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框架
《技术创新管理》PPT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 理解技术创新概念,应注意几点: 1. 技术创新基于技术(技术是指人类制造某种 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 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的活动)。 不存在技术活动的创新属于非技术创新,如:组 织创新、制度创新等。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2. 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 性。定义不强调技术的根本性变动,允许将技术 的增量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之中。在概 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 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 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 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 科技创新:广义讲泛指科技体制、科技体系的变 革,使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狭义讲指科学技术 的发明创造。
❖ 教育创新、金融创新一般指一种行业的改革。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1.4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1.4.1 基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影响程度的分类 此种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Sussex
第一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 4.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
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
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 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
个体创造力
个体创造力受其智能、知识、个性、兴趣以及环境
的直接影响。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体系

3) 按照技术变动的方式分类: 局部性创新 模式性创新 结构性创新 全面性创新
3、技术创新的过程
1)线性模型 技术推动模型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生产
销售
市场拉引模型
市场需求 生产需求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
技术推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
技术发展
技术创新成功的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 高层领导的支持 研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合作 技术带头人 高水平人才 体制合理
外部要素: 得到消费者和供应者合作与支持 政府支持 与研究机构合作 与大学合作 获得咨询服务
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缺乏创新资金 缺乏人才 研究开发支出少 缺乏技术信息 创造风险大 缺乏市场信息 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到位 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创新网络不适应 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 技术特征与成熟程度 技术供给能力和采用能力 需求成长速度 技术转移环境 技术转移动力机制
技术转移的策略: 技术信息策略 技术吸收和创新策略 技术营销策略
四、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
1、技术信息管理 技术信息管理 信源的管理 技术信道的管理
2、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定义 知识产权的类型 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机制
三、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
1、研究开发管理 目的:
研制出有竞争力的技术 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 具体任务: 形成尽可能好的方案 进行研究开发过程管理
2、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技术转移管理
技术转移过程: 感知与初步判断 供需双方沟通信息 评估 谈判与协调 实施转移 经营
技术转移的典型形式: 商品交易型、供方推销型、需方寻求型、供需合作型
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掌握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一、认识创新和创新管理创新指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应用,在已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和方法。
创新管理则是指管理者在组织内部创造、传播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和机制。
创新管理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技术更新、组织文化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促进创新。
二、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的创新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增加市场份额,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同时,创新管理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激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施创新管理时,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状况,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
其次,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创新管理还需要强化人才管理和创新文化,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传递创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四、创新管理的方法论创新管理的方法论包括了创新策略、创新组织和人员管理、创新流程和创新评估等方面。
首先,创新策略是制定创新目标和路线图的基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创新策略。
其次,创新组织和人员管理是搭建创新团队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关键,需要鼓励多元化的想法和合作交流。
再次,创新流程是指在创新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和阶段,包括创意产生、研发、试验和市场推广等,需要建立科学的流程和评估机制。
五、联合创新与跨界合作联合创新和跨界合作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
联合创新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实现优势互补,加速创新过程。
跨界合作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创新的发生和应用。
技术创新管理讲义5

特征 构成企业业务中的主体 已为竞争对手们广泛开发和运行 竞争中的影响力很小 已很好地融入产品和工艺中 在竞争中的影响力很大 某些竞争对手正进行试验 对竞争的影响力可能会很大 处于研究初期/其它产业的初生技术 对竞争的影响力尚不知,但是确定的
技术路径图方法(1)( Technology Mapping )
技术跟随 三菱(VHS录像机) IBM(电脑) 联想(电脑) 东方通信(手机)
