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头痛病教案

合集下载

《中医学》头痛课件

《中医学》头痛课件

《中医学》头痛课件一、《中医学》头痛课件概述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学》旨在深入探讨头痛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头痛的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本课件首先介绍了头痛的基本概念,包括头痛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阐述了中医学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强调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即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等外邪侵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的内在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头痛的发生。

课件重点介绍了头痛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浊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等。

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课件还详细介绍了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头痛治疗的核心,根据头痛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祛邪扶正、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缓解头痛症状。

课件强调了预防调护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外邪侵袭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头痛的发生。

本课件内容全面、系统,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头痛的中医诊疗技术,为临床实践中头痛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1. 引入头痛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头痛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头痛是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头痛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

通过对头痛的诊治,我们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痛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脏腑的功能和人体的健康。

【头痛】-中医内科课程案例

【头痛】-中医内科课程案例

• 《丹溪心法》:朱丹溪认为头痛偏主于痰与火。 他又是痰病大家,在内伤头痛的治疗中有重要意 义。提出头痛加引经药的观点。
• 《证治准绳》提出头痛与头风的区别。 • 《景岳全书》:景岳认为头痛新病多实,久病多
虚,实证又有表里之分。
• 《医碥》:何梦瑶认为头痛应分内外虚实。 • 《医林改错》提出瘀血头痛的治法。
• 从病机讲,实证是邪扰清窍,邪阻清窍,或邪蒙清阳; 虚证主要是脑失所养。
• 从表现讲,实证多为胀痛、重痛、或刺痛;虚证多为空 痛、隐痛、绵绵作痛。
• 从发作特点讲,实证多为时作时止;虚证多为持续性。 • 从治疗原则将,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③辨头痛部位与所属经络
•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 亦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的不同,头痛 的部位亦各异。
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 病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 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
降逆;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 黄连温胆汤。
7.肾虚头痛
• 主症:头痛而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
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 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 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二)病证鉴别
• 临床应与真头痛鉴别。
• 真头痛: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
进行性加剧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 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 抽搐。
外感头痛与感冒的鉴别
• 感冒的病机是邪犯肌表,营卫不和。表现以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咳嗽等表证为主。 治疗重在解表达邪,调和营卫。

头痛小讲课教案

头痛小讲课教案

头痛小讲课教案教案标题:头痛小讲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分类。

2. 掌握头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分类。

2. 头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头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头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头痛话题,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有头痛的经历,以及头痛对他们的影响。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紧张型头痛:由压力、焦虑等情绪因素引起。

- 偏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可能是脑部疾病的信号。

Step 3:问题探究(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1.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哪些导致头痛的原因?2. 你们有没有尝试过缓解头痛的方法?有效吗?3. 你们认为如何预防头痛?Step 4:解答和讨论(10分钟)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头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例如:-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合理用眼。

-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饿过度。

- 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压力。

Step 5: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几个头痛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每个案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分类,以及预防和缓解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自身健康问题。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头痛的预防或缓解方法,进行实践并撰写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 头痛 课件

中医内科学 头痛 课件

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头痛一、课程概述头痛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临床经验。

通过对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头痛的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知识点1、概述:头痛的定义、分类及症状。

2、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其他因素引起的头痛。

3、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在头痛诊断中的应用。

4、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5、临床经验分享: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头痛的防治策略及临床经验。

三、课程内容讲解1、概述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头部疼痛、颈强直、恶心、呕吐等。

头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紧张、疲劳、失眠、不良生活习惯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头痛被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种类型。

2、病因病机外感头痛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如风、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则由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包括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浊痹阻等。

其他因素如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气血不足等也可引起头痛。

3、诊断方法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判断头痛的原因。

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病情的轻重。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等,找出头痛的诱因。

切诊:摸脉诊断,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判断病情的虚实。

4、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外感头痛以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则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在针灸治疗中,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太阳、合谷等。

同时,根据病情的虚实,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治疗。

5、临床经验分享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头痛的防治策略及临床经验。

例如,对于长期疲劳引起的头痛,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放松身心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对于失眠引起的头痛,除了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四、总结通过对本课件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头痛的中医诊治方法,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临床经验分享。

中医内科学-03-01头痛

中医内科学-03-01头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黯,
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病机析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故头 痛经久不愈,且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夜则阴气 盛,气血运行不畅,故头痛日轻夜重。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常用麝香开窍通闭,活血通络;桃仁、红花、川芎、
学习要点: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头痛的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的 概念,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的概念,诊断,中经 络与中脏腑的鉴别,中经络的分证论治;痴呆的概念,诊断;要点,与郁 证的鉴别,分证论治;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 狂、中风、厥证鉴别,分证论治。
赤芍、酒活血化瘀;生姜、葱白通阳行血。

