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综合分析

合集下载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来反映化学反应的进程。该曲线能够直观地展示滴定终点,有助于准确判断化学反应的完成程度。本文详细介绍了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图示方法,包括氢氧化钠滴定盐酸、醋酸以及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氨水的曲线特点。同时,还阐述பைடு நூலகம்滴定曲线的分析方法,如确定起点、终点、中性点和化学计量点等关键位置,以及利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等定量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此外,通过题型专练部分,读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和滴定曲线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些内容包括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分析水的电离程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指示剂等实际操作问题。总之,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分析工具。

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方法

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方法

滴定曲线的分析
滴定曲线的概念:表示溶液pH值与滴定过程中加入滴定剂体积关系的曲线。
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体积下溶液的pH值,并记录数据,绘制出滴定 曲线。
滴定曲线的分析:根据滴定曲线可以判断反应的定量关系:通过滴定曲线可以确定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关系,如反应计量 数、反应常数等。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同的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分子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结构发生变化,从 而呈现不同颜色 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用于判断滴定终点,计算滴定结果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尽可能小,且颜色变化应明显易于观察。 指示剂的变色点应尽量接近于滴定分析所要求的终点pH值。 指示剂应具有适当的酸碱性和稳定性,不易受溶液的酸碱性影响。 指示剂应无毒、无害,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
方法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滴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与注意事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特点: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且反应速率快 反应实质: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医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中和反应的原理
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 + OH^{-} = H_{2}O$ 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分析
酸碱中和是指一种涉及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化学反应,反应后会形成一种新的盐类物质,并且产生相应的离子水合物,该反应是一种加成反应,可以直接把原来的酸或碱的原子或离子变成水的离子。

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是一种表示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pH值随着反应的变化的曲线,能够直观地表示酸碱的反应情况,也能够更好地分析反应的最终结果。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是由一组数据绘制出来的,其中包括了溶液中酸碱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滴定曲线中上升段、中间段和下降段。

滴定曲线的上升段指的是当溶液中的酸或碱慢慢加入时,pH值一直在上升,表明溶液中的酸或碱还没有发生反应。

滴定曲线中间段表明,随着酸或碱的加入,pH值达到最低点,表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是pH值趋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结束。

滴定曲线的下降段表明,随着酸或碱的继续加入,pH值开始下降,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是pH值趋于小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结束。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反应结果取决于酸碱的比例,如果酸碱的比例适当,
那么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pH值趋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结束。

但是,如果酸碱的比例过大,那么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pH值趋于小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分析,可以看出,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示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且可以更好地分析反应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酸碱滴定误差综合分析

酸碱滴定误差综合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定量实验, 特别是对它的实验误差分析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引起误差的原因, 笔者对其分析归纳如下:一、仪器洗涤不当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 滴定管、移液管和锥形瓶都要用蒸馏水洗净, 且滴定管、移液管还要用待装液润洗2~3 次, 锥形瓶不润洗。

若洗涤不当就会引起误差, 如:1.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 溶液浓度降低,滴定中消耗V( 标) 偏大, C( 待) 偏高。

2.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水洗后, 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 造成待测液被稀释, V( 标) 偏小, C( 待) 偏低。

3. 锥形瓶水洗后, 又用待测液润洗, 再取待测液, 造成V( 标) 偏大, C( 待) 偏高。

4. 滴定前, 锥形瓶用水洗涤后, 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 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 虽然V( 待) 增大, 但C( 待)变小, 其物质的量不变, 无影响。

二、读数不当1.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 在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滴定后平视滴定管读数, 造成V( 标) 减小,C( 待)偏低。

2.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 在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 滴定终了仰视刻度线, 读数偏大, 造成V( 标)偏大, C( 待) 偏高。

3.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 在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 滴定终了俯视刻度线, 读数偏小, 造成V( 标)减小,C( 待) 偏低。

4.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 在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线, 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刻度线, 读数偏小。

造成V( 标) 减小, C( 待) 偏低。

三、操作不当1. 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 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加入锥形瓶, 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 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 造成滴定时V( 标) 偏小, 则C( 待) 偏低。