Hale Waihona Puke 制战略或“成本最低化”战略 战略目标:通过仿制,以较低的成本开拓 市场
战略条件:设计与工艺部门在降低成本与 费用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进入市场的动机 一般选择在成长期或稍后一些时间里,这 时销售量较大,可以接近经济上最合理的 产量规模。
(2)将工程化产品(系统)分解成系统模块 (3)确定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技术参数 (4)确定个技术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
进行预测
(5)评价产业竞争力量:销售额增长情况、潜在市场需求 分析(市场容量)、市场竞争者分析
(6)评价技术应用的多样性与可扩展性:现有应用领域、 潜在应用领域、商业化成本与价格
(7)技术战略的选择:市场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发展阶段; 用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竞争的焦点与用户偏好(价格、 性能、质量、服务);技术开发-能力构建-产品商业化的 时机选择与时间安排
朗讯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
11位Nobel Prize获得者; Bell Labs拥有24,000多员工,其中博士2000多名,
技术审计过程
1. ������ 点清企业的技术资产 2. ������ 按技术的作用确定其类型 3. ������ 用技术生命周期观点进行技术审计 4. ������ 完善企业的技术组合
技术创新管理的基础理论(ppt36张)

技术创新概念的特点
• 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
• 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 的弹性
未强调技术突破(根本性变动),允许将技术的 增量性变动包含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中。
•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 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不考察是否应用和产生 经济效益。
• 与研究开发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开发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技术创新的一 部分。
• 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源于已有的研究开发成果(技术原 型),也可以源于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本身。
• 与技术进步的区别和联系
实现技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手段,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 按创新程度分类 • 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 按技术变动的方式分类
按创新程度分类
• 渐进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产生的 技术创新。如对现有手机进行改进:屏幕 更大
C :创新活动中心链 f和F:中心链的反馈环 K-R:创新中心活动链与知识研究之间的联系 D:科学发现导致创新 I:创新推动科学研究
• 图1-5 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
• 该模型表明了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 外部环境与创新过程的联系,及企业内部 两个关键部门(R&D、销售)与创新过程的 联系;模型将创新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 指明了各阶段创新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 或管理任务。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体系ppt课件

1)合作创新的概述 2)合作创新体制
a)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体制
精品课件
b)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合作体制 c)政府倡导企业自由合作体制 3)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 a)合同创新模式 b)项目合伙创新模式 c)基地合作创新模式 d)基金合作创新模式 e)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 4)合作创新的共生经济来源:改善资源结构、分 散或降低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扩大创新空间、 减少无效投资、降低交易成本
精品课件
四
技术创新集群
1 技术创新集群概述 2 企业内的创新集群 3 企业间的创新集群 4 创新集群的集群经济
1)企业内创新集群的集群经济 2)企业间创新集群的集群经济
5 集群模式选择与创新集群培育
1)企业内创新集群模式的选择 2)企业间创新集群的培育
精品课件
五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 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
制造能力
营销能力
评价指标
R—D投入强度,R—D人员素质—数 量强度,非R—D投入强度
创新战略,创新机制
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
专利拥有数,自主创新产品率,对引 进技术的改进
设备装备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 引进技术达产率,工人技术等级及工 作质量,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
市场研究水平,对消费者/用户的了 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分销网 络
精品课件
5 技术创新扩散的经济分析
1)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扩散 2)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扩散 3)国际间的技术创新扩散
6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部管理
1)采用创新的过程管理 2)创新供给过程管理 3)采用者与供给者之间的交流过程管理 4)技术创新扩散的中介渠道
精品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

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企业和组织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决策支持。
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创新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与传统创新的异同点。
接着,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包括数字创新管理的内涵、关键要素、管理过程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字创新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文章展望了数字创新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数字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为企业和组织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推动数字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
二、数字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数字创新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学科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管理数字创新的过程和结果。
