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尊重师长和传统价值观。
这导致了中国教育在长时间内的保守和封闭。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发生改变。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模式。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是戊戌变法,这是清朝为了教育系统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然而,这次失败了,教育体制仍然没有真正改变。
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的教育体制才开始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着重发展了普通教育,鼓励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中国教育的发展放缓。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主要的教育包括:恢复高考,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进行大规模的师范教育等。
进入21世纪,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开始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教育也开始注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提倡创新和创业教育。
此外,政府还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促进教育公平。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的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注重质量和创新,推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教育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提供公共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作者:刘林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1期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诞生于晚清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运动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宗教、灌输侵略者的政治思想,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面对衰微的国运和列强的疯狂侵略,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洋务派人士发起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运动,一批新式洋务学堂随之兴起。
1878年,张焕伦在上海创办了正蒙学院,开创了近代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据有关史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民办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3强。
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超过当时多数国立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接受改造、沉寂消失到恢复重建、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
在跨入科学发展新阶段之际,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1.接收改造阶段(1949年~1952年)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军事斗争彻底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基本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政务院对当时69所民办高校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使得多数民办高校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随着新生政权的逐步巩固,对民办高校的改造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8月,政务院通过《私立高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无论是接受西方教会资助的教会大学还是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私立高校,都要重新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由此拉开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序幕。
民办高校或停办,或由政府全面接手转制为公办高校,或在1951年~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被拆散与其他高校重组,如燕京大学各院系按文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辅仁大学主体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则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ppt

近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积极促进、依法办学 鼓励发展、逐步合法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并把民办教育 提高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民办高校的使命 。它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走上规范发展道路的里程碑,中 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迈入依法办学的新阶段。
1992-2003, 1997年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重申了“积极鼓励、大力支 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1998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民办高等学 校的地位,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中国民办 高校发展
框架
民办高校概念界定 近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类型与特色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困境
民办高校界定
民办高校:
❖ 民办高校是指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 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 的普通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就数量而言,l927年,已立案的私立大学就达到了18所,另有 准予试办的私立大学15所,发展之迅猛可见一斑。
就质量而言,一批私立学校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 沪江大学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并享誉全国。
另外,还有由外国教会所设立的教会大学。像燕京大学、圣约 翰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和辅仁大学等 私立大学对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促进中西 方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型人才