2. 滴定前, 液面在“0”刻度线之上, 未调整液面, 造成V( 标) 偏小, C( 待) 偏低。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常温下,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mol·L-1HA 溶液,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 V )的改变而变化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认识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高。

②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或强酸与弱碱反应) .③滴定终点的酸碱性不同,pH不同:室温下,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强酸反应时,pH=7;但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弱酸(或一元强酸和一元弱碱)反应时,pH>7(或pH<7) .④指示剂的选择不同:强酸滴定弱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用酚酞;强酸与强碱的滴定,用甲基橙和酚酞即学即用1.(2016·全国卷Ⅰ,12)298 K时,在2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0.10 mol·L-1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M点处的溶液中c(NH+4)=c(Cl-)=c(H+)=c(OH-)D.N点处的溶液中pH<122.室温时,向20 mL 0.100 0 mol·L-1H2C2O4溶液中滴加0.100 0 mol·L-1NaOH溶液,混合溶液的pH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忽略H2C2O4的第二步电离,由题给信息,可以计算出常温下H2C2O4的电离常数B.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小的是A点C.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均有c(Na+)<c(OH-)+c(HC2O-4)+2c(C2O2-4)D.在B点溶液中,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两种,且c(HC2O-4)+2c(C2O2-4)=0.100 0 mol·L-13.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有错误的是()提示: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I2+Na2S===2NaI+S↓选项滴定管中的溶液锥形瓶中的溶液指示剂滴定终点颜色变化A NaOH溶液CH3COOH溶液酚酞无色→浅红色B HCl溶液氨水酚酞浅红色→无色C酸性KMnO4溶液K2SO3溶液无无色→浅紫红色【其他滴定】1.(2017·全国卷Ⅱ)草酸钙沉淀经稀H2SO4处理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测定草酸的量可间接获知钙的含量,滴定反应为MnO-4+H++H2C2O4―→Mn2++CO2↑+H2O。

高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解析

高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解析

高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解析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它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而滴定曲线则是研究这类反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高二化学中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滴定曲线的基本概念滴定曲线是指在滴定过程中,酸碱溶液体积的变化与酸碱反应进程的关系所绘制出的曲线。

它通常是通过将一种已知浓度的溶液(称为滴定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使两者发生中和反应,观察并记录酸碱溶液体积变化的过程。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滴定曲线可以分为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弱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以及弱酸与弱碱的滴定曲线。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

二、滴定曲线的特点及解析1. 初始阶段滴定反应开始时,滴定液以小滴加入待测溶液中,此时待测溶液的pH值较低。

滴定曲线的第一段通常表现为水平直线或轻微的上升趋势,并在该段上方有一个较大的峰值,这是由于待测溶液的酸性较强,滴定液与其反应后,pH值上升较慢。

2. 中间阶段当滴定液继续滴加进入待测溶液时,酸和碱的等浓度点逐渐接近,滴定曲线会出现一个非常陡峭的区域,称为“垂直区”。

在这个区域内,pH值变化很快,对应的体积变化也非常明显。

这是由于滴定液与待测溶液中酸碱反应达到接近等当点(酸碱滴度相等)。

3. 终点阶段滴定曲线的终点处于“垂直区”的最后部分,即pH值随着滴定液的加入呈现急剧上升趋势。

此时,滴定液与待测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完全中和,达到了反应的终点。

可以通过加入指示剂来辅助判断滴定曲线的终点位置,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溴酸亚铁等。

三、滴定曲线中的重要参数1. 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是指滴定反应达到完成的时刻,通常是指观察到滴定溶液的颜色突变或者指示剂的溶色变化。

在滴定曲线中,滴定终点对应于曲线的最陡峭点,也就是pH值变化最为显著的位置。

2. 等当点等当点是指当酸和碱摩尔数相等时,滴定反应的中和点。

对于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而言,等当点的pH值为7。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像考点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像考点分析
C(O H )一 c(H 。 。)
D. 滴定 过程 中可 能 出现 : c( CH。 CO OH ) > f( CH 。 COO一)> C( H )> C( Na )>
c(o H 一 )
解析 : 由图像 中 和 百 分 之 百 时 的 p H 突
跃 可 知 酸 性 最 强 的 是 HA, 最 弱 的 是 HD , 故
一 ( H +) 知 A 项 错