头痛较剧,久痛不已,酌情可加虫类搜风通络之品 ,如全蝎、蜈蚣、地龙等。
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多属实证。虚实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 营血亏虚,头窍失养,可转化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 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化为肾精亏虚之头痛,或 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久病入络, 均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加夏枯草、龙胆;兼肝肾亏虚,水不 涵木,头晕目涩,视物不明,加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头 痛而目眩甚,肢体麻痹、震颤,加牡蛎、龙骨、珍珠母、龟甲 镇潜。
(2)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倦怠无力 。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析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故头 痛昏蒙;痰浊阻滞中焦,故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倦 怠无力。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痛幻灯片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痛幻灯片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痛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头痛
2
中医内科——头痛
3
中医内科——头痛
4
中医内科——头痛
5
中医内科——头痛
6
三讨论范围: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 五官等各科疾病中。
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 如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 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 病的头痛等, 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中医内科——头痛
11
二、病机: 外感头痛
感 风邪夹寒
受 外
风邪夹热
邪 风夹湿邪
凝滞血脉, 络道不通, 风热炎上, 清空被扰, 阻遏阳气, 蒙蔽清窍,
不 风寒头痛 通 风热头痛 则 痛 风湿头痛
内伤头痛
情志不遂,
因于 肝
肝失条达
气郁阳亢 肝阳头痛
肝郁化火 阳亢火生 上扰清窍 肝火头痛
26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兼证: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病久入络 瘀血疼痛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中医内科——头痛
风湿头痛 17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 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 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 或 缓慢起病, 或反复发作, 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 长可短, 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 甚则长期疼 痛不已 o

最新中医内科学(一)08头痛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一)08头痛PPT课件

(四)头痛经久不愈者, 当注意以下几点
1.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2.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风、通络、祛瘀、止痛。常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 但蜈蚣、全蝎药性猛悍,燥血有毒,为动火之物,阴虚火旺,月经过多之人,用量不宜过大,且当伍以生地、白芍之类,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 鉴别诊断
临床应与真头痛鉴别。 真头痛: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头痛 起病较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烈,常伴外邪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 内伤头痛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之异。
四个基本特征:
1后一种疾病的发生是由前一种疾病所引起的: 2从后一种疾病的发生规律上看,前后疾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脑卒中与压疮 3后一种疾病的出现不属于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压疮不是医务人员过失所致 4后者与前者有一定的特异性:如焦虑不是肺癌的并发症
脑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56%—96%的卒中恢复期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并且62%的患者至少发生一个以上的并发症。
卒中后神经科并发症
卒中急性期神经科并发症 卒中恢复期神经科并发症
卒中急性期神经科并发症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脑疝 癫痫 出血转换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发热、缺氧、代谢产物的积蓄,血液病等)。
3. 范 围
外感六淫
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 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 畅而头痛。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 颅外结构:头皮;颅外动脉;颅骨骨膜;头皮下组 织、肌肉;外耳、中耳;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眼; 牙。
• 头痛的机制:炎症、损伤、牵引、推移、扩张、肿 瘤、压迫等使痛觉敏感结构受到刺激。
2021/3/4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3. 范 围
•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压变化引 起的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五官疾病引 起的头痛,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发热、 缺氧、代谢产物的积蓄,血液病等)。
而头痛 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 情志失调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2021/3/4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内伤不足
•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而头痛。
•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
2021/3/4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外感六淫
二.病因病机
• 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 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 畅而头痛。
•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2021/3/4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内伤不足
• 年老,劳欲过度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2021/3/4
中医内科学讲义头痛
2.辨头痛所属部位
•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头面,厥 阴经亦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的不 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
• 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头 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 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1. 定义
一.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授课教师李史清职称主治医师授课对象专业:中医内科学 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 11月 22 日 4-6 节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头痛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头痛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头痛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头痛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头痛病的诊断、辨证以及头痛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二、病因病机(10分钟)
三、临床表现(5分钟)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五、诊断(5分钟)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各型头痛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

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七、病例分析(5分钟)
八、小结(5分钟)
思考题:一、头痛病如何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二、临床上如何根据头痛部位选择引经药?
参考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









教或
研观
室摩
指教
导学
教意
师见
教案
教案内容备注
细目一:概述
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
1.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头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
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二、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三、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
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头痛的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清热之品。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

二、风寒、风热和风湿外感头痛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嗣芥、防风、薄荷、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三、肝阳、肾虚、血虚、痰浊和瘀血内伤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

5.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郁金、全蝎、蜈蚣、僵蚕。

四、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风寒头痛,恶寒明显,加麻黄、桂枝、川乌;寒邪侵于厥阴经脉,症见巅
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

风热头痛,高热烦渴、舌红少津者,可重用石膏。

配知母、天花粉、黄芩、山栀;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

风湿头痛,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者,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生姜;纳呆食少者,加麦芽、神曲。

肝阳头痛,若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去白术、茯苓,加黄芩、夏枯草、龙胆草、大黄;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本,症见头痛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用杞菊地黄丸。

血虚头痛,血虚导致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配合加味四物汤治疗;若血虚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者,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平降肝阳之品,如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痰浊头痛,若痰湿久郁化热,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天麻、白蒺藜;若脾气虚明显者,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人参、黄芪。

肾精亏虚头痛,若头痛而晕,头面轰热,面颊红赤,时伴汗出,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去人参,加知母、黄柏,或用知柏地黄丸;头痛畏寒,面色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舌淡,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当温补肾阳,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瘀血头痛,若见气虚者,加黄芪、当归;若见寒凝血瘀者,加细辛、桂枝。

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六、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

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当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选用菊花、天麻、黄芩、白芍、川芎、白芷、生石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