我国民办高校的特色分析
❖ 3、师资聘任:灵活性
教师来源多样化,主要包括: ①退休人员。学校的离退休教师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退休的 专业技术人员。 ②毕业生。主要是本科生,也有少量的博士和硕士。 ③在职、在校人员。聘请一些公立大学的在职教师,企事业单 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态势, 即新毕业和已退休教师多,中年教师比较少。 优势: 从人事制度看,打破了教师任职的终身制,极大调动了教师的 积极性,形成人力资源的活水。(与公办院校比,“只进不出”、 “近亲繁殖”)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近代前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在近代前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介入中国的教育事务,建立了一些西式的学校。
此外,中国的改革派也提倡新式教育,如“自强学堂”等,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 辛亥革命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孙中山提倡了"民主、科学、教育"的主张,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大量的西式学校和职业学校被创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
3.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兴起,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颠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建国初期,教育改革以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5.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此外,对国际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体制的破坏、西方传统教育的引入、教育改革的推进、到大规模教育普及和教育体制创新的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的进步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建设、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 设置也开始被引入中国。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怀疑和反思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西方式的教育改革。
文化自信的培养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 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育教学之中。当代教育应继续加强文化自信 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 文化观。
THA重本土化特色,将西方先 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代教育应继续坚持本土化特色,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教育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创新教育模式
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引入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 创新发展。当代教育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探索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教 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学科设置与课程建设
学科设置多样化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设置众多学科领域,涵盖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课程建设灵活性
民国高等教育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转专 业机会。
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
民国高等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和实 验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自由受限
在政治高压和社会保守观念的影 响下,学术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 限制,学者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受到束缚。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民办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从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历程机遇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石油、煤炭等物质资源,还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科技创新与高质量的人才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所以说经济的提升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公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们对民办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前对什么是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潘懋元先生在《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一文中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指出:“民办学校,实质上相当于私立学校。
”陈宝瑜教授从经费来源的角度出发,认为“民办,应理解为学校固定资产的投资大部分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高等教育。
黄藤教授则从由谁来经办或营办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凡不是由政府具体经营、自主办学的所有学校,我们都可以统称为‘民办学校’或‘民营学校’”。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这些专家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到民办高等教育的某些主要特征,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理解为:其举办主体是除了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利用社会资金,自筹资金;其产权是归属于某一个体或团体或者若干个个体或团体;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是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培训。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民国教育学校制度演变的过程:一、清末学制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命运,清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未能实施。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学制较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1915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颁布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是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五、现行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学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进步。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的萌芽近现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1862年,福建船政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校,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初步发展。
