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概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概说》课件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1、思想的核心是礼 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克己复礼(克制自
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但仁≠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概说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或者他们的著作称为“先秦诸子”。
新士人:能文能武、博学多才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三、提倡仁政。(分田到户、普及教育、不忍人 之心)
儒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 儒学大师。
1、“人能够征服自然”(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依 据礼义,组成有序的社会群体)
2、性恶论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本性没有礼义) 因此,需勤奋学习礼义来培养美德。
3、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礼是 国家的根本、是法的根本原则,法是礼的保证和 落实。)
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 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1、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 极存在,并创造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规律性的东西,自然无为的为政之道。
道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1、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 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以道为师即:化解一 切的偏执,解除本心的负担;随顺造化即:超 脱一切困境) 2、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认为生命被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是人 生的歧途。)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1、思想的核心是礼 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克己复礼(克制自
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但仁≠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概说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或者他们的著作称为“先秦诸子”。
新士人:能文能武、博学多才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三、提倡仁政。(分田到户、普及教育、不忍人 之心)
儒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 儒学大师。
1、“人能够征服自然”(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依 据礼义,组成有序的社会群体)
2、性恶论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本性没有礼义) 因此,需勤奋学习礼义来培养美德。
3、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礼是 国家的根本、是法的根本原则,法是礼的保证和 落实。)
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 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1、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 极存在,并创造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规律性的东西,自然无为的为政之道。
道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1、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 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以道为师即:化解一 切的偏执,解除本心的负担;随顺造化即:超 脱一切困境) 2、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认为生命被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是人 生的歧途。)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超越功利,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艺
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 性,提倡法治和改革,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提倡仁政和礼治,对 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被社会和物质的束缚所限制。他主张人 们应该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他认为,只有通 过逍遥游,人们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杨朱的利己主义与贵生思想
总结词
杨朱主张利己主义和贵生思想,认为人 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不要过 度追求名利和权力。
2023-11-10
先秦诸子概说
contents
目录
• 先秦诸子的产生背景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墨家思想 • 先秦诸子的影响与价值
01
先秦诸子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 频繁发生战争,导致政治格局
动荡不安。
分封制度的瓦解
周朝的分封制度逐渐瓦解,中央集 权势力衰微,各国相争以实力说话 。
科举制度之源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之一。科举制 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 存在了很长时间,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墨子的节葬节用思想与反对音乐的态度
节葬节用
墨子提倡节约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人们应该避 免浪费和奢侈,尤其是在丧葬方面。他主张简单的葬 礼和节约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
先秦诸子概述 PPT

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 的 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 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 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 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 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 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 好,也是最高级的。 ——狄更斯《双城记》
5
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6
•儒、道 、阴阳 、法 、
名 、墨 、纵横 、杂 、 农 、小说
•《汉书·艺文志》:凡诸
子百八十九家
7
• 了解先秦学术的阅读书目: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史记·大史公自序》)
• 《庄子·天下篇》 • 《汉书·艺文志》
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 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 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 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 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 衰,此辟儒之患。
先秦诸子概述
1
什么是“子”
• 称谓 • 著作 • 学派
2
•著作类型 •《汉书·艺文志》的
“诸子”
3
•四部分类法——经、
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基本
