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人之生也直》教案

合集下载

《人之生也直》课文讲解及写作拓展

《人之生也直》课文讲解及写作拓展

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 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 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 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 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 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 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 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 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 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 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 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 了。”
3、【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 里有非常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 他指证他的父亲。孔子说:我们乡里 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儿子为父亲隐 瞒,父亲为儿子隐瞒,正直的品格就 在这里面 。
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5、【译文】孔子说:“古代人有三
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 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 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 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 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 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 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 笨者却是欺诈啊!”
10分钟背诵
做人要正直。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先哲们在谈到做正直的人方面积累了许许多 多的至理名言,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孔子 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莎士比亚 说:"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普柏 说:"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我国 唐代的魏征以正直谏言而被君王称为自己的一面镜 子。开国元帅彭德怀不畏名利、顶着危险敢上万言 书,共产党员张志新报定信念、宁死不屈,科学家 李四光不服定论硬是在北纬四十度以上找到大庆油 田,为新中国建设立下赫赫功勋。因此,做一个正 直的人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呼 唤。

苏教版高中语文《论语》《孟子》选读(选修)第2课题 01 人之生也直

苏教版高中语文《论语》《孟子》选读(选修)第2课题  01 人之生也直
周 而 不 比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 ——《说苑· 杂言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 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 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 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 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 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 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 并获全。 ——《世说新语》
周而不比 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视以、观由、察安,观过知仁 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 责己恕人 以直报怨 不以譬如中日关系,自甲午战争开始,到 日本的全面侵华,日本军人在中国大地上 烧杀抢掠,致使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甚至 尸横遍野。抗战胜利以后,中国政府主动 放弃了战争赔款,并与日本实行关系正常 化,这种以德报怨的结果是日本首相一再 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 篡改历史,消除罪证。我们的宽容换来的 不是如德国的洗心革面,而是死不悔改, 甚至是年轻一代的仇恨。
——李泽厚《论语今读》
据《后汉书· 吴佑传》记载,有 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 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 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 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 “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 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 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 让他去孝敬父亲。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 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 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 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 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 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 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 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 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苏教版《论语《人之生也直》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论语《人之生也直》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论语《人之生也直》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其中《人之生也直》是孔子对人生观、人生态度的经典阐述,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这篇《人之生也直》教案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为知识点阐述以及案例分析所出现的。

本次教学主要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为两节课,时长为90分钟。

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重要性,理解《人之生也直》的核心观点;2.能够分析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老师出示《论语》的封面,让学生展开谈论,探讨《论语》的作者、内容、作用等。

导入文本老师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梳理文本结构,并解释生字词。

理解文本老师具体分析每一段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如何审视文章、理解作者表达的意义。

文本鉴赏老师提供不同文境、情境下的文章展示,如对比《论语》中的文字与当今社会中的事件关联、逻辑等。

语言风格评析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孔子严谨的思维方式、经典诗文的语言风格,如何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

反思总结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功夫,通过阅读《论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人之生也直》的内涵,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了如何认真审视人生、认清人生的意义;在阅读审视文本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脉络、内涵,梳理文章结构;在文本鉴赏环节中,我注重借鉴现实生活,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古今中外的文字之间的关联与联系,从而更好的欣赏经典诗文。

同时,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让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同学对大地社会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一些生字词的理解也不够严密,这也为我更好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此外,我也认识到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不能通过一次教学就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继续从多角度、多层次上进行深入挖掘和培养。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15.2《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的现象和途径。

(2)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了解染色体与基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初步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关系。

(4)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2.能力目标:【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教学难点】染色体和基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手段】人类染色体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初中生物课程的四个部分:植物;细菌、真菌;动物;人体生理卫生。

通过对这四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但是每一种生物都能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牛生下的总是牛,羊生下的总是羊,这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生物的遗传”。

〖新课〗一.遗传的现象:我们来解释一下“遗传”这个词。

遗是遗留,传是传递,也就是说每一种生物都能传递给后代一些什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130页,根据“看一看,想一想”一栏所列出的特征,想一想,哪些特征是你所具有的?1.概念: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

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都是性状。

生物体将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做遗传。

2.遗传途径:性状是怎样传递的呢?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

什么是受精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精子来自于父亲,属于雄性的生殖细胞,卵细胞来自于母亲,属于雌性的生殖细胞。

也就是说,人类的性状是通过父母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

动植物的性状也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

二.遗传物质:提问:每一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这些性状是如何传给后代的?(答:通过生殖细胞)提问: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能够担负起这么复杂的遗传功能呢?因为细胞内含有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就是遗传物质。

人之生也直优秀课件..