因 醋 酸 钠 能 水 解 导 致
HB 两 种 溶 质 , 且 其浓 度 相 等 , 又 因 P 点 时 溶
液呈 酸 性 , 故 可 知 H B 的 电 离 程 度 大 于 Na B
溶液 呈碱 性 , 在点 ② 时 p H 一 7推 知 溶 液 中 含
有 醋 酸
相结 合 思想 的功 能 。

= .考 查 溶液 中粒 子浓 度大 小 关系
考 查 电解 质的 强弱 判断
1 1 厂
倒 2 常温下 , 用0 . 1 0 0 0 o t o 1 . L N a O H
溶 液 滴 定 2 0 . 0 0 m L 一
0 . 1 0 0 0 mo l ・L
f( Na 。 。 ) > C( H B) > C( H ) > c( OH )
C ( CH 3 COO H ) +C ( H ) B .点 ② 所 示 溶 液 中 :C ( Na ) 一
c( CH 3 CO O H ) + C( C H 3 CO O 一)
C. p H 一 7时 , 三 种 溶 液 中 : f( A
) 。
器 数 o %
‘ 州日
A. 点 ① 所 示 溶

¨ … 川 “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1.滴定曲线的认识与应用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是以所滴入的酸或碱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以中和反应后溶液的pH为纵坐标体现中和滴定过程的曲线图。

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的曲线图,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状变化不大,但中间突跃大(即酸或碱溶液一滴之差,溶液pH变化大,出现突变)。

a.分析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时的离子浓度大小,只要关注水的电离平衡即可,没有其它平衡影响。

强酸滴定弱碱或强碱滴定弱酸的曲线图,突跃小,较平缓;强酸滴定弱碱的起点低(因弱碱pH相对较小),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强碱滴弱酸的起点高(因弱酸pH相对较大),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

b.分析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时的离子浓度大小,不仅要考虑生成盐的水解平衡,而且还要考虑过量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与水的电离平衡。

指示剂选择的原则:指示剂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变色明显、灵敏,而且要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滴定时pH突跃范围相吻合,这样就能准确指示到达滴定终点(即酸碱恰好中和时的pH)。

强酸强碱互相滴定曲线图的应用例1.下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1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解析:认识滴定曲线图是解题的关键,强酸与强碱相互滴定突跃大,且恰好中和时溶液pH=7,故酚酞、甲基橙均可作指示剂。

识图:滴定前pH=1,c(HCl)=0.1mol·L-1,pH=13,c(NaOH)=0.1mol·L-1。

显然a曲线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曲线,曲线b为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曲线,P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唯B正确。

例2.298K时,在20.0mL0.10mol·L-1氨水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综合分析
图1是两强溶液的混合,关键点主要是起点,起点主要计算PH和物质的量浓度,终点和中
性点重合,图像趋势主要是终点附近的“突变”。

图2是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是分析的重点,各个关键点的分析和结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表即是图2各个关键点的详解。

2、变形分析
(1)更改溶液滴加顺序或者溶质的成分
①更改滴加顺序:图像变化趋势发生变化,分析的关键点没有改变,分析思路也没有变化。

②溶质为多元酸或者多元碱:由于酸的分步电离,导致中和反应的分步进行,所以分析出
分步反应是关键。

关键点也只需要分析四个:起点、恰好生成酸式盐的点、中性点(酸性极
弱的也可能是第二个点就是中性点)、恰好生成正盐的点。

例1、某二元弱碱B(OH)2(K1=5.9×10-2、K2=6.4×10-5)。

向10mL稀B(OH)2溶液中滴加等浓度
盐酸溶液,B(OH)2、B(OH)+、B2+的浓度分数δ随溶液POH[POH=-lgc(OH)-]变化的关系如图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交点a处对应加入的盐酸溶液的体积为5mL
B. 当加入的盐酸溶液的体积为10mL时存在
c(Cl-)>c(B(OH)+)>c(H+)>c(OH-)>c(B2+)
C. 交点b处c(OH)=6.4×10-5
D. 当加入的盐酸溶液的体积为15mL时存在:
c(Cl-)+c(OH-)= c(B2+)+c(B(OH)+)+ c(H+),
【分析】答案:C。