信息技术是数字创新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创新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提高数字创新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管理科学也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分析、决策理论、项目管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数字创新的过程。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的数字创新管理体系,提高数字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经济学和社会学也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字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经济分析和决策支持。
社会学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字创新的社会影响和文化背景,为数字创新管理提供社会和文化视角。
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需要拥有一个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以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并提供相关的建议。
一、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产品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以下是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几个重要作用:1. 提升技术研发效率: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能够提高技术研发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加速产品研发周期。
2.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具有价值和潜力的创新项目上,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加强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确保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趋势保持一致,提高市场竞争力。
4. 鼓励员工创新: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能够为员工提供积极的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提出新创意和解决方案。
二、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步骤1. 明确创新目标和战略:企业首先需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战略,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这些目标和战略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
2. 设立创新团队:企业需要成立专业的技术创新团队,人员结构要合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创新团队应该由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成员构成,以促进跨学科的交叉合作。
3. 建立管理流程和制度: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和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这些流程和制度应该是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的创新项目和需求。
4. 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企业需要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包括研发设备、实验室、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同时,要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 激励创新文化:企业应该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产品生产系统 (1)柔性制造系统(FMS)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3)敏捷制造系统(Agile Manufacturing)
(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
九、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5](1)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二)技术转移的过程
1、一般过程
感知与初 步判断 供需双方 沟通信息
评估
十、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5,6](1)
(一)技术信息 1、技术信息传输过程
信源 信道 信宿
2、技术信息的分类 (二)信源
1、创新源:冯· 希普尔(Eric Von Hippel):《创新源》
2、技术信息源 3、外部智力的利用:“创新冠军法”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保罗· 格尔德
十、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5,6] (2)
谈判与协调
适时转移
经营
2、技术需求方引进技术的过程
机会识别 引进决策 技术实施 运营与改进
3、技术供给方输出技术的过程
产生设想 研究开发 应用 转让
4、技术转移的典型形式及其过程
九、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5] (2)
(三)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与障碍
(四)技术转移策略
(五)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
(六)技术商品的价格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1、吴贵生[5] 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
(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吴贵生[5] 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6]
(四)核心能力[5]
吴贵生:核心能力是指使企业能在特定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
十二、技术创新的组织(1)
(一)创新组织的组成部分[4]
Joe Tidd、 John Bessant 和 Keith Pavitt
七、研究和开发(3)
(四)新产品开发的流程[6] 1、门径管理流程:罗伯特· 库伯
2、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过程:MIT的格伦· 厄本(Glen L. Urban)等
(五)研究开发过程管理[5]
研究开发项目决策 研究开发的资源配置与管理 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八、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5](1)
(一)新产品的生产
5、勒梅特(N. Lemaitre)和斯托尼(B. Stenir)的调查研究
6、罗斯韦尔 7、库伯:对工业企业的研究
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2)
(二)企业的技术整合问题 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10] (三)知识管理
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10]
(四)技术创新与激励 葛新权等[9] :
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宏观激励机制:国家、市场对 企业 企业技术创 新激励系统 微观激励机制:企业对员工 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国家通过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5)综合过程模型:特威斯(Twiss) (6)决策模型:1979年,库伯(Cooper)和莫尔(Moore);
2、系列技术创新模型:A—U模型,1978年,阿伯纳西(N.Abernathy) 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
3、并行模型:傅家骥等[6]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程序(2)