人之生也直优秀课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三、孔子人性观中有“善”有“恶” 从上述对孔子人性思想的描述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孔子 对人性的潜在评价其实是善恶并存的。孔子认为,个体人性 之中普遍是有善有恶的, 这是同; 而有的人人性中善多恶少, 有的人则是善少恶多,则为异。大同而小异,故为“近”不 为“同”。这就为孔子的圣人、君子、小人,上智与下愚, 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等级区分奠定了人性基础。同时,这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二、孔子人性观中的“恶” 一方面,从孔子论求“仁”之途的艰辛看来,似乎应当 有着性恶的阻力。另一方面,尚须看孔子对“仁”的第二个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解释: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以 ‘仁’释‘礼’,企图为这种古老的外在规范寻求某种心理 依据”。那么,为何要努力寻求这样一种心理依据呢?这一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的某些人只看重钱财而忽视人 格。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通假举要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说什么呢? (3)选于众,举伊尹(状语后置)

《人之生也直》《良知》第二课时教案-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人之生也直》《良知》第二课时教案-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备课时间2020 年 4 月日编写: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班级节次课题《人之生也直》《良知》第二课时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2、能归纳本板块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能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3、理解孔子论述中“直”的内涵,认识“直”与“仁”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人之生也直》:研习孔子的有关论述,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学习他立身处世的准则。

体会孔子倡导人的真性情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论语》、《孟子》选读授课方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讲解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二次备课一、复习:1、翻译重要句子(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4)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1)(樊迟)问知。

子曰:“知人。

”(2)举知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3分)(1)富哉言乎!(2)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3)乡愿,德之贼也。

二、内容探讨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品析】:本章主要是讲直道。

直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正直和直率。

正直是指人的品格问题,属伦理学范畴;直率是人的性格问题,属个性心理学范畴。

“直”的反义词有“枉”和“罔”。

本章是直和罔对举,是指一个人的诚实,忠诚与否,做人是不是直道而行。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忠诚于事业,待人要诚实不欺,这是人间的正道。

2、第二章:【品析】这一章有两个重点:其一,孔子答樊迟问仁,明确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

其二,孔子提出智者知人善任观点,并一再提出“举直错诸枉”的主张。

苏教版七下生物教案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3节《人体概述》参考教案

苏教版七下生物教案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3节《人体概述》参考教案

第三节人体概述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器官。

2.通过分析骨的成分与骨地特性之间的关系,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用具。

相关PPT课件、视频、图片材料。

2.学生准备:
大的鱼肋骨和细长的鱼骨、白纸,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体概述
一、人体的主要系统和功能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保护的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吸收
呼吸系统: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人体系统循环系统:运进氧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
内分泌系统:具调节功能
生殖系统:生殖
神经系统:具调节功能
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有弹性(能够煅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能够溶解在稀盐酸中)。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人之生也直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人之生也直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
பைடு நூலகம்
在众人中选择人才,举荐了伊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迄今为止,对于孔子人性观的伦理分析主要有人性善、 人性恶、性无所谓善恶三类。笔者以为,上述几种观点均有 失偏颇,不能概括孔子人性思想的全貌。通过对孔子关于人 性的论述及其“仁”、“礼”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的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质上是持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2.词类活用 (1)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前一个“直”,形容词作 . . 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后一个“直”,形容词作动词,成为 正直、公正之人) (2)不仁者远 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 (3)古之狂 也肆(形容词作名词,狂人) . (4)古之矜 也廉(形容词作名词,操守矜持的人) . (5)古之愚 也直(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
一、孔子人性观中的“善” 在《论语》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认 为有天赋之德的存在。既然有天赋之德,此德自然是与生俱 来的固有之德。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雍也》),朱熹 引程子注释为“生理本直”,“直”就是本真之性;而郑玄 注曰:“始生之性皆正直。”由此可知,“直”应当有着孟 子“诚”的涵义, 即实而无伪: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 ( 子· 离娄下》),是人性之中生而有之的善的因素。
3.古今异义 子曰:“爱人 。” .. 爱护他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丈夫或妻子的称呼。 4.文言句式 (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
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说什么呢? (3)选于众,举伊尹(状语后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归纳本板块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能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
2、过程和方法:研习孔子的有关论述,体会其举例论证的方法和语言特色;理解孔子论述中“直”的内涵,认识“直”与“仁”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论语》充满了人生智慧.选择一个生活事例,说明孔子的名言中蕴涵的哲理;孔子倡导人的真性情,但并不是说让人恣意妄为.说说孔子倡导的是怎样的真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的起点首先是人的存在,而人伦.道德,或者“大写的人”的起点是什么呢?孔子说“人之生也直”;孟子说,能够扩充自己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便“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