图中曲线①B(OH)2,②为B(OH)+,
③为B2+;交点a处对应加入的盐酸溶液的体积为5mL 图3
时,反应生成等浓度的B(OH)Cl和B(OH)2混合液,由于两种溶质水解电离能力不同,所以B(OH)2、B(OH)+ 浓度分数δ不相等,A错误;当加入的盐酸溶液的体积为10mL时,溶液为B(OH)Cl,溶液显酸性,根据B(OH)2(K1=5.9×10-2、K2=6.4×10-5)可知,c(Cl-)>c(B(OH)+)>c(H+)> c(B2+)>c(OH-),B错误;交点b处时,c(B(OH)+)=
c(B2+),根据B(OH)+ B2++ OH-,K2= c(OH-)=6.4×10-5, C正确;当加入的盐酸溶液
的体积为15mL时,生成等体积等浓度B(OH)Cl和BCl2的混合液,存在电荷守恒
为c(Cl-)+c(OH-)= 2c(B2+)+c(B(OH)+)+ c(H+),D错误。

图3 ③溶质为混合物:分析
化学反应仍然是关键,必须分出反应的先后。

例2:(2018年浙江省学考第23题)在常温下,向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
Na2CO3混合溶液中滴0.1mol·L-1的盐酸,溶液pH随盐酸加入体积的变化如图4所示。

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的溶液中,c(Na+)>c(CO32-)>c(Cl-)>c(OH-)>c(H+)
B.在b点的溶液中,2n(CO32-)+n(HCO3-)<0.001mol
C.在c点的溶液pH<7,是因为此时HCO3-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
D.若将0.1mol·L-1的盐酸换成同浓度的醋酸,当滴至溶液的pH=7时:
c(Na+)=c(CH3COO-)
【分析】答案:B。

随着盐酸的滴入,第一步:OH—+ H+ = H2O;第二步:
CO32—+ H+=HCO3—;第三步:HCO3—+ H+= H2CO3。

不管溶质怎么改变,分析清楚化学反应是关键,理清反应的先后关系。

关键点都是恰好反应完成或者溶质的物质的量成倍数关系的混合。

(2)更改横坐标、纵坐标的意义或者图像的变化
把坐标的意义改为PH的变化,随着PH的增加,其实就是向溶液中不断加入碱
溶液,本质仍然是酸碱中和反应,分析思路与前面的基本一致。

先要理清反应的
先后,但更应该注意关键点,尤其是交点,往往是突破得关键点。

例3:(2017
年全国理综II卷第12题)改变0.1mol/L二
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
量分数随pH的变化如图5所示已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lg[K2(H2A)]=-4.2
B.pH=4.2时,c(HA-) = c(A2-) = c(H+)
C.pH=2.7时,c(HA-)>c(H2A)= c(A2-)
D.pH=1.2时,c(H2A)=c(HA-) 图5 【分析】答案:D。

该过程涉及的离子反应,第一步:H2A + OH— = HA- + H2O ,第二步:HA-+ OH— = A2- + H2O。

由反应决定
了H2A、HA-、A2-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规律,分别由特殊点A、C、B可
计算出H2A的第一步电离常数Ka1、第二步电离常数Ka2和Ka1·Ka2 ,从而确定
各点的微粒浓度关系。

即使将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行交换,分析的思路也仍然一样。

例4:(2017年全国理综I卷第13题)常温下将NaOH溶液添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
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6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a2(H2X)的数量级为10-6
C.NaHX溶液中c(H+)>c(OH-)
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Na+)>c(HX-)>
c(X2-)>c(H+)=c(OH-) 图6 【分析】答案:D。

该过程涉及的离子反应依次为:
H2X + OH— = HX- + H2O ,第二步:HX-+ OH— = X2- + H2O。

从两个关键点可以算
出两个电离常数分别为 10-5.4和10-4.4,根据第一级电离常数大于第二级电离常数,可以得出B点所在直线N表示的是第一步电离,A点所在的直线M表示的是第二步电离。

分析清楚化学反应,理清各步反应的先后顺序,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各个关键点为突破口,是酸碱中和滴定曲线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