(二)技术创新的程序
十一、技术创新能力(2)
2、技术能力的构成
学者 Bell Desai Dore Steward 技术能力的构成 通过组织学习、变革学习、产品性能反馈、培训学习、工作学习等形成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购买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复制与扩散能力、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监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全新技术的创新、引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对引进技术修改的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革新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生产制造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1、新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以及生产系统对新产品生产的约束 2、新产品生产的决策
(1)行—止决策
(2)时间决策 (3)模式选择: A、一体化模式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模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教授蒂斯(David J.Tecce)提出了一种 模式选择的决策流程图。 (4)生产方式选择
(5)新产品生产的投资决策
八、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5](2)
吴添祖等[7]
吴贵生[5]
(1)创新事业部 (2)内企业 (3)设立专门性组织 新事业发展部
(1)供需合作 (2)竞争合作
程源、 雷家啸 和杨湘玉[6]
(1)虚拟型企业组织 (2)企业技术联盟
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1)
(一)技术创新成功因素和障碍因素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 2、“上海市实施技术创新与集约化发展研究”项目(1996) 3、英国经济学家兰格力士(J. Langrish)等 4、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调查:由 弗里曼等人领导
1、吴添祖等:技术创新与创新扩散过程[7]
市场需求拉动 企 业 家 创 新 概 念 产 生 研 究 与 或开 引发 进, 或 模 仿 , 市 场 得占 超有 额率 利提 润高 , 获 新 兴 产 业 形 成 和 增 长
技术推动
设 计
制 造
市 场 销 售
其他因素
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技术扩散
2、 Joe Tidd、 John Bessant 和 Keith Pavitt :实施创新管理过程 的规划[4]
二、创新概念、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创新的概念 1、熊彼特的定义 2、Joe Tidd、 John Bessant 和 Keith Pavitt 的定义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 1、吴贵生的定义[5] 2、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的定义[6] (三)创新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创新理论发展的两个方向:技术创新方向和制度创新方向[7] 2、技术管理理论的沿革: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 划学派和战略性技术管理学派[5]
2、刘常勇:第四代研发管理
七、研究和开发(2)
(三)创新源研究
1、创新源[6] (1)冯· 希普尔(Eric Von Hippel):《创新源》 (2)罗伯特·G · 库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 2、创新构思产生的主要方法 (1)系统分析法—质量功能展开(QFD):日本三菱[5] 质量屋 (2)领先用户法:冯· 希普尔、Mary Sonnack 和 Joan Churchill[6] (3)创造性想象[5] A、头脑风暴法:美国制造工程学家A.F.奥斯本 B、635表格法:德国学者鲁尔巴赫 C、强行综合法:MIT教授戈登和普林斯 D、语义综合法:德国学者施利克祖佩 E、仿生学方法
(5)技术系统发展的预测:包络曲线法
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5](2)
(二)技术评价
1、技术方面的评价 2、经济方面的评价 3、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 4、风险方面的评价 (1)风险收益评价模型 A、帕西菲柯(Pacifico)模型 B、安索夫(Ansoff)模型
(2)风险收益评价图
5、汇总分析 (1)检查表法 (2)图形法
2、组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尼尔· 凯(1998):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四个特点 (无特征、时滞、不确定性和代价高昂)来对整个创新进行影响。
十二、技术创新的组织(2)
(三)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
企业内组织 学者 现有组织内 (1)在产品事业部内组成新产 品或新技术开发小组 (2)技术中心(风险事业部) (3)创新小组 (1)U型组织:阶段分工、接力 (2)M型组织:创新分别在总 部和分布层次内进行,在分布层 次,创新按职能进行 (1)新产品委员会 (2)产品经理制 (3)矩阵式创新小组 (4)企业技术中心 新组织内 内企业 “产、学、研”结合 企业外组织
(三)信道 技术信息传输的组织形式 (1)正式组织 A、专职机构 B、专职人员:技术守门人 (2)非正式组织
(四)知识产权
十一、技术创新能力(1)
(一)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6] 1、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 (1)弗里曼(Freeman)、斯蒂华特(Steward)、迪萨 (Desai)、卡茨(Katz)等学者 (2)帕维蒂(Pavitt) (3)日美两国合作进行的研究:1991年,《日本增长的技术 能力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意义》 (4)日本著名专家斋滕优 (5)世界银行:1993年,《工业技术发展项目案例研究》 (6)程源、雷家啸和杨湘玉
[4]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程序(1)
(一)技术创新的过程
1、单项技术创新过程 (1)线性模型:20世纪60年代 (2)交互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罗斯韦尔(R.Rothwell)和 罗伯逊(A.Robertson) (3)五代创新模式:罗斯韦尔(R.Rothwell) (4)链环—回路模型:1986年,克莱因(S.Kline)和罗森堡 (N.Rosenberg)
[6]
(二)技术演化的过程:技术扩散 1、基本的扩散模型 2、曼斯菲尔德(Mansfield)扩散模型 3、科尔曼(Coleman)扩散模型 4、傅家骥等:扩散过程 (三)创新集群 1、熊彼特的研究和论述
2、创新集群的基本类型
六、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5](1)
(一)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方法: 1、生长曲线法 (1)Pearl方程 (3)Ridenour曲线 2、相关分析法 (1)导前—滞后相关分析 3、专家预测法 (2)技术进步与经验累计相关分析 (3)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 (4)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 (2)Gompertz曲线 (4)技术替代预测的费希尔—普赖模型
参考文献
[1]徐莉 主编,陆菊春等 副主编.技术经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十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其他主题(3)
(五)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谢科范 著.技术创新风险管理[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六)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 1、吴添祖等[7] 2、 Joe Tidd、 John Bessant 和 Keith Pavit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