此后,许多洋务学堂和政府学堂相继建立,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鸦片战争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教育纲要》,确立了以“以民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是义务教育的推进。
1921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
这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分配,为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育,开始普及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和现代科学知识。
同时,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得到了发展,为培养高级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1927年,中国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招生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
这一改革不仅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近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变革然而,在近现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是中外合办学校的兴起。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办学。
这种合办学校的兴起使中国教育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包容性问题。
其次是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改 革使 得 书 院得 到一 定程 度 的发 展 。 实 上这个 时 期 事
( ) 二 国人 自办高等 教 育掀起 高潮
的书院改造和创建实质就是 以书院传统形式将 中西学
这 时期 私立 高 等教 育 主要 分 两个 时期 : 为私 立 高 一
我 国私 立 高 等 教 育最 早 可 追 溯 至 春秋 时 期 孔 子创
在 书 院衰落 的同 时 , 自办教 育逐 渐 发展 起 来 。 10 94
办 的私 学 。之后 , 私立 高等 教育 以各 种 形式 在 各朝 各代 年 《 奏定学 堂 章程 》 布 及后 来科 举 制废 除 之后 , 国 的 颁 我 的历 史 舞 台上扮 演着 重要 角 色 。 片 战争 至 民 国这 段 时 自办教 育进 入发 展 时期 。 个 时期 教育 的 主办 以 民办为 鸦 这 期, 国家 政 局 风云 变 幻 、 动荡 不 安 , 育也 随 之 而 变 , 教 特 主 、 官办 为辅 , 在 办 中小学 教育 , 少实 业 家成 为 教育 重 不
二 融为 一体 。戊 戌 变法 时期 颁 布 的提倡 西 学 、 励 兴学 的 等教 育 的快速 发 展时 期 , 为私立 高等 教育 的 逐渐 稳 定 奖
措施 促进 书 院在 全 国范 围 内得 以发展 。 中国书 院史 ・ 时期 。 据《 此 时 欧洲各 国正忙 于第 一 次世 界 大 战 , 暇顾 及 东 无 附 录三 》 粗 略 统 计 , 院发 展 到 这 个 时期 , 14 的 书 自 80至
可观 的成 绩 。
一
警 教 练所 及创 建博 物苑 和 图书馆 , 对 近代 教育 所 作 的 他
、
国人 改造 和 高等教 育 的创 办
贡献 是很 少人 能 与之相 比的l 自第 二 次鸦 片战争 后 , 1 1 。 日 本 的先 进 技术 和理 念成 为我 国人效 仿 的对 象 , 当时 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11 年 , 9 1 全国共有约 40所私立书院。但随着变法的失 方 殖 民地 ,我 国民族 工 商 业 在 这 一 时期 获 得 了一 定 发 0 1 7 94 9 败而 告终 , 直至 10 年 科举 制 的废 除 , 院慢 慢走 向尽 展 ,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 1— 12 95 书 头 年, 出现 国人 办私 立大 学 的 高潮 。 民国成 立后 , 变革 晚 清
才。本 文以国人 自办高校和教会 大学 两条线索来 阐述私立高等教 育的发展 并论述其培养人 才 、 建立健全 高等教 育体 系的历 史意 义和 宝贵的治学经验。 关键词 : 国人 自办高校 ; 教会 大学 ; 立高等教 育 私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 4 0 ( 0 20 — 06 0 1 0 — 17 2 1 )4 0 5 — 3
只 北 山西 大 学 堂 3 起 了对 原有 书 院 的改造 。第 二次 鸦 片战 争后 , 在洋 务 思 量 极 少 , 有 京 师 大 学 堂 、 洋 大学 堂 、 所, 因此 , 私立 高等 学校 数量 虽 少 , 已 占据 了高 等教 育 却 潮 的 主导 下 , 主要 由地 方 官员 、 主 绅 士 主办 实 业 学 堂 地
21年第 4 02 期 ( 第 9 8期 ) 总 9
黑 龙 江教 育 ( 教 高 研究与 估) 评
HE L I ONG I JANG DUC I E AT ON ( g e d c t n Ree rh& A p a a) Hih r u a o sac E i p ri 1 s
N O. 2 2 4, 01
S ra O. 8 e il N 99
■教 育 思想 与理论 研 究
鸦 片 战争 至 民 国时期 我 国私 立 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彭文 娟 , 杨棉 华
( 汕头大学 , 东 汕头 5 56 ) 广 10 3
摘 要 : 片战 争到民 国时期 , 立高等教 育发展 迅速 , "时特殊 的社会 历史 背景 下 , 国家培 养 了大量人 鸦 私 在- 3 为
别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谓步履维艰。私立高等教 家 。 如南 通 的张 謇 , 他认 为“ 教育 而母 实业 ” 把办 实业 父 ,
育 由 旧式 书 院 到 中西 合 璧 ,再 到 国人 自己主 办 高 等 教 所 得 的资 金投 入 到教育 事业 。 在南 通建 立 了从 幼儿 园 到 育 ;或是 从 侵略 者 主办 的教会 教 育到 教 育 主权 的收 回 ; 大 学 、 从普 通 教 育 到师 范 教 育包 括 南 通 中学 、 纺织 专 门 特别 是爱 国官商 和 知识 分子 突破 重重 障 碍 , 持 为 民办 学 校 、 坚 医学 专 门学 校 、 产 专 门学 校 、 业 学 校 、 船学 水 商 商 教 育 的理想 , 得 私 立 高 等教 育 在 夹缝 中成 长 , 得 了 校 、 使 取 河海 工程 学校 、 路 学校 、 哑学 校 、 工 传 习所 、 铁 盲 女 巡
( ) 一 传统 书 院的 改造 和新 式 私立 高等教 育的创 办
和 的思想 , “ 与 中体 西用 ” 似 , 相 只是 此 时学 我 国古代 高 等教 育 以书 院为 主 。到 了 晚清 时期 , 书 了 “ 魂洋 才 ” 这对 院被 纳 人 官学 , 治 色彩 浓 重 , 不 如从 前 。14 年 鸦 习的 对象 是 日本 , 我 国 的教育 发 展 产生 了很 大 的影 政 远 80 私立 高 等教 育 也 开 片 战 争打 开 我 国 的 国门 , 会 经 历 了 沧桑 巨变 , 多 外 响 。我 国 自办 教育 发展 一定 程度 时 , 社 许 95 国传 教 士 以办教 育 的方 式来 传教 , 进行 文 化侵 略 。在 此 始发 展 。 10 年 我 国公 学 和 复 旦公 学 在 上海 的成 立标 志着 我 国私立 高等 教 育 的开端 。 当时 的公 立高 等教 育 数 基础 _ 卜,社会 有 识之 士认 识 到晚 清 旧式 书 院的 落后 ,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