确立
4
• “子”是大杂烩 • 以《四库全书》为例 • 儒、兵、法 、农 、医 、天文
历法 、术算 、星算占卜 、书 画 、砚墨 、茶酒 、花谱 、杂 家 、笔记小说 、类书 、佛、 道
24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5
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6
•儒、道 、阴阳 、法 、
名 、墨 、纵横 、杂 、 农 、小说
•《汉书·艺文志》:凡诸
子百八十九家
7
• 了解先秦学术的阅读书目: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史记·大史公自序》)
• 《庄子·天下篇》 • 《汉书·艺文志》
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 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 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 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 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 衰,此辟儒之患。
先秦诸子概述
1
什么是“子”
• 称谓 • 著作 • 学派
2
•著作类型 •《汉书·艺文志》的
“诸子”
3
•四部分类法——经、
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基本
确立
4
• “子”是大杂烩 • 以《四库全书》为例 • 儒、兵、法 、农 、医 、天文
历法 、术算 、星算占卜 、书 画 、砚墨 、茶酒 、花谱 、杂 家 、笔记小说 、类书 、佛、 道
24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谈到做人的标准,这些文化体系中的大的标准没有什么区 别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儒家的相处之道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例如孝和仁义,都是他们文化的标准之一 ,而道家讲究的是在于名利上的态度,讲的是应该淡泊名利, 不为了一些自己的好处,而破坏他人的生活或是好的事情,佛 家的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他们的理念就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 就是一个轮回,世界上总有因果报应,做的坏事迟早都会找到 头上来,好事也会相应地回报回来。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儒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儒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PPT

可贵借鉴。
然的美德:如今人们往往对世事感慨不深,对
自然缺乏情感》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 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 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 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 胸襟和气度。
耒
lěi。本义:木制农具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 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 土。” 恶金是铁。铁在未能锻炼成钢以前, 不能作为上等兵器的原料使用,一般拿来种 田。铁农具,牛耕的普及,是春秋末年到战 国社会繁荣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进步,使更多人脱离基础生产
一百年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 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 靠牛,娱乐基本没有,照明基本靠油
一百年后:交通车走四方,通讯手机联网,治 安警察保障,取暖电火不慌,挖掘机器帮忙,耕地 机械担当,娱乐丰富多样,照明灯火辉煌
生产力的进步,使更多人脱离基础生产,在其他领域开拓 创新,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经济繁荣。这是春秋战国和今天 的中国充满活力的原因。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 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 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 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占领了
我们的整颗心。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 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 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的先 第 二
背秦 章 景诸
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经济:铁器广泛使用,农业发展迅速 思想: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兴起 科技:天文、历法、医学等科技发展迅速
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条件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鲁国、齐国等地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楚国、齐国等地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宋国、鲁国等地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韩国、秦国等地 兵家:以孙武、吴起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齐国、魏国等地 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秦国、楚国等地
政治制度: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的仁 政、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社会伦理:先秦诸子的社会伦理思想对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 等。
先秦诸子对世界文化的贡 献和影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对东 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流派
创始人:孔子
主要思想:仁、 义、礼、智、信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荀子
影响:儒家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产生了 深远影响,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内容之一。
创始人:墨子
墨家流派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政治主张:尚贤、节用、非攻
影响:对后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产生影响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强调天人合一
和暴力
政治思想:主 张“尚贤”, 即选拔有才能 的人担任官职
哲学思想:主 张“非命”, 即反对天命论, 认为人的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
先秦诸子概述ppt课件

.
8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
论》
•陈柱《诸子概论》
.
9
先秦诸子的时代背景
• 春秋:较少。《论语》
《老子》《管子》《晏 子春秋》
• 战国:人物与著作更多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
社会背景
• 西周中后期开始,周室
的衰落,诸侯国的强大 与兼并
.
11
社会动荡
• 国与国相伐:诸侯国恃强
凌弱,互相攻伐
• 家与家相篡 • 百姓生活于痛苦之中,水
.
20
• 诸子百家,各种学说,
都是为了结束社会动荡, 减轻百姓的痛苦。
• 殊途同归
.
21
儒家
•《论语》 •《孟子》 •《荀子》
.
22
• 《汉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 《晏子》 、《子思》、《曾子》、《宓
子》 、《漆雕子》 、《公孔尼子》
• 《贾谊》五十八篇 、桓宽《盐铁论》六
十篇 、刘向《新序》、《说苑》、扬雄 《太玄》 、 《法言》
齐人。“谈天衍”
• 《邹奭》十二篇。齐人。
“雕龙奭”
.
34
• “天人感应”
.
35
灋
• 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 《李子》。名悝。 • 《商君》。《申子》,名不害 。
《慎子》,名到。《韩子》五十 五篇。
• 《晁错》
.
36
•《说文解字》:灋,
刑也。平之如水,从
水; 所以触不直也, 去之,从去。
.
.
