《说文解字》里记载,“革,兽皮治去其毛”,《玉篇》中“革,改也”,是指去毛的兽皮,表示脱离、变革和死亡等;“命”意谓生命、命运、天命等。

“革命”在中国早已存在,源出《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是指改朝换代,既有暴力的特征,又含有道德的因素。

革命以武力推翻前朝,包括对旧皇族的杀戮,认为推翻处于没落中的朝代而进行的起义是完全合理的,是集权专制时代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

这是西方revolution 的意义里没有的。

但是“革命”在20世纪初的复活,却缘于日本。

1896年《时务报》第一次将revolution 译为“革命”引入中文,梁启超对这一译法提出异议,建议译成“变革”,因为在明治时代,“明治维新”等同于“明治革命”,“革命”内含尊王改革之意。

梁氏希望中国能仿效日本,以和平手段实现政体现代化。

此时,“革命”脱离了以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传统语境。

改良派对西方的革命极力贬斥,将民众的叛乱说成是革命,其实已承袭了革命的否定意义,而孙中山等人则从肯定的角度加以使用,自称革命党。

1903年是中国现代革命意识趋向
成熟的一年。

邹容的《革命军》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与传统革命话语对接,意味着中国从此踏入世界革命的范畴。

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号召进行民族革命,反对民族专制;进行政治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创建共和政体。

作为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结果,“革命”被等同于政体的深刻变革,与暴力密切联系。

随着革命使用者和指涉对象的转换,表明封建王朝已失去“革命”权威的庇护,也预示着中国政治体制将朝激烈变动的方向发展。

“革命”已突破传统向现代性和世界性转变,在主张暴力手段的基础上新增了有关民主和民族内容的社会变革。

2 “革命”的革命――马克思的革命观
“革命”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经历了一次重大改变,马克思对“革命”的解释最具创见同时也最富远见的贡献就是,他深入现实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具体地实在地将社会问题转换成政治问题,将贫苦大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解释为一场不是以财富或权力之名,而是以自由之名发动的起义,为革命者提供理论,为革命提供合法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认为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但这只是理论上发生革命的必然性,革命的发生还需要现实来推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首先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和宫殿”,却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和棚舍”。

贫困并不指向革命,只有当贫困越过了最基本的生存权的底线,革命才会发生。

工业社会背景下,资产者之间竞争加剧向垄断过渡,经济危机频发,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生活地位越来越没保障,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本家的同盟,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两个阶级的冲突逐渐激化。

表面上看,工人是为工资而抗争,其实是为生存权而斗争。

马克思将“生存”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革命”的政治力量,包含在“剥削”一词中,也就是认为贫困是一个掌握暴力手段的统治阶级剥削带来的结果。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剥夺剥夺者以解决贫困问题,使社会摆脱匮乏,从而物质财富可以不断高涨,达到极大丰富。

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主张推翻现实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同时创建贫困者自由发展的新政治体――无产阶级专政,创造使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意义上的解放意味着,历史进程中的所有被剥削、被压迫者揭竿起义,成为自己的统治者。

此外,革命受两方面条件的制约: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表现为物质的制约,无产阶级的革命需要其所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全部发掘。

主观条件表现为人的制约,革命需要革命的群众,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需要具有彻底革命的意识。

革命途径是暴力革命,革命策略是联合,联合世界上所有无产阶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革命策略还要有灵活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

3 “革命”的使用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思想界的历史观从循环论到进化论,最后发展到唯物史观,是知识群理性主义的发展结果,更是因为唯物史观强大的理论解释力。

它更为具体实在地解释了人类历史,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来解释社会存在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为开端,结束于新中国的建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批判性
在马克思看来,革命是对社会问题的政治化表述,包含了对旧有体系的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逻辑上同样具有批判性。

革命的否定性决定了它将割裂与旧体系的一切关系,首当其冲就是封建主义,封建传统一度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大根源,因此革命的三大任务之一即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及其附属的封建传统文化。

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中共推行的土地政策提出“没收封建地主土地”,都是以反传统为重要特质。

其次,帝国主义作为封建主义的幕后支持,也成为革命否定的对象,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不仅是一场为救亡图存的民族生存的抗争,也是一场主权者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最后,当国民
党的统治走向腐败和趋炎附势,作为其经济基础的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质与大资产阶级性质双重属性,必然成为革命的对象。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设性
阿伦特认为革命意味着新的历史进程的开始,因此,革命还包含了关于未来政体的建设性,人民希望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崭新的美好的社会。

萨利托分析了革命建设性的来源,一是革命的破坏性,一定程度上打破旧的落后的体制,为建设提供需要和可能性;二是具有现实性的革命理想。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十月革命实践的共同影响发展的。

这一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建设性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中共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同时,中共作为领导者,他的革命目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再是一己之私;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全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

其最新之处在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千万中国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这意味着通过这次革命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将获得人身解放,国家主权也由代表极少数人的阶级和君主向人民转移。

这是现代民主国家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4 结语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促进了“革命”话语及意义的变革,同时也输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情有独钟,从根本上讲,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正是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是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革命”主张的阶级斗争论以及引起社会剧烈震荡等历史局限性必须加以防范,革命话语及其意义的转型也将是历史的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