所以,他们点亮了人性的火光,开掘了人性的源泉,孔子似乎更趋向于“真”,孟子则又发展了“善”。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关于人的观念。

二,探讨
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①直:正直,内不自欺,外不欺人②罔:不正直,自欺欺人③幸而免:侥幸地免于灾祸[解释]
本章主要是讲直道。

直道在〈〈论语〉〉中共提叙22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正直和直率。

正直是指人的品格问题,属伦理学范畴;直率是人的性格问题,属个性心理学范畴。

“直”的反义词有“枉”和“罔”。

本章是直和罔对举,是指一个人的诚实,忠诚与否,做人是不是直道而行。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忠诚于事业,待人要诚实不欺,这是人间的正道。

2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
矣.
注:①达:通达,明白,吃透②举直错诸往:把正直.正派的人提拔上来,把他们安置在不正直.不正派的人的上头.③乡:同“向”,原义指“过去”,此处指“刚才”。

⑸富哉言乎:这话的意义多么深远!这话的内涵多么丰富!
[解释]
这一章有两个重点。

其一,孔子答樊迟问仁,明确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
其二,孔子提出智者知人善任观点,并一再提出“举直错诸枉”的主张。

[品析]
<<论语.为政>>中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请阐述“举枉错诸直”的重要意义。

讨论,明确:把正直的君子放在邪恶的小人上面,小人就会离去,没有作恶的舞台和机会,甚至会受到感化,从而改邪归正;把君子放置于小人之上,深得民心,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3,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①语:告诉②攘:盗窃③证:检举,揭发④为:替
[解释]
这一章通过叶公和孔子的一席话,说明法律和人情这一对矛盾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
叶公认为直躬告发其父攘羊是为人之子的直道,从法律的角度着眼,攘羊已经构成了犯罪,
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告官才是正道,当然告官之前应当尽力做父亲的思想说服工作.孔子站在封建道德伦常的立场上,认为应当“子为父隐”,不去告官才是直道,说明孔子的直道,还有顺情入理的意思
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注:①愿:老实,厚道②德之贼:道德败坏者
[解释]
有那么一些讨好世俗。

搞调和折中的老好人,他们处事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更没有原则性,孔子斥之为“乡愿”。

这些人随人脚步,学人言语,似德非德,以假乱真,是人际正常关系的腐蚀剂,是道德的败坏者
[品析]
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温文尔雅,为什么对乡愿这类人充满道德义愤?
讨论,明确:孔子斥骂老好人.伪君子是损害道德的贼子,是因为这些人貌似忠诚.廉洁,赢得众人的喜欢,其实本质上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是一群没有是非原则的人。

5,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①疾:缺点,毛病②肆:肆意,不拘小节③廉:行为方正峭厉
[解释]
孔子对古今老百姓中三种性格缺陷的人进行分析,认为有明显的对比感。

古时候狂妄自大的人直言不讳,如今狂妄自大的人却放荡不羁。

故时候骄傲自负人行为方正,如今骄傲自负的人却意气用事。

古时候愚鲁的人直来直去,如今愚鲁的人却欺诈遮瞒。

三,赏析
1,<<论语>>充满了人生智慧.选择一个生活事例,说明孔子的名言中蕴涵的哲理;
讨论:
2,孔子倡导人的真性情,但并不是说让人恣意妄为.说说孔子倡导的是怎样的真性情.
讨论:
四:作业
1,背诵第一和第五则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