14
• 管仲、晏婴:称霸
• 出于儒,又不完全等同于
儒
• 《管子》还含有法家、道
家的思想
先秦诸子概述上课用.ppt

《论语》有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 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 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 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 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 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 代价值。
Page 19
孟子的民权与革命思想
“人性本善” (课本3页)
民本:民贵君轻 ----
•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 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 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 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 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 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 一、缺一不可。 •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 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 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 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 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学说, 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 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 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 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 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 而也是积极的作为。
Page
9
孔子 孟子
儒家
荀子
墨家
兵家
孙膑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9
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 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 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 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 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 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 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 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 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 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
1
2
带问题阅读,在文中划出答案
1、什么叫先秦诸子?
2、先秦诸子中“六家”指哪“六家”?
3、“六艺”指什么?
4、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5、什么叫显学?
6、墨子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什么?
7、道家代表作《老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8、孟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9、庄子的思想观点?
10、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11、韩非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苏格拉底
约前468年?-前376年? 墨子
前427年-前347年 前384年-前322年
柏拉图 德国《历史的起源Leabharlann 目 亚里士多德 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
前372年-前289年 前369年-前286年 前313年-前238年
孟子 庄子 荀子
尔斯说:公元前600-公 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 时代。
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嬴政
12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
13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 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 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 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 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 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 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 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 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 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 书。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 劝谏君王实行仁政。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一段话
15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前281?-前233年
韩非
战国(前475-前221)
前6年/4年-约29年/30年 耶稣
5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 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 雄,就活在盛唐。
6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
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12、诸子议论文之所以有魅力的原因是什么?
3
六艺,含义有二:
•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
《春秋》。
4
约前 565 年-前 485 年 释迦牟尼
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
约前571?-前471? 老子
春秋(前770-前476)
前469年-前399年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 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 教、佛教。“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 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8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 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 为社会风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7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 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 法、阴阳、名、纵横、杂、农、 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 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 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 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孟子·告子下》)
16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 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 元 前 298 年 至 公 元 前 238 年 。 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14
《先秦诸子语录·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 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10
“仁者爱人”
孔子办教育
孔子认为,要实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
现“德治”(礼治), 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
必须提倡“仁”学, 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
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 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
形成“仁”这个无美 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
不备的德性。“仁” 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
心。“仁者爱人”、 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
“克己复礼为仁”就 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是他给“仁”所下的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
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
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
来赞扬他。
11
后人评孔子
9
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 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 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 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 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 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 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 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 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 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
1
2
带问题阅读,在文中划出答案
1、什么叫先秦诸子?
2、先秦诸子中“六家”指哪“六家”?
3、“六艺”指什么?
4、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5、什么叫显学?
6、墨子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什么?
7、道家代表作《老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8、孟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9、庄子的思想观点?
10、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11、韩非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苏格拉底
约前468年?-前376年? 墨子
前427年-前347年 前384年-前322年
柏拉图 德国《历史的起源Leabharlann 目 亚里士多德 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
前372年-前289年 前369年-前286年 前313年-前238年
孟子 庄子 荀子
尔斯说:公元前600-公 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 时代。
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嬴政
12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
13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 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 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 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 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 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 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 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 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 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 书。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 劝谏君王实行仁政。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一段话
15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前281?-前233年
韩非
战国(前475-前221)
前6年/4年-约29年/30年 耶稣
5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 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 雄,就活在盛唐。
6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
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12、诸子议论文之所以有魅力的原因是什么?
3
六艺,含义有二:
•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
《春秋》。
4
约前 565 年-前 485 年 释迦牟尼
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
约前571?-前471? 老子
春秋(前770-前476)
前469年-前399年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 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 教、佛教。“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 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8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 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 为社会风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7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 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 法、阴阳、名、纵横、杂、农、 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 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 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 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孟子·告子下》)
16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 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 元 前 298 年 至 公 元 前 238 年 。 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14
《先秦诸子语录·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 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10
“仁者爱人”
孔子办教育
孔子认为,要实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
现“德治”(礼治), 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
必须提倡“仁”学, 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
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 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
形成“仁”这个无美 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
不备的德性。“仁” 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
心。“仁者爱人”、 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
“克己复礼为仁”就 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是他给“仁”所下的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
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
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
来赞扬他。
11
后人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